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30

Carol-從小說到電影


看到國外觀眾討論《Carol卡蘿》電影場景,我發現與記憶的原著有些差距,最近我又重看了原著「鹽的代價」,原先沒注意的細節一下子躍然紙上。小說靠的是對話和文字描述,尤其是內心世界,電影的影像聲音雖強,通常在這個部份難以撼動文字的力量。

電影編劇Phyllis Nagy(菲莉斯·納吉)磨了十多年,再加上導演陶德·海恩斯的緊密合作(陶德向來身兼編導,這是第一次執導他人的劇本),將原著的內心世界,揚棄旁白的方式,轉譯成優美細緻的電影語言。配上凱特布蘭琪、魯妮瑪拉、莎拉保羅森、凱爾錢德勒四位傑出演員精湛的詮釋,堪稱主流電影表現最佳的女同影片。

(12/31:修改至「滑鐵盧之夜」


我試著從已知的各式片段、影評和網友觀後描述,在原著文字裡思考電影呈現的想法。在沒看過影片的情況下來寫這篇難免有錯置之處,但有趣的部份就在這段摸索探案的過程,就像片中角色一樣,是一場想搞清楚狀況的內心劇場。(*後來我誤打誤撞拿到一份私下流傳的電影劇本,對照已公開的片段,內容有一些差異,推斷是早期的版本,不過可以輔助了解故事呈現的順序。)

其他參考:

故事的結構與節奏

原著全部從特芮絲的觀點書寫她與週遭所有人物的互動。在旅程之前,特芮絲與卡蘿之間的故事,大致上會間隔一個章節。例如這一個章節是她們兩人,下個章節就是特芮絲與其他人。要不然就是這一章前半段是特芮絲與其他人,後半段才是她們兩人。特芮絲的世界裡,還有其他的角色和其他的環境。

為什麼要這樣提醒?因為我們看書時會「快轉」特芮絲與其他人的情節,只想看到特芮絲與卡蘿之間的故事。目前電影公司公開的片段,可能會令人誤以為大部份時間都是特芮絲與卡蘿。事實上,電影的前半段,特芮絲與理查和其他角色的篇幅不少。而且電影劇本增加了卡蘿的生活背景(這算是好事),不過有些人質疑特芮絲與卡蘿在旅程之前相處的篇幅略顯不足,影響了兩人相愛的說服力。

目前的電影已超這二個小時,很難再多放入情節。據說電影在2015年3月辦過初剪版試映,受測者覺得片子太長了。電影公司(不是導演或剪輯師的責任)大刀一揮剪掉不少段落。例如莎拉保羅森(飾艾比)受訪時很遺憾艾比在卡蘿與特芮絲出發當天準備三明治的互動被剪掉,使得後來艾比到西部接回特芮絲的戲份變得很怪,這兩個人是怎麼認識的?抱怨的人還不只這件。

在剪輯師的 Affonso Gonçalves訪問,他提到兩個重點。有人說電影節奏太慢。剪輯師解釋,特芮絲與卡蘿之間有很多特寫和細微的演出,必須放慢節奏。而且特芮絲需要消化想法,當卡蘿發出訊息後,特芮絲會等一下,慢一步才回應。相對的,她與理查的互動,她會很快的反應「不要」、「不想」、「不願」,剪輯節奏就會加快。另外剪輯師也提到,很多鏡頭透過窗子或門幅,表現角色被隔離、壓抑、隱藏,這時就採用較多的剪輯點。但是在旅館內或是她們比較自由,能暢開內心的場所,就儘量保持較長時間的鏡頭。

第二個重點是:電影劇本不像小說是依序從過去到現的缐性結構。我們已知「結局」被拆散在片頭和片尾。我這樣比喻:片頭是「結局的前三分之一」,片尾基本上是「結局的前三分之一(採不同攝影角度)+後三分之一」。

那麼「中間的三分之一」呢?我發現劇本的用意是拆散到整部電影中。「中間的三分之一」是特芮絲正在經歷,試驗她對卡蘿是否真心的那場派對。在派對過程中,特芮絲不斷回憶與卡蘿相識相處的過程。所以電影的大部份都是回溯鏡頭。難怪如夢似幻啊。很可惜,因為Carrie Brownstein在派對的演出不佳,戲份快剪光了,失去「中間的三分之一」效果。

大家很關心,卡蘿如何在「最後」挽回特芮絲?其實卡蘿「一開埸」告白我愛妳,就挽回特芮絲了。特芮絲幾乎用了整部影片「回心轉意」。

電影開場

傑克是個50年代典型裝扮的男子,身穿風衣、戴著帽子在街上漫步。攝影機一路跟隨他的背影走進Ritz酒店。他先到酒吧點酒,接著起身離開酒吧想要打通電話。

(*Dinner Clip) 中途經過餐廳看到兩個女性正在深談 (我們認得出面對鏡頭的是卡蘿),但是傑克幾個月沒見特芮絲,卻認出特芮絲的背影。他大聲呼名,特芮絲轉頭一臉意外。傑克快步向前寒喧。卡蘿趕緊吸完最後一口煙,將煙熄掉 (別忘記吸煙是電影中追求慾望的象徵)。特芮絲客氣地將卡蘿介紹給傑克。卡蘿握完手,別過頭準備撒守戰場。傑克以不太悅耳的聲音滔滔不絕等一會兒丹尼的派對。特芮絲本來想表示打算晚一點到達,話還沒說完,卡蘿馬上搶詞:「你們一起去吧」。傑克很紳士風度地詢問卡蘿要不要一起去。卡蘿低頭婉拒,手一直在整理手提包,真是史上最令人慌亂的手提包。接著她有點結吧地解釋:「我啊⋯反正要在晚餐前打幾個電話」。 特芮絲看著卡蘿整理手提包,再看著傑克,好像想講什麼話,但是卡蘿一句:「我該走了」,拉回特芮絲目光:「妳確定嗎?」。卡蘿心意已決:「當然」,說完起身拿起大衣。特芮絲怔了一下眼看著卡蘿起身,再轉過頭應付傑克:「好的,一起去吧」。卡蘿走近特芮絲的身旁,輕撫著特芮絲的肩頭,特芮絲轉頭右傾看著卡蘿的手。就算卡蘿接著移開手和傑克握手道別,特芮絲的肩頭好像還餘留著輕撫的力道。(*但是舊劇本裡並沒有撫肩的動作,只寫著CAROL takes a step towards THERESE, but no more.)  卡蘿走出鏡頭,攝影機緊盯著特芮絲的背影,看見她的臉慢慢從右側轉向伊人不在的前方。傑克也準備離去,壓了一下特芮絲的左肩示意。最後留下特芮絲全然不動的背影。觀眾完全看不見特芮絲現在到底怎麼了?

(*Official Featurette Clip 0:14-0:20) 特芮絲和傑克坐在計程車上,透過散佈雨珠的朦朧車窗,看著窗外渲染的街燈,特芮絲看到街上有一對像是情侶的男女,她開始回憶認識卡蘿的經過。
轉移敘述權力:在原著,並沒有傑克介入茶敘,而且是特芮絲遲疑地邀請卡蘿一起出席派對。電影為什麼要從一個無關緊要的男子開場?這真的很有趣。我覺得導演有意強調敘訴者的角度。大部份的電影都是男性為主的視角和觀點,原著出版時被歸屬於50-60年代紅極一時的lesbian pulp fiction(女同性戀煽色腥小說),當時也是以男士為主要客群。「在一般情況下」,電影觀眾可能理所當然以為這是某個男性角色的故事。觀眾也像傑克一樣,搞不清楚餐廳裡的兩位女子到底在談論什麼。此刻敘述者突然被轉移到特芮絲,完全架空傑克。接下來的故事變成女性主導,敘述一段秘密、含蓄、沒辦法從外理解、也難以互相言道的戀情。 

特芮絲遇見卡蘿之前的生活

原著第一章,像是一幅速描,很快勾勒出特芮絲的內心世界和周圍的環境。像監獄一樣的百貨公司、擁擠的員工餐廳、安撫員工的福利手冊、行屍走肉地排隊上下班、男朋友理查一心想和她同遊歐洲。特芮絲打從心底討厭百貨公司每天單調重覆的工作,夢想從事劇場設計。

網友找到的老照片,電影搭建佈景的參考
後段出現降服於百貨公司多年的羅比謝克太太,她矮胖年老衰弱,像是坐囚多年的下場。特芮絲和她往來,只因為她還保有一絲人類的氣息。特芮絲禮貌性到她家作客,羅比謝克太太致贈衣服,讓特芮絲感到束縛窒息。特芮絲內心想要離開,身體卻動彈不得。她等了15分鐘,等羅比謝克太太睡了,才慢慢離去。

特芮絲如何表達真正的心聲,是小說的核心之一,也成為電影的重點。有篇影評便說:"Carol needs to stay true to herself, while Therese must learn to express herself. "

第二章提到理查正在學繪畫,但沒什麼天份。家裡經營瓦斯行,他隨時準備承接家族事業。這對情侶有些親密的動作,但特芮絲總覺得不對勁。她抱著理查的腰,好像在抱樹幹。她和理查試著作愛三、四次,都不甚理想。路上天氣冷,理查為了幫特芮絲取暖,緊挽著她的手臂,她覺得更疏離,因為兩人根本沒有戀愛的狂喜。

在電影劇本,特芮絲的小公寓有個簡單的暗房室,輕易地把她的夢想前程由劇場設計轉換成攝影。理查出場的第一個畫面是站在公寓下面等待特芮絲一起上班。特芮絲「由上往下」看著理查,對照著特芮絲第一次近距離「由下往上」看見卡蘿,這兩人在特芮絲在心中的地位,早已確定。

理查所站地面,是一片粉筆塗鴨。這就更有趣了。因為理查在電影的工作變成百貨公司的樓長,和特芮絲在同一個地點上班。地面上的塗鴨像是給小說讀者的inside joke,嘲笑原著沒有繪畫天份的理查。


兩個人排隊等著進入百貨公司,理查提起歐洲旅行的計劃,特芮絲其實不想去,但又講不出口,她推就:「我冷到沒辦法思考 ( I think it's so cold I can't think straight)」。或許是編劇無心之筆,不過我相信熟悉女同電影的人一定都在竊笑 I can't think straight。


進入百貨公司,每個人都配發一頂聖誕帽,理查立刻戴上,特芮絲則百般不情願,不斷地抗拒戴上順服的帽子,直到她必須當班站櫃台,遇見卡蘿之前的那一刻。電影被刪掉,但原有的劇本寫道戴上帽子之前,帽子沾到特芮絲傷口的血跡。我原本以為只有破處的含意 (因為電影版的特芮絲並未和理查發生性關係)。後來我覺得有危險和受傷的意思,預言她和卡蘿的感情。卡蘿後來讚美特芮絲:「我喜歡妳的帽子」。除了為加強最後印象,某種程度也有「收服」特芮絲的意味。

這個少女撐頭姿勢,電影至少用了2次

一見鍾情

電影版


特芮絲越過大廳看見卡蘿注視著玩具火車。兩人突然四目相接,注視著對方。不過有個客戶打斷了特芮絲的注意力,詢問她廁所在那裡。等到特芮絲回神,卡蘿已不見身影。特芮絲悵然地回去工作。

