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手12月27日開始發起臉書活動:「迎接《卡蘿》來台首映倒數計時」,在為期68天漫長的活動,我每日準備一篇專題文章。目的是在2016年3月4日《卡蘿》台灣首映之前,對於電影製作過程能多加了解,而不是只著重在劇情和演員。它在2015年獲得許多電影評論網站讚譽為最佳影片,在各大電影獎項獲得多項提名。了解製作過程,除了更能賞析電影之美,也更能體會幕後創作的心路歷程。
【倒數最後1天】
世事輪轉,因果相循。67天前,成立這個活動頁的目的就是為了《卡蘿》來台首映,現在終於到了最終章。我們在這裡分享《卡蘿》的一切,不只是光鮮亮麗的演員,還包括幕後製作的人事物。我從來沒有這麼深入地了解過一部電影。
我想請大家下載這份在坎城影展的Production Notes。這份資料包含電影介紹、演員現身說法、導演、演員,主要製作團隊介紹、 Opening Credits、End Roller Credits。請你看完電影,再仔細看看 End Roller Credits,上面都有不少我們提過的工作人員,真正在片中播放的背景音樂等。
凱特日後的訪問,主要內容可以從這份資料裡看出,像是第3頁,她使用ambushed這個字眼 (So I think they're both ambushed by the intensity of the connection they share with each other.),在不同的訪問影片出現過幾次。這份資料是卡蘿團隊對電影最初始的觀點。
我要回到我的部落格,把該寫想寫的分析完成。這裡的任務已經告一段落,謝謝大家的參與。後會有期!
【倒數第2天】Todd Haynes
電影我看得不算少,但是陶導過去一直不在我鍾愛的導演名單中。我喜歡Far from Heaven,也看了Mildred Pierce,就是不熟絡。想來我的注意力還不夠廣泛。他的電影有點少,在I'm Not There到Carol之間居然有7、8年的間隔,深深覺得除了獨立製片不易,他對電影還有某種奇特的堅持。影評界對他執導Far from Heaven的功力相當肯定,Carol所受到的注目是更上層樓。不過以產量和過去客群看來,主流市場對他是有點陌生,要在主流電影獎項獲獎,真的需要再接再勵 。
他接受Telegraph訪問 ,提到一句話:
"We desperately want film to be real because it seems to depict real life more accurately than any other medium. If anything, because of that, it’s more deceptive "
比起其他媒體,我們更期望電影能真實地描繪人生。越是如此,它越不像表面上簡單。
這句話講到我的心坎裡。《卡蘿》就是這種電影,看不懂門道的人,覺得簡奏緩慢、情緒疏離,抓到竅門後,看到水下波濤洶湧,還覺得情節太快。一個銀幕,分隔了兩個不同的世界。
陶導提到百貨公司的洋娃娃,裝在盒子裡的女性化物件。玩具火車是一個自由的對比,,不斷地想要前進,卻也不斷地困在循環的軌道裡。
卡蘿是被迷戀的對象,但是電影中最執著的人,卻不是特芮絲,而是哈吉。他三番兩次回去找卡蘿,後來還派出私家偵探。原著可能僅出於搶奪監護權,但是到了電影更強化了哈吉的心理動機。早期的劇本曾安排特芮絲跟蹤卡蘿,不過後來平衡了角色力量,多一些卡蘿的角度。例如後段有一幕是卡蘿神情疲憊和艾比談到後悔離開特芮絲,突然有不明車燈閃入,卡蘿一陣驚恐,擔心又有私家偵探監視。
片中的特芮絲改成攝影愛好者,她常從框架注視卡蘿,象徵欲望的投射。最後卡蘿坐在計程車上,透過車窗看見特芮絲,欲望的主體和客體反轉易位。
最後談到循環式劇本結構circular patterning。陶導提到靈感來自Brief Encounter,故事由一個角色帶到另外一個角色。他舉例因為特芮絲的欲望而將手套寄回,我們才得以進入卡蘿的世界。更不用說一開頭由傑克的意外打斷,而引出真正的情節。
我沒辦法把陶導所有的訪問都拿出來,不過這一篇訪問,陶導這句話很有趣:
"My boyfriend calls me a lesbian sometimes. I don’t think it’s a compliment, I don’t think he means it in the best way."
這是文內最後一段,應該是談到 "I've never looked like that",陶導去詢問周遭的拉子朋友,Vachon在旁邊開玩笑說他有一大群拉子應援團,結果陶導招認他的男朋友說他像拉子。
很窩心的註解,像拉子的陶導,我們都願意成為你的應援團,希望你下一部作品趕快到來。
【倒數第3天】Carter Burwell
Burwell是資深的電影配樂大師,和許多名導合作過,關係最深遠的就屬Coen brothers柯恩兄弟。柯恩兄弟的作品多樣,我從懸疑的Blood Simple (血迷宮,1984)、喜劇的Raising Arizona (撫養亞利桑那,1987)一路跟著看了大半,被兄弟倆的電影深深吸引,卻從沒注意過Burwell擔任電影配樂。YouTube 有他的電影配樂合輯
影音元素組合,他的重要性就佔了幾乎一半,但他是位傑出而低調的配樂大師,默默地不搶風頭,從來沒有入圍過奧斯卡,直到《卡蘿》。除了柯恩兄弟,他也和導演 Spike Jonze、 David O. Russell 、Todd Haynes各合作三部影片。不過讓他知名度大增的卻是商業大片《暮光之城》三部曲,大概是配樂太好聽了,觀眾不會注意到演員和導演的失拍。
我注意到Burwell為好幾部涉及同志主題的影片配樂:The Celluloid Closet (電影中的同志,1995) 我做了個專題、Gods and Monsters (眾神與野獸,1998) 、Velvet Goldmine(絲絨金礦,1998)、Being John Malkovich (變腦,1999)、Kinsey (金賽性學教室,2004)、The Kids Are All Right (性福拉警報,2010)、Carol (卡蘿,2015)。
他在ASCAP Film and Television Music Awards多次獲獎,在配樂圈內有一定的地位。不過首度入圍奧斯卡,卻碰上過去從沒獲獎的電影配樂一代宗師Ennio Morricone,在敬老尊賢的好萊塢,任誰也得退避,真是時也命也
【倒數第4天】一個影迷的一天
一大早,我起來把奧斯卡紅地毯的照片先放上來。上午我一邊看奧斯卡典禮,一邊製作3月5日首映會的名牌。做名牌有三個理由:(1)我們沒有售門票,怎麼辨別誰是參加人;(2) 經過這麼多天的洗禮,這會是一場高水準的電影活動,大家可以彼此交流;(3)名牌是護貝製作,掛勾可拆下,不是黏死,便於收藏留作紀念。
每個名字我都看了好幾遍,希望能記得起來。不過有些人在名牌上使用別名,對我的腦容量是個考驗。有些別名有扮演效果,例如「貴婦」和「櫃姊」。還好,我幫所有人都準備了聖誕帽。我得記得帶著自己的皮手套。
11點被抓出去參加個飯局,下午3點回來繼續製作。在外面,我看著手機,看著《卡蘿》每個獎項都落空,空得完全徹底。
名牌有護貝弄壞的、更名的,下午又出去補買了材料、彩色輸出,順便把包廳的尾款全部轉出去。回來還換了廚房的燈管。
我想起包廳的最後階段,真覺得大家比較喜歡同情弱者。很多時間正正經經地催票,直到我表明真的急了,接下來的反應讓我嚇了一跳:有三位善心人士贊助,讓我不必考慮轉小廳,而且不必自掏腰包準備製作物,甚至可以再準備一份神秘小禮物。
參加者在後段突然轉強。成三成四的結伴而行,甚至有一團是9人一大「家族」一起進來。不過最讓我感動的是有位網友特別排開療程請假而來。
這一系列活動下來,將近120天,其中68天,天天在這裡值星。我沒有商業利益支持,純粹是為了一口氣和一股傻勁,和各位分享一部好作品背後所有的努力。我很難想像以後會再做類似的事,一生一次就夠了。
我有個夢想:
記得以後每年聖誕節,我們一定要重播這部影片。然後所有死灰復燃的愛情都會發生在4月17日。等到十年、二十年重出紀念光碟,請廠商把剪掉的部份收錄進來。凱特會繼續在影壇活躍,或許打破梅姨的入圍次數的紀錄;魯妮有天得到最佳女主角,但是她的慈善基金會在非洲有更重要的活動,所以沒有出席領獎;陶導終於獲獎,但不是導演獎,而是終生成就獎;然後有位出櫃的女同志獲得最佳導演獎⋯⋯
【倒數第5天】68th Cannes Film Festival (2015/5/13-5/24)
《卡蘿》參加坎城影展競賽項目,它的活動行事曆如下。整理重點照片和影片,重新回味《卡蘿》首映時獲得全場起立鼓掌,《卡蘿》團隊正式與媒體見面的那一段時刻。
1.PRESS SCREENING 記者試映: May 16 (Saturday) 7:00 PM | 9:30 PM
2.PHOTO CALL 公關攝影: May 17 (Sunday) 12:00 PM (影展官方影片)
3.PRESS CONFERENCE 《卡蘿》團隊記者會: May 17 (Sunday) 12:30 PM
3-1.(進入記者會場前-著名的凱特誤抓魯妮胸部)
3-2.(記者會影展官方影片)
4.INDUSTRY SCREENING 業界試映: May 17 (Sunday) 12:00 PM
5.OFFICIAL SCREENING 正式首映: May 17 (Sunday) 7:00 PM (首映前紅地毯)
6.INTERNATIONAL INTERVIEWS 國際媒體訪問 : May 18 (Monday)
6-1.VPRO Cinema 訪問陶導與編劇納吉
6-2.The Guardian 影片訪問陶導、凱特、魯妮
6-3.Indiewire 訪問陶導、凱特、魯妮
6-4.The Hollywood Reporter 問床戲
6-5.Entertainment Tonight 凱特解釋女女關係
坎城影展有個完美的句點:5月24日魯妮獲得坎城最佳女演員。
PHOTO CALL 公關攝影: May 17
OFFICIAL SCREENING 正式首映: May 17
媒體訪問照 : May 18
【倒數第6天】
凱特、莎拉開始談論起《卡蘿》拍片細節,Weinstein開始試片活動。
2015年1月底,Weinstein找上The Human Rights Campaign (HRC) 美國最大的LGBT平權團體合辦試片活動,目的像是產品上市前的focus group。我看過另一篇報導,雖然修剪很多,參加者仍認為片長還是太長,難怪Harvey Scissorhands的事情出現。反正二十年後Criterion發行特別版就會把這些失落的內容收錄到光碟,希望那時候我還能看到。
Sarah Paulson 參加一個談話節目,提到和凱特演對手戲,緊張死了。如果她都那麼緊張,想來魯妮壓力更大。
凱特在2月中Deadline專訪,對魯妮大力稱讚:
“She is really a good egg, (傑出優秀)” she said. “That was a really beautiful experience, actually. I mean, coming back to work with Todd, having done the Dylan film with him and then working on such a different endeavor was really fantastic. But Rooney’s great. She takes her work seriously but doesn’t take herself necessarily very seriously. She’s also got a really great non-sentimental radar (理性分析). So she’s not interested in being liked, but she’s interested in revealing stuff.”
凱特在2月份的ELLE雜誌,記者問她那個電影角色的美容方式,她說是卡蘿,因為每天都要拔眉毛, I just hated it.
4月上旬,陶導帶著第一份剪輯版回到母校布朗大學參加Ivy Film Fest Tributes長春藤影展,不是「正式首映」的首映。
4月中旬宣佈,《卡蘿》5/13-5/24參加坎城影展競賽項目。
4月下旬,《卡蘿》得到美國電影分級的R級,17歲以下不得獨自觀賞。相較於台灣的輔導級,希望我們是開明的,而不是偷偷剪掉什麼鏡頭。
5月12日在坎城影展前夕,Variety刊登訪問Cate Blanchett Opens the Closet Door with Lesbian Romance ‘Carol’,搞不懂凱特幽默的呆記者Ramin Setoodeh,居然認為had past relationships with women,稱為凱特的出櫃宣言,一下子傳遍全球:
When asked if this is her first turn as a lesbian, Blanchett curls her lips into a smile. “On film — or in real life?” she asks coyly. Pressed for details about whether she’s had past relationships with women, she responds: “Yes. Many times,” but doesn’t elaborate. Like Carol, who never “comes out” as a lesbian, Blanchett doesn’t necessarily rely on labels for sexual orientation. “I never thought about it,” she says of how she envisioned the character. “I don’t think Carol thought about it.” The actress studied the era by picking up banned erotic novels. “I read a lot of girl-on-girl books from the period,” she says.
【倒數第7天】
除了演員還沒加入宣傳,導演、製作人、服裝設計師已經開始試探水溫。
2014年9月下旬, Carter Burwell編曲,Michael Farrow負責成音,後製作業仍在進行,各處發行商名單越來越多。不過有大已經擔心會不會出現Harvey Scissorhands?
《卡蘿》的劇照首度出現在媒體上,澳洲雜誌 IF MAGAZINE十月號封面是卡蘿在車上望見特芮絲的那一幕。
10月5日陶導與Sandy Powell參加 MCA Chicago 談話節目,前者談參考的攝影師作品,後者談服裝設計的靈感,並且透露《卡蘿》會於2015年春天首映。
10月23日陶導與製作人Christine Vachon參加 Swarthmore College - Daily Gazette舉辦的“Queer Collaborations.” 座談,提到《卡蘿》將於2015年秋天上映。
12月2日製作人 Elizabeth Karlsen在倫敦舉行的Screen Film Summit,分享她籌資、找拍攝地點,各種精打細算的過程。
12月初BBC Radio 4 推出Carol 廣播劇。由Miranda Richardson演出卡蘿,我聽過錄音,可惜聲音不夠磁性。她在90年代真是個大美人,她在The Hours 也有演出。
12月15日The Film Stage訪問陶導1995年的作品Safe終於由 Criterion發行藍光上市。最後一段提到《卡蘿》:
It’s set in the early ’50s, before the Eisenhower era had really taken hold. It was a really transformational and unstable time from the war years into the beginning to what would become the ’50s as we know them. The historical imagery and references we uncovered showed New York was really like an old-world city in great duress: very dirty, very dingy, and very neglected.
I thought it was such an interesting place to mount this, ultimately, very pure and simple love story between a younger woman and older woman at the most unexpected cultural moment and place. For me, the look of it is very unique. The performances from everybody are just lovely. I’m dying for it to come out, but it looks like we’ll have to wait a little longer.
《卡蘿》首映和推出的時程大致確定了。
【倒數第8天】
從2014年4月25日殺青,一直到2015年坎城影展首映之前發生那些事情?
拍攝完成後的配樂工作安排在2014年秋天進行。6月22日消息指出找來葛來美爵士樂團Vince Giordano & The Nighthawks 演奏片中的配景音樂。
5月下旬,製作公司Film4的公佈一份Carol電影簡介,當時是用romantic thriller來形容。電影還在初步剪輯階段,也沒有配樂。五月中他們就到坎城影展預售。同是製作公司的Killer Films透露買家睜大了眼(事後知道那是指Weinsten) :"Cannes Buyers Can't Believe Their Eyes as CAROL Promo Creates Chaos on Croisette"
到了下旬主要代理商已就定位:英國是StudioCanal,美國是The Weinsten Company,其他全球市場是HanWay Films。到了6月20日,17個地區已確定當地發行商。台灣的甲上娛樂是亞洲地區最早出列的發行商。HanWay Films將在11月帶著《卡蘿》到Santa Monica全球最大的電影國際交易市場 American Film Market (AFM)。
凱特當時也去了坎城影展《馴龍高手2》宣傳 ,還和兩位女星一起穿上西裝拍攝廣告,另外擔任Chopard Trophy 頒獎人給《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Adele Exarchopoulos。凱特不忘借機宣傳,影片中故意提到對片中兩位女主角有"Inappropriate Crush",最後離去時還扶著Adele的腰臀。在我看來這都是精心安排的橋段,好為《卡蘿》鋪路。
魯妮也出席坎城影展,在影片的1:40提到:“I just worked with Cate Blanchett, she is amazing.”
所有的步調都朝著2015上映的目標。
6月1日出現一篇很窩心的「當莎迷遇見莎拉」的奇遇記 。一對拉子伴侶從芝加哥開車到紐約Sag Harbor觀賞 Sarah Paulson的舞台劇。Paulson對莎迷真是超級友善,留下一段對話。這對莎迷知道她剛拍完《卡蘿》,認為她有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實力,但是Paulson早就知道沒有機會。
M:You are gonna win the Oscar for Carol.
S: That’s sweet, but I don’t think so.
M: I just finished the book, and if you got to do all those scenes, you are totally winning a fucking Oscar … did you get to do all of Abbys scenes from the book?
S:No, they changed the one at the bar to Cate’s house in her kitchen, and moved another one to a dinner and they created a whole new one for the movie.
M:But did you get to do all the stuff on the phone?
S:Yes, I did do that.
M:If you got to say “you win”, you are totally getting a nom!
S:Well, if Harvey has it his way they will put up 2. Cate and Rooney and they will forget about me (how sad thats what she thinks) *Weinsten提報凱特和魯妮後就沒有莎拉的機會了。
M:but you know how when a supporting actress is in a movie for mins., and it’s incredible and they win? I think that’s going to be you!
S: I don’t know … maybe.
【倒數第9天】再一些拍攝的小趣聞
片中特芮絲週日晚上獨覺坐火車回家,在車上落淚 (比較最近幾部的哭戲,她那一段其實演得很不簡單)。這一段戲是在The Boathouse - Montgomery Inn (925 Riverside Drive, Cincinnati) 附近的鐵路拍攝,而且不是如片中在晚上拍攝。劇組搭建40呎長,16呎高,12呎寬的遮光幕“black-out screen” ,製造夜車的效果。
另外幾位客串的當地演員終於可以公開回憶他們的拍攝經驗。
Kevin Crowley演卡蘿的律師,和凱特有兩場對手戲。5頁的劇本一共拍了8個小時。律師事務所的場景位在Eighth street 和 Broadway street 交界處,距離Arnold’s (特芮絲一行四人喝酒的酒吧)一個路口。凱特當時才剛獲奧斯卡女主角, Crowley對戲的心理壓力不小。
Ann Reskin演管家Florence,曾當過新聞主播。她回憶第一次見到凱特,自己正坐在階梯上,有人向凱特指著她,於是凱特馬上熱情地走上樓梯向她握手自我介紹。Reskin在片場一個星期。劇本並沒有寫到管家有德國口音,不過陶導臨時要求。她本來和卡蘿、特芮絲各有一句台詞,不過都被剪掉了。她提到Sandy Powell要求片中每位女演員全部要穿著古早內衣,馬上就能身歷其境50年代女人的約束不便。
但是她對魯妮的印象就是個不太愛講話的人:“Rooney Mara was pretty private. We had a short conversation, but she didn’t seem much interested in socializing. She struck me as a bit shy.”
