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9

我的出版小演化


最近我忙著第二本書《自出版0元創業》,終於要在2017年12月23日正式發售。本來只想解釋《拉子時代》不是「自費出版」,沒想到出版業的半個門外漢寫成一本鼓吹自出版的書。我曾在《拉子時代》承諾會公開出書的方法,「讓有話想說的人,知道可以怎麼發聲」。

由於自出版的領域和同志影視訴求對象不同,我花了不少時間跨界到電子書社團,還在Medium成立「獨立作者加速器」紀錄自出版、電子書、出版科技的觀察學習筆記,以及成立臉書專頁「一生至少一次自出版」。壓力比上次出書還大。我覺得這是對大家有益的事情,就一頭栽進去。

這兩天先在臉書朋友圈徵求書評、邀請試閱,覺得最近疏忽了部落格。請容我用這篇遲來的說明這本書為何而來。一年多來的故事寫在這段自序:



我的出版小演化


自出版(self-publishing)目前在台灣常被視為出版的最後手段,例如在倪采青著作的《過稿力》,全書93%有關出版社內部運作及如何獲得出版社青睞,末尾留下16頁提到「自費出版」作為投稿出版社失利的出路。

國外的自出版是作者的主動選擇,不是被拒絕後的下策。自出版可以和「自費出版」脫勾,做到不花一毛錢出版。

我曾由出版社發行兩本非文學類書籍。出版社提出邀約,根據他們的期望撰寫。第一本書很幸運售完,最後全數賣給某保險公司當作客戶贈品。第二本書的題目相對小眾,還不曉得何時達到損益平衡點。出版社預付兩千五百本,每本8%版稅,作者責任到此為止。只是看著對方要承擔庫存風險,替他們搶心。

當我第一次想出版完全由自己主導的內容,就考慮個人出版,別害了出版社。因為我要寫的題目,不只是小眾,可能是微塵眾。

我是個中年拉子,多年來細火慢燉不太起眼的部落格。時間久了,網友一直鼓勵我把生命故事寫成書出版。初衷只是為了留下歷史紀錄和回應網友的要求,不可能像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拿出雄厚本錢搞起vanity publishing,一路上都以節省成本為考量,慢慢研究如何個人出版。

2016年底終於推出電子書,接著2017年2月推出紙本書。很多人以為這是「自費出版」,我不斷解釋沒有花到一毛錢。為了說明大家都能做到,於是把所有摸索歷程整理為本書。

這本書可能是首部從文字作者的角度,以自出版的方式發行「如何自出版」的入門書。

這段出版小演化經歷六個摸索階段。

第一步:電子書


打從2012年收集資料,發現出版產業正在轉變,國外自出版震天價響,台灣也開始出現電子書平台。2015年我終於決定從電子書著手,一開始就打算出版ePub,直接跳過PDF電子書。除了因為有些平台只接受ePub格式,還有就是PDF逐漸退出主流,像是Kobo在2017年11月起就不再支援新作品發行PDF格式。

沒想到學習ePub是段艱辛的摸索歷程,對於沒有學過編碼的一般文字作者,台灣的學習環境並不友善。

市面上少有如何製作ePub的中文書,好不容易看到一本,卻是教導如何使用InDesign。我的著作只是文字,不太適合這種工具吧。網路上有各式各樣的心法,都是個別的經驗談,令人莫衷一是。最後我選上一款很舒服的Markdown軟體寫作,滿心以為就像它的產品介紹,產生ePub只是最後按個conver如此簡單。

後來才知道上架前要經過驗證ePub檔案的程序,結果那個轉換出來的ePub檔案一經驗證出現一長串數百條像無字天書的錯誤訊息,讓人目瞪口呆。原來,不是所有號稱ePub就是合格的ePub。

我的第一本著作就是描述充滿挫折但是堅忍不拔的前半生,很快收拾驚恐的心情,趕快研究ePub裡的html和css。

我先買了《 HTML5 .CSS3最強圖解實戰講座》有了一點基本概念。但是這類書都在講網頁設計,我的腦袋沒有辦法想像如何應用在電子書上。

別說我這個文字作者不懂,連出版社員工也不見得會。我另外一個朋友負責小型出版社,員工十人上下,過去旅遊書銷售不錯。一年半前他告訴我出版很不景氣。我問為什麼不拓展電子書通路?他說有個廠商拿到政府補助幫他們做了一些電子書,但是旅遊書常要更新,他們也無法維護,結果那些電子書變成廢物。現在電子書平台還是沒有這家出版社的作品,繼續維持純紙書出版流程。