特芮絲的green light:原著全部從特芮絲的觀點書寫,容易書中看得到她的積極主動。電影版加入卡蘿,平衡了兩方的觀點。但是電影版的卡蘿行為動機較為外顯,特芮絲相對低調而被動。觀看電影時必須注意特芮絲主動的時刻,那些時刻都是很細微但關鍵的green light,一旦卡蘿收到的訊號才會有進一步的行動。以這一見鍾情的時刻,不論原著或是電影,都是特芮絲先注意到卡蘿,卡蘿才發覺特芮絲注視自己。

(*Carol Interview Special | Film4 3:20-4:02 )有副「手套」放到櫃台上,特芮絲「由下往上」看到卡蘿。卡蘿拿出一張紙,請特芮絲為她女兒找尋某一款洋娃娃。這時卡蘿「不經意地抓了一下左額頭」。特芮絲知道這款會哭會尿床的Bright Betsy,但已經沒有存貨。卡蘿(故意戲劇性地)遺憾地說:太晚來買(left too long)。特芮絲趕緊回頭巡視貨架:「還有其他款式的洋娃娃」。卡蘿根本沒有在意其他娃娃,看著別的方向 (好像不敢看著特芮絲),拿出煙盒,打斷特芮絲的介紹,反問特芮絲:「當妳四歲時,妳最喜歡什麼樣的洋娃娃?」特芮絲回答:「我?我從沒有⋯⋯老實說,大部份都不喜歡 (Me? I never⋯⋯To be honest, not many)」。卡蘿想要點菸,特芮絲委婉勸阻不能在這裡抽菸。卡蘿雙手揮動,放下煙,不好意思推就:「買東西(shopping)讓她很緊張」。特芮絲則說在這裡工作也讓她很緊張。

卡蘿的犯罪計劃:看她抓左額頭、想點煙、雙手揮動,一度不敢看特芮絲。對觀眾而言,很容易理解卡蘿緊張的情緒所為何來。卡蘿早就注意到火車組,為女兒買玩具的動機其實參雜其他成份。特芮絲原本想說自己從來沒喜歡過洋娃娃,但是一般女孩那有不喜歡洋娃娃?所以她很快修正說大部份洋娃娃都不喜歡。這一句簡單台詞,立刻點亮特芮絲的特質。卡蘿說「買東西(shopping)」讓她很緊張,shopping另有「找尋獵物」的含意。改成文明點的說法就是贏取特芮絲的芳心。
卡蘿身上的貂皮大衣則是從服裝造型的角度來呈現卡蘿「獵食者」的性格,是一項深具符碼的道具。
(*Anataomy of a Scene | ‘Carol’ 1:00-2:04) 場面緩和多了,卡蘿拿出女兒的照片,特芮絲說兩人的眼睛很相像。卡蘿再問特芮絲:「當妳像她這樣年紀,會喜歡什麼樣的禮物?」特芮絲說:「玩具火車組」。特芮絲開始描述門口那組玩具火車,卡蘿還回頭望了一眼門口。卡蘿傾身在櫃台上很有興味地看著特芮絲解說,最後挺起腰決定買下來。(1:46)特芮絲突然盯著卡蘿一句話也說不出,好像不敢置信。卡蘿問道需要當場支付嗎?特芮絲回過神低頭寫銷貨單。卡蘿「又不經意地抓了一下脖子」,趁著身高優勢,盯著低頭工作中的特芮絲。

(*I like the hat clip) 特芮絲拿出銷貨聯,卡蘿一邊簽名一邊嘟嚷著聖誕送禮和燒焦火雞,這一回換成特芮絲眼睛一上一下偷看卡蘿。接下再換成卡蘿挺身看著特芮絲處理送貨單。卡蘿問特芮絲怎麼會知道這麼多小火車的事?特芮絲回答:「我也不知道⋯⋯可能我讀太多了」。卡蘿最後點評:「真可新鮮 that's freshing」卡蘿俐落地把收據放到手提包 (看吧,手提包一點都不難整理),「心滿意足地」掛著微笑轉身離去。卡蘿心知肚明,特芮絲在背後盯著她。卡蘿走開大廳,半路回頭看了一眼特芮絲,指著頭:「我喜歡你的帽子」,才轉身離去。
改變帽子的意義:這幕卡蘿「心滿意足地微笑離開」充滿犯罪成功的喜悅。原著裡特芮絲稍早割到腳,是用衛生棉的棉花包紮傷口,有些破處的暗示。最初的電影劇本是用帽子擦拭,後來正式影片沒有收錄,但是影片仍然可見特芮絲背後的帽子有塊紅色血跡。電影花了一些篇幅描述特芮絲不喜歡戴上愚蠢的帽子。魯妮在座談時提過,特芮絲戴著很制式化應景的帽子,感覺很狼狽,一抬頭卻看到那麼美麗的人物出現在眼前,自慚形穢 。卡蘿竟會讚美她的帽子,有很大的意義。不過我前面提到帽子也有順服的含意,暗示卡蘿「收服」了特芮絲。

(*Anataomy of a Scene | ‘Carol’ 2:42-3:16) 特芮絲看著卡蘿的最後離去背影。接著轉身放回銷貨單,再回神到櫃台上,發現卡蘿留下的手套。下個鏡頭,特芮絲「私下」把手套帶回家,像青春少女般雙手撐著頭,看著桌上的手套和送貨單,考慮下一步該怎麼做。

原著

第一章把百貨公司描寫成另一種監獄,裡頭的員工都像行屍走肉。唯一令特芮絲感到有生氣的是那組鎮日呼嘯而過的小火車。但是在這一層樓,客戶最常買的玩具是洋娃娃。

兩人相見出現在第三章。特芮絲看見卡蘿之前,被推車割傷腳,為了包紮傷口,整個人非常狼狽。特芮絲打開一個盒子,剛好「抬頭往上看到」卡蘿。確實有客戶在詢問特芮絲,但是她置之未理,只是目不轉睛。

接著卡蘿慢慢走近,特芮絲開始臉發燙。卡蘿「指名要展示櫥窗裡已經磨損的行李箱」,而不要全新的貨品。特芮絲無懼主管的權威,硬是拿著鑰匙「打開櫥窗」,拿出行李箱。

特芮絲為卡蘿寫送貨單,卡蘿問道「不會寫錯吧」。這是特芮絲第一次聞到對方的香水味(後來香水味不斷地出現)。特芮絲把送貨單交給卡蘿後,卡蘿拿起櫃台上的「手套」轉身離開。

特芮絲看著「她在毛皮大衣下蒼白纖細的腳踝,穿著黑色鹿絨皮高跟鞋。」(很意淫的特寫)

特芮絲忘記把存根聯交給客戶,於是追上卡蘿,之後再回到櫃台,低頭意識到消逝的時間 和可能再也看不到卡蘿。結果卡蘿再度回到櫃台,再要一個洋娃娃。特芮絲再寫一次送貨單。

卡蘿慢慢離開,邊走邊看其他的櫃台,最後把「手套」拍了幾下,走入電梯。

點評

除了四目相接的經典瞬間,電影抓住原版特芮絲「由下往上」看到卡蘿的場景,象徵特芮絲的著迷和兩人的背景差距。

原著的「手套」有表演的效果,本身就是一項有性感意味的物件。心知特芮絲在背後注視,卡蘿還要故意慢走,拍手套輔助吸引。電影裡的手套成為第二次對上眼的視覺焦點,後來更成為兩人會面的原因。

卡蘿故意遺留手套,製造機會讓特芮絲寄回手套,而不是像原著特芮絲只是寄一張聖誕卡。強化卡蘿打電話給特芮絲邀約午餐的合理性。稍後電影中,特芮絲向哈吉說明認識卡蘿的原因,就是送還卡蘿的手套。

我想起《Bound》經典的pick-up,黑道大哥的情婦Viloet故意把耳環掉落水槽,使得Corky必須過來幫忙處理。

有趣的是,原著第九章,理查質問特芮絲,為什麼卡蘿要送她貴重的行李箱,特芮絲「謊稱卡蘿遺失皮夾」,特芮絲送還卡蘿,行李箱是謝禮。原著突顯特芮絲對卡蘿的愛意,既使說謊也再所不惜。但是電影版想保持特芮絲坦然的一致性格,反而由卡蘿故意遺留手套,突顯卡蘿對特芮絲的渴望。(後面我們會發現手套還有更多意義)


卡蘿在原著意志堅定買了別人不會選擇的行李箱和洋娃娃,也微微點出她不一樣的性傾向。電影版裡卡蘿對洋娃娃的選擇依然異於常人,不過她會聽取特芮絲的意見,買下象徵自由的火車組,和「打開櫥窗」拿到的行李箱,同樣有解放的意義。

在這一節點,卡蘿是為了特芮絲而買禮物,已不是為了女兒買禮物。有些人認為卡蘿的最後選擇,女兒優於特芮絲,其實有很大討論空間。

另外,原著和電影對女兒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電影很早就出現了。電影在百貨公司會面卡蘿就主動出示女兒的照片,其實更符合「現代人搭訕的習慣」(哈,快要離婚的男子常會用手上的婚戒和悲慘的感情吸引異性同情)。原著要到第六章,特芮絲第一次到卡蘿家才在牆上看到。電影中女兒在特芮絲第一次到卡蘿家就出場了。這個安排的妙處,與電影版的旅行動機做結合,後面再詳述。

我猜想由於故事後面再度出現行李箱,電影版在這裡捨去原著的行李箱。電影版改成購入小火車,而且根本沒有買下洋娃娃,我認為有畫龍點睛之妙,真正把原著反骨的精神「現代化」,令人拍案叫絕。注意預告片裡小火車飛馳的畫面,不是沒有道理的。

電影裡卡蘿變得溫和、可親多了,不再像原著難以猜測。少了原著裡一來一往兩次購物,而把焦點集中在卡蘿與特芮絲的互動。不過,我覺得讓卡蘿說出「我喜歡你的帽子」,稍微過頭了。但站在電影角度,確實讓一般觀眾容易接受這個角色。

卡蘿的家庭生活

原著很少提到卡蘿和女兒、先生相處的情況,讀者只能想像這段沒有感情的婚姻。電影補強了卡蘿的生活情況,特別是到最後觀眾看到卡蘿面對的迫害,就比較能理解她一度放棄特芮絲的苦衷。

(*New online Trailer 0:23-0:26) 卡蘿正在梳妝台前幫女兒梳頭,母女一起出現在鏡中,共享兩人的生活。後來哈吉順手拿著「郵件」走進屋內。鏡頭照著卡蘿從椅子上轉身看著女兒奔向哈吉,父女倆出現在卡蘿身後的鏡子裡。這一幕鏡子運用的方式,我看了好心酸。預告這一家人彼此分離,卡蘿不在其中,只能遠遠看著女兒跟著前夫生活。
同樣的鏡子手法,後來再度出現在卡蘿與特芮絲的第一場情慾戲,卡蘿與特芮絲同時出現在鏡中,看見彼此在對方的世界裡。

他們在餐桌上看著琳蒂畫圖。哈吉請求卡蘿參加派對,卡蘿原本拒絕。琳蒂插嘴說要和艾比阿姨見面。哈吉態度轉為強硬,卡蘿只好屈從。

後來卡蘿發現寄回來的手套和卡片。電影劇本安排卡蘿原本把卡片丟進紙簍,燃起一根煙後(燃起慾望),她改變心意。如同原著,卡蘿打電話到百貨公司,找到特芮絲,邀約共進午餐。