Ken Strunk,這個曾在“Buffy The Vampire Slayer”出現的男演員客串片中的酒保。和凱特沒有對手戲,但和她聊過天,認為她演技好、性格好consummate pro and a genuinely nice person。不過他也透露凱特中途回到澳洲參加公公的喪禮。
【倒數第10天】wrap up
終於要面對拍攝完成的最後一天。網路大多記載是2014年4月24日,也有人說4月25日才正式結束。魯妮在某個訪問提到她拍攝的最後一場戲是特芮絲、理查、丹尼、菲爾晚上從酒吧出來,一群人走在人行道上。
與這些男演員的戲份都是集中在最後拍攝,而且魯妮不必再緊張地與凱特進行對手戲,我相信魯妮心情上輕鬆不少,所以才會有請大家吃快餐車的活動。快餐車事後(4月30日)在臉書留下紀錄:
除了魯妮吃第二攤的趣聞外,這一頁還有個現場佈景背後的照片Backstage! This set was a movie theater and located in a building at Central Parkway & 12th in OTR,推測是片中,特芮絲坐在理查的大腿上,四個人在放映室看《日落大道》那一幕。
在後面的拍攝過程,有場特芮絲替理查手淫的戲版剪掉,魯妮在訪問中透露,觀眾並沒有真的看見,只是意識到特芮絲的動作。事後特芮絲看著手上的體液。由於導演使用一刀未剪的長時鏡頭,如何讓體液出現在她手上?結果由劇組的Joel躲在床下,魯妮偷偷伸出手,讓Joel把膠狀物擠在她手上:
"There was one between me and Jake Lacy that got cut out," she says. "Therese is basically jerking him off. You don't actually see it, but you know what she is doing. And at the end, his cum was all over her hand and she's staring at it curiously. They were doing it in one long shot, and we needed to find a way to get a substance on my hand. So Joel, our props guy, was kneeling below the bed and I'd have to sneak my hand out of the shot so he could squirt all this fake jizz on my hand." She laughs, "It was a funny, funny night."
魯妮曾解釋陶導不想表現male pleasure而剪掉這場戲,但我覺得可能是太不自然,不符合全片風格而剪掉。
說到這一群人去酒吧,不得不提到他們在片中喝著紅色瓶頸的啤酒Hudepohl是百年品牌,1885年在辛辛那堤成立。不過後來特芮絲和丹尼一邊粉刷一邊喝著罐裝啤酒則是Schlitz Beer,曾經是美國最大的啤酒公司。
最後一天,現場準備了一個大型的卡蘿蛋糕,慶祝拍攝完成。
接下來我們將重點回顧那些影展、獎項和訪問。
【倒數第11天】Heather Loeffler
電影最佳美術設計獎Best Production Design比起最佳攝影,更能體認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所以得獎人不會只有Production Designer/Art Director,至少還有 Set Decorator。在他們專業領域Art Directors Guild藝術設計工會獎,還要包含插畫、繪圖、場景的工作人員。Loeffler是Set Decorator,耶魯大學的建築碩士、大學攻讀都市研究和亞洲研究,所以她曾服務過上海和紐約的建築事務所。
她在劇場、電影、電視已有15年的資歷。從2012年起她成為Judy Becker的好搭擋,兩人聯手合作一連串珍妮佛勞倫斯主演的電影:《派特的幸福劇本》、《 瞞天大佈局》、《翻轉幸福》。
她和Judy Becker以HBO影集Girls 獲得Art Directors Guild。《卡蘿》是她入圍最多的作品,雖然沒有在主流電影獎獲獎,不過也獲得舊金山與佛羅里達兩地影評人協會獎 San Francisco Film Critics Circle、Florida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這一對搭擋在《卡蘿》之後暫時分道揚鑣,Loeffler重心移往電視,Judy Becker繼續在電影界發揮。
偶然逛到Set Decorators Society of America 的網站 ,介紹他們會員的電影作品。我發現並沒有上述影片,想來她和Judy Becker都不是會員。這不禁讓人聯想,卡蘿團隊是不是少了點業界的人和?
【倒數第12天】Stephen Woolley
嚴格來說,《卡蘿》有三個核心製作人,除了Elizabeth Karlsen和Christine Vachon,另一位就是總是留著嬉皮長髮的Stephen Woolley。
Woolley最常合作的導演是Neil Jordan (尼爾·喬丹),就好像陶導Todd Haynes之於Christine Vachon的焦孟關係。由於《卡蘿》,讓兩位製作人跨海合作。
1979年,Woolley從事製片前,他負責為The Scala Film Club (275 Pentonville Road, London N1 9NL)規劃片單,專門放映藝術大師和前衛新銳的作品,從羅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法斯賓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一直到吉姆·賈木許(Jim Jarmusch)、Coen brothers (柯恩兄弟)等。他回憶第一個月,整晚是Judy Garland影片,配合慶祝同志驕傲週。不過1983年放映Stanley Kubrick (史丹利·庫柏力克)的 A Clockwork Orange (發條桔子)發生版權問題,被華納告到幾乎破產。
我對尼爾·喬丹的喜愛,都要歸功於Woolley。尼爾·喬丹讓我中箭的第一部作品是Mona Lisa (蒙娜麗莎1986),我在部落格還有篇回顧影評。
Woolley製作Waterland (水之鄉,1992) ,我沒看過,但值得大家注意這是Lena Headey的電影處女作。The Crying Game (亂世浮生,1992) 是我最喜歡的尼爾·喬丹作品,瘋狂看了三次大銀幕,當年他獲得奧斯卡原創劇本。接下來尼爾·喬丹拍了《夜訪吸血鬼》1994,有趣的是Box Office Mojo把它歸類在LGBT主題。Michael Collins (豪情本色,1996) 由Liam Neeson主演愛爾蘭史詩大片。Little Voice (啞巴歌手,1998)是Mark Herman執導的精緻小品,我在飛往英國的航程上看到。因為片中出現Judy Garland的曲子,當年電影廣告在很多同志刊物出現。The End of the Affair (愛情的盡頭,1999) 尼爾·喬丹找來Ralph Fiennes和Julianne Moore合演,我一度誤以為這是陶導的作品。
2002年他和Elizabeth Karlsen結婚,兩人合組"Number 9 Films" ,據說名稱取自披頭四1968的作品 'Revolution Number 9'
Breakfast on Pluto (冥王星早餐 2005) 尼爾·喬丹再度出手,有人拿Cillian Murphy和這次《丹麥女孩》Eddie Redmayne比較。我想當年的Murphy可以勝任,但是近年演技恐怕不復精細。
2005年後,全球經濟情況惡化,電影創作環境日益艱困,不再容易注到Woolley推出的作品,他也好像只能顧好英國當地的市場而已。但是我買了And 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 (崎路父子情2007)。並不是因為有Colin Firth主演,而是我太懷念Elaine Cassidy,既使她只是演出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色,很好奇她如何變身中年婦女和Colin Firth再續舊情。
2015年的《卡蘿》讓Woolley終於出現風光各大獎項的作品。為他慶幸之餘,也為他和所有特立獨行的電影人擔憂,在漫畫英雄電影傾巢而出之際,還有多少生存空間呢?
【倒數第13天】有趣的蛛絲馬跡
國外網友對這部影片做了很多奇特的考據,整理幾項特別的例子:
1.在MCKINLEY MOTEL的總統套房,牆上掛了很多照片,鏡頭掃到其中一張肖像,網友就找出那張肖像的原始照片。
2.特芮絲傷心地結束旅程後,以粉刷房間從新出發。丹尼看到她桌上有一疊卡蘿的照片。其中一個鏡頭出現一份紐約時報,有人比對這個收費資料庫:http://query.nytimes.com/gst/abstract.html?res=9806E7DF1231E53BBC4D52DFB2668388649EDE,發現那是1953/4/15的報紙。
3.那一疊卡蘿的照片有很多卡蘿在旅程中的特寫鏡頭,可惜電影只清楚呈現特芮絲沖洗一張卡蘿熟睡的照片。
4.不知那個幕後人員流傳這張照片,顯示片的道具:艾比給卡蘿的電報、特芮絲送卡蘿唱片的包裝紙、百貨公司的員工手冊、底片的1:1列印。原來卡蘿在滑鐵盧的睡姿不只一種,還有側睡和趴睡。原來特芮絲整晚都很忙。(其實都是劇照師拍攝的啦)
5.還有幾份劇組Call Sheet流傳出來。原來工作人員都住在Carew Tower,早餐從6:30開始供應,凱特最早7:00就到達準備化妝,接著魯妮7:30,劇組8:00上工。
某天拍攝內容,全部跳躍式:在芝加哥環湖道路,卡蘿車子爆胎,私家偵探假意來解救(後來被剪掉);在匹茲堡分房住宿,次日早上特芮絲走進卡蘿房間;接下來是艾比在芝加哥旅館內,特芮絲知道卡蘿離開,傷心欲絕。
【倒數第14天】《卡蘿》片中的背景音樂
電影除了Carter Burwell特別為電影譜曲17首配樂之外,另外還有22首50年代的演唱及演奏,但原聲帶只收錄了5首演唱曲。 這22首背景音樂,在片中有些處理得非常低調,其實仔細看頗有弦外之音。大部份的演奏都由現代的Vince Giordano & The Nighthawks演出。這是美國知名的爵士樂團,擔任過很多電影配樂演奏,例如愛好伍迪艾倫偏好爵士樂,一連合作《開羅紫玫瑰》(這是我最喜歡的伍迪艾倫作品)、《非強力春藥》、《大家都說我愛你》。
- Willow Weep For Me - *Vince Giordano & The Nighthawks -以輕微的鋼琴曲出現在茶敘背景,原為Billie Holiday的演唱曲,歌詞充滿祈求 ,「柳樹為我哭泣,請聽我的辯解」 (鋼琴演奏版)
- Farmer's Market - Annie Ross -特芮絲、丹尼、理查、菲爾在酒吧的背景音樂 ( 音樂)
- These Foolish Things - *Vince Giordano & The Nighthawks -出現在午餐的約會。原為Billie Holiday的演唱曲,歌詞預言了每件小事情都會讓我想起你 ( 薩克斯風版 )
- Look For The Silver Lining - *Vince Giordano & The Nighthawks 。 ( 薩克斯風版)
- Don't Blame Me - *Vince Giordano & The Nighthawks ( Charlie Parker薩克斯風版)
- You Belong To Me - Helen Foster & The Rovers-收錄在原聲帶,週日行車經過隧道
- A Garden In The Rain - Al Alberts, The Four Aces ( 原曲)
- Perdido - Woody Herman-當哈吉在門外大聲指責,特芮絲把唱機聲音轉大 ( 原曲)
- Kiss Of Fire - Georgia Gibbs-收錄在原聲帶,特芮絲在唱片行的背景音樂
- Something From A Fool - Jimmy Scott-找不到曲子?應該是艾比與卡蘿喝酒聊天的那一段
- Smoke Rings - Les Paul & Mary Ford -收錄在原聲帶,卡蘿到 特芮絲的公寓( 原曲)
- Silver Bells (from the "Lemon Drop Kid") - Perry Como -聖誕節當天行程出發,一直到送唱片的餐廳 ( 原曲)
- That's The Chance You Take - Eddie Fisher-櫃台決定入住總統套房,歌曲名字真是再明顯不過,把握機會啊 (原曲)
- Easy Living - Billie Holiday -收錄在原聲帶,總統套房,聞香水
- One Mint Julep - The Clovers -收錄在原聲帶,特芮絲在車內幫卡蘿脫去大衣,直到入住芝加哥Drake Hotel
- Deeply - Buddy Stewart- Drake Hotel用餐 ( 原曲)
- Auld Lang Syne - *Vince Giordano & The Nighthawks -滑鐵盧之夜 (《風雲人物》版)
- Slow Poke - Peewee King & His Golden West Cowboys-艾比和特芮絲在Spare Time用餐背景音樂 ,歌詞是你動作好慢,老是遲到,讓我等得心慌意亂, ( 原曲)
- Mullenium - Gerry Mulligan -特芮絲和丹尼油漆房間 ( 原曲)
- Peg of my Heart - *Vince Giordano & The Nighthawks-不知用在那段? ( YouTube)
- Why Don't You Believe Me - Patti Page -特芮絲剛進到菲爾的派對,理查正在跳舞 ( 原曲)
- Extrovert - Al Lerner -找不到曲子,可能派對上播放
【倒數第15天】Craig Haagensen
順便介紹這位幕後功臣。他的職稱是camera operator,即直接操作攝影機的人。當Ed Lachman可以入圍最佳攝影 best cinematographer,他永遠只是幕後最偉大的推手。Haagensen似乎很習慣身為幕後推手的角色,他的得獎紀錄只有一次是2008年以Crazy (2008) 獲波士頓影展最佳攝影。
我瀏覽他擔任camera operator的作品,有很多叫好叫座的電影:《愛你九週半》(1986)、《致命的吸引力》(1987)、Married to the Mob (烏龍密探擺黑幫1988)、《黑雨》(1989)、Jacob's Ladder (時空攔截1990)、《桃色交易》(1993) 、Twelve Monkeys (未來總動員,1995)、Diabolique (驚世第六感1996)、Gia(1998) 、香草天空(2001)、Unfaithful (出軌2002),直到2002年鐵三角合作 Far from Heaven (遠離天堂2002),之後他們陸續合作Mildred Pierce (2011)。到了Carol (2015),Ed Lachman與Haagensen 已是資深成精,難怪電影畫面不只是美(what the image will be),而是具有電影語言的深度(the approach to the image)。
2015年12月份的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專題介紹Ed Lachman在Carol攝影運用,文中出現很多Wilson Webb拍攝的現場紀錄照片。
文中提到,特芮絲早期拍攝的照片其實是使用攝影師Brian Blauser 在1960年代的作品,後來特芮絲拍攝卡蘿的人像則是劇照師Wilson Webb掌鏡。
這篇文章對於燈光運用、攝影機的操作、影片沖製有更深入的介紹,有興趣的人可以往下發掘。這裡就請大家欣賞照片,在電影鏡頭外有那麼多燈具,演員演起來其實壓力很大,沒有觀眾想像中的浪漫。這就是演戲啊!
【倒數第16天】 電影故事的時間軸
1952/12/?:第一天訂購玩具火車,當晚特芮絲寄回手套1952/12/?:像是第二天早上寄達手套
1952/12/?:特芮絲詢問確認第三天送達玩具火車
1952/12/?:第四天,卡蘿致電玩具部門邀特芮絲午餐
1952/12/?:第五天,午餐時邀卡蘿「週日12/21來訪」/卡蘿在派對心生旅行念頭
1952/12/21:週日在卡蘿家/卡蘿稍晚致電特芮絲相約「次日晚上」見面
1952/12/22:卡蘿白天在律師事務所/特芮絲買唱片/卡蘿晚上帶相機及行李箱邀特芮絲旅行
1952/12/24:劇本明確寫道聖誕節前夕,特芮絲辭去工作、整理行李、與理查吵架
1952/12/25:聖誕節當天兩人駕車出發
1952/12/?:夜宿PITTSBURGH
1952/12/?:特芮絲發現槍、卡蘿出浴
1952/12/?:夜宿MCKINLEY MOTEL
1952/12/?:私家偵探現身
1952/12/30:夜宿芝加哥Drake Hotel
1952/12/31:芝加哥-湖線爆胎/滑鐵盧之夜
1953/1/1:回到芝加哥Drake Hotel
1953/1/2:卡蘿離開特芮絲
開車回到紐約,可能是三天二夜
1953/1/?:特芮絲致電卡蘿,未獲回應
1953/1/20:卡蘿至哈吉家,收音機撥放艾森豪總統就職演說
1953/4/15:特芮絲和丹尼粉刷牆壁 (桌上有4/15紐約時報,據網友考證)
1953/4/?:艾比晚上探望卡蘿,卡蘿說特芮絲已經「超過一個月」沒再來電
1953/4/?:卡蘿白天看到街上的特芮絲,在律師事務所
1953/4/17:卡蘿寫信約特芮絲茶敘
【倒數第17天】回到2014年4月23日
拍攝地點:200 McFarland Street 與Elm Street 路口 (Cincinnati)還是週日接車段落,卡蘿開入隧道之前,車內的景象,特芮絲的眼睛像特寫鏡頭,注視著卡蘿的眼角、雙唇、反射日光的方向盤,和外面幾乎淡出的街景。車上播放You Belong To Me,像天上遙遠的天使吟唱。
我能同時找到日期和地點的拍攝資料到此為止。接下來還有一些零星不知道何時在何地拍攝的資料。
2014年4月24日拍攝正式結束,2016年首映倒數也將近尾聲。3月4日正式上映後,我雖然不至於立刻說再見,但不再有固定每日一文。這裡不會關燈,只是亮度漸漸微弱。以後每年聖誕節前一週,如果我還記得,我會回來發佈上映週年紀念。
新的電影會不斷推出,我們繼續期待欣賞好的作品。不過我內心存疑,能像《卡蘿》這般成就的主題影片,什麼時候會再出現?