2016年大約9月我參加一場學習製作電子書的講座,主講人是春水堂科技介紹一款在Chrome使用的免費軟體Publisher。他們配合一場電子書大賽開放工具使用,等到比賽結束一段時間後,線上工具就關閉了。

2016年10月20日我好奇報名參加台灣電子書協會主辦「ePub3標準及台灣出版數位化發展推廣」。除了聽到文化部補助出版社的計劃還有申請ISBN,我還是不太懂ePub。中午的便當有一道配菜壞掉了,主辦人員告訴我們這些付費報名領有一百元便當的出席者,把那道菜推到旁邊不要吃。

學習ePub的第一個轉捩點是在Pubu飽讀平台找到學習Sigil的電子書。不知道為什麼,我看不到書裡頭的教學影片播放。我下載附錄的「課程書包」,包含一個空白的ePub檔以及附有中文註解的CSS。我沒有正式學過HTML和CSS,似懂非懂,為何有那麼多種p和div的設定?不太了解怎麼使用。因為它的ePub檔內文是空白的,沒有應用範例。

PS:直到了2017年10月中我才看到Pubu特助在臉書社群提到其實有另外一個版本:Sigil超快轉碼EPUB電子書Light QR Code 版,可以用手機掃瞄或點選QR Code到YouTube觀看教學影片。無奈,我的最佳救援時機已經過去了。

Pubu倒是給我學習的靈感,我到各處網站屬找可以下載的ePub檔案。一開始沒用ePubCheck,遇上一些錯誤的ePub,白走冤望路。後來我都會先用ePubCheck驗明正身。

最後靈機一動,下載那個ePub一定不會出問題?那就是Sigil User Guide嘛!我沒有從頭到尾看使用說明,而是看它的HTML和CSS怎麼應用,再照著範例去調出自己喜歡的樣式。

最後終於獨力把第一本書修正到ePubCheck驗證合格,雖然每次開啟仍然會有奇怪的警示:embedded python error、error in xmlprocessor performNCXSourceUpdates⋯⋯還好都能順利上架。那本書叫做《拉子時代》。

不少人以為台灣只有Pubu開放個人自出版上架。我完成Readmoo, Kobo, Pubu, GooglePlay四個電子書平台上架。不是所有的平台都如同Pubu那樣友善,這其中充滿隱秘的通道、陌生的欄位、英文的障礙、囉嗦的美國稅法審核⋯⋯我儘可能詳細說明。

現在GooglePlay不接受新戶註冊,Amazon不接受中文電子書,我找到其他管道可以進入這兩個平台,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第二步:紙本書


完成第一本電子書上架,原以為自出版的事情到此為止,沒想到仍有網友不斷要求我出版紙本書。沒辦法,讀者的要求就是作者進步的動力。在這之前,我沒有花到一毛錢,但是出版紙本書讓人惶恐,擔心留下大量庫存,恐怕損失慘重。

個人要出版紙本書只好求助POD-Print On Demand (隨需列印)。網路上大力讚揚POD,訂購一本就印一本。然而在台灣依舊力有未逮,零售平台POD訂購只支援出版社,尚不支援個人出版。POD在個人出版淪為少量印刷的代名詞,只能納入自費出版模式。

問題是台灣多數提供自費出版服務的廠商並不公開收費方式。

我是個弱勢的消費者,喜歡一切線上處理,交易條件清楚才好拿捏,畢竟孤家寡人議價能力微弱,唯一能做的就是比較價格、服務和網路評論。猜想年輕世代也習慣現在每個產業都是自動化服務。況且第一本書想堅持不花一毛,看來看去決定先選擇國外的POD。

國外自出版產業蓬勃發展真是令人眼花繚亂,有各式各樣的自助平台,POD算是最單純的一種。有的平台可以直接在線上完成電子書,有的提供委外人才市集,作者自己挑選各種專業服務:編輯、設計、行銷、公關、版權⋯⋯好像在組合「不可能的任務」團隊。

我選擇POD平台的條件是不收取年費、設定費、服務費⋯⋯,而且不限最低訂購量。最後選擇Amazon旗下相關企業CreateSpace,它應該是目前公認最受推薦的POD平台。

第一次發稿過程很艱辛,研究一堆英文的印刷條件。再加上經驗不足,電子書所使用的免費授權圖片,解析度不足300dpi不符合紙本書印刷規格,一直無法通過平台審核。就在這時候,熱心的北京網友跨海義務協助重新描繪圖片,這才過關。這件插曲讓我開始好奇對岸個人內容產業的生態,想做為下次實驗的範圍。