午餐的約會

電影版

(*Featurette Centers on the 'Shape Shifting'0:21-0:26)  這個片段比其他來源長了2秒,充分顯示特芮絲在窗內等待卡蘿首次赴約的緊張心情。原著裡只提到卡蘿遲到15分鐘,卻沒有說明特芮絲等特期間在想什麼。小說在這裡是不必贅訴,因為特芮絲內心想法都在席間的字裡行間。電影就得在約會前鋪陳特芮絲張大眼晴左顧右盼的表情。
(*互問姓名片段)
卡蘿:Beliver 是什麼樣的姓氏?
特芮絲:捷克的姓氏。被改過。原來是⋯⋯(*話還沒說完)
卡蘿:非常獨特的姓氏。
特芮絲:嗯 (*低頭尷尬地微笑)
卡蘿:名字呢?
特芮絲:特芮絲
卡蘿:不是特瑞莎?
特芮絲:不是
卡蘿:特芮絲・貝利維。很美的名字。(*原著中特芮絲喜歡卡蘿唸她名字的方式,充滿慾望。電影中的卡蘿像是用唇齒品嚐她的名字。)
特芮絲:妳呢?
卡蘿:卡蘿 (*原著在送貨單署名HG愛爾德太太,互道名字顯得更親近)
特芮絲:卡蘿 (這次換特芮絲品嚐卡蘿的名字。)

(Would You Like To Marry Him? Clip)
特芮絲:妳一定以為是某位男士寄回手套。
卡蘿:沒錯,以為是滑雪器材部那個男的。(*特芮絲有點緊張地連抽兩口煙)
特芮絲:Sorry 對不起(破壞妳的期望)
卡蘿:"No, delighted. I doubt very much I would have gone to lunch with him." 別抱歉。我很高興(是妳)。我懷疑自己會邀他一起用餐。
特芮絲:妳的香水⋯⋯(*香水味是原著和電影裡非常重要的吸引力,不過電影裡卡蘿用手揉一下頸間,我覺得太用力了。)
卡蘿:Yes?
特芮絲:"It's nice" 很香
卡蘿:哈吉幾年前在婚前買給我的,我一直用這款。
特芮絲:哈吉是妳的先生?
卡蘿:嗯,是的,不過我正在辦離婚手續。
特芮絲:Sorry 很遺憾
卡蘿:Don't Be 沒啥遺憾
(*卡蘿吸一口氣結束有點尷尬的話題。她傾身往前,別有心機的抬眼)
卡蘿:妳一個人住嗎,特芮絲・貝利維?
特芮絲:(*笑著說)是啊。(*下一刻,別過臉馬上變容) 但是理查想要和我住在一起。
特芮絲:(*趕緊搖頭)不是那樣的。而是,他想娶我。
卡蘿:原來如此。妳想嫁給他嗎?(*卡蘿抬高下巴,像是屛息以待)
特芮絲: I barely even know what to order for lunch 我連午餐要點什麼都不清楚。(*暗示特芮絲還不了解自已對愛情看法。)

(週日來找我片段)
餐盤端上來,卡蘿就說 I'm starved 我餓壞了,再用法文說用餐愉快。這句話充滿暗示,食物向來是情慾的暗渡陳倉。卡蘿多希望她的「深夜食堂」趕快開張。卡蘿雖說餓,卻「只吃了一小口」,倒是特芮絲吃了「好大一口」。接著問特芮絲週日要做什麼。兩人都沒什麼事。卡蘿先是拋出不太具體的「有空來找我」 come to visit me sometime,那是個鄉下地方。過程中,特芮絲眼睛往下掉了兩次,隱約透露微微的失望。就在氣氛快要往下掉,卡蘿眼神飄移努力掩飾緊張,補上一句「妳會⋯這個週日來找我嗎?」,手裡半懸著酒杯,卻沒喝一口。特芮絲有點受寵若驚,直視卡蘿「用力吞了一口」,聲音上揚回答 yes,然後微笑,低頭再吃了「一大口菜」。這時卡蘿表情舒緩下來,半是疑惑半是猶豫,「好奇怪的女孩,真是與世脫節」,最後啜入一口酒。午餐結束,特芮絲站在門口裹上圍巾,目送卡蘿越過對街,笑盈盈地坐上艾比的車子。臨走前,卡蘿回頭向特芮絲揮別。

據說這段戲在電影院,觀眾不斷發笑(善意的),因為卡蘿一直拋出線索,特芮絲的反應都很天真。旁人替特芮絲緊張,怎麼那樣不了解卡蘿的意圖。仔細看魯尼細微的動作和她低調的演出,那份情愫都在,只是還沒具體成形,不像原著那樣直接明確。

我很喜歡電影裡卡蘿的「一小口」對比特芮絲的「一大口」,卡蘿除了謹慎和緊張,還多一份壓抑,特芮絲則是毫無掩飾,坦然地面對卡蘿。卡蘿真正喜歡上特芮絲,這是一個關鍵時刻。

電影版最大的特色是突顯卡蘿的慾望,只看過電影,沒讀過原著的觀眾,前半段會以為卡蘿負責所有的追求。但對於原著的讀者,電影圓滿了我們對卡蘿的想像,產生1加1大於2的效果。

原著

這是第四章的重頭戲。我翻著書,發現這是文字最少的一章。短短不到6頁自成一章,表示裡頭一定有很重要的訊息,或是最關鍵的時刻。電影編劇很清楚這一章的重要性,在電影裡以不符比重的方式呈現,用很慢的節奏、很親密的特寫、很細膩的分鏡、很誘惑的演出,重新詮釋這個章節。

卡蘿在餐廳剛坐下來,小說紀錄她的習慣動作:「她脫下帽子,用手指梳理她的金髮,兩邊各一次」。回去看預告片裡的凱特,她常常會梳撥頭髮,因為這是一個被戀人記憶下來的動作。

接著特芮絲目不轉睛的看著卡蘿,都是局部的大特寫:「她看著那串小小的珍珠耳環,那串耳環不知為何不像她的頭髮或眼睛那麼明亮。特芮絲覺得她很美,覺得她的臉變得模糊起來,令她無法直視。那女人從包包裡拿出口紅和粉盒,特芮絲著她的口紅盒,金色如珠寶,形狀像水手的儲物箱。特芮絲還想看那女人的嘴,但那雙灰色的眼睛就在特芮絲眼前,讓她無法直視她的嘴,目光像火苗一樣在她身上跳躍閃爍。」

電影裡的耳環特寫
電影裡粉盒特寫

這段彷彿就是電影的攝影指導守則,而且應證了電影版把特芮絲的職能從劇場設計改成攝影,只有攝影才能這樣凝視卡蘿的一切。如果你看不懂電影的特寫代表著戀人的凝視,就無從體會特芮絲的渴望。

這裡第二次出現香水,勾出特芮絲的幻想:「她想要把桌子用力推開,投入她的懷中,把鼻子緊緊埋入她項頸的那條綠色、金色相間的圍巾。」這麼強烈的意像後來被移植到電影版第二場床戲,編劇沒有浪費珍貴素材。

最後一段「週日來看我」,從字面上看,幾乎和電影台詞一模一樣。然而變成電影分鏡,有了動作,有了另一方的反應,天呀,這段電影改編實在太精彩了!

原著裡特芮絲認為卡蘿的邀約具有「好奇心與挑戰」,但電影版把卡蘿柔化了,緊張的人是卡蘿,而不是特芮絲。

假面夫妻的派對

這是原著沒有的劇情。

(*Time and Place-Official Featurette 00:36~00:40)卡蘿坐上艾比的敞蓬車趕赴哈吉要求她出席在公婆家的派對。從片段看來,復古的紐約街景好像時光倒流之感。艾比打趣詢問卡蘿聚餐的對象,卡蘿輕描淡寫她只是歸還卡蘿的手套。
手套的多重意義:掩飾卡蘿在百貨公司的動機,強化午餐邀約合理性,初期搪塞艾比追問的擋箭牌,面對哈吉詢問怎麼認識特芮絲的籍口。雖然最後被哈吉一句話that's bold給拆穿。
(*建議看拍攝紀錄的細節Behind the Scenes Movie Broll 4:17-5:54)卡蘿來到一座大莊園,屋內賓客雲集,女仕都穿著顏色亮麗的正式禮服,卡蘿的服裝並不正式,她看到婆婆不以為然的眼神。不過哈吉很高興她出席,讚美她不論到那裡都是最美的女人 You're always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any room。
Dress Code:卡蘿穿著和特芮絲午宴的cocktail dress (及膝長度的半正式宴會服),直接參加派對,只不過拿掉了吸引特芮絲的橘紅領巾。派對上的女士都穿著gown (正式晚禮服)。根據造型Sandy Powell的訪問,這是用服飾突顯卡蘿對上流社會的叛逆。

席間,卡蘿和一位女性友人退避到庭院抽煙,遠遠看著屋內的派對。對方很關心卡蘿要獨自過聖誕節,卡蘿提到可能會出去散心個幾天(開始有遠行的想法)。這位女性友人還提到她先生並不喜歡她抽煙,她只能表面上順從。這兩個人只能暗地抽著煙,私下處理內心的慾望。


派對結束後,哈吉開車送卡蘿回家。哈吉希望卡蘿一起過聖誕節,卡蘿說會有琳蒂和艾比陪伴。哈吉聽到艾比就發火,卡蘿解釋婚姻關係早在艾比出現前就毀壞了,不過卡蘿願意讓琳蒂和哈吉一起過聖誕節前夕。

(*International Trailer 1:03-1:06)
哈吉:It shouldn't be like that. 不該走到這種地步。
卡蘿:I know.

卡蘿說完便關上門。卡蘿在屋內張羅琳蒂入睡後,(*International Trailer 1:30-1:32)她打開玩具火車組,看著火車開始呼呼地運轉。想起特芮絲,想起自由和解放。


特芮絲的朋友圈

嚴格來說特芮絲沒有自己的朋友,菲爾和丹尼原本都是理查的朋友,幫忙特芮絲介紹工作。原著第二章他們就出場。到了電影版,丹尼的職業從物理學家變成紐約時報的文字工作者。丹尼在電影出場時,一群人正在看著1950年 Billy Wilder(比利懷德)執導的《Sunset Boulevard》(日落大道/紅樓金粉), 他拿著筆記分析那些劇中人嘴裡講的和心裡想的完全不一致。這是編導的提前暗示,觀眾要注意主角沒說出來的話,那才是重點。


特芮絲對丹尼比對理查要有好感。丹尼邀請特芮絲到紐約時報看看環境,順使聊起特芮絲拍照主題。特芮絲表示不習慣拍攝人像,覺得侵犯隱私。丹尼講起人物的吸引力,雖然人有各種不同特質,但我們並不是根據某種特質而去喜歡一個人,有時喜歡這個人是沒無從分析原因。丹尼解釋這就是為什麼他偏愛寫人物而不是鳥類。

電影劇本寫道丹尼吻了特芮絲。在原著第十章,丹尼也吻了特芮絲,但是特芮絲已經認識卡蘿一陣子,即將和卡蘿一起旅行。丹尼在第十章的作用其實不大,但是在電影版卻被用來加強特芮絲對卡蘿放開心胸,是一個高招。

週日來找我

電影版

(*德語發音陪同等車片段) 特芮絲不是獨自等卡蘿開車接她去上城。電影安排理查陪她等候卡蘿,理查還要求卡蘿要將特芮絲平安送回。卡蘿俏皮地行舉手禮,表示遵命。(原著的卡蘿是不太可能這樣做)

原著一直到第九章兩方才見面,卡蘿到特芮絲的公寓致贈行李箱,正要離去時,理查剛好上門。卡蘿像是準備正面對決一般和理查互相盯著對方,那一章寫得很劍拔弩張,不像電影的理查,完全沒有氣勢。網友說車子快要開動了,電影中理查對著特芮絲示愛,但特芮絲看起來像是「拜託,很丟臉呢」。

出現兩人在車內,有很多局部大特寫,卡蘿的眼睛、特芮絲的眼睛等。日本版預告0:32-0:34還出現卡蘿的衣服和卡蘿轉動的方向盤,感覺特別sensual.