【倒數第18天】回到2014年4月22日
拍攝地點:The Mill End Draperies-Upholstery store (26 W. Seventh St. , Cincinnati)
玩具部門是在The Mill End Draperies-Upholstery store 窗簾Mill End所在的二樓拍攝。這棟6層樓的建築原本是Oskamp-Nolting百貨公司,建於1913年,專賣鑽石、手錶、銀飾和家庭用品,直到1980年底結束營業。1987年起由Mill End家族接手至今。他們沒有使用二樓,閒置多時。
劇組是在偶然的情況找到這個地點。有位工作人員來此購買材料,發現二樓保有舊式的窗戶,透過當地電影協會幫助,Mill End欣然外租。
劇組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重新粉刷裝潢,佈置聖誕節裝置,擺滿古董洋娃娃、填充玩具,還要請火車迷協助製作古董玩具火車,請當地設計公司製作復古的包裝盒。這是最花時間的場景,所以擺到幾乎是最後拍攝。因此當兩位演員歷經分手、復合,回頭再來拍攝一見鍾情,知道內幕的觀眾可以比較一下前後差異之處。
市長John Cranley還在這天親臨現場,頒發市鑰給凱特和魯妮。
不過,玩具部門的電梯間並不是在同一地點拍攝,而是在兩條街以外的Carew Tower (441 Vine St, Cincinnati)。這棟49層樓的建築於1930年完工,也是美國國家級歷史古蹟。這裡不但是電影美術設計臨時辦公據點所在地,而且一樓就是The Hilton Cincinnati Netherland Plaza Hotel,2014年4月2日被用來拍攝片中芝加哥的Drake Hotel。片中旅館房間、餐廳、吧台,都在此處拍攝。
至於百貨公司員工入口、員工餐廳、特芮絲的置物櫃則在其他地方拍攝。
【倒數第19天】回到2014年4月21日
拍攝地點:Main Street, 6th & 7th / Race Street (Cincinnati)
主要拍攝內容是週日,理查陪同特芮絲,在百貨公司門口得待卡蘿來車,以及後來特芮絲拿著提包離開百貨公司的工作。
汽車車廂幾乎成了電影最重要的空間,特芮絲大部份的笑容都綻放在這個私密的小空間裡。理查那句「我愛你」,只能在關上車門後,說給自己聽。
這幕百貨公司的一樓門面是位於 Seventh Street 與Race street路口已停業的百貨公司The old Shillito’s。但是百貨公司內的玩具部門是在另一棟布料公司拍攝,而玩具部門的電梯區,又屬於另外一棟大樓。
每次只要凱特出現在市區拍片,現場就會有一堆紀錄照。想想很有趣,兩位主角已拍完電影結尾,現在回頭拍攝第二次約會。
【倒數第20天】回到2014年4月17-18日
拍攝地點:SB Lytle Tunnel Interstate 71 (Cincinnati)
週日卡蘿開車接到特芮絲,中途行經林肯隧道。隧道裡那一段拍得如夢似幻,其實主要畫面是利用夜間拍攝。17日劇組就在當地音樂廳Cincinnati Music Hall 音樂廳(1241 Elm Street) 外面準備,車子循著Elm Street,接到Lytle Park下面的隧道。
當地新聞台播報隧道為了拍片暫時交通管制。
【倒數第21天】回到2014年4月15-16日
拍攝地點:Hollywood Court Motel (10599 Reading Rd, Cincinnati (Evendale), Ohio)這個場景就是片中Mckinley Motel總統套房。特芮絲主動建議兩人同住一間,情節包含私家偵假扮推銷員、兩人聞香水、特芮絲偷看卡蘿入睡等情節。
凱特曾在訪問中提過在某間旅館有跳蚤臭蟲的訊息,雖然事後證實已有消毒除蟲,但她躺下去時一直覺得發毛。各位,看來就是這間停業很久的Hollywood Court Motel ,網路上還找得到原先的消毒紀錄:The Bedbug Registry
我還找到總統套房內部裝置照片,一張是沒有放入行李和道具的樣貌,一張是床上放置手提唱機、唱片封套、相機、特芮絲的黑帽子和格子裙。
另外還有兩人分別在床上的劇照。雖然電影沒有這個角度,但是主要精神都在。卡蘿入睡時露出一大片珊瑚紅的毛毯。電影描述特芮絲偷看卡蘿入睡,鏡頭便從珊瑚紅毛毯的下端往上帶到卡蘿的臉部,和她雙色珊瑚紅的蔻丹。紅成這樣,特芮絲怎麼睡得著?
又有一個天才網友合成照片,變成兩個人同睡一張床,特芮絲一幅快要掉到床下的樣子。
除了Hollywood Court Motel之外,劇組還在附近Bonnell Street , Vine Street拍攝。
【倒數第22天】回到2014年4月14日
拍攝地點:Kostas Restaurant ( 221 Court St, Hamilton, OH)卡蘿與特芮絲行程的第一站在費城暫停吃了一頓早午餐,特芮絲一反常態穿上熱情的紅色針織外套,拿出聖誕禮物,送給卡蘿唱片。看大銀幕時,我就能注意到她在準備行李時,將紅色針織外套放在行李箱的最上層。這場戲,特芮絲火力全開,又是送禮,又是照相,還把表明把理查拋到腦後。不過卡蘿身穿青綠色,變成保守想家的角色。現場有卡蘿打電話的劇照,不過電影片段被剪掉了。先前網路上錯流傳一段畫面是特芮絲碰觸卡蘿手部的特寫,沒有收錄到正式影片。我覺得太過強調,不符合整體風格,剪掉也好。
Kostas Restaurant 是1950成立的老店,這篇文章介紹:2013年11月有人詢問店東供作電影拍攝場景的意願,2014年1月來了十個人初步勘景,到了2月來了30多個人,把店裡每個角度都拍遍。餐廳停業兩天進行佈置和拍攝,劇組補償兩天的營業損失。
為了符合聖誕節的氣氛,劇組除了加上聖誕飾物,還得把外景加上人工積雪。
4月12日出現一個新聞小揷曲。4月10日-11日劇組在 Cincinnati Club拍攝最後茶敘,現場遭小偷光顧,偷走價值二千美元的銅軸線。
【倒數第23天】
今天先不談幕後拍攝過程,閒聊第一次大銀幕印象。
我曾說過至少要在電影院看三次以上,今天帶家裡那口子一起去誠品電影院初體驗。廳裡大概滿座,觀眾年齡層和性別很平均。觀眾的反應並不明顯,但多數人坐到最後Production Note字幕完全結束。Fruit說右邊的觀眾全程呢呢自語,我們後面兩個觀眾等燈一亮就興奮地分析電影。
電影開頭一聽到火車聲我便開始心跳加速,這一場注意到很多聲音的細節,但可惜彈琴撫肩那段壁爐的柴火聲居然聽不清楚。(再比較其他戲院)
陶導特意用疏離清簡的方式處理情感的表達,觀者得用很理性的方式參透電影的語言。演員細微的表情在大銀幕上恰如其份,魯妮含蓄低調的演出特別令人驚艷,凱特的表演除了大張力,在大銀幕上能看到更多層次和複雜度。她最後在律師事務所的告白讓我忍不住留淚。
片中的紅色非常勾人,超出意料之外的豐富,以後我再來細談。攝影加上美術設計的成就,實在太驚人、太驚人了。在這部電影下檔之前,能夠多看一次大銀幕就多一次福份,這種觀影經驗太珍貴了。《卡蘿》是屬於電影院的最佳影片,而不是奧斯卡常見主題掛帥的最佳影片。
我用網路訂票,以訂購號碼購票,完全不必講到中文片名。正片前面出現甲上娛樂畫面,我下意識地有噁心的反射動作,原來我還沒有完全超越那份厭惡感,那塊傷口不曉得什麼時候才會撫平淡化?不過我好像沒有看到正片壓上中文片名,是沒有?還是我下意識沒有看到。
字幕翻譯我沒注意到嚴重的錯誤,不過片中週日驅車快到卡蘿家,卡蘿問特芮絲You still with me? 以及哈吉那句That's bold 感覺翻譯有點怪。
幕後拍攝過程還有幾個工作天,越到後面越發現電影是倒著劇情拍攝,像是註解這句話: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百貨公司的第一次相視,居然是在4月22日才完成,好像演員經歷故事所有的喜悅和痛苦之後,才回頭詮釋劇中人初視一瞬間。
【倒數第24天】回到2014年4月10日-11日
PS:國外網友考究最後茶敘桌上的白花是牡丹。
拍攝地點:
(1)4月10日白天主要在Longworth Hall ( 700 W Pete Rose Way) 與Mount St. Joseph University
(5701 Delhi Road)附近拍攝,但是網路找不到電影那些場景與這兩個地點有關。
(2)4月10日晚上到4月11日在Cincinnati Club Building (30 Garfield Pl, Cincinnati)
Longworth Hall 是建於1904年的美國國家級歷史古蹟,官網,目前營業項目是提供辦公室出租。我猜想或許是紐約時報辦公室的內景,特芮絲上班,或是丹尼約特芮絲參觀的片段。
Mount St. Joseph University可能只是西行旅程經過的外景。這裡有個公車站,拍攝期間還發過公告為了拍攝《卡蘿》而暫停發車。
Cincinnati Club就是最後卡蘿邀特芮絲在Ritz Tower Hotel茶敘和卡特芮絲到Plaza Hotel的Oak Room尋找卡蘿的內景拍攝處。
Cincinnati Club建於1911年,目前營業項目是提供婚宴場地租借,官網。
劇組將其中一層樓重新裝潢,大樓管理貼出大廳供拍片公告。裡頭服務員工貼出裝潢工作照片
最有趣的一則是Oak Room坐在凱特旁邊的臨時演員發表心得,她認為好幾個小時在凱特身邊談話喝酒是一生中最美妙的一刻。
【倒數第25天】回到2014年4月9日
拍攝地點:Court Street & at Arnold's Bar and Grill (210 E 8th St) (Cincinnati)電影大部份是倒著劇本順序拍攝。
這天主要場景是特芮絲和理查的一群朋友去格林威治村的酒吧。這場戲透露丹尼在紐約時報工作,菲爾幫特芮絲修好舊相機,特芮絲對丹尼的好感多於對理查。
拍攝地點是Arnold's Bar and Grill 是辛辛那堤最古老的酒吧,遠在1861年即成立客棧(官網)
丹尼由John Magaro飾演,有人眼尖指出他就是Orange Is The New Black第三季演出有點瘋狂喜感的Vince,和成天幻想白馬王子的Lorna成婚。
【倒數第26天】回到2014年4月8日
拍攝地點:Main Street and Court Street (Cincinnati)這天主要拍攝內容是特芮絲去唱片行買唱片,出來碰見理查,兩人一路走一路聊,特芮絲談到想要準備自己攝影作品另謀高就、關於愛情、同性感情,以及對歐洲行程的抗拒。
唱片行出現一對女同志,對白沒有點明,但我們就是看得出來。牆上有個標語Smoking Permitted准許吸煙 (吸煙區?)。片中的吸煙代表欲求,正暗示這兩個角色勇敢追求自己的欲望。
有一段是特芮絲和理查,講著講著就左轉到一個巷子。轉入巷子前,鏡頭稍微帶到一家文具行Spitzfaden Office Suuplies。不得了,這也是歷史悠久的店家。店家座落於629 Main Street,從Google Map 可看店門口招牌1956年就成立。不過有打字機專家找到Cincinnati Enquirer舊報紙,發現1952年秋天有這家公司刊登的廣告,表示它和小說故事存在同一個年代。
這位打字機專家甚至能看出特芮絲在紐約時報使用的打字機型是 Smith-Corona Series 5 portable。至於作家海史密斯使用 Olympia SM 3 portable typewriter.
參考:打字機專家的考究文
【倒數第27天】回到2014年4月4日 (夜景)
拍攝地點:市區 W 7th Street 與Elm Street 街角 (Google Map)
網路路都沒有提到4月4日夜景拍攝地點,卻出現當晚工作照片。我看到機器吊臂,比對官方的幕後紀錄片,推論就是片頭傑克出場,攝影機跟著他走過一個轉角的書報攤,然後進入Ritz Tower Hotel。
一開始片名出現在水溝蓋上,就是在 W 7th Street 。傑克和一群人好像從車站走出來,那棟建築物現實中是立體停車場。
傑克越街到對面,書報攤靠立的建築是當地電信公司'Cincinnati Bell'所在地,這棟大樓1930年代完成,目前亦屬於美國全國性的歷史古蹟,是市中心的地標之一。
接著傑克進入到Ritz Tower Hotel,其實Ritz Tower Hotel內景於4月10-11日在Cincinnati Club Building拍攝,那座歷史建築是當地著名的婚宴場地。
沿著 W 7th Street往下到Race Street,就到了已停業的舊百貨公司Shillito's Department Store,它的一樓將當成片中Frankenberg's Department Store的門面,卡蘿週日開車來接特芮絲、特芮絲辭職離開都於4月21日在這裡拍攝。
右邊是電信公司大樓,特別的水溝蓋,前面轉角是書報攤,再往前一條就到舊百貨公司 |
【倒數第28天】回到2014年4月4日
拍攝地點:B-G Restaurants at 900 Main St, Cincinnati
這天拍攝兩個重頭戲,一個是特芮絲離開卡蘿之後,在紐約時報工作,重新振作起來改頭換面,紅衣、紅鞋、紅皮包走過街頭,剛好被卡蘿從黃色計程車一眼望見。凱特渴望的眼神真是無懈可擊。
這裡有一小段由高往下私拍15秒片段,可以看見穿紅衣的魯妮走近街角綠色店舖。
第二個重點是這個綠色棚子的店舖B-G Restaurants(目前停止營業)。這裡也是卡蘿寫信邀請特芮絲茶敘的餐館,顯示這裡很接近紐約時報。劇照攝影師非常喜歡這個場景,拍了很多美麗的劇照。
【倒數第29天】回到2014年4月3日
拍攝地點:Times-Star Building – Reedy, Broadway & 8th Sts, Downtown, Cincinnati依照劇本,這個場景是Drake Hotel次日白天,特芮絲在郵局領信件,卡蘿打電話聽到哈吉的聲音便掛斷電話,接著對特芮絲謊稱沒有打電話。
現場照片卻是夜間拍攝,用燈光營造白天的效果。
關於卡蘿對外通訊狀況,原著和電影的角度完全不一樣。
在原著,卡蘿經常打電話、寫信、收電報,既使在旅程中,她也和女兒通電話,讓特芮絲在一旁有點吃味。 兩人有時會隱瞞對方收信的內容,例如特芮絲在芝加哥明明收到理查力圖挽回的信件,卻對卡蘿說只有收到丹尼的卡片。卡蘿在滑鐵盧之前收到艾比的神秘信件,說要讓特芮絲看,卻始終不敢拿出來。
請參考:「《卡蘿》的愛在心裡口難開」這一篇把範圍聚焦在片中電話與郵件溝通。
【倒數第30天】回到2014年4月2日 (夜景)
拍攝地點:The Hilton Cincinnati Netherland Plaza at 35 W 5th St, Cincinnati
辛辛那堤市中心的Netherland Plaza的招牌經過特效處理,變成芝加哥的Drake Hotel。現場照片出現卡蘿穿著長褲,特芮絲拿著行李箱入住。卡蘿的行李箱另外由人搬到屋內。
她們可能也在這裡拍攝室內場景吧,國外網友截了一張圖,卡蘿累倒在床上,白色的行李箱在床尾由小到大並排。網友居然連想,行李箱就像階梯一樣,暗示特芮絲可以拾級而上。(純粹是幻想吧)
服裝設計師曾解釋,卡蘿離開城市顯得比較自由,所以穿起褲裝,不過電影裡沒有太多卡蘿穿著褲裝的畫面。
【倒數第31天】回到2014年4月2日 (白天街景)
拍攝地點:W 4th Street, Cincinnati這天凱特的工作滿檔,白天的場景是她很不開心地離開律師事務所,穿著一身象徵著欲望大紅色外套,抑鬱地離開律師事務所,在路上若有所思,邊走就邊拿出欲求的香煙。正準備點煙,一輛紅色的大卡車擋住去路,迫使她停在一個櫥窗前,櫥窗內是一幅大型的地圖和黃色的行李箱。
電影中的紅色通常象徵著欲望,吸煙更是陶導表達追求欲望的行為語言。卡蘿在這一刻決定要邀請特芮絲一同旅行,而且接下來要送給特芮絲無法拒絕的行前禮物:行李箱與照相機。
原著在送行李箱和提議旅行做了很多舖陳,兩人是往來一陣子才有旅行的協議,電影將時間壓縮,用律師事務所作為引子,那輛擋住去路的紅色大卡車是改變主角命運軌道的電影語言。(參考文章「《卡蘿》命運的停停走走」)
媒體報導當天拍攝情況
從高空看到街角的紅色大卡車 |
服裝設計師也在現場 |
劇組正在裝潢櫥窗 |
電影中卡蘿先到律師事務所,第一次經過行李箱的櫥窗,旁邊有椅子,等一下紅色大卡車要來載運 |
【倒數第32天】回到2014年4月1日
拍攝地點:Maury’s Tiny Cove Steak House at 3908 Harrison Ave, Cincinnati
午餐約會分內外景拍攝,外景先於2014年3月24日在Over-the-Rhine (萊茵區),拍攝特芮絲從窗框中看見卡蘿越過對街走近。內景則於4月1日 這家1949年成立的牛排店取景。店內的紅色人造皮椅、木製背板、柔和的燈光全部維持古早風格。紅色是欲望的顏色,還真要有紅色皮椅才配得上。(媒體報導)
這一段是原著和電影中的關鍵場景,兩人第一次了解對方,暗示、曖昧的訊息滿佈其中。卡蘿張揚的誘惑,對比特芮絲每一口都是低調的欲望流露。
特芮絲和卡蘿坐在第11桌。雞蛋奶油菠菜不在他們的菜單上,由店家另外特別準備。已有影迷前往店家,在11桌重溫電影這一幕的情節。影迷照片來源
【倒數第33天】回到2014年3月31日
拍攝地點:The Shaker Inn (600 Cincinnati Avenue U.S. 42 South Lebanon, Ohio 45036)
29日、30日是週末停工。但是30日出現一則消息是凱特去看了一場當地芭蕾舞的表演。
31日開拍之處就是滑鐵盧汽車旅館的場景,旅館本名叫做The Shaker Inn (官網),所在的Lebanon,附近的歷史古蹟是最大的旅遊賣點。房間裝潢和片中不同,電影中的室內場景是被美術設計重新改裝過。
當地媒體有篇報導,除了劇組在停車場準備作業的照片,還有一段影片拍到凱特在現場和工作人員討論。有趣的是文中提到旅館被改裝成紐約的The Josephine Inn。其實原著並沒有這個旅館,應該是怕洩露劇情。
從其他現場照片推斷,當天拍攝「滑鐵盧之夜」次日,卡蘿從電報得知被偷錄音,很生氣地衝到車上取槍,特芮絲莫明所以緊跟在後,直到闖進私家偵探的房間看見滿地的錄音器材。
我不確定「滑鐵盧之夜」是否也在這裡拍攝,還是另外搭景。不過有位劇組人員留下片中被卡蘿揉爛的電報。連復古的電報都製作的維妙維肖。
【倒數第34天】回到2014年3月28日 (晚)
拍攝地點:
E 4th Street in front of Lytle Park
University Club in 4th St and Broadway St
前一篇提到凱特3月28日晚上在University Club前出現,原來當天晚上還有夜景拍攝。
3月27日曾出現一段網路留言:"Anyways, they were filming what looked like a dinner scene. And last night they supposedly filmed either a makeout scene or a sex scene. "
最後茶敘有可能是在前一天拍攝。3月28日當晚,依據照片所出現的計程車,很可能是拍攝特芮絲離開茶敘前往派對,在計程車上透過沾著水氣的車窗看著街上的人物。這段畫面美到令人詞窮,無從形容。
當晚也有可能一路拍到計程車到達派對地點。
【倒數第35天】回到2014年3月28日
拍攝地點:University Club - 401 E 4th St, Cincinnati
這一天到底在拍什麼場景並不很清楚,有人白天看到凱特穿著便服走在路上,晚上則在University Club前,好像穿著在律師事務所爭取探視權的戲服。University Club前一天開車取景有入鏡。
美術設計Judy Becker在她的Instagram (http://www.instagram.com/beckerdesign2000/)上傳兩張古董娃娃照片。她在當地古董店Ohio Valley Antique Mall (http://www.ohiovalleyantiques.com) 探購。
片中小女孩拉著婦人看娃娃,架上標示Bella Baby,那是Judy Becker以攝影師Ed Lachman的女兒Bella而命名。
所以3月下旬,她還在為百貨公司玩具部門的場景作準備。那場戲是在4月下旬才開拍。拍攝電影的順序和故事的順序是不相干的。魯妮說她一開始就拍攝和理查分手(被剪,只留下吵架)。我們從先前的紀錄發現,兩個主角先去買聖誕樹,隔一天就在Spare Time拍失戀吃不下飯,再一天兩人在曠野爆胎場景曖昧互視(全被剪掉),接著在A.J.’s Roadhouse看凱特出浴,兩天後在Hyde Park豪宅彈琴撫肩和出發去旅行,五天後回頭拍午餐約會前的街頭等待⋯⋯感覺上,有點倒著故事來拍,更別說兩人相視的第一眼是在4月下旬入戲。
看戲的是傻子,演戲的是瘋子,不要對演員太入迷,這一切是各種專業的共同呈現,沒有任何一個夢幻工廠比電影更專業。
【倒數第36天】回到2014年3月27日
拍攝地點:Downtown - 4th, Broadway & Arch Streets area
Freedom Way between PBS and GABP.
