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6

《卡蘿》電影音樂語言

Carter Burwell
#Carolmovie #卡蘿
前言:網路上有很多人才,欣賞電影也有很多種角度。《卡蘿》絕對俱有最佳影片的資格,除了演技精采,其他製作環節都有可觀之處。這篇是由Dawn (臉書上的AnTz She) 貢獻,從聽覺的角度分析《卡蘿》的電影配樂。

《卡蘿》是一張較為室內樂(chamber)取向的作品,編制不大,一組弦樂四重奏、一把低音提琴、鋼琴、豎琴、鐵琴(也譯為顫音琴)、以及代表角色的兩個管樂器:雙簧管和單簧管,另外還有長笛、低音管和法國號。

一開始壓根沒注意到還有低音管和法國號,但戴上耳機一聽,可以聽到更多關於樂器表現的細節。這張作品就像電影「獨立」製作的概念,相較於《星際大戰》那種氣勢磅礡,所費不貲的管絃樂團,這樣的配器反倒顯得平易近人,像是走進一場家庭音樂會,靠近且真實。Carol和Therèse的情感一如常人,而非距離遙遠的時代名人,亦非伸手不可觸及的英雄。


Carter Burwell不只負責作曲、指揮,甚至還負責Processed piano的演奏。在他官網《卡蘿》配樂的介紹中,他提及:
“In addition, Carol, the older woman, is a bit of a cypher herself - a cool, aloof mystery. To keep the music true to this emotional distance, while still conveying the yearning and passion of the characters, it relies on ambiguous harmonies and “cool” instruments, such as piano, clarinet, and vibe. ”

電影上映前與橘大和朗大在討論配樂的時候,我以為這部電影的配樂並不容易發揮,下手太重顯得濫情,太輕又變得無關緊要。(試想,將《似曾相識》的主題“Somewhere in Time”放進畫面中,音樂會怎樣影響你的情緒?)

當初聽到Opening時,覺得Burwell非常高明,一如他自己所言:ambiguous harmonies ,這樣的寫作手法使得音樂聽起來既沒有濫情的危險,還能巧妙地搭配陶導的電影語言,並同時暗示Carol和Therèse.一路摸索和認識的過程。

整張配樂(不含歌曲)我分成四個部分,而這四個部分其中有三個主題,會在不同的曲目中相互組合:

第一個主題代表是(1)Opening:愛的主題


Burwell在Opening採用了這樣的節奏形態大量的採用了hemiola,根據整首曲子的表現推算Opening屬於一小節三拍的樂曲,鋼琴一進來便以二分的節奏概念打破弦樂所製造出三拍的韻律,但隨即又踩著三拍的步伐前進,接下來整首曲子,或是說只要是屬於Opening這個系列的主題配樂,都可以聽見這二拍與三拍之間相互牽制(14. Gun例外,稍後會說明)。

還記得那時候看橘大在“《卡蘿》命運的停停走走”一文中,點出了火車在片中所占的重要性,甚至連配樂都配合了這個精神。電影最開始的畫外音,便是火車呼嘯而過的音效,緊接的便是配樂Opening,這樣的組合實在厲害,弦樂的節奏聽起來就像是火車在鐵道上奔跑的聲響(有時則像小火車組的平交道)。另外那句經典的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也在Opening之中被體現,Burwell讓Opening及終曲The End兩首皆呈現了一個沒有結束感的終止,不止呼應了”full circle“,也讓Carol和Therèse於橡木屋的對望,在聽覺上加強了開放及繼續的暗示。

根據Burwell的說法,Opening也是兩人愛的主題,他還點出了這首曲子另一個絕妙之處:
“The music over the opening city scene plays the active engagement and passion of Carol and Therèse. In this scene it’s telling you something about the characters before you ever see them, since they appear for the first time around the last note.” 
在你看見兩位主角之前,以先從音樂中聽見他們,這樣的設計真是叫人為之折服。

這個主題另外於(5)Datebook 和(21)The Times兩首皆會再現,但在織體和配器上都做了改變。

在配器(樂器的使用和編制)方面,Datebook讓鐵琴演奏出了變形過的Opening旋律主題,豎琴則取代了原來的弦樂;The Times一開始出現的是本張專輯的第二個主題,我們稍後再述,26秒處便會出現Opening的動機,弦樂一樣由豎琴取代,但鋼琴不變,1:08鐵琴會出現演出熟悉的旋律主題,整首曲子的速度相較Opening顯得更緩。相較於最原始Opening,代表主角的樂器單簧管和雙簧管,從以銜接的方式吹奏出旋律再相和而唱,在Datebook 和The Times則是一直保持著交疊的狀態。