電子書上架後,曾與一家大型出版社當面談過合作出書。幾經思考我決定暫時擱置合作(不是拒絕喔),累積到一定能量再說。我一直謹記別害到出版社的朋友扛庫存。《拉子時代》預計是一套系列,對方希望集中某段主線。我可以理解這是務實的考量,但是仍想完成最初的計劃。打個比方,我還在多方嚐試,沒到發行精選輯的地步。

第三步:自行銷售


紙本書在美國Amazon上架銷售,大家可以自行上網訂購,心想終於可以休息一下吧。有個網友來信反映看不懂英文,不知道怎麼在Amazon購買。原來我太自以為是,誤認每個人都能夠在Amazon買書。為了減少大家的困擾,就在部落格發起集購,由我統一下單,收到書再分別寄出去,做起C2C交易。

這次C2C交易還讓我面對新的題目:網路收款。

最原始的C2C多半先建立Google表單,讓買家填上姓名、寄送地址、聯絡方式、欲購數量。接著買家進行銀行轉帳,再把帳號的末四碼通知賣家。賣家對帳的惡夢才開始。有人填了表單忘了轉帳,或是轉帳卻忘了填表,得在網銀和Google表單兩邊核對。賣家得不斷檢查email。

「第三方支付」是個超級好幫手,目前由銀行提供的第三方支付都是免費服務,除非是信用卡收款才要付手續費。不再需要多做email往返和帳務核對,到底誰已繳款要買多少,系統一清二楚。 這本書裡也會分享「第三方支付」使用方法。

集購活動的經驗讓我進一步想嚐試和實體書店合作。

個人出版根本沒有本錢進入連鎖書店,但在獨立書店有可能找到精準的讀者。全台的獨立書店接近兩百家,不可能全面舖書。我精挑細選五家書店,都擅於觀注性別友善的書目,與《拉子時代》的主題相近。我提供每家書店一本樣書,只接受一定數量的集購。由於《拉子時代》最初沒有考慮到大量行銷的條件,它的頁數太多,成本太高,沒辦法用先舖貨、再結算、最後退書的傳統模式。

雖然推廣難度很高,台北的女書店和桃園的瑯嬛書屋仍有出乎意外的成績,給我很大的鼓勵。

第四步:不斷學習


有人會好奇這一路跌跌撞撞,我到底賺了多少錢?老實說收入不多,因為自己不夠積極,也還沒抓到行銷技巧,加總起來只比過去出版社的版稅多一些啦。但是收獲很多經驗,不論成功或失敗,難以衡量價值。況且若是透過出版社不可能再支付我半毛錢了,因為少有二刷或再版。自己的電子書卻永遠有銷售的機會。未來還要學習更多。

我把出版收入專款專用:支持一場黃惠偵導演榮獲2017年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日常對話》電影包場活動;自己學會製作60x160cm大圖輸出,買了一組攜帶式海報架;飛了一趟北京,開立對岸銀行帳戶設定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為下次研究題目做準備。沒錯,在台灣單靠文字出版多數無法維生,不過一筆額外收入可以實現平常不會做的事情。

中部的書店曾問我能不能去現場演講。當時沒有出版社的奧援,也沒有足夠的銷售收入。而且實在不曉得面對觀眾要講什麼?現在《自出版0元創業》內容很實用,點燃我的戰鬥魂,很想上山下海去偏鄉分享給所有優秀的文字作者,不要埋沒在眼前的生計,一生至少一次自出版,打造屬於自己的「斜槓」。

說到學習自出版,不得不提到近兩年有人籍由在亞馬遜出書為課程號召。第一堂是免費的teaser,有些小技巧,真正的重點在於灌輸不用寫作就能賺取很多美元的「被動收入」。接下來學員參加1800元的課程才會端出全餐。不用寫作如何能出書?就到國外freelancer外包網站Guru、Upwork、Freelancer找人代筆。為什麼要找國外寫手?因為要賣英文書給廣大的美國市場,才可能有那麼多收入。你要學會的是觀察市場風向,操作排行榜的技巧。前一陣子曼佗羅繪本很火紅,只要用Sumo Paint就能做出來⋯⋯不能否認有些個人出版是出於純粹賺錢導向。最怕的是課程被刻意直銷化,上線不斷複製「被動收入」的台詞,下線到處拉人開課。「被動收入」一詞漫天飛舞。太輕鬆甜美的東西,就要注意它的副作用。

但是我也想說個公道話,1800元還不算高價。現在大家對學習成本的看法很多元化,市面有許多講座課程,學習寫小說、寫編劇都要數千元的學費,學習當「暢銷作家」要價數萬元。有時我不禁疑惑,為什麼不給「書」這個學習管道多點機會?