Court St. Louis street
University Club - 401 E 4th St, Cincinnati
這是Sarah Paulson最後一天的拍攝工作:艾比第一次見到特芮絲,卡蘿向特芮絲揮手道別,兩人開在路上,左右都是車子。
Paulson回憶那天下雨很冷,而且是在市中心大陣仗拍攝,為了等雨停,花了很多時間:
"That took place over a couple of days. There’s the first time when I see Therese and I turn around and Carol is waving at her. I think on one day, the longest portion of it, Todd was shooting between the windows of another taxi cab or something. There were a bunch of things going on. That was my last day of shooting and it was freezing cold. And it was snowing and raining and we had to wait out the rain and wait out all those things."Paulson必須學著開手排車,還提到陶導非常喜歡艾比車子的顏色:
"I was just making Cate laugh because I was just having to drive this Packard. I had to drive a 1949 Packard stick shift. I don’t even drive a stick shift now, so I had to learn to drive it because Todd was obsessed with the color of this car."從照片看來,劇組封鎖很多地方進行拍攝。另外有張照片出現好幾個戴紅頭巾的人,她們都是凱特的替身,在試拍時暫代,等到一切就定位,再由演員正式出場。其實在滑鐵盧次日,從特芮絲的角度望著站在窗邊的卡蘿,也曾用替身暫代魯妮進行試拍。
【倒數第37天】回到一度消失的2014年3月20日~22日
拍攝地點:Amberley Village (in Hamilton county - north of Hyde Park area)3月19日之後有一段拍攝紀錄沒有找到,後來發現有三天的時間拍攝卡蘿被迫參加哈吉的那場上流派對。那段戲發生在午餐約會之後,艾比開車載卡蘿前往,她一人獨自走進。
有照片拍到凱特在前庭行走的照片,以及夜間燈火通明。製作人上傳一張花果裝飾的照片,花店 Zinncinnati LNC at Findlay Market (116 West Elder St., Cincinnati.)自己在臉書上證實是為拍片現場製作:"This piece will be seen in an upcoming Cate Blanchett movie, currently being filmed here in Cincinnati. What an incredible piece of work by Justin."
劇組雇用當地許多資源,市政府雖然用退稅吸引電影團隊,但是創造的就業機會和增加城市宣傳。
劇組還上傳片中侍者、各式酒杯、餐飲的照片,我甚至在某篇訪問裡找到陶導、編劇納吉、製作人Christine Vachon一起研究調酒的照片。
在Behind the Scenes Movie Broll3:49起,紀錄那場派對的排演和練舞過程。有個打板畫面證實社交舞的場景是在3月21日拍攝。
倒是Christine Vachon另外上傳一張3月20日,稱讚Carol的片名字體有50年代的味道。不過事後的海報成品改變了字體,中間是如何改變決定,目前沒找到文章說明原委。
愛開玩笑的凱特:
【倒數第38天】回到2014年3月25日
拍攝地點:Edward R. Stearns House (333 Oliver Road, Wyoming, Ohio)Stearns House 已登錄為美國國家古蹟,原主人曾經是Sealy高級床墊品牌的經營者,家產雄厚。片中這棟豪宅就是哈吉父母的住家。石砌的外牆,呈現富貴人家的氣派,但也像座攻可不破的監獄。
卡蘿離開特芮絲之後,和哈吉過來共進拘謹有禮的午餐,席間透露卡蘿正在看心理醫生,暗示家人把卡蘿的出軌行為推咎為精神失常。影迷的側照正好顯示餐敘後,女兒琳蒂被載來和卡蘿相聚。
片中出現三座豪宅:卡蘿、哈吉、哈吉父母,一座比一座壯觀,相對於特芮絲的小公寓和她們旅行的汽車旅館,兩者有強烈的對比。卡蘿在上流社會裡,總是被哈吉、公婆壓抑,甚至管家都像個監視器。特芮絲就像一個出口,不只是感情,而且是脫離既有的生活圈,可以走到另外一個世界。這個出口還真得要個沒有背景的年輕人才有可能,因為成熟的艾比,仍然是舊世界的一份子。
【倒數第39天】回到2014年3月24日
拍攝地點:12th and Walnut streets (Over-The-Rhine)Over-the-Rhine (萊茵區)是美國國家級的歷史保留區,萊茵區名稱是因為早期有很多德國移民至此。這裡保留許多19世紀末的舊建築,辛辛那堤市區也因此顯得時光凝結。
3月20日~23日,查不到劇組在那裡拍攝。24日的外景兩人第一次午餐約會,卡蘿穿著百貨公司初次見面所穿的毛皮大衣,珊瑚紅的圍巾。不只如此,這次連手套、耳環、化妝都是珊瑚紅。裡面穿著灰色連身套裝,在外套左口袋還插了一小段珊瑚紅領巾。凱特在這場戲特別漂亮,表現卡蘿想要留給特芮絲難忘的第一印象。
特芮絲從窗框中看見卡蘿越過對街走近。電影裡的窗子除了有隔離的意思,也暗示不為外人知的秘密。特芮絲在窗子的裡頭,在自己的世界裡,遠望卡蘿像是無法觸及的夢幻人物。
這天外景,還包括艾比午餐之後開車來接卡蘿。但是兩人開車在路上的那一段,是另外一天的外景,也是Sarah Paulson最後一場戲。
其餘現場照片見此頁
【倒數第40天】香港首映第一印象- by 阿朗
(阿朗是我多年的讀書好友,過去我們討論過所有Sarah Waters的原著和改編作品,相對於我,更精於文字和音樂。我理解「原著黨」的本命,也了解對電影角色詮釋可能有不同的反應。對熟悉海史密斯的讀者而言,原著充滿半自傳色彩,特芮絲簡直是作者本人的代言人,而電影劇本確實大幅度地改變角色性格及行為。這篇的第一印象對於我們這群已經太順從《卡蘿》的粉絲,是個很好的「提醒」,不要忘記保持思考。)
我不敢肯定各位是不是要看我寫的。因為......「原著黨」注定要背的鍋:入了腦的小說,不能說刪就刪。我很矛盾,不想毒舌,但是,初戀那千迴百轉的猜疑、懸念,沒有了。高貴矜持、若即若離的女神,變成了霸道總裁。棋逢對手的問答與閃避,變成了一強一弱。
1 the dynamic is changed,全程C追T,一來就把手套拍在櫃檯上WTF,女神變cougar? !
2 原創音樂好,但插曲放太多;
3 Abby 必須最佳前女友獎;
4 T獨立性全無,整個需要baby sit? 人家自己打工賺錢、開車回紐約的好嗎? !以及,用盡積蓄買一個超出自己能力的包,只為伊人一笑呢,沒有了? !所以電影裡塑造出來的T,就是那麼一個被撩、被攻、被求婚(同居)的小白兔。一切皆被動,與小說裡那個會追踪(stalk之light version),會觀察,願付出,想impress,主動學開車的那個人,是很不同了。
也不是全吐槽,還是有令人動心之處:
1)原創音樂,一開場就奔來耳底的提琴,豎琴,然後那單簧管,雙簧管的主題小段落,以及它們的合體,在影院音效裡聽它倆反復出現,會心顫的;
2)畫質,美工,服裝;
3)開車入隧道那一段,是有delirium and dreamy quality;
4)床戲,有品。
對沒讀過小說的人們,我還是推薦,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我這裡得接腔,對於讀過小說讀者,這絕對是值得推薦的極品。既然看過原著,當然更要自己體驗電影改編的情況如何。就改編的功過而言,每個人或有不同的天平。我在研究劇本和所有電影資訊的過程,我是屬於認同絕大部份電影改編的角度,我會找出認同的理由。就電影品質而言,我雖然還差一步驗證,但我相信未來五到十年之內,難有後繼者能超越《卡蘿》。)
【倒數第41天】(今天太冷了)
電影是分工精細的產業,今天介紹《卡蘿》團隊三個外圍支援單位。1.電影預告:《卡蘿》的主打預告是卡蘿的旁白篇,但是在美國聖誕節前夕推出一段全新概念的線上預告online trailer,使用電影配樂以外的音樂,甚至把電影結尾也放進去。這支預告引起的迴響最大,成功推銷電影的賣點。
這支的預告片製作公司是ZEALOT,http://zealotinc.com/category/theatrical/
預告片製作公司稱作movie-trailer houses 或是trailer production companies,是電影行銷公司,並不屬於電影拍攝的團隊。電影預告也有自己圈內的獎項,最有名的是Golden Trailer Awards,獲獎的通常是票房賣座影片。如果你看過《戀愛沒有假期》(The Holiday, 2006),片中Cameron Diaz的職業就是預告片製作。
2.玩具包裝:《卡蘿》片中的玩具部門,除了古董洋娃娃之外,另一項令人時光停留的道具就是玩具包裝。他們找了辛辛那堤當地的設計公司Envoi Design製作盛裝玩具的盒子。
http://www.envoidesign.com/…/20/c8ge79ibk5o15oj8bnuxq325p5r…
3.電影劇照 :我們看到《卡蘿》的文宣有許多美麗的劇照,並不是從影片裡取出格放,而是攝影師Wilson Webb在現場拍攝。
http://www.instagram.com/wilsonwebb/
【倒數第42天】Randall Poster
要不是Randall Poster以《卡蘿》獲得The Guild of Music Supervisors 最佳音樂監製 BEST MUSIC SUPERVISION – FILM UNDER 25 MILLION,我可能永遠不會注意有這種職位和這種獎項。得獎名單如下:http://variety.com/…/straight-outta-compton-carol-music-su…/在電影原聲帶的工作人員名單,最主要是編曲和指揮的Carter Burwell,以及各項樂器的演奏者。
接下來就是Technical技術人員:
Executive producer – Robert Townson
Music scoring mixer – Michael Farrow
Contractor – David Sabee
Copyist – Robert Puff
Music editor – Todd Kasow
Composer's assistant – Dean Parker
Executive music producer – Mark Lo
*Music supervisor – Randall Poster
Music business and legal executive – Nora Mullally
Music consultant and clearance executive – Matt Biffa
Music services – Cutting Edge
Mastering – Patricia Sullivan
Randall Poster是Music supervisor,我去查這個職務的內容。他是創作和商業之間的橋樑,導演提出希望電影音樂表達的方式甚理是特定的曲目,他必須根據預算目標,找人來編製電影配樂或是購買現成的音樂作品。因此他和財務部門合作密切,並了解各種音樂來源和版權狀況,搞定音樂版權是他職責所在。
The overarching responsibility of a music supervisor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a project’s director and producer. This means catering to the creative goals of a project under a strict budget: often less than 5% of a project’s total budget.仔細看得獎名單,它不像最佳電影配樂是看音樂和電影的契合性,而是看在那些媒體型式上使用音樂,是在電影、電視、預告片,還是電玩⋯⋯而電影還會依據預算大小來區分獎項。《卡蘿》是屬於2500萬美元的中等預算。
BEST MUSIC SUPERVISION有點意謂著高CP值產出,可以用精準的預算讓電影配樂盡善盡美。
【倒數第43天】Harvey Weinstein 哈維·溫斯坦
《卡蘿》的美國代理商 The Weinstein Company 的老闆溫斯坦讓人愛恨交加,圈外人認為這個人眼光奇準,把許多文藝片推廣到美國,還屢屢在各大電影獎獲得提名。但是圈內人越來越覺得他吃相難看,而且對電影剪輯強硬的態度導致許多導演心生不滿。他在業界樹敵不少,有些文章用bully形容他的行徑,很多人認為他是踩著別人的屍骨往上爬。在投票制的電影獎項中,如果交情是一個影響變數,近年來溫斯坦的名號恐怕不是個好招牌。溫斯坦兄弟鍾情於電影事業,早年他們靠著推銷演唱會的收入成立 Miramax,公司成名作是在1989年以100萬美元買下在日舞影展出頭的《性、謊言、錄影帶》,結果大賺一筆。接下他引進很多歐洲的藝術電影或是有質感的文藝電影,例如彼得格林那威的《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阿莫多瓦的《綁著你,綁著我》,還有《新天堂樂園》1988、《我的左腳》1989、我看了三次電影院的The Crying Game (亂世浮生, 1992) 等叫好叫座的影片。
1993年迪士尼入股 Miramax,經歷10年的黃金期,包含《黑色追緝令》1994、《英倫情人》1996、《心靈捕手》1997《莎翁情史》1998 等都延續原來的氣勢。
到2005年9月溫斯坦兄弟和迪士尼不歡而散,離開 Miramax,另組TWC (The Weinstein Company),跟著一起跳槽的還有昆汀·塔倫提諾。不過接下來二年,電影不賣座,投資他行(網路公司、服裝品牌、雜誌)都失敗。其實2005年的《Transamerica 窈窕老爸》是個不錯的作品,但是它的變性題材走得太前面了,當時市場還沒成熟。
倒是Miramax在2004年開始製作知名的實境秀Project Runaway決戰服裝伸展台,2005年由TWC接手製作,算是他們手上的金雞母。不過2008年溫斯坦想擅自把節目從Bravo轉到Lifetime頻道,結果被Bravo的母公司NBC告上法庭,2009年判輸賠了一筆錢。TWC當時已有點無力,那年兩波全球裁員,刪減約254個員工。
2009年《為愛朗讀》獲獎大賣,同年《惡棍特工》早就先將一半收益賣給環球電影公司,這些都補不了財務黑洞,破產危機步步近逼。年底《Nine 華麗年代》不見起色,同時間迪士尼出售Miramax,溫斯坦想買回它,2010年持續裁員。不過到最後,迪士尼還是決定不賣給溫斯坦。
就在此時遇上救星,Goldman Sachs Group Inc (GS.N) 、Assured Guaranty Ltd (AGO.N) 兩家公司提供資金解圍,買下大約250部電影版權。還取得Netflix合作協議。溫斯坦從2011年重新回到聚光燈下,《王者之聲》叫好叫座,2012年把黑白片《大藝術家》推到最佳影片。但是從《大藝術家》之後,雖然其間發行這《派特的幸福劇本》、《Philomena 遲來的守護者》(2013) 、《模仿遊戲》 (2014)等,再沒有出現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紀錄。
哈維·溫斯坦去年最主要的新聞都在性騷擾風波,上半年他在辦公室亂摸年輕女子,下半年是他對義大利女模有「肢體接觸」。
當奧斯卡入圍名單接曉,LA Times有篇文章質問:Oscars 2016: Where was Harvey Weinstein's nomination? 文中指出溫斯坦的招數,叫導演,演員去跑活動,登報紙廣告中傷同業:
"Weinstein saturated Oscar voters with his films, dragging filmmakers and stars to every event of the season that he could, all to build buzz. He’d solicit op-eds in newspapers and wound up in feuds with other producers and studios over his tactics."
溫斯坦自認《卡蘿》的成績很好,雖然沒有最佳導演和影片,但是有6項提名啊。
不過,LA Times好像不這樣認為,那麼到底問題出在那裡?