第二個主題出現在(2)Taxi:心碎


Taxi劇情是Therèse跟著傑克一行人驅車前往菲爾的派對,當中插入了Therèse回憶與Carol的第一次相遇,Burwell將這段音樂處理的非常細緻。用電腦聆聽時完全沒聽出來,是戴上耳機才猛然發現,真心推薦這是一張值得用耳機細細品嘗的作品。

當影片畫面還停在Therèse坐在飯店位置上的背影時,曲子已經開始。Taxi前幾秒的低音暗示Therèse的情緒即將被帶往Burwell透過音樂製造出的情境(Burwell:The... theme is about absence and loss. )蒙著霧氣的計程車首先看到的是傑克,鏡頭即將掃到Therèse之前,由鋼琴奏出Taxi的旋律動機,非常單純的動機,只由兩音組成,效果卻好到不行(Burwell:the use of open intervals such as the fourth(四度音程), fifth(五度音程) and ninth(九度音程), to veil sentiment.)。最先出現的降E到D,這樣的下行半音音型(下行音形通常被音樂人解讀成淚水),在專輯中呈現了五次。為什麼是五次?耐人尋味。

回到影片本身,看著車窗外的Therèse憶起第一次在百貨公司見到Carol,小火車的聲響比畫面更早出現,(回憶的第一個鏡頭竟然是火車不是Carlo!)陶導用了四個鏡頭拍攝小火車,第五個鏡頭Carlo方才出現(是巧合嗎?)此時的音樂,連弦樂也加了進來,以反向的上行音型去撞擊一再下行的主題,使得這回憶聽來沈重不已。

剛剛提到的五次“降E-D”,其實有著不同的空間感(耳機!請用耳機!汽車音響我想也可以),最靠近的第三次聽起來也最為銳利,像是要敲醒什麼的,之後又漸漸遠去。聽起來,就像心痛的回憶?(Burwell:The hearts of both women are broken.)最痛的時刻恐怕莫過於Therèse讀著Carlo給她的那封“Dearest”(Cate聲音裡的那複雜的情感真是...聽到心都要化成細沙了...) 這個令人心碎的主題也以不同的樂器呈現出不同的重量和情緒,出現在(6)Christmas Tree、(8)The Train(流淚的Therèse)、(21)The Times、 (23)Crossing 、(25)The End以及,(19)Letter幾首曲中。

第三個主題是充滿夢幻感的(3)To Carol’s : Therèse’s fascination


這張配樂的命名也很妙,很多首完全沒有打算寫完整,To Carol’s是To Carol’s House,也就是兩人在隧道中如夢似幻的片段。值得玩味的是,影片中,汽車一開離理查,在只有兩人世界的車內,即便是Carol所說的話,在聲音的範疇也只是較遠的背景,更清楚的是在前景的配樂。Burwell表示這是一個表現Therèse’s fascination with Carol 的主題。我們可以猜想,這段希冀刻劃出的不全是兩人的互動,更多的是放在Therèse的內在情感。

Burwell的音樂真的很貼合陶導的影像語彙, 第三個主題透過後製技術,因而製造出十足的空間感和夢幻效果:一開始較為細碎的三和弦伴奏音型,已被改變了音色(推估是過濾掉了高音和低音音頻),以至於在聽覺上顯得遙遠而模糊。

在電影院看這段的時候,我很清楚的感受到因為這段音樂,而「感同身受」到Therèse那樣的悸動。多麼成功的轉化!難怪Highsmith筆下的Therèse巴不得當下隧道能坍塌。(讓我岔開話題抱怨一下,隧道是過去進行式,但卻出現了一個現在進行式的Therès還在計程車上的鏡頭!陶導你真的心機很重耶!看完以後覺得沒得獎是因為各獎項評審實在太@#$%<消音>)