很多人提到週日驅車至卡蘿家的車程,尤其是進隧道的那一段,完全掌握到「戀愛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卡蘿說話的聲音和外界的聲響都被調降,好像從另外一個世界飄進來。愉悅的配樂顯示特芮絲的內心,搭配特芮絲微笑張望的臉部特寫。網友說特芮絲就像是嗑藥一般的飄飄然。(*建議搭配這段電影配樂"To Carol's",這是特芮絲愛的主題。)
陶導在訪問時特別提及原著這段陷入愛情的心理狀態,想要把時間停在那一刻(雖然是死亡的狀態)。戀愛的感覺就是一種癡狂。
(*Christmas Trees Clip)天空飄著點點細雪,卡蘿下車選購聖誕樹。特芮絲拿出相機裝上底片,從車內站出來想要拍攝卡蘿。卡蘿撥弄頭髮,拉整大衣。特芮絲拍了一張,又調了一次焦距,再次捕抓卡蘿。卡蘿回頭一望,知道特芮絲看著她,往後甩出長髮,就像洗髮精廣告一樣,又撥了一次頭髮。特芮絲放下相機,睫毛由上刷下,表示她把卡蘿從頭到尾端詳一遍。車子開到了大宅院,女僕帶著女兒琳蒂出門迎接,卡蘿一把抱起了琳蒂。

卡蘿在客廳陪著琳蒂裝飾聖誕樹。旁邊是廚房,特芮絲站在門口拿著盤子遠看著卡蘿母女。

(*彈琴撫肩片段)
到了晚上,琳蒂回去房間,管家也不在現場。卡蘿光腳坐在客廳地上包裝玩具火車,特芮絲在另一個房間敲著琴鍵。特芮絲開始彈起"Easy Living" (這是原著裡重要的定情曲)。卡蘿問特芮絲是不是拍了她的相片。特芮絲覺得很不好意思,卡蘿說沒有關係。特芮絲接著說,"Someone told me I should be more interested in humans." 有人告訴她要對人物(應該是指人物攝影)多一點興趣。卡蘿問她進行的如何?特芮絲害羞地說"going well actually" 當然這個well「很順利」,還一語雙關地包含卡蘿。(特芮絲的表情向來很收斂,但魯妮講請句台詞稍微跳tone,可能是想表現她放鬆心情吧)

琴聲吸引了卡蘿起身走近,她好像下定決心,甩掉手上的包裝紙屑。卡蘿讚美it's beautiful,把手放在特芮絲肩上。這個動作的震撼力集中在特芮絲的表情,我們完全看不到卡蘿。隨著卡蘿的手略微下移,再慢慢掃過特芮絲的肩上。琴音開始有點失魂落拍,特芮絲幾次閃動著雙眼,想知道卡蘿到底要做什麼。

卡蘿談論特芮絲的攝影夢想,燃起香煙,靠在牆上,卡蘿問道:Will you show me your work? 特芮絲用氣音回答sure。(卡蘿一直是提出要求的人,特芮絲對她通常都說yes)特芮絲接著提到還沒有夠格的作品,也沒有像樣的相機,照片都放在水槽下。卡蘿抓了頭髮,invite me around 希望能登門造訪特芮絲的公寓。(看到卡蘿在抓了頭髮,就要注意她正在緊張地提出關鍵問題)
我以為會像原劇本,卡蘿撫肩後捏了特芮絲的臉頰掩飾尷尬,沒想到電影成品有原著含蓄的味道。真正的賣點不是卡蘿撫肩,而是卡蘿抽手而走,後來特芮絲的手指回到琴鍵的動作。雖然導演原本可能是要她繼續彈琴,但是音效後來沒配,所以感覺她像不由自主地觸摸琴鍵,反而更餘波蕩漾。仔細聽,壁爐乾柴烈火的聲音在整段背景嘶嘶作響⋯⋯搶盡鏡頭。
Lang阿朗的文章提到原著彈琴的這一段"It was suddenly too much, her hands on the keyboard that she knew Carol played⋯⋯" 特芮絲意識到自己雙手所觸正是卡蘿經常觸摸的琴鍵。電影處理的方式相當接近原著的精神。
煞風景的是哈吉突然開車到來,直接進到屋內。(*How do you know my wife Clip)卡蘿問哈吉有什麼事。哈吉說沒事,回來看妻子不行嗎?卡蘿趕緊把鞋子穿上(好像原先衣衫不整似的)。哈吉轉頭看到特芮絲,再回頭看著卡蘿,明明就是沒有事情發生,兩個人在不同房間,卻被他看得好像內有隱情。特芮絲在客廳側聽到他們在廚房的對話。哈吉正在修理水槽,卡蘿想和琳蒂度過聖誕夜,兩人越講越激烈。哈吉沒辦法修好水槽 (暗示沒辦法和卡蘿修好),他心生怨氣,起身走向特芮絲,出人意外地,以絕望的語調問她怎麼認識他的太太。

特芮絲回答她在百貨公司工作。卡蘿搶著解釋特芮絲送還遺落的手套。哈吉直言"That's bold"真大膽。

哈吉生氣地離開廚房留下爛攤子,特芮絲表明想幫忙收拾,不過卡蘿婉拒然後關上門。

「門與牆」:電影大量使用「門與牆」顯示兩人關係的狀態,在門的兩端代表疏離。牆的面積越大,顯示隔閡越深。特芮絲彈琴時,卡蘿是從客廳越門而來,靠近接觸特芮絲。當卡蘿和哈吉吵架,特芮絲不但被排拒在門外,還被半面牆阻隔,最後卡蘿甚至把門關上。
卡蘿在門外送琳蒂上車。(*Woman like me clip) 哈吉喝了酒,拉住卡蘿。卡蘿覺得夜涼,想進屋內幫哈吉弄杯咖啡。哈吉執意要卡蘿同行。特芮絲在屋內看到哈吉與卡蘿發生爭執,哈吉指責卡蘿只想和艾比過聖誕節,或是和這個售貨小姐過聖誕節。特芮絲把唱機的聲量調大,想要蓋過他們爭吵的聲音。
哈吉批評:I put nothing past women like you. 我可沒像妳勾引別的女人。
卡蘿反唇:You married a woman like me. 你就是娶了我這樣的女人。

哈吉想要抓住卡蘿,拉扯之間,哈吉失去平衡倒在地上。最後他載走小孩,負氣離開。

卡蘿進門,找不到煙抽,她有句知名台詞:Just when you think it can't get any worse, you run out of cigarettes. 當你以為已跌倒谷底,沒想到連煙都沒了。(連慾望也澆熄了)

兩人第一次相處的時光,電影以戲劇化的失敗收場。特芮絲難掩沮喪。最後卡蘿無奈地開車送她回火車站。

(*Ensemble Featurette 2:07-2:26)特芮絲孤獨地搭車回家。車窗反射出她的影子,她在火車上情不自禁地哭了。國外網友說她呈現複雜的情緒,除了難過,她既惱怒又尷尬自己為什要掉眼淚。


特芮絲回到公寓,心情低落地走上樓梯。走廊的公用電話響起,正當她接起話筒,房東太太卻在此時從房裡探頭出來插話問道現在幾點了?特芮絲解釋她要先接電話。卡蘿在電話這端吞吐了一口煙,沒說話 (找到煙,就找回慾望。另,卡蘿在重要時刻,常常說不出話)。特芮絲猜出(或是感應到)是她,道出卡蘿的名字。

卡蘿請求原諒 Will you forgive me? 請求明天再相會 Would you let me come to see you(劇本很愛用Will you, Would you)特芮絲同意(她一路上都會說yes)。接著問道“I want to...to ask you... things. But I’m not sure you want that” (我想問妳一些事情,不曉得妳願不願意談)。

顯然特芮絲隱約猜到哈吉生氣卡蘿與艾比的關係,想要釐清自己和卡蘿是什麼樣的感覺。卡蘿情緒激動,用懇求的語氣:"I want you to, please, ask me things." (我希望妳問,問什麼都可以)。(*Carol-Highsmith on Film 0:34-0:38)但是一堆人喧鬧地走進屋裡,打斷了特芮絲的注意力,等到她再聽話筒,卡蘿已經掛掉電話。(卡蘿常迴避溝通,她還沒有辦法承擔事實的勇氣。)


這種「打斷溝通」的安排,在最後茶敘卡蘿要求與特芮絲同居時再度出現。除了表現兩人難以啟口的感覺,也代表當時外在環境壓制她們表達。

原著

第六章一開始,卡蘿就讓特芮絲等了十五分鐘(理查沒在這時候出現),而且這種情況在書中不只一次,特芮絲是兩人關係裡一直在等待的女人,甚至故事最後一次茶敘卡蘿還是遲到。表面上,好像特芮絲比較可憐,但是換個角度猜測,可能是卡蘿刻意,也可能是她的緊張。

車程有一段是經過林肯隧道:
「她們轟隆轟隆開進林肯隧道。特芮絲從擋風玻璃看出去,產生了狂野,難以名狀的興奮感。她希望隧道塌陷,奪去她倆的性命,這樣她們的屍體被拖出來的時候,還是在一起的。她感覺卡蘿的目光不斷掃向她。」
進入隧道通常具有強烈的性暗示,這種狂野的興奮感無疑是期待性愛的亢奮。電影把它處理得飄飄然,其實是一種High。

當天的行程並不包含買聖誕樹。特芮絲在週五接到卡蘿打電話詢問是否她寄出卡片,兩人週六午餐約會。週日便驅車造訪卡蘿住處。她們並沒有在中途購買聖誕樹,而是在兩天後的週二,聖誕夜當天才去買聖誕樹。

原著裡的買聖誕樹是爭取女兒的角力賽。在第十一章,卡蘿提到在律師事務所,琳蒂想要去哈吉家過聖誕節,因為他家門前的大樹都會特別裝飾。卡蘿覺得哈吉很奸詐。

另外一個巨大差異是卡蘿的女兒琳蒂並不在家,女僕也沒有出來迎接。

兩人進門後,書中有這一段:
「她(特芮絲)身後的門關上了,發出兩聲輕微而結實的聲響。特芮絲轉過頭去,發現卡蘿困惑地看著她,嘴唇微張,似乎感到很訝異。特芮絲幾乎認為接下來卡蘿會問:『妳在這裡做什麼?』彷彿是她忘了帶她來這裡的,或者她根本沒有意思要帶她來。 
『家裡只有女佣,沒有其他人。而且她也不在附近。』卡蘿這樣說著,似乎是在回應特芮絲的疑惑。」
以前我沒有注意這段文字,現在才發現「卡蘿訝異地嘴唇微張」,是因為她突然驚覺只有倆人獨處,她即將面對沒有旁人約束的慾望而困擾不已,接下來她頻頻出現困惑、皺眉頭、或是命令彈琴,都是書裡的卡蘿用排拒的方式,劃出和特芮絲之間的安全距離。