【倒數第45天】回到2014年3月19日
拍攝地點:2581 Grandin Rd, Cincinnati
有張影迷側拍照是哈吉老家派對後,哈吉送卡蘿回家。依據劇本,這棟豪宅是發生最多情節的場景,是卡蘿原本生活的重心,也是最後她完全放棄的地方。包含下列片段:
(A)室外/白天:
1.郵務車正開到門口(特芮絲寄回手套),哈吉的黑頭車也停在門口
2.週日當天卡蘿和特芮絲開車載回聖誕樹,琳蒂和女管家在門口迎接
3.卡蘿和特芮絲出發旅行
(B)室外/晚上:
1.哈吉老家派對後,哈吉送卡蘿回家
2.週日當晚,哈吉和卡蘿發生爭執
3.猜測哈吉到艾比家找卡蘿,也在這裡拍攝
(C)室內/白天:
1.卡蘿在臥室鏡子前幫女兒琳蒂梳頭,哈吉拿郵件進來
2.琳蒂在畫圖,哈吉要求卡蘿參加他老家的派對
3.卡蘿在廚房作菜,打電話謝謝特芮絲,並邀午餐
4.被剪掉的片段:出發旅行當天早上,特芮絲在樓梯看到艾比,艾比來作早餐及送行
(D)室內/晚上:
1.哈吉老家派對後,卡蘿送琳蒂入睡,在客廳打開火車組
2.週日當晚,卡蘿和琳蒂佈置聖誕樹、彈琴撫肩、哈吉突然闖入
3.卡蘿與特芮絲通話:Ask me things (白天也能拍)
4.卡蘿與接到特芮絲來話:I miss you(白天也能拍)
5.艾比慰問愁容滿面的卡蘿,窗外閃入一道令人不安的車燈光線,兩人挽著手道別
劇照顯示卡蘿在Ask me things的電話筒是黑色,在 I miss you的電話筒是白色。凱特曾說,拍攝電話對手戲,就算她不在現場,對手演員還是可以打給她,她會在電話的另一端對戲。
地方電視台訪問飾演琳蒂的雙胞胎及其家人,原來凱特一家5口在開拍前就過來拜訪雙胞胎的農莊,見視頻。(她真的很重視培養感情)
劇照攝影師有張黑白照片是美術設計針對豪宅製作一個二層樓的室內模型,用來事先規劃佈置和動線。模型旁邊還有頂假髮,應該就是卡蘿的髮色。背景貼滿照片,像是從模型內拍攝分鏡。
我們觀眾只是覺得電影拍得很美,演員在銀幕上愛得死去活來,其實幕後是個分工細密的大工程。
【倒數第46天】古董車
劇組在Hyde Park旁豪宅拍攝三天,這一天沒有照片外流,所以今天改談古董車。
“Wherever my car will take me"卡蘿的座車代表著自由,邀約特芮絲一起遠避現實的壓力。這款車型是1949 Packard Super Deluxe 8,顏色非常特別,非常女性化,很匹配卡蘿所穿的淺棕色毛皮大衣。車子內裝更是豪華細緻,我把臉友找來的照片重發,免得你錯過這張極品。車子的最大特色是引擎蓋上的埃及人裝飾 "Egyptian" hood ornament。
美術設計Judy Becker用oyster-hued形容車子的顏色,但我覺得像「淡蓮藕色」。
這讓我想到我曾介紹過一個被義大利電視台禁播的廣告:一位黑衣女車主,駕著淡蓮藕色汽車參加派對,席間對另一女子目不轉睛。對方以為兩人來電,雙雙躲進房間意圖進一步。沒想到女車主只是使計偷走對方淡蓮藕色上衣,好匹配她的愛車。
現代社會還是認為兩個女人看對眼,一定不懷好意,沒有好下場。保守派一定認為《卡蘿》太不守婦道。
片中有紅色輪蓋的計程車是1950 Chevrolet and a 1949 Dodge。黃色的車身是用來襯托卡蘿的紅大衣,或是淺棕色毛皮大衣圍著紅圍巾,這就是為什麼電影會看起來怎麼美麗,顏色都是精心安排。
艾比的汽車是1950 Packard ,森林綠 forest-green的車身。她的服裝則是厚實的土地色系 robust earth tones,頭髮的顏色就像之前提到陶導所要求的棕中帶紅。
哈吉的車是黑色的1952 Cadillac,有很多稜角,不像卡蘿的車那麼圓潤,看起來規距也多。
特芮絲不開車,鏡頭裡她常被黑色的車子包圍著。後段她穿著紅色時,她的角色就從一片黑色汽車和暗沈的城市中一下子跳出來。
【倒數第47天】回到2014年3月17日
拍攝地點:2581 Grandin Rd, Cincinnati這座豪宅建於1906年,位於Hyde Park旁,共有6間臥室,5套半衛浴設備,全木作的鋼琴室,以及貨真價實的壁爐,市價295萬美元。從房屋廣告3張照片可以看到宏偉外觀的高檔住宅,和故事的後段場景形成強烈反差。編劇Phyllis Nagy強調:It’s a beautiful film; the shots are beautiful. But the thing itself is not. Their romance, which would be the lush thing, takes place on city rooftops and horrible little motel rooms and tiny lawyers offices. (電影拍得很美,故事本身卻不然,她們熾熱的戀情發生在市區公寓的頂樓、廉價的汽車旅館、窄小的律師辦公室內。)
劇組在此日日夜夜拍攝3天。3月17日影迷拍到凱特與魯妮開車離去的拍攝畫面,從照片判斷,這是卡蘿和特芮絲出發的第一天。
另外有一張夜景,推論哈吉與卡蘿週日當晚的爭執,甚至是艾比把哈吉關在門外的段落。
劇組在此停留三天,三位演員便將豪宅的房間充當臨時更衣室。Sarah Paulson提到:
The movie was not made for a lot of money, so a lot of our dressing rooms were in Carol’s house and we were shooting stuff in the house. Like, Cate had one bedroom, I had one bedroom, and Rooney had another one. There were no fancy trailers. We were all kind of together in a room and it was kind of cool. 三人各有一間更衣室,又可以一齊聚在一個房間。講到三個人聚在一個房間,就要提到一個傳聞,說是魯妮在片場通常待在自己的trailer,不太走出來,也不和別人討論表演。這可能要視情況而定,至少在陶導的說法,不同演員有不同的準備方式,有人喜歡討論得很徹底,有人則有所保留,不過她們兩個人都很喜歡彩排,討論角色,而不會比較誰的台詞多寡 (事實上,她們刪掉了不少台詞,讓角色性格更一致)。
"Every actor prepares differently," Haynes says, "and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privacy. Some want to talk everything out. Others really don't want to talk anything out, or rehearse much. All actors are protecting something, in their own way, that happens in front of a camera. But Kate and Rooney are weirdly similar in how they prepare. They love rehearsal. We read the scenes, we talked about the characters." And rather than fighting for more dialogue, the actors suggested trims where a glance might be more effective.
這棟豪宅還有個故事,前屋主是Mary Hanna (1860-1956),女主人終身未嫁,在此地住了50年:影片介紹
【倒數第48天】Morag Ross
凱特在《卡蘿》有種非常吸引人的魅力,好像從來沒看過她的電影有這麼漂亮過。除了演技、服裝之外,化妝更是重要一環。
電影是各種藝術的綜合體,需要多元化的供應鏈支持。我從來不曉得化妝有這麼大的學問,直到《卡蘿》在BAFTA 英國影劇學院獎入圍Best Make Up & Hair,很好奇Morag Ross是何方人物?天呀,她在BAFTA 已得過2次獎:《Orlando 》(1992)、《The Aviator》 (2004)。如果以8~10年為得獎週期,算一算她應該也到了該得獎的時候。
她大學時就讀Glasgow School of Art, 蘇格蘭格拉斯哥的藝術及設計頗有名氣。先前英國影集Lip Services就發生在格拉斯哥,我覺得劇本不怎樣,注意力全放在衣服、場景和色調。
Ross很愛化妝,自然而然開始學習藝術化妝art makeup,並跟著美髮師免費實習。有人建議她到BBC做專業化妝師,沒想到她真的考進去,畢業兩天後就去上班了。工作4年後,有個同事要到Channel 4為一個從Brighton (英國的舊金山,英國同志之都) 發跡的劇團所製作的電視節目。這個樂團的特色就是用日常隨處可見的東西表演節奏驚人的打擊樂。後來這個劇團以“Stomp"揚名國際,我從Amazon買來DVD,後來台灣也引進,譯名為《破銅爛鐵打著玩》,後來韓國也發明技巧類似的刀打秀。
同時間她開始為電影擔任化妝師。她在《Caravaggio》(1986)認識第一次演電影的性格美女 Tilda Swinton (蒂妲·絲雲頓),以及第一次擔任服裝設計的Sandy Powell,It's full circle. 她和絲雲頓成了莫逆之交,合作多次:Aria (1987)、Friendship's Death (1987)、Queer Cinema 先鋒電影 Edward II (1991)、三人再度合體的Orlando (1992)。
與凱特合作之前,Ross參加過好幾部我欣賞的電影:The Crying Game(1992)、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1994)、李安的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5)、Elaine Cassidy(Fingersmith的Maud)成名作Felicia's Journey (1999)、茱蒂福斯特演出Anna and the King(1999)。
凱特1998年以Elizabeth成名,直到 The Man Who Cried (2000)兩人相見恨晚,此後她常成為凱特的專屬化妝師或是片中的化妝主管,例如:The Gift (2000)、Bandits(2001)、Charlotte Gray (2001)、Veronica Guerin (2003)、The Aviator (2004)、 I'm Not There (2007)、Elizabeth: The Golden Age(2007)、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 (2007)、Carol (2015)。2015年兩人甚至為一項低成本的前衛藝術作品Manifesto, 花了二個星期,幫凱特塑造12種不同的角色。可見她和凱特交情深厚。
片中卡蘿的化妝主是以氣質女星Grace Kelly為藍本。Sandy Powell為卡蘿設計了coral colour珊瑚色的圍巾和配件,所以Ross也依據這個色調調整口紅的顏色。她特別解釋,珊瑚色讓卡蘿看起來比較柔和亮麗。以往凱特演出歷史劇,通常使用Matte red暗紅色的口紅,其實是有點「別碰我」的警示味。
Ross把卡蘿的唇形畫得比較飽滿誘人,而且故意顯示口紅的厚重膠質感。這是當時口紅的特色,常會在香煙和杯口上留下口紅印。 (原著裡更明顯,兩人出發的當天早上,特芮絲拿起卡蘿喝了一半的咖啡杯子,偷偷從留著口紅印的地方喝起。)
她參考當時的眼部化妝方式,使用清楚的眼線,並將卡蘿眼窩處的眼影,處理得更深濃,改變凱特的風貌,看起來像貓一樣的誘惑,更為性感柔和。
這一頁是Ross使用的所有材料。沒錯,凱特是SKII的忠實愛用者:http://makeup411.com/breakdowns/id/548/
Ross的Instagram,所有明星的化妝造型:http://www.instagram.com/morag_ross_makeup_artist/
【倒數第49天】回到2014年3月15日
拍攝地點:(A.J.’s Roadhouse) Kellogg Road / Route 52, CincinnatiA.J.’s Roadhouse 原本是間旅館,一度轉型為餐廳,目前處於停業狀態。電影中卡蘿與特芮絲第一次投宿的旅館,兩人各睡一間。早上特芮絲提著行李來找卡蘿,她正在浴室,請特芮絲拿一件衣服,結果從行李找出一把手槍。
這個據點除了作為取景之一,也是劇組人員的基地之一。
當地電視台常常追蹤拍片狀況,這段新聞影片包含A.J.’s Roadhouse,和前一天的畫面: http://youtu.be/d2XG-d4rh2o
演員在開拍前兩週便抵達辛辛那堤,但是保密到家,當地媒體始終不清楚她們是什麼時候到達。這時候社群媒體就發揮作用。3月6日有個推特寫道和朋友去高檔餐廳Boca Restaurant,旁邊一桌就是凱特和魯妮。推文沒有說明除了這兩位之外,還有沒有其他人。發文者的照片只有餐廳上方的水晶吊燈 (我另外找了幾張餐廳官方照片)。看起來,她們是在事先培養感情。
3月6日同一天,另一個臨時演員也看到凱特到劇組現場。劇組忙著為臨時演員試裝,有個推特就寫道,一整天穿著50年代的戲服就有135美元的工資。
3月16日是週日休息不開拍。我們要來談一下化妝,因為這項入圍BAFTA英國影劇學院獎。
【倒數第50天】回到2014年3月14日
拍攝地點:New Richmond, Ohio這個場景是在開往滑鐵盧的中途出現爆胎,「巧遇」私家偵探假扮的業務員湯米。劇照裡卡蘿和特芮絲有許多曖昧互視,兩人在湯米面前忍不住眉來眼去。但是這段情節整個剪掉,不曉得原因何在?
從現場的照片來看,像是一場小型的古董車秀,9輛車停在路邊等著上場。陶導對車子的顏色和造型都很講究,連車子都會「說話」,看看私家偵探的黑頭車,看起來不太正派。
這裡有段影片是位路人經隨手錄下過拍片現場: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v=613944545358692&set=vb.432405266845955&type=2&theater
講到車子顏色,就要提到Sarah Paulson爭取演出這部電影的插曲,跟顏色和車子都有關係。
Paulson認為《卡蘿》劇本很傑出,不像一般美國的劇本,因為多數劇本都「寫過頭」,叫演員「演太多」。在電影裡,艾比和卡蘿的深厚情誼,並不是靠對白來表現,只是兩個人一起走了幾步路,彼此握著手,用無聲的語言傳達出來。
她在《 American Horror Story》非常火紅,但是她參加《卡蘿》還是得試鏡。當時陶導在勘景,Paulson先和Casting director談,留下45分鐘錄影,不同詮釋方式的表演。後來陶導和她用電話和email往返溝通,陶導給她很多準備資料,當然包含那三大張的音樂清單。但是溝通最多的卻是艾比的頭髮顏色。
卡蘿當然是金髮,特芮絲是mousy brunette深褐色,艾比的髮色是褐色偏紅。光是決定髮色,兩人就傳了好幾次照片。Paulson說除了陶導之外,只遇過Michael Mann曾對她的髮色和髮型提出非常明細的要求,其他導演沒有這樣要求過。
接下來陶導問她會不會開手排車,Paulson當時不會,結果別人就想辦法說服她學開車:「可是陶導很喜歡那部車子的顏色啊。」
於是Paulson每天到停車場練習駕駛1949 Packard。沒辦法,凱特也得去學開車,考駕照。Paulson硬著頭皮完成片中的開車鏡頭,但是她在訪問中表明,如果現在叫她開車,她絕對不敢上路。
【倒數第51天】回到2014年3月13日
拍攝地點:Spare Time Grill, Alexandria, Northern Kentucky.
