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60年代之前受到Motion Picture Production Code(電影審查法規)管控,電影裡看不到同志。但是山不轉路轉,再加上同志是天生敏感的族群,我們會看得到別人沒注意的東西。就算表面上完全看不到同志情節,大家仍然可以「斷章取義」,重組絃外之音。
70年代年起Production Code不再有約束力,電影創作人直接面對票房殘酷挑戰。broader appeal 變成一句緊箍圈,既使在2015年《Carol》上映時,還有人用這個詞批評這部R級電影不夠「大眾取向」。如果三年前R級電影裡的女同志情節還被挑剔,三十年前同志觀看一般普遍級影片鐵定要具備高度的聯想力。
我最近發現一個隱藏版共同公式:「閨蜜」死後託孤。
依據我的記憶,最早的例子是1988年
《Beaches 情比姊妹深 》。Bette Midler(貝蒂·蜜勒)與 Barbara Hershey(芭芭拉·荷西)兩位女主角從小就是好朋友,長大後一個往歌壇發展,一個成為律師。兩人牽扯到同一位男友一度心生芥蒂,最後言歸於好。結尾律師病死,把女兒託孤給閨蜜。
電影情節完全就是異性戀的故事啊!當時美國男同志比女同志還要投入這部電影,貝蒂·蜜勒因此片穩坐gay icon寶座。主題曲"Wind Beneath My Wings”把同性情誼唱得盪氣迴腸,圈內把它當成經典名曲。
近期《
Appropriate Behavior 不當好女孩》,片中女主角向父母解釋為何與室友共睡一張大床,她引述《Beaches 情比姊妹深 》也是兩個閨蜜同睡一張床。了解圈內典故的人會心一笑,《Beaches 情比姊妹深 》其實是inside joke。
第二部是1992年5月9日台北上映
《Fried Green Tomatoes 油炸綠蕃茄》,引起媒體熱烈討論,在台北相當賣座。電影版本打死不承認片中女女關係,在電影上只能意會,不能明講,只剩下Ruth留給Igdie臉龐輕輕一吻。
原著寫得非常清楚,但是台灣要到2012年才發行中譯本,所以當時的觀眾根本不知道兩位女主角的感情。當時報紙影評對片中關係雖沒有直接點破,卻淡淡地說觀眾都心知肚明。
美國GLAAD(Gay &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硬是頒獎表揚《油炸綠蕃茄》,讓電影公司非常尷尬,急著和女同志故事切割。
《油炸綠蕃茄》結尾的催淚高潮是Ruth病死,由Igdie撫養他的兒子。這部電影至少有個進步之處,Ruth生前就和Igdie多元成家了,還在在法庭上坦誠對Igdie的愛意:”Because she’s the best friend I’ve ever had, and I love her.”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我沒有再看到「閨蜜」死後託孤的情節。
越來越多地區核准同性婚姻,同志故事不再隱晦。同志影片的主題越來越朝向跨性別或是雙性戀⋯⋯
沒想到我遇見第三部死後託孤。
2016年對岸推出
《七月與安生》,2018年3月23日終於在台北院戲出現。它是安全的普遍級影片,連異性戀的片段都很淨化,淨化到這些男友都像背景圖片。
只要安生沒有對七月說出口,沒有進一步的動作,所有人都可以睜眼說瞎話,她們就只是閨蜜。
對岸目前並沒有影片分級制度,只有普遍級一個標準。我很擔心這個龐大的市場,不但規範了自己出品的作品,也影響到國外想進入這個市場的作品開始自我設限。
我一直不懂,為什麼兩個女主角,一定有個人會死掉。就算沒有自己投河自盡,也要不明所以地病死。除了賺人熱淚的效果,是不是社會還無法面對兩個女人不依靠男人共組家庭?
唯一感到安慰的是不論那一組女主角歷經多糟糕的嫌隙,最後考量子女的最佳利益,血緣從來不是第一選項,愛與責任感才符合最佳監護人的條件。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