卡蘿另外一個慾望壓抑策略,便是故意將特芮絲幼小化。

我大膽地解讀,50年代的19歲並不小(那時代這個年紀早就成家生子),但是卡蘿刻意把特芮絲幼小化,讓卡蘿在特芮絲彈琴時輕吻頭髮,或是哄特芮絲睡午覺時埋進特芮絲的頸部,都成為「長對幼」的合理行為。琳蒂不在家,故意讓人以為卡蘿與特芮絲之間有母女情結之類移情作用。我認為那是一個障眼法。

電影版選擇琳蒂還在家中,擺明特芮絲並不是卡蘿的另一個替代女兒。卡蘿在特芮絲彈琴時,抑鬱地輕觸特芮絲,那是卡蘿對一個成熟女人的壓抑慾望。特芮絲雖然年輕,但並不幼小。


電影版 "Someone told me I should be more interested in people." 有人告訴特芮絲要對人物多一點興趣。這裡有一段文字的精神比較接近:
「⋯『我想,百貨公司的工作很有教育意義,我學會了當小偷、騙子、詩人。』⋯⋯她也想說,她也學會了如何去愛。在認識卡蘿之前,她沒有愛過任何人,甚至連艾莉西亞修女也沒愛過。」
哈吉突然回到家,並不是來接琳蒂,因為琳蒂早已在哈吉住處。哈吉是來拿琳蒂的物品。電影觀眾說,哈吉在影片中表現得好像還是這個家的男主人。原著有這樣的描述:
「⋯⋯特芮絲注意到他的大衣在雙人沙發上攤開著,黑色的手臂向外伸展,好像在打架一樣,最後會佔領這間房子。」
哈吉和特芮絲交談不多。在離去前,哈吉小聲問卡蘿,特芮絲是不是艾比的朋友,卡蘿直接回答:「我的朋友」。書裡的卡蘿也是"That's bold"很大膽。

電影版,琳蒂此刻被哈吉接走,比原著營造一個更強烈的旅行動機,後面再詳談。

聖誕節

原著

第七章,卡蘿沒有和琳蒂及哈吉過聖誕節,當天卡蘿發電報給特芮絲邀約見面。

讀者一直覺得很奇怪,卡蘿不斷地想找個目的地停留,例如先是在一間酒吧喝個半杯咖啡,再到一家三明治店,卻一口也沒吃,還提議去紐華克用餐,但因為特芮絲表示只想要兩個人在一起,卡蘿還是決定中途跑去買聖誕樹。最後「好像不得已」才回到卡蘿家。

這種嘴上說想吃東西,卻吃不下東西的焦慮,我們在「午餐約會」電影版已解釋過了。電影編劇很厲害,她完全知道角色精髓所在,而且能自由重組。

卡蘿開車時不但把車窗搖下來,還在車內把大衣脫下來丟到後座。12月的天氣,冷風直灌車內,好像只有這樣才能冷卻愛情的燥熱。據說電影也有一段,卡蘿風情萬種地把大衣脫下來丟到後座,但意思可能不太一樣。

卡蘿很焦慮,因為特芮絲今晚要住在她家。但是更多的焦慮顯現在她關心特芮絲和理查的感情狀態。卡蘿詢問太多理查的事情,甚至讓特芮絲一度誤以為卡蘿對理查比較有興趣。

特芮絲再次聞到香水味,她幻想隨著味道抱著卡蘿。

次日清晨,艾比到來。卡蘿和艾比輕鬆互動,讓特芮絲很吃味。現在我們能理解,那是慾望的張力在作祟,那份張力不存在卡蘿和艾比之間,而是在卡蘿和特芮絲之間肆虐。

艾比為了安撫卡蘿失去共同撫養權的不快,提議來個小旅行。下一段就來看看這兩個版本怎麼處理旅行的動機。

情意相贈

電影版

原著有兩人互贈禮物的情節,但電影劇本改得更流暢,強化了動機和意義,兩個人在不同的時空,卻心有靈犀念著對方。而且增送的禮物(相機、唱片)比較文藝感,避開原著裡三不五時來自卡蘿上層階級背景的金錢陰影。

(*卡蘿到律師事務所片段)
律師:哈吉不想共同撫養,他要單獨撫養權。
卡蘿:我們不是談好撫養權。這怎麼回事?
律師:他們向家事法庭上訴爭取永久撫養權。
卡蘿:他可以這麼做嗎?這合理嗎?
律師:我無法置評合理與否,但是合法。
卡蘿:憑什麼?
律師:他們訴求道德條款。
卡蘿:道德?什麼意思?

聽證會要在三、四月才舉行,這段期間不准探視小孩。卡蘿很氣憤哈吉使出賤招,她認為:If he can't have me, I can't have my daughter. 如果他得不到我,就讓我也得不到小孩。

卡蘿沮喪地從律師事務所出來,情緒低落地走到街頭。看這段電影時一定要好好欣賞辛辛那提的實景,如何變身50年代的老紐約。 (建議看2段 "Time and Place" - Official Featurette 0:26-0:28及1:41~1:43前者從高俯看她微小的身影,後者是她站在一面前往世界各地路線的地圖前。)

我很喜歡這個加工過的Gif檔,只剩下紅色的愛情在黑白的城市裡找尋出路:

最後她抽著煙(=特芮絲)看到商店旅遊度假的櫥窗擺飾,展示相機以及咖啡色的行李箱。


接下來換特芮絲買禮物。雖然她去卡蘿家以流淚收場,但是淚水更證明她在乎對卡蘿的感覺,在電話裡沒講完的ask me things,充分顯示她其實知道怎麼回事,所以她去買一張Billie Holiday的專輯,裡頭有Easy Living曲子,變成理所當然的事。

劇本寫道她在唱片行注意到一對拉子,對方一看過來,她馬上別過臉。這一段也在原著出現。能在50年代「認出拉子」,表示特芮絲擁有敏銳gaydar,具有成為拉子的實力。光從她第一眼發現卡蘿,就證明她潛力無窮。
Kiss of Fire:出現在唱片行的背景音樂。還未知道搭配的影片段落前,光聽電影原聲帶,這首是最讓我臉紅心跳的曲子之一。探戈曲風,本來就暗喻戀人間纏綿互動,歌詞相當狂熱:你的吻讓我像飛蛾撲火,燒成灰燼也在所不惜。"If I'm a slave, then it's a slave I want to be. Don't pity me, don't pity me. "( 我想要成為你的奴隸,不必可憐我,不用憐憫我。) 了解歌詞再看唱片行這段,更能感覺特芮絲買唱片的內心狀態。
原著第十二章,特芮絲對理查的感覺快到忍無可忍,兩人百般無奈去了酒吧。特芮絲在酒吧看到兩個穿著長褲的女子,而且其中一人蓄著男子短髮。特芮絲和理查離開酒吧後,特芮絲提到要和卡蘿旅行,為了讓理查放心,還安排一場與卡蘿的會面。那場會面其實很混亂,特芮絲、理查、卡蘿、哈吉全部出現在「俄國茶館」。理查想和特芮絲去聽音樂會,特芮絲想和卡蘿在一起,最後卡蘿不好意思先走了,理查生氣得也走了,剩下特芮絲獨自一人。

理查在店外等她,兩人邊走邊談,仔細看路上的配角和街景,很有時代感。左邊路人甲很搶戲。

魯妮這段的口條完全變了,像她常用的講話方式,變得很急很快,好像《社群網站》或《雲端情人》裡臭罵男朋友的角色。

(*特芮絲與理查討論愛情)
特芮絲:你戀愛過幾次?
理查:從沒有,直到遇見妳。
特芮絲:別說謊,你說有兩個女朋友。
理查:別鬧了,我們只是上床。那不一樣。
特芮絲:Meaning... I am different because we haven't..... gone all the way? 因為......我沒有讓你得逞所以不一樣?(劇本原有特芮絲為理查手淫,還好沒放進來。但原著兩人確實有性關係,特芮絲很排斥)
理查:不是。怎麼啦?我愛妳。這就不同。
特芮絲講不下去,轉頭繼續走。


特芮絲:你喜歡過男生嗎?
理查:沒有
特芮絲:你聽過這事?
理查:當然。某些人喜好此道。
特芮絲:我不指某些人。我指兩個人彼此喜歡。不知怎麼就發生在兩個男孩身上。
理查:我不清楚這種人。通常是因為環境因素。
特芮絲:所以你不認為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理查:我不認為。妳的意思是,喜歡上另一個女孩?
特芮絲:Noooo. 才沒有。(越是口是心非,越要特別強調)
理查:我想和妳共度人生。一起去法國,嫁給我吧。
特芮絲:我還沒準備好。我不能強迫自己。(溫柔女孩發大火了)
理查:怎麼了?各訴我。
特芮絲:對不起,我該走了。

決定旅行

電影版

她和艾比見面,席間艾比很關心卡蘿和特芮絲之間的關係。


(*I never did clip)
艾比向卡蘿報告新戀情,她看上一位像性感明星Rita Hayworth(麗塔‧海華斯)的紅髮女郎。
艾比看到卡蘿身旁的行李箱,警覺地問道:你要出遠門啊?
卡蘿:在聽證會之前,到西部幾個星期。要不然能做什麼。
艾比:你一向不喜歡獨自開車。So⋯⋯(搖搖頭)她還很年輕啊。你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卡蘿:我也不知道。我從來就不想搞清楚。
補充一下Rita Hayworth(麗塔‧海華斯):我寫過1940年代電影中的同志,文章下半段提到,「Gilda裡的麗塔海華斯是一代性感女神,象徵許多男人遙不可及的夢中情人.《單車失竊記》片中老爹貼海報打工,貼的就是《Gilda》的海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刺激1995)男主角掩飾逃亡地洞的第一張海報也是 Rita Hayworth。在拉子相關的影片,也有二部像她致意:一部是《Mulholland Drive 穆荷蘭大道》,另外一部是《Red Doors》二位拉子主角搬動女演員的電影看板(其實是仿Gilda)。」
    卡蘿來到特芮絲的小公寓,這段剛好整理成一串分鏡,仔細看門與牆」的處理方式。

    特芮絲上次是受傷地離開卡蘿。這裡的牆面佔據7成,再加上半掩的門,表示特芮絲仍有很深的戒心。卡蘿攻入心防的方式很霸氣,但很有力量。她用行李箱,裝著新的相機和整箱底片,放在門口的地板上,等到特芮絲一打開門,卡蘿把箱子一腳推進門內,開口聖誕快樂。

    (*Carol Official Featurette 1:17-1:22)牆上掛著卡蘿那天買聖誕樹的照片,卡蘿看著照片,想必心中有了答案。特芮絲站在背後先是有點不好意思。特芮絲雙臂環抱,這種肢體語言通常是隱藏自己,沒有打開心房。不過,至少她們是在同一個房間內。

    卡蘿看到特芮絲幼年的照片,突然想到看不到琳蒂,一陣慟心。藉稱要飲料,掩飾情緒。

    特芮絲進廚房張羅,回頭看到卡蘿在落淚。特芮絲先是站在另一頭看著卡蘿,雙臂環抱,猶豫要不要安慰卡蘿。

    特芮絲猶豫地站在這一邊牆面。

    接著特芮絲越門過去,把手搭在卡蘿的肩上。

    現在她們倆在同一個房間。雙方的關係在這一刻重新聯結在一起。

    下個場景,兩人到公寓頂樓。大冷天選擇開闊的戶外空間別具意義,因為接下來她們要來趟跨西部之旅,象徵沒有界限和束縛的自由。特芮絲了解卡蘿的遭遇,覺得自己很無能,沒有辦法幫助卡蘿。卡蘿安慰特芮絲與這些事情無關,反而讓特芮絲覺得被排外。