這家「休閒時光燒烤店」於1959年開業,原本在2013年12月停止營業,因為保有復古的裝潢,被選為《卡蘿》的拍攝地點。
這個場景是特芮絲與艾比共進早餐,特芮絲一向喜歡邊吃邊看著卡蘿,這回卻了無食欲。因為卡蘿與特芮絲一夜溫存後失去蹤影,回去爭取籌碼不多的親子探視權。
據說卡蘿與特芮絲的第二場床戲,一開始就拍攝,是技術性地讓凱特與魯妮「破冰」快速增進雙方熟悉。推論起來,可能在3月12日或13日便拍攝這場室內戲。
當地電影委員會全力支援拍攝, 因為《卡蘿》是他們接受過規模最大,停留最久的電影團隊。例如拍攝當天還出動交通警察管制車流。
電影委員會早在二月就於地方媒體公開徵求臨時演員,當時聯絡信箱為carolextras@gmail.com,對臨時演員的要求如下:
- Being willing to work 12 hour days on weekdays. You must have reliable transportation, including for late-night filming. 週間每日工作12個小時,自備交通工具,既使是工作到深夜
- No visible tattoos when wearing short-sleeve shirts, pants or skirts. 穿著短袖、褲子、裙子時,不能看到有刺青
- No visible piercings, other than for women’s ear rings. 除了女生的耳洞,不可看見有打孔穿洞
- Men must have short hair (“think ‘Leave it to Beaver’ ”) and women’s hair should not be longer than shoulder length), or extras must be willing to cut their hair short. 男性須為短髮,女性髮長不過肩,過長須修剪
- Hair color must be “natural,” with no “streak-type highlights,” or applicants must be willing to change hair color “as production requests,” she said. 自然髮色,不能有花俏染色,須因應拍攝需求而染髮
- Minors must have a parent or legal guardian “also interested in being an extra,” and accompany them the “entire work time,” she said. 未成年者須有家長監護人,且願一同成為臨時演員,全程陪同演出
應徵者要寄聯絡方式、照片、服裝和鞋子的尺寸
carolpicturecars@gmail.com是用來徵求50年代從老爺車,只須外形狀況良好,如果開不動,至少可以停在現場當佈景。
卡蘿的那輛座騎便是這樣公開招募而來。
【倒數第52天】回到2014年3月12日
我們要談一點不浪漫的現實面。
在開拍前二個星期,所有演員預先排演,真正拍攝期間大約是34天。預算有限,時間緊湊,所以陶導事先必須做足功課。現場開拍時,必須減少重拍的機率,全程戰戰兢兢。但是陶導回憶,因為沒有大片廠後援,獨立製片受制於bond company ( 確保履約完成的公司?), 因為他們是影片的擔保人,在殺青前三個禮拜就進駐現場,每天檢核劇組有沒有超出預算,過問每項花費,搞得很難看。後來Line Producer被迫離職,成為這件事情的祭品。
開拍第一天,Queen City, Cincinnati 辛辛那堤的皇后市 (這不就是凱特女王該去的地方嗎)地方電視台報導 #卡蘿 電影開拍的消息。
https://youtu.be/VNCSFAC4SDg
首先在 EDEN PARK 取景,有幾條漂亮的車道穿越公園,劇組在一處彎道,把它佈置成販賣聖誕樹的小站。電影中,前往卡蘿家之前,她們在這裡暫停買聖誕樹,天空下著雪,特芮絲拿出相機拍攝卡蘿的身影。這算是魯妮最早拍攝的片段,可能還沒有上手。以前我就覺得,她在注視卡蘿時,眼睛的焦點沒有很精準。
事實上當天沒下雪,辛苦的工作人員要手動撒出漫天雪花 (可能是棉絮之類)製造浪漫效果。我還看到有些影片,劇組要在樹叢上噴某種東西,營造積雪的效果。
當地電影委員會 Greater Cincinnati and Northern Kentucky Film Commission 支援拍攝工作,他們動員總計將近800位臨時演員,並有47位工作人員支援劇組。
【倒數第53天】Edward Lachman
他在早期像是那種專拍紀錄片,不碰商業劇情片的攝影師。他的第一部商業影片,我有幸居然遇上:《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 尋找蘇珊 》 (1985) 新銳女導演Susan Seidelman的作品,Madonna將她正走紅的高聳髮圈、大項鍊、白手套、AB褲帶進電影裡的紐約地下世界。雖然電影評價不怎麼樣,但那是當時「中產階級遇見危機」系列電影之一,另外一部是《After Hours 下班後》,都有Rosanna Arquette演出 (所以我在The L Word 看她演出的角色,感覺很複雜)。
Seidelman的第二部作品《Making Mr. Right》 (1987)也找上Lachman攝影,之後兩人分道揚鑣。Seidelman後來的She-Devil(1989) 票房還不錯,但是到了Gaudi Afternoon(2001) 便江郎才盡。
Lachman 沈潛好長一段時間,隨著《The Virgin Suicides》(1999)受到注目 (這是我的DVD收藏之一),接著因《Erin Brockovich 永不妥協》 (2000) 獲得奧斯卡而沾光,但是他的攝影並沒有獲得發揮和肯定,一直到遇見陶導陸續合作 Far from Heaven (2002)、I'm Not There (2007)、Mildred Pierce (2011)、Carol (2015),終於大放異彩,成為最佳藝術搭檔。Lachman 的入圍與得獎作品幾乎都是和陶導合作,而且都是使用膠捲底片拍攝。
《Mildred Pierce》就是使用Super 16 來表現當時社會的蕭條氣氛。 Super 16能夠呈現更豐富的色彩組合。他認為數位攝影把光影和顏色的像素紀錄在單一電子表層pixel fixated on one plane。但是膠捲則是利用光影蝕刻出RGB 三個層次film is like an etching, RGB 3 layers, and these layers are etched by light. 雖然最後還是得轉成電子檔再處理,但是膠捲已捕捉到色彩的組合。
數位攝影的銳利度是很平均的,但是膠捲的銳利度會集中在焦點,不同的銳利度讓影像出現不同的層次。如果使用數位攝影,事後要進行調整,只會出現兩個現象:第一是得花大錢,第二是如果一開始就沒拍好,怎麼補救都是事倍功半。
Lachman 堅持膠捲影片最後只經過兩道電子化處理,膠捲直接從DI (Direct Imaging/直接成像)曝光機處理,最後再變成DCP (Digital Cinema Package數位拷貝)。這些工作一向是交由"Deluxe" 和 "Technicolor" 這兩家公司下游Film Lab 執行,沒想到這兩家公司合資成立數位電影製作 Deluxe Technicolor Digital Cinema,打算把原來的設備都要丟掉。所以《卡蘿》是Film Lab最後完成的作品之一。
Lachman覺得很可惜,向經理打商量,經理同意讓他使用那些設備。Lachman希望有人能出面在紐約成立Film Lab讓當地其他使用影片的攝影師能繼續採用 (西岸仍然有Film Lab)。 他樂觀地認為膠捲不會停用,因為目前好萊塢有復古的趨勢,大成本製作的電影約有15%-20%使用膠捲拍攝。
他比較35mm與Super 16的差異。柯達的35mm「品質」太好了,光滑而無顆粒。Lachman要有顆粒感,偏愛Super 16。不過他是搭配35mm膠捲的鏡頭。原因是一般拍攝4:3比例,每個畫面是4孔 (4-perforations to one frame),Lachman採用1:85,只要2-3孔,若是16:9,2孔即可。而且35mm膠捲的鏡頭提供圓潤,球面的效果。
講到Aspect Ratios畫面比例。Lachman 最喜歡1:66,除了歐洲,美國已沒有人採用。他覺得比較符合人的視覺。至於1:85,是60年代為了把觀眾從電視機前搶回電影院。它不太適合特寫鏡頭,老是切到一些頭。現在大家都喜歡2:35或2:41,畫面會寬一點。Lachman 就舉了《刺客聶隱娘》的例子,說它回歸到4:3或1:33。只要時間久了,總是有復古回歸。
《卡蘿》所處的蕭瑟年代,顏色比較壓抑,黑白感比較重,有點類似黑色電影 (noir-ish film)。像是紀錄片,紀錄那個時代的生活。color palette 色調很節制,最常出現的是magenta (洋紅)and greens and yellows。他有時會交錯使用柯達和富士的底片。柯達色彩較飽滿,富士較低調。不過Lachman 不喜歡使用濾鏡。他寧願直接透過窗子或格子狀玻璃拍攝。卡蘿最後坐在一間咖啡店寫信給特芮絲,就是從店門有刮痕的暗淡塑膠板拍進去。(那一幕的劇照好有藝術感,刮痕和暗淡的顏色也代表卡蘿的心境)
對於構圖的哲學,他喜歡探討角色周遭環境的構成,而不是把角色放在固定的畫面中。他舉了一個offset compositions例子:讓一個角色走到畫面的左邊,但是透過鏡頭移動,讓他不會出鏡。卡蘿與特芮絲去餐廳,就用了這個手法,就可以看到背景、牆上的畫⋯⋯
最後他提到美國與歐洲劇本的差異。美國劇本著重在對白,但是歐洲劇本會強調地點、場景擺設、氣氛、情緒。因為歐洲有豐富深遠的文化背景,習慣傳達視覺的語言。
陶導在拍片前做了很多功課,先給每個人一本Picture book,用很多照片、圖片作參考,讓大家知道《卡蘿》想表現的方式,統一每個環節的美學,讓電影呈現最完美的狀態。
等到藍光到手,我真的要一格一格慢慢研究。
【倒數第54天】Sandy Powell
Costume Designers 服裝設計的主要任務在強化演員的光環,相較於在背景沈默的Production Designers,服裝設計確實比較引人注目。我記得當年在銀幕上看著Sandy Powell的成名作《Orlando》 (1992) ,根本招架不住她帶來的視覺震撼,Tilda Swinton插腰穿著那套黑色衣服,太雪中的毛絨大衣,都是我難忘的經典畫面。
最近我特別看了《仙履奇緣》真人版,故事本身沒有太多改進,但是灰姑娘的衣服美得令人咋舌,服裝設計暄賓奪主成為真正的女主角,演灰姑娘的演員只是放衣服的架子。唯一例外是凱特,只有她能駕馭Powell的炫麗服裝。
Powell是奧斯卡的常客,得過三座奧斯卡:Shakespeare in Love (1998) 、The Aviator (2004)、 The Young Victoria (2009) ,大約每隔5~6年就要拿一座獎,算算今年又到了該拿獎的週期了。
相對於華麗的古裝劇,《卡蘿》走50年代寫實風,挑戰反而更大。她參考1952-1953年的時尚雜誌Vogue, Harper’s,為卡蘿治裝。由於凱特個兒高大,戲服都必須特別手工製作。特芮絲的造型是參考40-50年代 Vivian Maier and Ruth Orkin的街頭攝影,偏向藍領階級。不過她的穿衣風格,有一點藝文圈和bohemian背景,以自己舒適為主,而不是用來取悅別人。戲服從古董服飾店租借,魯妮個兒小,剛好適合那個時代的體型。髮圈是當時年輕女子的流行配件。魯妮曾說,那些衣服很有約束感,讓她很容易進入那個時代壓抑的狀態。
50年代的緊束內衣會大幅改變女人的形態。Powell真的找來古董緊束內衣,有些是直接讓演員穿上,有些是使用現代內衣去模仿當時的效果。我特別注意到彈琴撫肩的那場戲,卡蘿的胸部線條很像當時好萊塢女星會呈現的角度和挺度。不過Powell還是有做些調整,讓她不會太僵硬,比較流線形。Powell就說:That's not Cate’s natural silhouette — she doesn't have pointed bosoms. (居然吐槽凱特胸部不挺)
片中的手飾配件是從Fred Leighton古董珠寶店、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法國珠寶品牌)租借而來,鞋子是請Ferragamo依據那個年代的鞋型重新製作,再依據鞋子的皮色打造相配的手套。她收購多款古董皮包。除了卡蘿之外,艾比也是同樣上層社會的穿戴搭打扮。
卡蘿的貂皮大衣是從四件古董大衣重新染色組合而成,因為Powell沒辦法從現成品找到能匹配凱特髮色的款式。她故意把毛色染淡,而不是尋常的深棕色,以塑造奢華感,並能一眼望見。But the color of the fur to me was really crucial in that I wanted a fur that was a slightly unusual color. It's pale, it's not a normal darker brown, and I think there's something rather luxurious and sophisticated about a pale color fur and [it also goes] with [Blanchett's] blonde coloring.
因為大衣是組合的,經常瀕臨解體的情況。所以劇組人員常在空檔趕快縫補。當凱特用力穿脫大衣,例如有一場戲是特芮絲幫卡蘿在車內脫下大衣 (這是一個情慾暗示,因為下一幕特芮絲大口咬著蘋果) 劇組全都暫時停止呼吸,深怕解體。凱特後來在座談會也提到,這件金玉其外,不斷解體的大衣同時象徵著卡蘿原有生活崩落。
卡蘿有好幾幅手套,她留在櫃台的是taupe colour (beige-brown),和她大衣下的衣著同色。本來Powell想用和大衣接近的coral gloves珊瑚色手套,不過覺得太顯眼而沒用。(我也覺得不適合用鮮艷手套,要不然無法製造故意遺落的效果)
卡蘿的圍巾和帽子都是Powell特別製作。她特別染出珊瑚色圍巾,用來匹配卡蘿的口紅和蔻丹。Powell後來把圍巾留下來自己收藏。
卡蘿在城市多半採用正式的裙裝展現成熟樣貌,到了自由自在的旅行途中便改換褲裝。50年代,褲裝不常見於女性的正式衣著。
Powell認為她最大的挑戰是卡蘿結束和特芮絲午餐約會後,直接趕赴哈吉老家的上流派對。Powell讓卡蘿在午餐時加上一件短外套和紅領巾,到了晚上派對脫掉那些就變成cocktail dress (及膝長度的半正式宴會服)。派對上的女士都穿著gown (正式晚禮服)。哈吉的媽媽顯出不以為然的眼神。不過哈吉很高興她出席,讚美她不論到那裡都是最美的女人 You're always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any room。所以這句讚美很有份量,顯示哈吉真的很愛卡蘿,而一切都是由愛生恨。Powell利用cocktail dress 突顯卡蘿對這場派對的叛逆。
特芮絲3月時在紐約時報上班,用了第一份薪水重新打造形象,她受到卡蘿的啟發,發展自己的風格。我注意到她一直保持格紋,延續成長的痕跡。她本來常穿綠色或深藍,後來卡蘿在計程車上看見她穿著紅色外套,紅色鞋子,棕色格子裙,穿越馬路,那個象徵愛戀的紅色,馬上像火焰一般點燃卡蘿的戰鬥意志,在律師面前勇敢爭取。我認為這是服裝效果最強烈的一段。
不過,我個人最喜歡特芮絲結尾時,內搭衣服領口的菱形條紋,看預告時會全神注意她領口起伏,想像她劇烈的心跳,如何回應這關鍵的一刻。
【倒數第55天】Judy Becker
Production Designers 一般稱做美術設計,但是實在不足以形容這份艱鉅的工作。電影畫面中,除了演員和電腦特效之外,其他全部是Production Designers 的責任。
Becker前作包含2005年《斷背山》,光這一點就覺得他鄉遇故知。她和陶導合作過《 I'm Not There》(2007)。最近幾年她做過一連串珍妮佛勞倫斯主演的電影:《Silver Linings Playbook 派特的幸福劇本》、《 American Hustle 瞞天大佈局》、《Joy 翻轉幸福》。真正讓她獲得多頂提名和獲獎的作品則是 《 瞞天大佈局》和 #卡蘿。
從一開始加入《卡蘿》,她就和陶導四處勘景。第一輪的任務是:特芮絲後來工作的紐約時報大樓該怎麼找尋替代品、Bloomingdales百貨公司還保留的一些舊跡、卡蘿居住在紐澤西郊區的住宅樣貌、卡蘿送特芮絲回去的車站。他們在2013年秋天到Cincinnati 辛辛那堤偵查整個城市,看了非常多的場景和汽車旅館,陶導寫下詳盡的指示。拍戲前 Becker將這些地方做進一步的改造。
百貨公司場景是最困難的工作之一,必須無中生有。先是篩選辛辛那堤附近歇業的百貨公司,一個太60年代風格、一個太小,還有個不同意外借。她曾經看中某間上個世紀初就成立的美術高中,裡頭的體育館很適合,但是沒水、沒暖房設備 (那裡非常冷),對方後來突然不想簽約。最後是由15年的搭檔Set decorator, Heather Loeffler (她和Becker一起入圍),在布莊店買東西時發現對方有空的樓層,而且有那個時代的直條窗mullioned windows,最重要的是織布店非常歡迎拍攝。他們改造百貨公司,故意讓佈景顯得有種匱乏單薄感,因為那時剛脫離戰後不久。
Becker收集很多古董娃娃,因為年代久遠,必須重新修復加工,讓它們看起來像新。拍片結束後,她自己也保存一些娃娃。娃娃盒子是請當地的工廠製作。火車組由團隊畫出設計圖,找當地火車迷幫忙製作。
其中一個娃娃標名Bella Baby,Bella是攝影師Ed Lachman的女兒,Becker為他準備的小紀念。
電影開場的Ritz Towers餐廳是借用當地的私人俱樂部,但是吧台是劇組加建的。卡蘿和特芮絲的午餐約會是在辛辛那堤高檔餐廳現場取景。
電影在三月開拍,當時聖誕樹已不多,他們花了很多時間處理這個問題。但真正頭痛的是如何用車把樹載回去。劇組想到把樹塞在兩人之間。沒想到後來變成一個很好的暗示,兩個人的感情膨漲,塞滿整個車內。
電影色調color palette 是最關鍵的部份。 過去50年代的大片廠推出的影片總是充滿明亮鮮艷的色彩。其實那時脫離戰後不久,紐約顯得暗沈、骯髒,充滿沙礫。綠色、粉紅、淡紫屬於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色調。
在外景的部份,Becker儘量只突顯單一顏色,例如卡蘿的車、計程車、交通燈。在室內場景,劇組想要表現emotionally unsettling colors 心思不定的感覺,特別採用 yellow-greens 、acidy greens and very dirty pinks之類比較「濁」的顏色,讓人有種搞不清到底是什麼顏色的感覺,甚至uncomfortable, disturbing,用來製造角色之間的張力。這種綠色在各個旅館不斷出現,令人覺得要發生什麼事情。他們得重新粉刷現場,最會調色的專家是劇組的Pat Sprott。
Becker認為美術設計必須跟著電影的角色和環境,但是不同電影有不同的美學要求。以《派特的幸福劇本》為例, it stems from one main family, outwards 是從片中的家庭向外擴展, 但是《卡蘿》 set more by the world outside the characters 則由外在的環境進入到角色。
訪問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aa5CRW9mjU
【倒數第56天】Affonso Gonçalves
剪輯是個寂寞辛苦的工作,除非像動作片之類,容易得到注目的眼光,在文藝片裡,剪輯師就像個隱形人,好像看不到功勞。其實剪輯太重要了,有些電影上映時惡評如潮,但是到了Director's cut 居然能翻轉一些局面的電影確實存在。我記憶中最好的例子是陳沖與安海契演出的《Wild Side》 (1995)。
Affonso Gonçalves 出道時曾在《Welcome to the Dollhouse 歡迎光臨娃娃屋》 (1995)做過助理剪輯師。他沒有太多豐功偉業,不過近年來靠著HBO影集True Detective (2014) 得過獎,和陶導合作Mildred Pierce (2011) 獲得提名。仔細看他的作品,最近有幾部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兩個銀髮男同志的抒情小品《Love Is Strange》 (2014),或是文藝頹廢風的吸血鬼電影《Only Lovers Left Alive》 (2013) 。
先前我在部落格介寫過Gonçalves解釋電影的節奏。特芮絲與卡蘿之間有很多特寫和細微的演出,必須放慢節奏。而且特芮絲需要消化想法,當卡蘿發出訊息後,特芮絲會等一下,慢一步才回應。相對的,她與理查的互動,她會很快的反應「不要」、「不想」、「不願」,剪輯節奏就會加快。另外很多鏡頭透過窗子或門幅,表現角色被隔離、壓抑、隱藏,這時就採用較多的剪輯點。但是在旅館內或是她們比較自由,能暢開內心的場所,就保持長時間的鏡頭。
最精采的部份是他分析頭尾相同場景的兩場戲。開場是使用比較寬的畫面,結尾則是較緊密的特寫。在開場卡蘿離去前輕撫特芮絲的肩頭,特芮絲低頭,觀眾沒有看見她閉上雙眼。因為一開始就閉上雙眼會洩露太多秘密。結尾時我們從她的背影才看見她閉上雙眼,其實從閉眼到開眼是VFX特效結果。(連文藝片也需要特效處理)
資料來源 thefilmexperience.net:
Because the very beginning at the restaurant and the very ending of the film are the same scene, I wanted it to be the same but it had to be a little bit different. The story is a little wider in the beginning, tighter close-ups at the end. But there is some thing that we had to change in VFX. Nobody knows but I'll tell you. Carol leaves, she's not coming to the party. She stands up on in a wide shot and touches Therese's shoulder.
Therese doesn’t blink. She looks down but her eyes stay open. Only she does blink. We had to change that. In the end there's a closeup from behind and you see Therese closing her eyes. We felt like, if she had closed her eyes in the beginning, it would give too much away. If someone's been touched and they react like that.
彈琴撫肩有一段美麗的錯誤。卡蘿輕撫特芮絲的肩頭之後抽手而走,特芮絲的手指回到琴鍵繼續動作。我之前以為「雖然導演原本可能是要她繼續彈琴,但是音效後來沒配,所以感覺她像不由自主地觸摸琴鍵,反而更餘波蕩漾。」Gonçalves解釋,其實導演並沒有要她繼續彈琴,劇本也沒安排,而是 Rooney messed up (負而說法是沒演好,正而說法是即興演出)。但是在剪輯室,效果出其好,反而接近原著的精神:"It was suddenly too much, her hands on the keyboard that she knew Carol played⋯⋯" (特芮絲意識到自己雙手所觸正是卡蘿經常觸摸的琴鍵。)
Gonçalves高度讚賞兩位演員精細的表演,他必須小心判斷如何維持角色的精神。他形容特芮絲在午餐約會 incredibly uncomfortable, but also with joy to be in this place.
