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院線看到《基佬四十》預告片裡的林子祥和陳小春一起對著鏡子刷牙,我很意外香港竟然會有一部自然平實,不主打年輕帥哥,不醜化同志角色的商業電影。導演舒琪在1996年底隨著電影在港上映,一併公開自己的同志身份。
台灣直到1998年4月18日才引入院線,採用當時很流行的「院線影展」,將《基佬四十》和其他幾部港片一起包裹促銷。
現在看到廣告上已消失的「中國戲院」有種奇妙的感覺,消失的不只是一家戲院而已,而是它曾經代表的華語電影院線。當天最熱門的電影是「皮卡丘」在《鐵達尼號》後推出《鐵面人》,其他都是西片的版面,能挑大樑華語電影只剩下梁家輝的《人約黃昏》、主打李連杰赴好萊塢發展前的《殺手之王》、周星馳的《行運一條龍》。
或許真正令我感到失落的是有天看到2016香港立法會選舉,某個強烈反同的當選人在選前獲得陳小春大力支持。我突然想起《霸王別姬》裡的鞏俐遠遠地向張豐毅使眼色,暗示他不要亂說話:外面天候變了。
👉
【拉子時代】購買方式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