    (*Ask you on a trip clip)
    這段對白很精簡,卻非常的詩意。而且內容仿彿是一段求婚詞,不對,這段還是求愛詞,到了結尾同樣句型結構再度出現,就像求婚詞。
    卡蘿:I'm going away for a while. 我想離開一陣子
    特芮絲:When? Where?
    卡蘿:Wherever my car will take me.....West....Soon. 車子開到那去到那⋯⋯往西行⋯⋯很快啟程。(凱特神奇的唸白功力)
    特芮絲正難掩失望。
    卡蘿:And I thought...perhaps you'd like to come with me....Would you? 我想⋯⋯妳可能願意一起同行⋯⋯妳願意嗎?
    特芮絲:Yes......Yes, I would. 是的⋯⋯是的,我願意。(這個火候恰到好處,好像特芮絲破涕微笑,又帶著淡淡酸楚,下定決心做出決定。)

    此時天空開始下雪。片中的細雪都隱含神奇的魔力,例如買聖誕樹,注意卡蘿的那一段。這部電影真的最適合在聖誕節欣賞。

    原著

    讀者曾在書裡見過琳蒂本尊嗎?看過照片,聽過卡蘿和她通過電話,但是她好像從沒現身,像是一個不存在的女兒。卡蘿一直為了不能見到女兒而痛苦,但書裡的痛苦很間接,令人懷疑,卡蘿真的需要旅行排解失親之苦?

    書裡花了很多章節描述兩個人如何協議旅行。艾比在第七章提議旅行,特芮絲很緊張要和卡蘿分離。第九章開頭,卡蘿送給特芮絲一個行李箱,卻不敢直接邀請特芮絲一起走。先是問工作收入,再問公寓租金,接著再說「妳也應該出去旅行」。當特芮絲狐疑卡蘿為什麼不和艾比一起旅行。卡蘿睜眼說瞎話:「首先,我認為她沒空。」拐了那麼多彎,卡蘿就是沒有提出邀請。

    接下來有兩段描述,卡蘿不敢說出的想法,卻從動作中露出痕跡,但是「呆」芮絲搞不清狀況。卡蘿說完「艾比沒空」,又補了一句:「做事情真的應該兩人成雙」。接著:
    「特芮絲突然覺得她很脆弱,和她們第一次吃午餐那次截然不同,然後卡蘿站起來,彷彿成回了思緒,特芮絲查覺到卡蘿抬起頭,笑容裡帶著一種肯定的神氣。卡蘿從特芮絲身旁走過去,兩人的臂膀輕輕擦過。」
    還有一段是卡蘿穿衣準備離開時:
    「她把手臂環繞在特芮絲腰上,就和她穿上外套的動作一樣。卡蘿的手只在她身上停留了一瞬間,這個突然的動作令她驚惶失措,讓她猜不透這個動作是慰藉、結束或是開始。」
    就是在第九章的中後段,理查奇怪為什麼卡蘿送給特芮絲行李箱,特芮絲謊稱撿還卡蘿的皮夾,這是謝禮。

    卡蘿送給特芮絲行李箱,除了是為旅行舖陳,另外一個原因是還禮。因為特芮絲稍早送給卡蘿一個貴重的提包,因為價格很貴,特芮絲還當掉理查送她的銀墜子。

    卡蘿不敢提出的邀約,在第十章透過艾比轉達。艾比找特芮絲共進午餐,像是前女友在面試現任女友。艾比直接問特芮絲願不願意和卡蘿旅行。特芮絲先是驚喜,接著是憤怒,為什麼卡蘿不直接問。(在電影版,艾比是在卡蘿中斷旅程,為了收拾善後才與特芮絲見面

    艾比在上菜時有一句話含弦外之音,更強化這個趣味點-決定午餐菜單和了解自己的性傾向有很大的關聯:
    「嚐嚐看淡菜。」艾比津津有味地吃著:「卡蘿也喜歡」
    看過我們之前解析Tipping The Velvet,應該不陌生「食淡菜如食女陰」的暗示。7年後重讀原著發現這句話讓我跳了一下。

    第十一章,特芮絲向卡蘿抱怨,要一起旅行的事情為什麼要先告訴艾比,而不是特芮絲。感覺自己被排在後面,這是特芮絲最討厭的事,她認為那是背叛。旁觀者一看,這就是溝通不良造成的誤會,為愛痛苦的卡蘿根本不敢第一時間就說:「特芮絲,跟我一起私奔吧」。

    接下來有一大段卡蘿第一次詳提目前離婚的安排,琳蒂和卡蘿住9個月,與哈吉住3個月。書裡剛好是與哈吉住的期間,卡蘿身邊已沒有人,故事的後段,哈吉想要全部監護權,只願給幾週或幾天的相處。電影版這個部份處理得較有對比性,原本小孩就在身邊,突然被威脅相處時間縮短,卡蘿想要旅行散心的動機能聚焦在更明顯的骨肉分離之痛。

    可是原著另外牽扯到特芮絲的經濟、自尊問題。卡蘿想要提供旅費,但是特芮絲就是不想接受支票。她在書裡,不論誰贈送的支票都不要。 當晚特芮絲留宿卡蘿家,卡蘿還特地準備一瓶口味特別的酒,以慶祝成行。

    我突然想起了《The Crying Game 》(亂世浮生,1992)男主角與他心目中的「女人」準備肌膚之親前,先在酒吧裡,在酒保的面前,像牧師主持婚禮的儀式,共飲味道古怪的酒。我總認為所有特別的酒都有交杯交心的喻意。

    特芮絲慶祝成行的方式是開口向卡蘿討一個吻道晚安。卡蘿噘著嘴,卻沒有答應。我想她還不敢答應。當然,故事還沒到一半,作者要繼續吊胃口。

    出發前夕

    電影版

    特芮絲將百貨公司的個人置物櫃清空,拿著提包離開這個她一直不喜歡的工作。


    她回家準備旅行的衣物,和理查有段爭執。不外乎是理查計劃很久的歐洲行,特芮絲一直推拖,但是卡蘿一邀她旅行,特芮絲說走就走。理查批評她:You've got one hell of a crush on this woman like a schoolgirl. 妳像個女學生般迷上這個女人。這句台詞沒有出現在英國和美國的預告,而是出現在日本重新剪輯的預告片。

    (*Carol-Ensemble Featurette 0:17-0:20) 有兩句對話:
    理查:You're in a trance! 妳被催眠了!
    特芮絲:I'm wide awake. I've never felt more awake. Why don't you leave me alone? 我清醒得很。我從沒這麼清醒過。你何不離我遠一點?

    劇本裡特芮絲有句挺重要的台詞:I never made you-I never asked you for anything. Maybe that's the problem. 我沒有強迫你,我沒有對你要求過任何事。或許這是我倆問題所在。

    下一段,特芮絲出發當天早晨從卡蘿的客房清醒。電影沒有提到特芮絲前一天晚上入住卡蘿家的情況,非常可惜。或許劇本想把時間保留給後面的旅程。

    艾比那天早晨前來送行。特芮絲醒來下樓和艾比正式會面。艾比還提醒(有點威脅意味)特芮絲,不要讓卡蘿受傷害。不過這些對話都被剪掉了。


    電影直接演到,卡蘿和特芮絲裝箱上車,往費城出發。

    原著

    第十三章特芮絲和理查大吵一頓。理查質問特芮絲為什麼喜歡卡蘿。特芮絲表面上的理由是和卡蘿談得來,內心旁白則是這本書的經典名句:I feel I stand in a desert with my hands outstretched, and you are raining down upon me. 「我像站在沙漠中伸開雙手,你如雨水灑遍我全身。」理查批評特芮絲像女學生的迷戀。特芮絲很強硬回擊:我清醒得很。我從沒這麼清醒過。你何不離我遠一點?理查並沒有立刻離去,而是花了一個星期試圖挽回。

    最後一次,理查直接攤牌特芮絲想和卡蘿上床。特芮絲不理會,繼續收拾行李。理查盛怒之下,差點碰摔了聖母像。當他驚險萬分救回聖母像交給特芮絲。特芮絲故意把聖母像摔碎在地上。這是原著裡特芮絲一去不返的決心。

    特芮絲和理查吵完架當晚夜宿卡蘿家。次日,哈吉出現慶祝結婚週年慶。他見到特芮絲,態度有種詭異的客氣,甚至鼓勵特芮絲多陪卡蘿出去走走。卡蘿認為哈吉很虛偽,原著裡兩人完全沒情份。

    卡蘿出發前夕出現一些奇怪的行為。

    第十四章,出發前夕特芮絲留宿卡蘿家。這是一月份,特芮絲已經在卡蘿家過夜好幾次,她在卡蘿家有牙刷,還有格紋便褲。她在第十三章甚至不理會女佣的意見,親自為卡蘿做水煮蛋。出發前夕女佣已休假不在家,卡蘿的緊張症以不同形式出現。

    首先是卡蘿問起特芮絲晚上會不會穿上理查母親為她縫製的洋裝。特芮絲覺得那件洋裝像「結婚禮服」。卡蘿覺得她穿得很可愛,但又忍不住批評「這是他媽的什麼風格?俄羅斯風嗎?是嗎?」特芮絲正上樓沒聽到而沒回答,卡蘿很生氣特芮絲不回答。後來卡蘿覺得特芮絲想換掉衣服,於是背對特芮絲,告訴她上樓換掉吧。然而,特芮絲脫了一半,覺得卡蘿想要她穿著,於是又重新扣緊。

    到了晚餐,特芮絲想要再喝第二杯酒,被卡蘿制止。特芮絲覺得卡蘿情緒怪怪的,兩個人氣氛很糟,完全沒有出發的喜悅。特芮絲怪罪都是那件洋裝害的。

    每次卡蘿變的嚴厲起來,我就會覺得有什東西碰觸到壓抑慾望的敏感神經。這次導火線是像「結婚禮服」的洋裝,還有擔心特芮絲飲酒過量失控。

    特芮絲昨晚在搖椅上睡著,一度醒來看見卡蘿坐在黑暗中直視。其實這是卡蘿偷偷看著特芮絲。我覺得她暗戀得好辛苦啊,像一場耐力賽,為什麼不表白呢?難道要等到特芮絲開口?對,她就是等到特芮絲先開口才算數。

    以前我讀第一遍時,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特芮絲拿起卡蘿喝了一半的咖啡杯子,從留著口紅印的地方喝起。特芮絲討過一個吻被拒,只好暗地使勁在這種小確幸。 次日清晨,特芮絲發現艾比昨晚偷偷帶來一件猴子玩偶。特芮絲疑惑艾比為什麼不進來?下面這一句很有趣:
    'Oh, that's Abby, ' Carol said with a smile, with the fleeting shyness that always surprised Therese. 'Why don't you go call Richard? 
    「喔,艾比就是這樣。」卡蘿笑著說,她一閃而過的羞澀神情總是讓特芮絲感到驚訝。「你為什麼不打給查理?」
    卡蘿為什麼「羞澀」?因為老朋友認為卡蘿和特芮絲會「有好事發生」,體貼地沒有扣門打擾。最好笑的是,卡蘿馬上轉移話題,叫特芮絲打給理查。卡蘿一直不想背負罪名,是她把特芮絲搶走。其實,理查早早就指控特芮絲想和卡蘿上床。