凱特常會加入一些即興演出,魯妮會跟著回應,兩人的演出是互動、有機,彼此傾聽,而不是照本宣科。Gonçalves會從毛片裡檢視不同的表演quieter? a sweeter? a stronger version? 選擇適合的風格。
記者特別提到最喜歡的一幕是後來卡蘿和艾比手臂交錯走下樓梯,銀幕上很少見過這樣描述同志之間的友情。Gonçalves也喜歡這一幕。他說一般電影通常在她們走了兩三步就剪掉了,但是Gonçalves讓它達到相當飽合的情感,充分表現兩人相知、相惜、相扶持。
Gonçalves或許是這部電影中與各種獎項最無緣的一個人,但是未來不論獲得什麼獎,他絕對是助攻成功的最佳隊員。
【倒數第57天】Dorothy Berwin是何許人?
1996年是Highsmith去世第二年,Dorothy Berwin是第一個跳出來想要改編Carol 成為電影的製作人, 以Film4資金買下版權。她找上Phyllis Nagy來編劇,事先並不知情Nagy認識Highsmith。緣份就是這麼奇特。
Berwin的第一個製作作品是1996年《Walking and Talking 》,有點名氣的獨立製作小品,我居然有它的電影原聲帶。後來成名的演員包括我很喜歡的Catherine Keener,還沒認識Ellen的Anne Heche,以及當時還沒和娜歐蜜結婚的 Liev Schreiber。之後Berwin沒有太出色的作品。
Berwin推銷Carol的劇本,多年來一直沒有成功。Phyllis Nagy後來向合作《Mrs. Harris》的製作人Elizabeth Karlsen提到這部作品,勾起對方的興趣,但是Berwin不想放手,一直拖到版權回歸到出版社手上。等到Karlsen接洽,可以想像出版社對Berwin拍不出作品的經驗有多壞,一度不想給Karlsen。
妙的是你現在看Carol的製作人名單,Dorothy Berwin也是其中一員。她的功過還真難論定,沒有她的催生,根本不會有劇本出現,但是她的固執,也讓電影遲遲不能交給更適合的人完成。
或許命運就是在等待魯妮出落得婷婷玉立,凱特醞釀更風華絕代,陶導終於轉念願意放棄自己寫劇本吧。
但是Berwin最近做對了一件事。她找來Elle Fanning(艾兒·芬妮)、Naomi Watts(娜歐蜜·華茲)、Susan Sarandon(蘇珊·莎蘭登)一起演出《About Ray》。評價和票房或許普通,卻精準地站在跨性別議題的浪頭上。 這個女人確實有眼光。
【倒數第58天】近期凱特的採訪,最有代表的文章之一
可能是這篇12月19日澳洲媒體 https://www.thesaturdaypaper.com.au/…/the-la…/14504436002757
記者問她片中的lesbian scenes,她開玩笑“Which scene? They’re all lesbian scenes.” 不過,她很大方地分享對片中兩場床戲的反應。
她陪媽媽生日時觀賞這部影片,因為以前少有裸露鏡頭,先打了預防針:「老媽,我在電影裡親吻另一個女人的乳頭」。還好老人家認為拍得很美,讓她放下心中石頭。(魯妮在生日時拍了這場戲)
“It’s really interesting because my mum’s here. It’s her birthday on Sunday and I said, ‘Look, you can come to the film but there is a scene where I kiss this woman’s nipples.’ And she said, ‘Oh, it’s fine, it’s fine, it’s fine, it’s fine,’ ” Blanchett says in a rapid-fire delivery. “We got to the scene and she was whispering, ‘Oh, that’s beautiful’, across to me. That meant a lot.”
她自己對第二場床戲就很有感覺。她第一次看沒並有意會到,訪問前一天重看那一場,發覺美極了,因為兩人即將分離,肢體糾纏難捨,分不清誰是誰的手臂。這就是電影拍攝功力所在。
“There’s something when you have those moments where you lose the sense of your body and you become conjoined with someone,” Blanchett says. “There’s a beautiful, beautiful image which I don’t think I appreciated the first time I saw the film but which I really saw last night when they sort of said goodbye to one another a second time and they were really enmeshed in each other – and you don’t have a sense of whose arm was [whose]. I think that’s the filmmaking and who’s shooting it.”文章提到她對Patricia Highsmith的著迷,她不只讀過小說,還讀過作者的傳記,她和先生一起為雪梨劇場製作'Switzerland'舞台劇就是講述Patricia Highsmith遇見筆下Ripley這個角色。更別說她有6年的時間都在等待Carol開拍的機會。
當Variety誤解凱特的意思,把她寫成因為以往有過relationships with women女性關係,所以拍攝Carol。這件事被凱特罵到臭頭,難不成演殺手要殺過人?後來只要扯上性傾向,她和魯妮炮口一致:關你什麼事。
她認為自己是個不被標籤約束的藝術工作者,魯妮、陶導、造型設計師Sandy Powell剛好都是味道相近的人,所以她很享受這次的工作經驗,一種無疆無界的自由。
“Oh, yeah,” she says. “So was my husband. I had orange hair. I shaved my head. I did all of that stuff. But that’s the joy of being an actor. I mean, I don’t find labels particularly useful in life or in art. And that’s why I relish working with people like Rooney [Mara], Todd [Haynes] and Sandy [Powell]”, she says of her co-star, director, and costume designer on Carol. “You feel like the boundaries are elastic.”
【倒數第59天】NYFCC 紐約影評人協會
早在12月初便公佈 #Carolmovie #卡蘿 最風光共獲4項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攝影。頒獎典禮今天舉行,才剛結束。因為 #卡蘿 沒有獲得演員獎項,所以看不見任何典禮照片。只有Twitter 文字簡介頒獎情況。我覺得現場應該很感人。
Nathan Lane (納森連恩,他的《鳥籠》仍是最高票房同志影片) 負責頒發最佳影片,他說道:"We remember a time not long ago when the stories of homosexuals were ignored." 我們還記得沒多久之前,同志故事都被視而不見。
製作人 Elizabeth Karlsen 致詞時在商言商,感謝土耳其、中亞、俄國的代理商的勇於抗命 "their bravery and defiance." 。提到片商老闆Harvey Weinstein第一次看到影片時,告訴陶導不要再動任何一刀 "Don't touch a frame."(最好是啦,我們都知道剪了一堆)
Tony Kushner ( Angels in America的劇作家) 頒發最佳劇本給Phyllis Nagy,有段很棒的評論,可惜我們看不到。Phyllis Nagy在台上承認會看評論:"I assure you that I have read every bad review out there. So thank you. (指Tony Kushner)",另外她還講了一句:"Writers never forget anything."
Alec Baldwin頒發最佳導演,他介紹 #卡蘿 是"women's stories." 引起現場一片掌聲。
陶導致詞主要內容:
“I was born and raised in LA, but it was New York that I fell in love with my first visit when I was 9 years old … and 15 years later it was New York where I first entered the world, though in those days and in those years, as a gay aspiring film maker, there was no choice in the matter. The times and the place demanded it.”
我生長在洛城,但是9歲第一次到紐約便愛上這裡,15年後從紐約開始接觸世界,那些日子,那些歲月,身為同志,我根本不假思索,渴望成為電影人。因為這裡時空環境造就了我。
“This award has a very special meaning for me, coming as it does from this most seminal city,”
這座獎對我意義重大,這來自於最富創造力的城市。
【倒數第60天】Todd Haynes 的音樂清單
是 #Carolmovie #卡蘿 的靈魂人物,沒有他,大概就不會有這部電影。這個細心的男人,做了非常多準備工作,今天只談一件事:他的音樂清單。
為了讓凱特和魯妮了解拍攝的心境,他準備了79首曲子(大概燒成三張CD吧)。這份清單提供給The Hollywood Reporter的記者,來源見此:
https://twitter.com/SethAbramovit…/status/682350865022255104
我把它打字下來,但圖片有點模糊,萬一打錯請通知我。現在請粉絲們找出網路上的聯結,分享出來,請彼此分工一下。最後是否有人整理個線上Playlist,大家就可以連過去聽。
- 1.The Sidewalks of New York / Tiny Grimes
- 2.You Belong To Me / Helen Foster (已收錄)
- 3.In Our Little of Iniquity (From *Pal Joey*) / Harold Land & Vivienne Segal
- 4.Make No Mistakes / Duke Ellington & His Orchestra
- 5.The Christmas Song / Nat King Cole
- 6.All Of Me / Johnny Ray
- 7.Dream Girl / Jesse Belvin
- 8.I Waitd A Little Too Long / Kay Starr
- 9.Lush Life / Nat King Cole
- 10.I Saw Mommy Kissing Santa Claus / Jimmy Boyd
- 11. But Not For Me/ Ella Fitzgerald
- 12. The Love Of Mine / Sonny Rollins
- 13. Hymne a L'amour / Edith Piaf
- 14. Till I Waltz Again With You / Teresa Brewer
- 15. Prisoner Of Love / Jesse Belvin
- 16. The Third Man Theme / Anton Karas
- 17. Day Dream / June Christy
- 18. Smoke Rings / les Paul & Mary Ford (已收錄)
- 19. Willow Weep For Me /Milt Jackson
- 20. Mansion Over The Hilltop / Gordon MacRae
- 21. Ruby, My Dear / Thelonious Monk
- 22. Undecided / The Ames Brothers
- 23. Blue Tango / Leroy Anderson
- 24. I'll Be Around / Doris Day
- 25. Greensleeves / Mantovanl & His Orchestra
- 26. Easy Living /Billie Holiday (已收錄)
- 27. The Song From "Moulin Rouge" (Where Is Your Heart) / Percy Faith & His Orchestra
- 28. Have You Met Miss Jones? /Benny Goodman
- 29. Blues In The Night / Peggy Lee
- 30. Love Is Here To Study / Gene Kelly
- 31. Tenderly / Rosemary Clooney
- 32. It's Over A Paper Moon / Miles Davis & Sonny Rollins
- 33. You Belong To Me / Dean Martin
- 34. Cry /Johnny Ray
- 35. Someone To Watch Over Me / Ella Fitzgerald
- 36. My Song /Jonny Ace
- 37. The Glow Worm / The Mills Brothers
- 38. Please Mr. Sun / Harry Roy & His Orchestra
- 39. I Confess / Sarah Vaughan
- 40. How High The Moon / Les Paul & Mary Ford
- 41. Xtabay (Lure Of The Unknown Love) / Yma Sumac
- 42. Purple Shades / Joni James
- 43. Side By Side / Kay Starr
- 44. No Two People / Danny Kave & Jane Wyman
- 45. These Foolish Things / Lester Young
- 46. Kiss Of Fire / Georgia Gibbs (已收錄)
- 47. Perfidia / Four Aces
- 48. How Deep Is The Ocean / Dinah Washington
- 49. Laura / Charlie Parker
- 50. Good For Nothing / Marience Dietrich & Rosemary Clooney
- 51. Keep It A Secret / Jo Stafford
- 52. I'll Be Seeing You / Liberace
- 53. Delicado / Percy Faith & His Orchestra
- 54. Terry's Theme (From *Limelight*) /Charlie Chaplin
- 55. Lullaby of Birdland / George Shearing
- 56. Hi-Lilli, Hi-Lo / Leslie Caron
- 57. Blue Moon / Billie Holiday
- 58. Night In Tunisia / Dizzy Gillesple
- 59. The Very Thought Of You / Doris Day
- 60. April In Paris / Charlie Parker
- 61. Lover / Peggy Lee
- 62. Isle Of Innisfree (From * The Quiet Man*) / Bing Cosby
- 63. Takes Two To Tango / Pearl Balley
- 64. If I Should Lose You / June Christy
- 65. But Not For Me / Ella Fitzgerald
- 66. Anytime / Eddie Fisher
- 67. The No Soap, No Hope, No Mouse, No House Blues / Anita O'Day
- 68. Mocking Bird Hill / Patti Page
- 69. Flamingo / Duke Ellington & His Orchestra
- 70. Inchworm (From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 Danny Kaye
- 71. Why Don't You Believe Me / Joni James
- 72. Un Poco Loco /Bud Powell
- 73. Anywhere I Wander / Julius LaRosa
- 74. Forget Me Not / Vera Lynn
- 75. Polka Dots And Moonbeams / Lester Young
- 76. When I Fall In Love / Doris Day
- 77. Hight Noon / Frankie Laine
- 78. Pretend / Nat King Cole
- 79. You Belong To Me / Jo Stafford (已收錄)
【倒數第61天】今天舉行The Palm Spring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國外卡粉都在注意凱特與魯妮有什麼互動。她們也不負眾望在台上互相讚美。其實這在電影圈是種默契,大家難免會客套演出,但是魯妮確實很早就仰慕凱特。有2010年影片為證: https://youtu.be/ZPVDzjXuBC0
她在3:14提到「我是凱特的超級大粉絲」。
時間回到2011年魯妮推出《龍紋身的女孩》,雖然有瑞典前作在先,她的表現仍獲得奧斯卡女主角提名的肯定。隨之接獲邀演 #Carolmovie,但是她第一個反應出於自我懷疑而婉辭:
“I was really exhausted and felt I couldn’t act anymore. I read it and loved it and obviously wanted to work with Cate but felt I couldn’t be any good in that. I felt like I gave so much in (Dragon Tattoo) that I didn’t have any more to give. "
(當時)我已精疲力盡,再也沒辦法表演。我讀了劇本,而且很想和凱特合作,但總覺得會表現不好。我為《龍紋身的女孩》付出太多了,好像無力再付出。Mia Wasikowska一度成為人選,但是她為了拍攝《Crimson Peak》撞期而退出。幸好十八個月後,經過換角、換導的團隊整合,劇組不死心地再次邀演。重要的是陶導對她深具信心,她終於願意一試:
Luckily, a year later when Todd came on board, the script came back to me and I was in a much different head space and it was a no-brainer at that point.”
很幸運地,一年多後,有陶德加入,劇本又回來了,我的腦袋不一樣了,這次想都不用想就加入。2014年2月,The Santa Barbar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聖它芭芭拉國際影展以凱特主演的《藍色茉莉》頒予Outstanding Performer of The Year Awards Tribute(年度最佳表演榮譽),獻獎人是魯妮。《卡蘿》即將於同年3月中開拍,兩人當時還沒有太多私誼。
https://youtu.be/4JsI8RPcwUQ
是魯妮在台上以些微顫抖的聲音提到她13歲第一次看到凱特主演的《伊莉莎白》,被她銀幕上的表演完全籠罩。那一刻魯妮立志從事表演,而且要做一位像她同樣傑出的演員。此後她看遍凱特各種角色的演出,而凱特總是讓她充滿意外驚喜。別人問魯妮演藝事業上最崇拜或受影響的人有那些?她會很不好意思地說有很多人,但事實上她最最崇拜的人是凱特。魯妮一直不敢公開表達,把這件事當作私藏的秘密。
從此以後,我們在各式訪問聽到魯妮重覆這樣的聲明,雖然聽久了有點制式,但是細聽那段2014年2月的致詞,可以重新感受這份仰慕之情始終都在。
【倒數第62天】因為今天是新年第二天⋯⋯
發現私家偵探偷錄滑鐵盧之夜,兩人折返芝加哥Drake Hotel,當晚是電影的第二場床戲。卡蘿已經暗地準備好明早離開,請艾比過來載特芮絲回東岸。另一方面,特芮絲認為是自己的錯,沒有制止情事發展。這場床戲很短,不過有人認為比第一場的激情戲更深刻,因為特芮絲的渴望融合著痛苦的自責,令人於心不忍。夢境一過,卡蘿就從此消失了。
只是大家不懂,特芮絲怎麼累成那樣,熟睡到根本不知道卡蘿離開,換成艾比進來站哨?
事實上這是兩位主角最先開拍的對手戲之一。電影約自2014年3月12日起開拍,這場戲大約在3月中完成拍攝。魯妮曾在訪問時提到,導演策略性地用這種方式破冰,加速雙方的熟悉感。至於第一場的激情戲反而是延到4月17日,兩人幾乎經歷全部對手戲之後才開拍。為什麼是4月17日?因為魯妮記得那天恰巧是自己的生日。
艾比花了兩天將特芮絲載回東岸。這樣的「好朋友」,既使愛情不在仍然不離不棄,好像是女同志特有的現象。有一幕是艾比從後視鏡裡看著特芮絲,特芮絲在後座一臉憔悴地攤在座椅上。陶導在影展座談會提到凱特第一次看試片,看到這一段還掉了眼淚。
Dearest,
There are no accidents and he would have found us one way or another. 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 Be grateful it was sooner than later. You'll think it harsh of me to say so. But no explanation I offer will satisfy you.
Please don't be angry when I tell you that you seek resolutions and explanations because you're young. But you will understand this one day.
And when it happens, I want you to imagine me there to greet you, our lives stretched out ahead of us, a perpetual sunrise.
But until then, there must be no contact between us. I have much to do and you, my darling, even more. Please believe that I would do anything to see you happy and so I do the only thing I can-
I release you.
Sarah Paulson出場的時間很短,但是氣場強大,讓觀眾印象深刻。有人抱不平認為 Sarah Paulson才是本片真正的最佳女配角,而不是魯妮來降階競爭。不過,這是片商的行銷策略。一旦牽涉到拉票,總有政治考量,非演員能決定。至於觀眾的意見,更屬「毋需非議」的部份。觀眾人微言輕,看起來是傳統已久。
【倒數第63天】因為今天是新年第一天⋯⋯
既然說到新年前夕的滑鐵盧之夜,就不得不提到新年第一天清晨,就像台灣今天早上陽光普照。原本該是這對戀人的新生活新氣象。
公開的片段出現特芮絲次日早上,面帶微笑拉著被單,在床上撐著頭問著,這是那個城鎮?卡蘿這在窗邊,拿著杯子,笑著回答:滑鐵盧,不是很糟嗎?
