2022/02/19

Nelly & Nadine:青史不成灰,重現二戰烽火萬里女女情


2022年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Nelly & Nadine,由瑞典導演Magnus Gertten根據紅十字會營救德國集中營犯人在1945年運送到瑞典Malmö港都當時拍攝新聞片段為基礎,發展一系列紀錄片:Harbour of Hope (2011)、Every Face Has a Name  (2015),以及Nelly & Nadine


Malmö是導演的家鄉,他從小到大就很著迷老新聞出現的人物,想找出每個人的來龍去脈,於是創作Harbour of Hope。在全球巡迴放映座談,有很多人事後聯繫他,認出影片中的誰是她的母親,或是片中小女孩就是她本人。導演再根據這些線索推出Every Face Has a Name,電影官網還列出片中每個人物所能收集到背景資料。 


在兩部作品中都有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亞裔面孔,電影官網頁面 說明是Nadine Hwang (1902-1972),網路上找到中文原名是黃訥亭。父親是清末外派比利時大使,母親是比利時人(有人考據樂出身貴族名門),另外還有一個妹妹。Nadine在西班牙出生,1913年才回到中國北京,正值北洋軍閥割據時代。黃家不吝提供女兒高等教育,Nadine更是習得文武全才,20年代經過一番努力成為貨真價實飛行官,網路上看到得軍裝照帥勁無比,是中國社交圈名人。


1933年Nadine離開中國到法國投靠巴黎女同圈教主Natalie Clifford Barney(請參考本站之前娜塔莉巴尼專題 )擔任全能助理和隨扈司機,或許也包含娜塔莉情場上臨時打者。


電影官網提到Nadine後來出沒西班牙邊境,可能加入對德的反抗軍行列,否則無法解釋沒有猶太血統的Nadine也被關入集中營。


1944年聖誕夜Nadine初識Nelly Mousset-Vos,她擅於歌唱,在那次聖誕夜表演「蝴蝶夫人」曲目,這成為Nelly & Nadine預告片配樂。然而兩人並未一同抵達瑞典,因為Nelly被調離另一座集中營。


根據Every Face Has a Name官網,Nadine在集中營很照顧Rachel Krausz母女,她女兒Irene當時只有9歲,幫助她們列入紅十字會營救名單。Irene日後從Harbour of Hope (2011)認出自己,增添Nadine背景故事。


Nadine在1945年回列巴黎,隔年才與Nelly重聚。1950年兩人與Nelly女兒Claude移居南美洲,落腳西班牙語系國家委內瑞拉,共同生活二十年,直到1969年Nadine重病,兩人遷居比利時布魯塞爾,最後Nadine身故葬於母親母國。



據導演訪問Every Face Has a Name推出之後,在巴黎最黎一場放映會又有新發展,有位Sylvie Bianchi告訴導演自己是Nelly孫女,閣樓倉庫保存很多祖母日記、書信、照片甚至有8釐米家庭短片。這些塵封已久的家族秘密,幸好在雙方真誠合作下,為後人重現這段幾不可能留存的烽火萬里女女情。


獲獎之前Nadine Hwang故事已經在中國網路流傳,「嗶哩嗶哩」《寻找Nadine Hwang,一个在二战纪录片中露出不屑表情的中国女人》 相當完整的介紹Nadine身平歷史,不過很多網友留言批評創作者不敢提及Nadine同性戀情,也沒有尊重資料來源,相當遺憾。另外一個輔助文字資料是這一篇,但旁枝過多,我對真實性有所保留。


無論如何Nadine Hwang這位謎樣的人物一定會持續引起好奇,不曉得當事人會怎麼敘述這段傳奇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1. 敬請留名字(名稱)讓我可以有機會記得/認得你 :)2.用手機留言容易被系統判定為垃圾留言,沒關係我晚一點會把它撈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