    終於她們出發了。小說剛過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據說電影第一個小時結束。

    從費城到匹茲堡

    電影版特芮絲出場的的形象看似很被動害羞,但是從旅程開始,她變得積極主動而且漸漸掌握局面,不斷釋放greenlight訊號。相形之下卡蘿大多處於防守地位。例如特芮絲在費城的第一個動作是送禮物、近距離拍照,接著要求一起入住總統套房,更別說第一次激情夜也是特芮絲先示意。現在回想特芮絲答應卡蘿一起旅行,那句Yes......Yes, I would. 隱含多麼大的決心。

    她們在費城中途用餐,特芮絲拿出禮物送給卡蘿意外的驚喜。特芮絲笑得好甜,大概也是魯妮從影以來最甜美的笑容。

    (*You Look Wonderful Clip
    特芮絲:那天在妳家為妳彈奏的曲子。
    卡蘿:我記得⋯⋯謝謝妳。(故意搖搖袋子,這是凱特的即興創作,美化了卡蘿的性格)
    特芮絲很快拿起相機。
    卡蘿:天呀,不要啦,我不好看。
    特芮絲:才不呢,妳看起來美極了(拉住卡蘿的手)⋯⋯維持這樣不要動。(卡蘿第一次乖乖馴服,看著特芮絲,在原著是不太可能的事)
    卡蘿:妳想念理查嗎?
    特芮絲:一整天都沒想過他。

    她們夜間行車到達匹茲堡,(*CAROL Official Featurette 1:13-1:15) 有一小段美麗的夜車光影。

    電影除了互相贈禮之外,還有一項心有靈犀的動作,兩個人都在對方睡著著時默默地關注彼此。卡蘿夜間行車,特芮絲坐在一旁睡著了,卡蘿一邊開車一邊幫她把毯子拉上。後來在總統套房,特芮絲偷偷在一旁看著卡蘿入睡。



    另外一方面,因為珊蒂想找媽媽,哈吉回家找不到卡蘿,便找上艾比要人。

    (*I Love Her Clip)
    艾比:她不在這裡。
    哈吉:不可能。她不在家,也沒和我在一起,一定在妳這裡。
    艾比:哈吉,你花了十年讓她一切都以你為優先,你的事業、朋友、家族⋯⋯
    哈吉:她在那裡。她還是我太太,我對她有責任。
    艾比:你就用強制令來羞辱她啊。我可要關門了。
    哈吉:我是愛她的。
    艾比:這我幫不了忙。

    劇本上,卡蘿和特芮絲在匹茲堡投宿是各睡一間房。次日早上,特芮絲推門進入卡蘿的房間。卡蘿正在洗澡,請特芮絲拿毛衣給她。

    特芮絲拿起卡蘿一件衣服,忍不住聞了起來。沒想到看到行李中有一把槍,嚇了一跳。特芮絲趕緊把衣服交給卡蘿,剛好看到卡蘿穿著浴袍探出頭。特芮絲有點慌張,卡蘿詢問怎麼了,特芮絲推說突然覺得「有點餓了」。這個餓也有別的「餓意」。


    原著第十五章一開場就是卡蘿在洗澡,這是個情慾的暗示,預告這一章後段兩人的第一場情事。第一段文字乍看沒什麼,其實很意淫:

    Carol walked barefoot with little short steps to the shower room in the corner, groaning at the cold. She had red polish on her toenails, and her blue pajamas were too big for her.
    卡蘿赤腳踩著小小的步伐走到角落的浴室,抱怨天氣太冷。她的腳趾擦著紅色蔻丹,藍色的睡衣顯得太大。
    特芮絲在百貨公司注意過「她在毛皮大衣下蒼白纖細的腳踝,穿著黑色鹿絨皮高跟鞋。」現在已經更進一步到她的赤腳和紅色蔻丹。過於大件的睡衣,真正重點是不夠貼身,出現裸露的空間。

    卡蘿請特芮絲拿長褲,沒找到長褲,卻發現一把槍。後來又請特芮絲拿毛巾。這段描述特芮絲面對的震撼:
    Therese got it and took it to her, and in her nervousness as she put the towel into Carol's outstretched hand her eyes dropped from Carol's face to her bare breasts and down, and she saw the quick surprise in Carol's glance as she turned around. Therese closed her eyes tight and walked slowly towards the bed, seeing before her closed lids the image of Carol's naked body.
    特芮絲把毛巾拿給卡蘿。她很緊張地交到卡蘿手上,視線從卡蘿的臉往下到她的裸胸,再往下去。當她轉身,看見卡蘿閃過驚訝的眼神。特芮絲緊閉雙眼,慢慢走回床邊。在她合上眼睫之前,浮現卡蘿的裸體。

    原著緊接著特芮絲因為發現槍而異樣,卡蘿問怎麼了,特芮絲回沒什麼。結果卡蘿火大:「妳知道我一天裡要問妳多少次『怎麼了』?妳難道不認為這樣有點不體貼嗎?」電影版的『怎麼了』不是用在這裡。

    劇本安排次日前往俄亥俄州的車程上,特芮絲心事重重地詢問卡蘿,和特芮絲在一起會不會害怕?(她不敢直接提到槍)如果有問題,特芮絲願意幫忙。當然卡蘿什麼也不會說。

    在電影中,特芮絲不斷地提到她想幫忙,可是卡蘿從不開誠佈公,也不認為她幫得上忙,兩個人的權力一直不對等。等到結尾卡蘿想挽回特芮絲,還是把決定權抓在手上(請妳過來同住)。特芮絲拒絕的原因之一,我想可能她不願再按照卡蘿的遊戲規則,可以由特芮絲決定兩人關係的模式,說不定換成妳過來跟我同住,或是我有空會過去找妳,甚至是我們是開放式關係⋯⋯

    總統套房

    旅程來到俄亥俄州的Mckinley Motel。不起眼的汽車旅館卻有總統套房。卡蘿原本只想要兩間標準房(她又在努力保持距離)。可是特芮絲已管不了那麼多了,她主動建議如果有吸引人的優惠,不如選總統套房吧 Why not take the Presidential Suite? If the rate's attractie。卡蘿看了特芮絲一眼。國外網友說觀眾群發出會心的笑聲。

    特芮絲裝冰筒,出現一位白白淨淨的男士協助她裝冰塊。這就是哈吉派來的私家偵探。比原著黑衣人的形象要高明多了,面善心惡的陷阱,才更令人傷心。

    (*Perfume Clip)
    卡蘿:別眨眼
    特芮絲:我要口紅。(曲子停了)
    卡蘿:再放一次
    特芮絲把唱針重新放到唱片開頭,Easy Living再度響起。
    卡蘿:看看鏡中的妳,美極了。
    特芮絲:下一步呢?
    卡蘿:(拿起香水)可不可以請女仕只擦在脈搏(pulse points)的位置。(*脈搏就是「心跳」連動的位置,好個暗喻)
    特芮絲擦在手腕和頸部
    卡蘿:我也要
    特芮絲擦在卡蘿手腕,卡蘿擦到頸部
    卡蘿:真是極品啊。聞聞看。
    特芮絲湊近卡蘿的頸間,接著就埋進去,情不自禁多聞兩秒,特芮絲趕緊抽身,兩人急忙撇開視線,特芮絲馬上拿起酒杯猛灌,卡蘿看她喝酒,故意舉杯祝麥金利總統轉移話題,雙方一陣笑場化解尷尬。(*網路流傳另一種版本GIF檔,可見卡蘿的手滑下特芮絲的手臂。不過我覺得電影這一段稍微倉促了些,有點可惜)

    在原著同樣的「酒精和香精」情節是發生在芝加哥的德瑞克飯店,卡蘿一進房間就累倒在床上。 卡蘿睡醒後梳洗一番,很高興地喝了一點酒,還難得向特芮絲說她很快樂。兩人準備去晚餐,卡蘿拿出香水,問特芮絲要不要擦一點。晚餐之後,特芮絲喝多了,受到酒精影響,痛苦地想要卡蘿,但又怕卡蘿拒絕。終於她鼓足勇氣提出同床的要求。話還沒說完,卡蘿打斷她,說著明天的行程。特芮絲只好一直笑著掩飾自己的渴望。

    網友下標:To eat or not to eat, that is a question.
    這天晚上,兩人同房不同床。原著只有蜻蜒點水提到特芮絲看著卡蘿入睡,但是在電影版,特芮絲一心一意地守候在旁邊看著她,好像擔心一閉上眼,夢境就會跟著消失了。




    原劇本安排特芮絲趁卡蘿睡著,伸出手凌空撫過卡蘿的臉頰,電影並沒出現。這個靈感和Fingersmith太像了,還好沒有採用。

    次日早餐,私家偵探扮成業務員湯米來搭訕,特芮絲因為前晚受他幫助,對他比較友善,不過卡蘿表現很冷淡,只想研究去芝加哥的路線。

    這段戲非常有趣,雖然有個第三者在旁,但是網友說特芮絲和卡蘿之間的身體語言充滿曖昧。經過昨晚的香水互動,今天她們特別想盯著彼此,不斷地妳看我一眼,我瞄妳一下,但是為了回應湯米的談話,又不得不拉開眼神。當特芮絲低頭和卡蘿一起研究地圖,特芮絲似乎感覺兩人靠太近,有點不好意思地挺身抽離。最後卡蘿拿起地圖,還別有興味地看著特芮絲。這場戲兩人手部動作很多,好像按耐不住心裡的慾望。


    劇本安排卡蘿打電話回去,可能是想念著琳蒂,但是聽到哈吉接聽氣急敗壞詢問行蹤,她便默不作聲掛斷電話。

    芝加哥

    她們到達芝加哥的高級的德瑞克飯店。和原著一樣,卡蘿一進房,便倒頭大睡。卡蘿清醒後,也同原著一樣,兩人在飯店吃了一頓正式晚餐。電影最大不同之處,餐廳領班詢問房間號碼,卡蘿一時想不起來,特芮絲馬上代為回答。這時候,卡蘿對著特芮絲眨一下眼,表示讚許。(凱特又一個即興演出)


    電影沒有著墨這一夜,但在原著,特芮絲痛苦地想要提出同床的要求。

    電影劇本增加一段爆胎戲,次日開往滑鐵盧的中途出現爆胎,「巧遇」私家偵探假扮的業務員湯米。從劇照看來,那是一片曠野,狂風吹得卡蘿的頭髮和衣服向外飛揚。造型師說卡蘿一向整齊的捲髮是種壓抑,在旅程中飄散的亂髮象徵她掙脫拘束。我更認為是表現她再也無法控制自然的力量。劇照裡卡蘿和特芮絲有許多曖昧互視,就像在總統套房聞香水後的次日早上,兩人在湯米面前忍不住眉來眼去。或許「相關人士」認為重覆一次已足夠,為了縮短片長,爆胎情節整個剪掉。

    這一幕在預告片出現
    照片剛出現,大家以為是紀錄照,其實是片中又一場曖昧的互視,可能太過火不合風格,全部剪掉
    卡蘿的頭髮飛舞是具有含意,造型師要表現她掙脫拘束
    狂亂的甩髮-當天晚上就是滑鐵盧之夜
    這張照片後來成為電影海報。臉友叫我注意大衣左肩背後有裂縫,開始四分五裂