再來是鋼琴「旋律」的部分,因為配上被改了音色的伴奏而顯得更為「亮耳」,巧妙的預示進了隧道後的燈光映照。但在音型的安排上卻讓人不安,先是一個五度的大跳上行,接下來是一連串以兩音為一組的下行,彷彿是跨出了一大步後,迎接兩人的卻是接踵而來的挫敗。這樣的描述聽來耳熟,令人不禁想到Waterloo的之後的劇情,沒錯!(12)Waterloo便使用了第三個主題。

這個主題還會在(9)Packing、(17)Visitation和(22)Reflections重現,但Visitation和Reflections加入了弦樂,鋼琴點狀的表現配上絃樂線性的表現,雖然是一樣的主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效果。這邊聽來不再夢幻,我們知道,Therèse必須醒來。

主題的單行與重組

以上提到的三個主題,最原始的樣貌分別呈現於Opening (主題一:愛的主題)、Taxi(主題二:心碎)、To Carol’s(主題三: Therèse’s fascination),這三首以外的配樂,每首至少會出現其中一個主題,有的甚至還會結合。

單純採取單一主題的為:
  • (5)Datebook(主題一)
  • (8)The Train(主題二)
  • (9)Packing(主題三,而且又是在Carol的車上)
  • (10)Driving into Night(主題一)
  • (12)Waterloo (主題三,畫面又出現了“Carol的車”經過那個拿破崙路標)、
  • (13)Lovers(當然是主題一囉!但這次曲子的速度大大的減緩,樂曲的後面出現的新旋律銜接了Carol說完“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總算確認彼此心意的兩人,根據劇本的說法,They begin to make love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
  • (14)Gun (主題一,只使用了一小段,保留了部分主題一的旋律,唯一一次主題一雖然出現,卻沒有那拉鋸的節奏的曲目。發現偵探這事,讓兩人的愛情蒙上了一層陰影,整首曲子聽起來非常不安,曲子前面甚至還敲起警鐘。)、
  • (16)Over There(主題一,You don’t sleep Over There是整張配樂我最喜歡的一首,主題一在這首中不再有鋼琴的部分,Burwell創造出的“cool”在這個時刻被溫暖的弦樂給擁抱,可是這樣的擁抱聽來更令我傷感。弦樂在這首擔任的角色不同於原本主題一的伴奏形態,而是相互交纏,就像畫面上的Carol 和Therèse 。彈奏分解和弦的豎琴雖出現了很多次,這次卻最為撩人。
每次聽到這首,我都會聯想到Fingersmith當中,Maud和Gentelman的婚禮後,Maud吻了Sue,Waters老師這段絕美的描寫:felt my heart, now like ice in my breast, and now like water, running, from the heat of her lips.
  • (17)Visitation (主題三)
  • (18)To Court(主題一,特別的是只出現了單簧管,雙簧管卻不在其中)
  • (19)Letter (Therèse讀著Carol的信,主題二。這首長3分25秒的曲子,從頭到尾就是維持著相同的動機;但音樂的氛圍到了2:30 卻改變了,主題二的“相鄰兩音”的概念,唯二被打破的第一次:2:38的 F降B,兩音不再維持相鄰的概念,而是一個四度,音樂再度跑在影片前面,在暗房的Therèse,稍後洗出那張沉沈睡去的Carol,這張照片似乎改變了什麼。當弦樂微弱的拉出最後一個音時,Therèse下樓來到了電話前準備打給Carol,這樣的音樂把Therèse的心境表露無遺。)
  • (22)Reflections(主題三,還在派對的Therèse看著鏡中的自己)
使用了雙重主題有:
四首採用的按照順序來看皆是主題二和主題一。前面曾提及主題二的“相鄰兩音”的概念被打破,第二次出現在The Times,這次是什麼出現了改變,以至於Burwell又讓主題二的概念被打破呢?若有機會回顧的話,大家可以試著找找看!(職業病發作)

有人曾經好奇看電影幹嘛要這麼累,分析這個分析那個,查考這個查考那個,對我來說,好的電影是藝術,不會只停留在「娛樂產業」,不細心探查,會錯過太多創作者的精心安排。真的感謝Orange,讓我有這個機會仔細的來研究一下這張作品,若是錯身而過,我一定會後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1. 敬請留名字(名稱)讓我可以有機會記得/認得你 :)2.用手機留言容易被系統判定為垃圾留言,沒關係我晚一點會把它撈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