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Erda Estremera on Unsplash |
我不是教徒,一開始閱讀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她的錯誤教育)描述馬克在矯正中心的悲劇遭遇,並不理解他引用的聖經章節和他承受的壓力有什麼關係。
前一陣子我讀到Pray the Gay Away,作者是社會學者Bernadette C. Barton在美國南方Bible Belt(聖經帶)美南浸信會盛行區域實地田野訪談,並且潛入2009年「出埃及」國際組織大型研討會。我終於了解小說融入很多真實素材,原著許多用語都是「性傾向扭轉治療」常使用的說法。
首先,矯正中心的馬克自殘,確有其人其事。
Michael Bussee是 「出埃及」國際組織的共同創辦人之一,三年後他率先離開。他常常講述有位同志朋友加入「出埃及」想要脫離同志生活,因為實在做不到,痛苦到傷害自己。這位朋友就叫馬克,他的自殘手段就如小說內容一模一樣。我相信也會同樣拍到電影,因為這是一場真實的歷史控訴。
小說裡馬克在團體課程情緒崩潰前,痛苦地朗讀歌林多後書12:7-10(有一根刺在身上)。網路上找得到比較白話的譯文是:
7為了使我(指:使徒保羅)不至於因得到許多奇特的啟示而趾高氣揚,有一種病痛像刺糾纏在我身上,如同撒但的使者刺痛我,使我不敢驕傲。8為了這件事,我曾經三次祈求主把這刺移去,9他卻回答我:「你只要有我的恩典就夠了;因為我的能力在你軟弱的時候顯得最剛強。」因此,我特別喜歡誇耀我的軟弱,好使我覺得基督的能力在保護著我。10為了基督的緣故,我樂意忍受軟弱、侮慢、困苦、艱難,和迫害;因為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
我將它簡而言之:上帝在使徒保羅身上放一根刺,是因為上帝很喜歡保羅,給他許多奇特能力。這根刺是提醒他不要恃寵而驕。保羅也認為這根刺是上帝寵愛的象徵。
初看我仍然不懂是什麼意思。
這就要先回到社會學者Bernadette C. Barton在「出埃及」國際組織大型研討會所見所聞。
2009年「出埃及」總經理是Alan Chambers,他撐到2013年道歉解散組織。他有一套安撫人心的話術邏輯。
一開始他希望所有人去除身分和標籤,不要想著自己是同志、前同志,也不要想著是娘娘腔,還是陽剛,只須想著自己是上帝的子民,只有上帝能夠定義你。
「出埃及」並不是讓你變成異性戀,就算是異性戀也會下地獄。 「出埃及」只是讓你更接近上帝,上帝愛所有的人。
高明的矯正團體會刻意把同性戀「平常化」(normalize),讓參加者覺得還有希望。小說和電影預告,矯正中心莉迪亞常指正卡麥蓉不要把你的同性戀「特別化」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出埃及」不需要掩飾自己的性傾向,可穿自己喜歡的衣服,重要的是你努力接近上帝,上帝就會做完其他的事(God would do the rest)。
以上是個溫暖的大前提,好像只要禱告就能得救。可是他們接下來會定義上帝並沒有恨同志,而是恨同性性行為。所以接近上帝的指定條件是:
The opposite of the sin of homosexuality is not heterosexual; It is holiness.
同性戀罪惡的相反不是異性戀,而是聖潔。
聖潔是指維持獨身無欲,要不然就是對已婚配偶忠誠。不得了,教會反對同志婚姻,同志只有禁欲一條路。
所以「出埃及」等矯正團體最主要的過程都在和性欲掙扎,像中古世紀的僧侶學習忍耐。有人質疑這種掙扎忍耐太痛苦,怎麼會是上帝愛我的方式?
小組領導人就用歌林多後書12:7-10(有一根刺在身上)解答:你很痛苦正代表著上帝非常龐愛你。
(要是我就會想著,不是應該先給我奇特能力嗎?怎會是先受苦呢)
「出埃及」研討會另一組講師是知名的反同神學家Robert Gagnon,他的邏輯更神奇。上帝的力量並不是幫你去除欲望,而是讓你有力量去對抗欲望。所以上帝不會拿掉你身上的刺,而是讓你能忍受刺的痛楚。
(有一根刺在身上)不斷出現在「出埃及」研討會,這就是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小說要引用這段經文的真實背景。
如果要維持獨身無欲,是不是能夠自慰呢?
「出埃及」研討會也有答案:自慰也是同樣性別的性經驗(same gender experience),而且它會連想到其他事情。最好是每天兩次讀經,從上帝的話洗去不潔的想法。
他們沒講的是,如果你做不到,表示你做得還不夠好,不夠努力。請繼續加油,繼續繳錢。
難怪這些矯正團體逼死很多人,讓無數人浪費生命不斷掙扎。
最大的矯正團體「出埃及」國際組織在2013年解散,是不是就代表上述情況到此為止?
很不幸地,我讀到近年來有位台裔美人在港台教會訴求同樣主張:「同性戀罪惡的相反不是異性戀,而是聖潔」。這件事短期間不可能銷聲匿跡,需要更多人提高警覺。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