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7

Revisit But I’m a Cheerleader


經歷90年代中期艾倫出櫃、女同電影大爆發、保守派瘋狂抗議杯葛⋯⋯1999年的女同電影市場顯得相對冷淡,話題大多轉移到電視節目。同年10月5日美國開始播映《Buffy The Vampire Slayer 魔法奇兵》第四季, 美國拉子在電視上看到Willow與Tara 展開長期戀愛,象徵新生代開放的指標。19年後的今天,「新生代」都接近中年了。

《But I’m a Cheerleader 戀戀模範生》從2000年中期出現在各大影展,當時採訪記者訪問女導演Jamie Babbit,提到Willow與Tara在螢幕上還無法出現接吻鏡頭。
Willow與Tara的螢幕首吻要等到2001年2月。
天馬行空的獨立電影當然比電視開放多了,但是描述同志矯正中心這個主題直到今天仍屬少見。

這是Babbit在29歲完成的第一部劇情長片,靈感來自25歲時看到一篇文章,有人被送到同志矯正中心,最後落得只會厭惡自己的後遺症。使用戒除酒癮毒癮的方式來改變性傾向令人匪夷所思,她想用喜劇的方式嘲諷,而不是多愁善感的電視劇,或是對宗教團體義正嚴詞地抗議。

她的專長不在編劇,所以找到剛從電影學校畢業,也是位同志的Brian Wayne Peterson負責將她收集的研究資料轉化成劇本。這是Peterson目前為止唯一電影劇本,後來他沒在電影發展,多年後轉戰電視圈,成為知名製作人。

Babbit能夠踏上導演之路,部份歸功於她當時的女友兼電影製作人Andrea Sperling,幫助她先是完成短片,接著找到拍長片的資金。Babbit拍短片時認識Clea DuVall(可莉·杜瓦),兩人繼續合作拍攝《戀戀模範生》,可莉·杜瓦還幫忙引見Natasha Lyonne(娜塔莎·雷昂)。

其他演員陣容現在看來不可思議:
  • Michelle Williams(蜜雪兒·威廉絲)客串啦啦隊員,現在愈往演技派發展。
  • Julie Delpy(茱莉·蝶兒)客串酒吧裡的女同志。我第一次簡直不敢相信看見《白色情迷》、《愛在黎明破曉前》夢幻女神。
  • Melanie Lynskey(梅蘭妮·林斯)早於1994年演出《Heavenly Creatures夢幻天堂》,日後出現在《Coyote Ugly女狼俱樂部》、《Itty Bitty Titty Committee 遊擊女孩俱樂部》、《The L Word》 不時讓女同觀眾喜相逢。
Julie Delpy(茱莉·蝶兒)
可莉·杜瓦在2016年推出自己的作品《The Intervention 婚姻有點難》 ,邀集娜塔莎·雷昂、梅蘭妮·林斯再度合演,好像《戀戀模範生》的成年版續集。可莉·杜瓦同年低調出櫃(其實我們一直心知肚明)。

圖片來源
可惜《戀戀模範生》上映後的評價不佳,很多人批評角色不夠立體,淪於刻板印象。電影劇本原意就是邪搞惡趣,自我解嘲同志的形象。雖然片中的男同志多半很陰柔,女同志有的是典型的小平頭和哥德式裝扮,導演卻很堅持呈現真實世界的多元族裔,角色包含非裔、猶太裔、亞裔、拉丁裔。

Babbit對於電影美術風格有強烈主張。她認為同志矯正根本是癡人說夢話,因此把矯正中心塑造得沒有真實感,非常人工化,大量使用塑膠材質,營區的負責人用塑膠花裝飾,最後畢業典禮學員身穿塑膠衣料。

場景設計使用糖果般誇張的色彩且故意強調傳統的性別配色,男性就是藍色,女性就是粉紅色。當時有人指出她運用敢曝美學(camp)。她招認不是男同志那一派的敢曝,而是混合她自己偏好的女性浪漫。



Babbit母親經營過青少年中途之家,她從小對「戒酒的12步驟」耳熟能詳,床頭就掛著標語海報。12步驟有不同的版本,偏向宗教性的團體會特別強調:承認自己對酒癮無能為力,需要依靠上帝強有力的協助。徹底自我檢討錯誤。透過祈禱與默想達成改變。

《戀戀模範生》的第一步驟就是承認自己的同志身分。電影並沒有呈現宗教式的矯正,只有可笑的性別角色塑造,青少年私下認為是短暫作戲,畢業就沒事。相對地,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 深刻描繪宗教介入,青少年誤以為終將得救,後來驚覺永遠不會畢業。

But I’m a Cheerleader 片名很有意思。啦啦隊員本是典型的美國少女夢,完美的異性戀形象。就好像很多人認為拉子都很好動陽剛。導演回憶在保守的俄亥俄成長,一直是文靜的女生,直到大學時出櫃,母親有點意外:但是妳不擅長運動啊?