以前我只注意著特芮絲終於滿足的神情,多看幾次,越覺得那段非常不祥。因為兩人距離很遠,沒有出現在同一個畫面。特芮絲看著卡蘿在窗邊的身形比例,近似特芮絲拍攝卡蘿購買聖誕樹時的遠距取景,卡蘿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對象。更別說這個「滑鐵盧」地名代表著歷史上最著名的挫敗。
*PS:滑鐵盧汽車旅館真實拍攝地點在Shaker Inn, Lebanon, Ohio
電影戲劇性地安排卡蘿在結帳時收到艾比的電報,立刻知道被私家偵探錄音的勾當。原著裡卡蘿和特芮絲還有一段珍貴的美好時光 (我很喜歡那一段的過程),才發現被一路跟蹤。
國外網友神通廣大,居然有張照片顯示那張揉爛的Western Union 電報 (據說電影並沒有拍攝電文的內容)DEC 31的電文依稀可見:
MRS C AIRD卡蘿立刻拿槍破門而入,白白淨淨的湯米站在屋內,只穿著內衣褲,錄音器材和線路散落一地。這個服裝安排太妙了,有兩個意思。第一是我們扒掉他體面西裝的外表,原來他的內在是如此惡毒。第二點,我覺得有種更骯髒的暗示,他在偷錄別人情事的過程中,還做了手淫。( 聯想Gus Van Sant在1998年重拍Psycho(驚魂記),Norman Bates從小洞裡偷看 Lila Crane,他指導Vince Vaughn (飾演Bates) ,臉部表情跟原版一樣,但是畫外音明顯就是他脫了皮帶,打開拉鍊,啪啪的抽動聲⋯⋯)
JOSEPHINE MOTOR LODGE WATERLOO IA
…HIRED PRIVATE DETECTIVE YOU ARE BEING WATCHED ____IMMEDIATELY -
電影裡的手槍沒有作用,就像卡蘿和特芮絲並沒有公開討論過手槍一事,電影的卡蘿保留較多秘密,或許覺得特芮絲還年輕不懂,所以連卡蘿準備第二天離開,都沒有事先告知特芮絲。這是電影處理卡蘿性格的方式。
原著不但讓卡蘿當面講開手槍的來源,特芮絲甚至到機場看著卡蘿登機離去,讓特芮絲心存一絲卡蘿將再回來重聚的希望。
為了電影的長度和戲劇性,卡蘿變成不告而別的負心人。不過電影在後段強化卡蘿不得已的處境和她回心轉意的原因,讓原著的讀者群有機會見識月球的後半面。
【倒數第64天】因為今天是新年前夕⋯⋯
插話-滑鐵盧之夜(這裡只談電影,原著部份寫到我的部落格裡)
新年前夕,她們早上離開Drake Hotel。特芮絲收取一些郵件,卡蘿打電話回家,聽到哈吉咒罵就掛了,但是她拒絕對特芮絲承認打過電話,這與原著處理卡蘿通信通話的角度完全不同。
劇本安排在開往滑鐵盧的中途出現爆胎,「巧遇」私家偵探假扮的業務員湯米。從劇照看來,那是一片曠野,狂風吹得卡蘿的頭髮和衣服向外飛揚。造型師說卡蘿一向整齊的捲髮是種壓抑,在旅程中飄散的亂髮象徵她掙脫拘束。我更認為是表現她再也無法控制自然的力量。劇照裡卡蘿和特芮絲有許多曖昧互視,就像在總統套房聞香水後的次日早上,兩人在湯米面前忍不住眉來眼去。或許「相關人士」認為重覆一次已足夠,為了縮短片長,爆胎情節整個剪掉。
她們隨著配樂Waterloo開近滑鐵盧。Waterloo沿續To Carol's (週日至卡蘿家)的主旋律,只是沒有那麼夢幻。這個主旋律,我稱之為特芮絲的愛的主題。
這段床戲處理比劇本更細緻。導演說排戲時演員常提問,需要講這些台詞嗎?低限的台詞在這場戲發揮了很大的效果,如果按照劇本會非常俗氣。
這場床戲醞釀從卡蘿一個人在浴室若有所思看著鏡子開始。卡蘿出來走到特芮絲身後,特芮絲坐在衣櫃鏡子前,從鏡子看到卡蘿站在身後,用手撫弄特芮絲的頭髮 (我要煞一下風景,這兩位都是戴假髮)。鏡子是很傑出的安排,把原著裡單方的欲望,變成電影裡雙向欲望的聯結。
兩人談到新年前夕的孤寂,卡蘿說道:
Harge and I never spend New Year's Eve together. There's always a business function, always clients to entertain.特芮絲的孤寂是:
I've always spent it alone. In crowds. I'm not alone this year.接著特芮絲伸手握住卡蘿,這是特芮絲最強烈的綠燈訊號,接著卡蘿拉掉束帶,彎身親吻特芮絲。
有位網友形容這場床戲像一場「對話」,不像其他異性戀床戲通常是由一方主導。 (其實劇本裡的卡蘿相當強勢)
- 特芮絲說「帶我去床上」,事實上卡蘿向後退了一步,讓特芮絲走在前面,卡蘿在後面跟上。
- 特芮絲躺下來,卡蘿撥開特芮絲的睡袍,很驚訝地讚美特芮絲: "I never looked like that." 。
- 卡蘿試圖關燈,特芮絲說「我想看著妳」,同時把肩上睡袍褪下。
- 卡蘿脫下自己的睡袍,讓特芮絲看見。
- 卡蘿親吻特芮絲的胸部,再往下親吻。
- 卡蘿回頭親吻特芮絲,預告裡出現兩人肩並肩,先是特芮絲看著卡蘿,再換成卡蘿看著特芮絲。這樣平行取景角度,有平等意義,也更像是一場對話。
- 卡蘿說完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 進入到激烈的下一段⋯⋯
"I never looked like that." 不是出自原著著。這句話是:「我從沒有像妳看起來⋯⋯」,一般認為後面接的形容詞是「青春貌美」,尤其在強調「年輕」。若要直譯可為「我從沒有像妳如此美麗」
這句台詞在座談會、媒體訪問多次被提問,陶導承認拍片時也特別徵詢很多人的意見,異性戀不可能有這樣的對話,男同志之間不太會這樣比較,但是出現在兩個女人之間就顯得很親密。因為卡蘿本人非常艷麗,她自己也明白。但是情人眼裡出西施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卡蘿忘卻自己的美,只看到對方才是最美麗的。就算特芮絲覺得自己戴著愚蠢的耶誕帽,都無法阻止卡蘿故意留下手套,想要進一步認識特芮絲。
我還有另外一種想法。這是指特芮絲無比坦誠。不論卡蘿在艾比之後有沒有其他的情人,特芮絲可能是第一個在性事,把心與身如此赤裸地奉獻出來。此處的「我從沒有像妳如此美麗」,更多一分對特芮絲勇敢示愛的感動。卡蘿對哈吉或艾比恐怕都不曾坦誠相對,所以輪到自己要褪去睡袍時,第一個反應是先關燈來隱藏自己。開燈在此具有兩個人坦誠相對的意義。
我建議仔細聽配樂Lovers,前奏有段很長的弦樂烘托,幾個撥弦特別撩動。到2:05通常是這個主旋律的結束,但是這裡卻進入另一段高亢的曲段,20秒後才慢慢淡出。
【倒數第65天】Christine Vachon
Elizabeth Karlsen找尋導演的路程很不順利,她找過女導演Phyllida Lloyd(作品有Mamma Mia! ,The Iron Lady 鐵娘子 ),走了。找上John Crowley,結果他跑去當Brooklyn的導演。同樣的50年代,完全不同的美學風格,現在一起搶奧斯卡。我現在很難想像交給這兩位導演,#卡蘿 會變什麼樣子?
總之,Karlsen從英國打電話給紐約的好友Christine Vachon訴苦。兩個人在電話中不約而同提到,要不要叫陶導試試看,反正他手上剛好沒有案子。
Christine Vachon是美國知名攝影師John Vachon的女兒,她是獨立製片界最重要的女性之一,喜愛非主流影片的影迷可能不知道許多作品是仰賴她幕後支持才看得到。同志影片原本就適合獨立製片的土壤,她本人是女同志,對同志影片推展不遺餘力,與90年代"New Queer Cinema"興起息息相關,後進推崇為"New Queer Cinema"教母。我寫過一篇文章 http://www.orange-review.com/…/godmother-of-new-queer-cinem… ,介紹她在2001年之前製作過的作品,你會恍然大悟,原來全是她的功勞。
Vachon和陶導有很濃的革命情感,Vachon製作了陶導所有的作品。她讚美 #卡蘿 的每一格影像都被充分利用,That’s a lost art. It means you get to see something new every time you see the movie. And of course that last scene is so extraordinary. 美國代理商Harvey Weinstein還沒看到電影成品就買下版權了。
這部電影是以女性為主,像哈吉這樣的男性角色可能吸引不到優秀的演員。Vachon說Kyle Chandler答應得很爽快:“A great script, a chance to work with Cate Blanchett — are you kidding?”
Vachon上次參加坎城影展是1998年陶導的作品: Velvet Goldmine 絲絨金礦。今年5月再度踏上坎城影展紅地毯受到熱烈歡迎,所有製作人得和兩位漂亮的女明星一起排排站拍照。 Vachon說她會站到最旁邊,方便記者們最後切掉畫面。在坎城首映結束時,全場起立鼓掌,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
Vachon觀察今年電影有個心得,這是屬於女性的一年。以往大家看到女性為主的影片就會貶抑它只適合在電視播映 (TV movie)。今年大銀幕出現不少多樣化而且票房不俗的女性影片,時代慢慢轉變中。
【倒數第66天】Elizabeth Karlsen
她是 #Carolmovie #卡蘿 製作人。除了編劇Phyllis Nagy之外,她是第二號功臣。
Karlsen從紐約的獨立製片界起家,後來和另一位製作人Stephen Wooley 結婚,於2002年在英國共同創立Number 9 Films。我很喜歡的The Crying Game以及更早的小品Little Voice 就是他們的得獎作品。所以她在英國比較有勢力。Carol 會在英國全面放映,實有地利之便。
她記得15年前和Nagy合作獲多項提名的HBO電視電影Mrs. Harris。拍攝期間Nagy提到 Carol 原著。Karlsen 當時沒讀過這本小說,不過她很喜歡《天才雷普利》,便讀了 Carol 。Karlsen一看完便愛上這個故事。那時2003年4月,電影版權在別人手上。直到2010年版權才空出來,她直飛到蘇黎世競購。出版社本來還不願意賣,因為曾出價的人,多年來毫無動靜。Karlsen打電話給 'Film 4'的Tessa Ross找救兵,請他派律師過去,再請蘇黎世當地律師搞定合約。Karlsen鐵了心"I knew other people were after the rights too, but I was determined that this was my movie and that I was going to make it."
Karlsen馬上通知Nagy,Nagy已被劇本折磨多年,近鄉情怯,一度想落跑:“No, I’ve had too much heartache. I can’t go back there, it’s too painful, and I can’t do it.” 隔一天她就後悔趕快歸隊。
沒多久凱特布蘭琪早就對小說慕名已久,馬上加入專案,但是導演人選一直沒定案。直到她向Christine Vachon訴苦,Vachon便推薦正好無片可拍的老搭檔Todd Haynes。陶導於2011年5月加入。Karlsen找齊1500萬美元的資金。終於2012年2月開始前製作業。
Karlsen盛讚陶導,不但和Nagy一起強化了劇本,還準備很多細致的功課。他給工作人員一本畫冊,說明他想表現的方式和風格。
電影選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取景。因為若在紐約拍攝,預算會變成2500萬美元。加拿大曾在考慮之列。Karlsen 27年前曾在辛辛那提市取景,有人建議去看看。她本來覺得不可能沒改變,於是一邊用Google map看,一邊問拍片退稅方案。沒想到可退稅25%-35%,省下3百萬美元,很優惠,而且陶導一到現場,就愛上當地維持古早味的景觀。後製工作回到紐約完成,這部份還可享30%退稅。
Karlsen認為陶導是當代美國優秀導演,竟然還沒得過金獎,她很願意提供陶導想要的資源,花錢邀請服裝設計高手 Sandy Powell和美術設計Judy Becker加入。
雖然已有一位大明星凱特布蘭琪,但是陶導未曾有過賣座鉅片,而且這部電影是歷史劇,又是兩個女人的愛情故事,市場接受度不明。只能在有限的預算內,以34-35天拍攝完成。
在甲上預告片頭出現Hanway,2012年負責在坎城影展預售給各地區代理商,法國賣給TF1,英國賣給StudioCanal,美國賣給The Weinstein Company。
財務的事情到此走上管道,就等2014年開拍,只剩一個問題:到底誰要演特芮絲?
【倒數第67天】Phyllis Nagy(菲莉斯·納吉)
她是 #卡蘿 #Carolmovie 電影編劇。 她二十歲出頭,擔任紐約時報的研究員,因緣際會擔任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某個行程的協伴,兩人變成忘年之交,通信多年。
菲莉斯後來搬到倫敦,兩人見面機會多了,就更有話聊。菲莉斯當時以舞台劇編劇起家,老人家好心建議,要她改編自己的小說,才有賺頭。
菲莉斯回憶,海史密斯女士是情場好手,不斷追求新戀情,甚至有一本相簿收錄這些花名冊。不過菲莉斯早就和作家協議好,只作旁觀者,不作局內人。
1995年作者過世,菲莉斯向同是書迷的製作人Elizabeth Karlsen透露心聲,一心想要將Carol改編成電影劇本。再5年後,電影公司取得版權,菲莉斯終於擔起改編成電影劇本的重責大任。
在找尋拍片資金的漫漫長路上,她曾經為了討好金主把片中的卡蘿改得比較獲觀眾喜愛,還好Todd Haynes認同原著的基調,又把劇本修正一些。
電影劇本的結構不像小說是依序從過去到現的線性敘述。「結局」被拆散在片頭和片尾,片頭是「結局的前三分之一」,片尾基本上是「結局不同攝影角度的前三分之一+後三分之一」。原本安排「中間的三分之一」是最後特芮絲正在經歷那場派對,拆散到整部電影中。電影的大部份都是回溯鏡頭。其實卡蘿「一開埸」告白我愛妳,就挽回特芮絲了。特芮絲幾乎用了整部影片「回心轉意」。
很可惜,因為Carrie Brownstein 在派對的演出不佳,戲份快剪光了,失去「中間的三分之一」效果。
這個頭尾循環呼應的結構,讓人看完電影後,會很想從頭再看一次。國外網友常常在Twitter說進電影院看了2次、3次、5次⋯⋯目前我看過最高紀錄是8次。連女星Chloë Grace Moretz 克蘿伊摩蕾茲都說自己看了兩次。塑造這等魔力,編劇菲莉斯功不可沒。
【倒數第68天】Patricia Highsmith(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1949完成第一本小說“Strangers on a Train",後來被希區考克拍成電影《火車怪客》,1951年完成The Price of Salt 《鹽的代價》,是第一本Happy Ending的女同愛情故事。但是出版社不敢出揚,海史密斯被迫以Claire Morgan筆名出版。直到1991年,在海史密斯過世前4年,The Price of Salt 重新以海史密斯本名出版,改以Carol為書名。因為Carol就是書裡Object of desire 令人迷戀欲望的對象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希望維持原著的精神,要求 #Carolmovie 中文電影片名要保留 #卡蘿 的原因。
相關介紹請參考,我們早在2008年就從小說一路追蹤到電影:
- Patricia Highsmith(派翠西亞·海史密斯)2008寫的簡介:http://www.orange-review.com/2008/04/patricia-highsmith.html
- The Price of Salt的 鹽的代價背景真實故事(2015年4月,影片還沒在坎城影展放映):http://www.orange-review.com/2015/04/the-price-of-salt.html
- 書評-我二十幾歲那些年:http://www.orange-review.com/2015/11/blog-post_9.html
- 我在2008年寫的書評:http://www.orange-review.com/2008/05/price-of-salt.html
Regarding Affonso Gonçalves, I watched the interview Temperament Of A Professional Film Editor with the Film Coverage (which is the screen shot you captured here) but I don't think it mentioned the scene of Therese closing eyes.. Where did you find that from? I was very interested in this because when I watched the film I did notice this but I thought it was a continuity mistake, and it's fascianting to know that it's actually intentional. It'd be great if you can share the link for the interview!
回覆刪除Also, this is such an absolutely brilliant article. I really enjoy reading it! I have watched Carol three times in the cinema already and absolutely love it but this article is helping me in understanding the background so much more. Thank you so much for all the hard work.
@E Ho,Affonso Gonçalves的訪問來自thefilmexperience.net,我把那一段文字和連結補在內文裡。
回覆刪除I was trying to compile Todd's playlist and realised someone has done at least half of the work already!
回覆刪除Here is the Youtube Lin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TMtHgLeEGY&list=PL4Khir4zwwchGAgNy2Z6UG9bqrPBAKrgp
日本把《Carol》歸類在PG12而已,我在走出電影院後,稍微查了下網路才發現這件事,然後努力絞盡腦汁回想自己看了什麼,但裡面確實有些許畫面很不PG12...所以好像也蠻多日本人反映《Carol》的分級不太妥當。(超訝異,忍不住一直懷疑自己是不是看了被剪過的版本)
回覆刪除話說,日本的場刊非常精美,很多電影院都賣完了,直到最近再度進貨我才買到。
我打算等奧斯卡過後進電影院再度觀賞一次,希望《Carol》能在奧斯卡豐收~!
感謝你的文章,
回覆刪除這一串倒數真是太豐富精彩了。
而我特別熱愛倒數第四天,你的夢想。
希望我們都能夠看到那些夢想成真。
與其說豐富精彩,不如說瘋狂執著。只要碰到對眼的題目,通常我就會徹底寫下去。也祝福《卡蘿》團隊此後有更好的再出發。
回覆刪除你的文章被全文轉載到貼吧去了,http://tieba.baidu.com/f?kw=carol%E9%AD%94%E5%85%94&ie=utf-8
回覆刪除不確定對方有無徵得你同意,只是想告知一下
不高興,對方沒有得到我的同意,而且是全文轉貼。
回覆刪除可以向對方反映,若對方不刪除,再用百度系統申訴管道
回覆刪除我先向轉貼的人要求刪除,回覆的字句蠻令人不舒服。我不喜歡「生米煮成熟飯」的思維,應該要把決定權交回作者。那個吧主的ID怎麼看,我要去管理中心申訴。
回覆刪除文章右下有一個「舉報」(樓層數那裡),其中有侵權舉報
回覆刪除侵權舉報竟然需要身分證?難怪私刑盛行。
回覆刪除他把你反應刪除的留言全砍光了,真是超級無言。
回覆刪除不好意思,提問一下,我記得Carol被Therese拍下來那張熟睡的照片,是不是有參考某個好萊塢黃金時代明星的?橘大知道是哪一位嗎
回覆刪除Su,不知道,我不清楚Caro那張熟睡的照片有沒有參考他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