第五步:以自出版分享自出版


自從開始收集自出版的資料,看到網路上不少人分享經驗,但總是零零散散,或是偏重理論。搜尋市面,竟然沒有一本有關自出版的中文書是從文字作者的角度出發。我不是第一個自出版的作者,也不是銷售量最好的自出版作者,更不是個能誇耀成功的自出版個案。不可置信自己可能是第一個以自出版談自出版的入門書。

官方對文字創作的素人出版很淡定。文化部的焦點偏向於動漫創作。以最近一次《104年臺灣出版產業調查》八項政策建議,前三項都是動漫的素人創作:
  1. 建議政府可扮演協助素人創作者進入出版市場的加速器角色(*從上下文來看是針對動漫)
  2. 運用政府行銷資源,協助原創漫畫內容增加市場曝光度
  3. 以短中長期計畫,發展以(動漫)角色為核心的一源多用
不可否認熱情的同人誌創作撐起自費出版的廣大市場。獨立的文字作者好像還得不到官方注意。

我相信要完成一本書,通常背後已經有基本的讀者群,沒有應援團鼓勵很少人能走完全程。單一個獨立作者的銷售量是小數,累積越多的獨立作者就能聚沙成塔成為出版版圖之一。希望更多人能正視,若要普及電子書和活化出版產銷,應該要打通個人出版的流程,引進活水。

現在每個產業都在想辦法科技創新,接觸廣大的使用者。不只金融業有FinTech革命,出版業也有BookTech。在書裡最後一個單元,特別整理「你誤解電子書市走弱,紙本開始逆襲」、「BookTech浪潮」,從國外的例子說明出版創新和電子閱讀、自出版關係緊密。

說到最後,為什麼想寫這本書?我總是想到臉書上的網友,有位常常喊著被追著截稿,一年後發現自己的收入還不到繳交綜合所得稅的門檻。還有位自稱經營很廢的部落格,老唸著自己是不賺錢的小說家。有位全職律師,其實內心想寫BL小說。入圍金鐘獎的編劇,私下有個一直寫想的小說題材⋯⋯他們的文筆都很優秀,或許只缺自行實踐的方法。

是的,個人出版不一能賺大錢,至少可以不花一毛錢。既然市面上沒有專書,請容忍我不知天高地厚野人獻曝。這是一本結實的經驗彙整,希望能讓有話想說的人,知道可以怎麼發聲。

第六步:獨立作者的精神


國外有許多優秀的自出版作者後來與出版社合作,有些人開始擔心自己的身分認同:「我還是獨立作者嗎?」

我逐漸了解自出版的作者和傳統出版的「作家」有相當明顯的差異。前者除了內容創作,還要花心思在出版與行銷各個流程,是新世代的多工新品種。有人以Authorpreneur形容獨立作者的創業精神。

Alliance of Independent Authors(美國獨立作者聯盟)特別定義獨立作者的要件,這篇"What IS An Indie Author?" 文章很適合參考,希望也能鼓舞台灣文字工作者擁有積極的文字創業態度。

You have self-published at least one book.
你至少有一本自出版的著作。
You recognize that ‘indie’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self-publishing only’ and acknowledge that even the most indie-spirited self-publisher works in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publishing professionals (editors, designers, distributors) to produce a good book and reach readers. You are open to mutual beneficial partnerships, including trade publishing deals where appropriate for you, so long as the author’s status as creative director of the book is acknowledged.
獨立作者並非侷限於自出版,而是能用的獨立的精神和其他編輯、設計、發行等出版專業人士合作,一起為讀者提供好書。你和出版社之間是平等互惠的夥伴關係,你的地位不下於這本書的creative director(創意總監,或是說創意的重要決策者)。
You expect your status in the partnership to be reflected in contracts and terms, not just lip service.
這份平等互惠的夥伴關係,必須呈現在白紙黑字的書面條款,而非只有口頭承諾。
You recognise that you are central to a revolutionary shift in publishing which is moving from seeing the author as resource (in the new parlance ‘content provider’) to respecting the author as creative director.
你要正視自己是出版產業變革的核心,作者不再只是提供內容的資源,而是值得創意總監的角色。
You are proud of your indie status, which you carry into all your ventures, negotiations and collaborations for your own benefit and to the benefit of all writers.
你以身為獨立作者為榮,以這份精神面對出版公司、合約談判、分工合作,不只是基於自己的利益,更是基於維護所有文字工作者的立場。

是不是很熱血的獨立宣言?雖然台灣還沒成熟到這個程度,至少能起步推動自出版和內容有價,改善文字創業的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1. 敬請留名字(名稱)讓我可以有機會記得/認得你 :)2.用手機留言容易被系統判定為垃圾留言,沒關係我晚一點會把它撈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