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最被看好的Toni Erdmann抱蛋而回,尷尬的 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還得到Grand Prix。
The Screen Jury at Cannes 2016
2016 |
不過這份The Screen Jury到底有多少參考價值呢?
回頭看 The Screen Jury at Cannes 2013,當年《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評分最高,確實在坎城競賽項目大放異彩,壓下《絕美之城》(The Great Beauty)。但是拉長到隔年,卻是後者接連獲得英國影劇學院BAFTA、金球獎、奧斯卡等最佳外語片。
2013 |
The Screen Jury at Cannes 2015,《卡蘿》(Carol)、《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呼聲最高,卻是《索爾之子》(Son of Saul)一路長紅到奧斯卡。
2015 |
如果說坎城評審團和The Screen Jury都有人數過少,代表性不足的「疑慮」,有人採用類似大數據方式統計各家電影網站的年度佳片:The Best Of The ‘Best Of’ Lists 2014。
《年少時代》(Boyhood)看來是唯一領先者,雖然在英國影劇學院BAFTA、金球獎等獲得最佳影片,但是奧斯卡則是偏愛《鳥人》(Birdman)。
Best of 2014 |
同樣方式統計The Best Of The ‘Best Of’ Lists 2015,雖然《卡蘿》(Carol)位居第一,但是前4名差距極小,其實是擠成一團。但是顯現在得獎紀錄時,《卡蘿》卻變成提名率最高的陪榜人。我始終不清楚原因何在,似乎碰到偏向女性的,女女的主題,影評與主流獎頂之間好像有道看不見的溝溝。
Best of 2015 |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