許多女同電影不乏Lipstick Lesbian,本片大概是第一部挑戰啦啦隊員刻板印象,後來《Glee歡樂合唱團》女女戀繼續這個光榮傳統。

目前很多影評提到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不同於《戀戀模範生》,但是從原著看來我覺得有不少異曲同工的小細節。

《戀戀模範生》的女主Megan角並沒有實際的同志行為,頂多是潛意識,不曉得為什麼喜歡注意漂亮女孩。弔詭的是旁人穿鑿附會各種「徵兆」,代替當事人宣判她的性傾向,像是中世紀判定女巫。

這些可笑徵兆包括:偏好素食、使用Georgia O'Keeffe(喬治亞·歐姬芙)如陰戶的花朵圖案枕套、張貼1993年出櫃搖滾藝人Melissa Etheridge海報、不喜歡男友的舌吻⋯⋯
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的「徵兆」是一連串的女同電影,精采地像是90年代女同影視回顧史。我建議準備一本《拉子時代》對照時空背景:請至ReadmooKobo

家人把子女送到矯正中心,口口聲聲都是為他們著想,希望將來恢復正常生活。事實上很多父母已經預設立場,如果沒有矯正成功,就斷絕關係。Megan的母親提過警告,Graham 父親也出言要脅。

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把這個心結挖更深,子女已經被貼標,永遠恢復不了過去的日子。兩部電影都以主角逃走做為結局,《戀戀模範生》至少最後有Megan父親願意支持,但是Cameron看破回歸原生家庭,走入所謂的lesbian orphan propaganda。



《戀戀模範生》有個步驟是找出自己成為同志的原因。每個人的故事都很可笑:
  • 我媽穿著長褲結婚
  • 和同學一起沖澡太多次
  • 以前就讀女子寄宿學校
  • 在法國出生
  • 我媽讓我玩抽水器
  • 喜歡球類運動

Megan好不容易擠出原因:父親失業9個月期間都由母親負責家計。

矯正主任接著加油添醋,說是父母角色顛倒影響了她的認同。

這部電影最大的篇幅在嘲笑社會如何僵化性別角色,女性就是學習清潔家事、照顧嬰兒、美姿美儀。男性就是伐木、修車、球類運動。

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 找出同志成因的方法更細密。除了神學以外,也以偏概全加上一點心理學,以一張陷入深海的冰山圖要求青少年自我解剖,不斷洗腦。

兩個故事點出一個共同現象,矯正中心都是家族式經營,根本沒有足夠的專業基礎。《戀戀模範生》有母子檔,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是姊弟檔。兩者都有一位成功矯正的案例,前者由知名變裝皇后RuPaul客串演出,胸前印著Straight Is Black;後者就是姊弟檔的弟弟。他們的專業能力顯然大有問題,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後段發生一場意外悲劇。

電影有一段是矯正中心主任率領學員到附近同志住處舉牌抗議。Graham為了掩飾自己不被曝光,主動丟石頭攻擊對方。這份出於同志的恐同心理在本片著墨點到為止,但在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有好幾段發揮,她們獲得性愛滿足,卻不忘自欺欺人地強調:我有男朋友、我將來要結婚生子⋯⋯

《戀戀模範生》相較其他女同電影,劇情相當純潔。然而發行之初電檢判為最嚴格的NC-17,未成年人一律不准觀看。一部關於青少年被錯誤矯正的故事,卻不讓青少年觀看?導演心知同志情節受到特別對待,也只能咬牙修剪,讓Megan自慰的鏡頭、Megan-Graham可愛床戲更平淡,終於取得R級(哇,這樣也叫R級)。

這部純愛電影,女主角的最大回饋是同時找到真愛與情欲,反諷的是由同志矯正中心幫助她認識自己。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不太一樣,至少在原著之中,她不需要確認自己的情欲,也不需找到另一段愛情,而是找到與逝去父母和解的方法。過去她一直認為父母去世是對她的懲罰,也誤以為如果父母健在依然會將她送入矯正中心。

Babbit當年看到的故事,在矯正中心最後落得只會厭惡自己。這個情節並沒有完整呈現在《戀戀模範生》,大概是她的喜劇風格容不下「厭惡自己」的荒謬。在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我們將有機會看到真實的荒謬,如何令人感到既可笑又氣憤。



本篇重新編輯後收錄於
《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以及你所不知的性傾向扭轉治療》



購買電子書:ReadmooKoboGooglePlay


1 意見:

匿名 提到...

今天在YT上看到的
https://youtu.be/18GCKsorZKY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