    滑鐵盧之夜

    原著

    第十五章後半段,她們開往滑鐵盧。相較於電影卡蘿沒打電話,沒收信,在原著卡蘿收到艾比來信:Nothing much. Just a very nice letter.這封信大有玄機,因為卡蘿收信後,就不太講話。她們中途買咖啡,卡蘿站在點唱機前,dropping nickels slowly.(慢慢投入錢幣,除了顯示卡蘿若有所思,投入的動作也充滿性暗示)。特芮絲吃醋,以為卡蘿想著艾比。卡蘿辯解艾比沒寫什麼,妳想看就拿去看吧。真是口是心非,根本沒讓特芮絲看。

    我猜想艾比寫了一些鼓勵卡蘿去追求,或是以為卡蘿和特芮絲已有進展,就像艾比在她們出發前不敢打擾卡蘿。所以艾比這封信對卡蘿是一個推力。

    她們一路開到晚上,兩個人都非常疲倦,特芮絲帶著倦意入住飯店,對四周的感覺抽離,一切如夢似幻。當卡蘿拿出行李,特芮絲突然對卡蘿說出:「我愛妳」。

    為什麼特芮絲是在睏倦的狀態下脫口而出「我愛你」?我覺得壓抑需要強大的意志控制,只能在清醒的時候小心冀冀,不露痕跡。這一天兩個人都累壞了,特芮絲在車上睡著,卡蘿還趴在方向盤休息。她們喪失控制壓抑的能力,特芮絲一進房,已無力心防,心思如水銀洩地,無從阻攔隱藏深處的愛意。

    卡蘿聽到特芮絲的表白,沒有立刻回應,仍然繼續「收拾行李」。這就是卡蘿的心理特質,她還撐著一點餘力「收整心情」,才敢走向特芮絲,貼上她的雙唇,好像兩人早已吻過千百遍。(Then she kissed Therese on the lips, as if they had kissed a thousand times before.) 卡蘿才問道:「妳不知道我愛妳嗎?」

    但是接著卡蘿出門了好一陣子,回來帶了一瓶牛奶。我覺得買牛奶根本是籍口,卡蘿大概到外面平復心情,壓抑了這麼久,一旦成真,恐怕近鄉情怯。卡蘿一回來,特芮絲一鼓作氣提出同床的要求。這個問題感覺很爆笑,卡蘿說妳沒看到只有一張床?

    特芮絲關燈躺下時,卡蘿一副好像睡著了。不過卡蘿移動手臂滑到特芮絲身上,兩人緊緊地相依偎⋯⋯這是全書中第一場,也是最主要的性愛場面。終於我了解這段彼此纏繞的描述
    Happiness was like a green vine spreading through her, stretching fine tendrils, bearing flowers through her flesh. She had a vision of a pale white flower, shimmering as if seen in darkness, or through water. Why did people talk of heaven, she wondered. 
    「幸福就像是綠色的藤蔓爬滿她全身,伸展纖細的卷鬚,從她的血肉中生出花朵。她看到灰白色的花朵在閃爍,好像出現在黑暗中或在水面底下一樣。她想起人們討論天堂的原因。」

    電影版

    她們隨著配樂Waterloo開近滑鐵盧。Waterloo沿續To Carol's (週日至卡蘿家)的主旋律,只是沒有那麼夢幻。這個主旋律,我稱之為特芮絲的愛的主題。

    這段床戲處理比劇本更細緻。導演說排戲時演員常提問,需要講這些台詞嗎?低限的台詞在這場戲發揮了很大的效果,如果按照劇本會非常俗氣。

    這場床戲醞釀從卡蘿一個人在浴室若有所思看著鏡子看始。卡蘿出來走到特芮絲身後,特芮絲坐在衣櫃鏡子前,從鏡子看到卡蘿站在身後,用手撫弄特芮絲的頭髮 (我要煞一下風景,這兩位都頭戴假髮。魯妮說拍攝床戲時,她還要戴上假的陰部套,這好像是電影界床戲的基本配備)。鏡子是很傑出的安排,把原著裡單方的欲望,變成電影裡雙向欲望的聯結。


    兩人談到新年前夕的孤寂,卡蘿說道:Harge and I never spend New Year's Eve together. There's always a business function, always clients to entertain.

    特芮絲的孤寂是:I've always spent it alone. In crowds. I'm not alone this year. 接著特芮絲伸手握住卡蘿,這是特芮絲最強烈的綠燈訊號,接著卡蘿拉掉束帶,彎身親吻特芮絲。

    有位網友形容這場床戲像一場「對話」,不像其他異性戀床戲通常是由一方主導。 (其實劇本裡的卡蘿相當強勢)

    • 特芮絲說「帶我去床上」/事實上卡蘿向後退了一步,讓特芮絲走在前面,卡蘿在後面跟上。
    • 特芮絲躺下來/卡蘿撥開特芮絲的睡袍,很驚訝地讚美特芮絲: "I never looked like that." 。
    • 卡蘿試圖關燈/特芮絲說「我想看著妳」,同時把肩上睡袍褪下。
    • 卡蘿脫下自己的睡袍,讓特芮絲看見。
    • 卡蘿親吻特芮絲的胸部,再往下親吻。
    • 卡蘿回頭親吻特芮絲,預告裡出現兩人肩並肩,先是特芮絲看著卡蘿,再換成卡蘿看著特芮絲。這樣平行取景角度,有平等意義,也更像是一場對話。
    • 卡蘿說完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 劇情進入到激烈的下一段⋯⋯

    "I never looked like that." 不是出自原著著。這句話是:「我從沒有像妳看起來⋯⋯」,一般認為後面接的形容詞是「青春貌美」,尤其在強調「年輕」。若要直譯可為「我從沒有像妳如此美麗」

    這句台詞在座談會、媒體訪問多次被提問,陶導承認拍片時也特別徵詢很多人的意見,異性戀不可能有這樣的對話,男同志之間不太會這樣比較,但是出現在兩個女人之間就顯得很親密。因為卡蘿本人非常艷麗,她自己也明白。但是情人眼裡出西施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卡蘿忘卻自己的美,只看到對方才是最美麗的。就算特芮絲覺得自己戴著愚蠢的耶誕帽,都無法阻止卡蘿故意留下手套,想要進一步認識特芮絲。

    我還有另外一種想法。這是指特芮絲無比坦誠。不論卡蘿在艾比之後有沒有其他的情人,特芮絲可能是第一個在性事,把心與身如此赤裸地奉獻出來。此處的「我從沒有像妳如此美麗」,更多一分對特芮絲勇敢示愛的感動。卡蘿對哈吉或艾比恐怕都不曾坦誠相對,所以輪到自己要褪去睡袍時,第一個反應是先關燈來隱藏自己。開燈在此具有兩個人坦誠相對的意義。

    我建議仔細聽配樂Lovers,前奏有段很長的弦樂烘托,幾個撥弦特別撩動。到2:05通常是這個主旋律的結束,但是這裡卻進入另一段高亢的曲段,20秒後慢慢淡出。

    卡蘿的離去

    原著

    「滑鐵盧之夜」之後,倆人還有好幾段幸福纏綿的時光,而不是像電影版,在第二次床戲後就戲劇性地不告而別。原著有段由光明到黑暗的淡出過程。 這本書有些段落描述很有攝影作品的張力。尤其是特芮絲講了好將次要把眼前的一景一物記錄下來。例如第十五章最後,特芮絲想把「滑鐵盧之夜」房間裡的每一項物品,像拍照的方式留存記憶。第十六章開頭,特芮絲連距離、平衡感、聲音都變了。她還試著記憶眼前旅館大廳的景像,於是注意到可疑人物。

    特芮絲回房打開門看到卡蘿,這段文字很鋒利,戀愛就像一箭穿心,但若失戀肯定把人砍到深可見骨:
    「⋯⋯卡蘿的影像就像銳利的長矛猛然貫穿她的全身,她在那裡站了一會兒,手還放在門把手上。卡蘿站在浴室裡看著她,握著梳子的手還放在頭頂上,從頭到腳到打量著她。」
    特芮絲走過去和卡蘿緊緊相抱,卡蘿這才解釋她為什麼遲遲不敢表白:「因為,我以為我們之間沒有第二次機會,我以為我不希望我們這樣。結果我錯了。」電影版,卡蘿並沒有這種明顯的表白,卡蘿到結尾才說出我愛妳,特芮絲一次都沒說過,電影版把情緒壓抑得更緊實。

    小說雖然認為兩人相愛的故事是unapology天經地義,理所當然。文中還是出現了社會恐同氣氛。卡蘿後來有好幾次會在桌下用腳去碰觸特芮絲的腳,卻不願特芮絲公然地抓著卡蘿的手臂。卡蘿甚至提到這樣的戀情「在世人的眼中,這是大逆不道的事。」

    第十七章到第十八章,艾比用電報告知卡蘿有私家偵探跟蹤,這兩個章節,她們不斷試圖甩開跟蹤。第十九章,卡蘿決定和私家偵探正面對決,勇敢地攔下對方,買下他手上剩餘的資料。其實已於事無補,資料都送出去了。私家偵探建議卡蘿趕快回去面對律師。

    卡蘿原本打算搭飛機回紐約,一個星期再回來和特芮絲會合。不過,特芮絲隱約覺得這並不是短暫的別離。

    第二十章,兩人互通電話、信件,但是消息越來越不樂觀,卡蘿態度越來越冷漠、粗魯。第二十一章,特芮絲終於電話聯絡上卡蘿,電話聲音非常混亂,卡蘿懷疑線路被人竊聽,沒辦法在電話中細講。特芮絲惱怒搞不清楚目前狀況。在雙方都不耐煩的情況下,卡蘿說完再見,特芮絲沒有回話就默默地掛上電話。

    特芮絲通完電話很沮喪,在西部第一次掉了眼淚。她想離開這個小城,準備行李時發現一條有香味的手帕:
    白色手帕折好的角從一個口袋冒出來,特芮絲把手帕拿出來,拿到鼻子邊,想起在迪莫伊那天早晨,卡蘿把手帕放在那裡,上面還有少許香水餘味。

    接著特芮絲發現了一封卡蘿寄來的長信,最重要的內容只有一條:卡蘿同意律師的要求,不能再和特芮絲見面。

    特芮絲的恨意,在第二十一章後面,有一段拍板論定。特芮絲走進常打發時間的圖書館,看見門楣有一幅畫像:
    「畫裡是個微笑女人,身穿宮廷式華麗服飾,手就擺在脖子下方,驕傲的頭半轉過來,彷彿畫家正好補抓到她的動作。這麼一來,她那兩隻耳朵下方懸垂的珍珠耳環,看來也好像在晃動著。⋯⋯⋯⋯那就是卡蘿。」
    這一段的關鍵字是「珍珠耳環」,與特芮絲在午餐約會看到的珍珠耳環做呼應。Sarah Waters也是位愛用珍珠比喻的作家。我讀過一篇國外論文,珍珠在文學作品裡常代表內外不一致,由沙粒引起蚌類包覆的動作,有欺騙的含意。特芮絲認為卡蘿背叛了她,衝出圖書館想要喘一口氣。

    第二十二章,特芮絲拒收所有的支票,找了一些零時工勉強維持生計。艾比終於打電話找到特芮絲,只是一些冷淡的訊息,不像電影版裡的艾比提供實質幫助。男性友人丹尼來訪,他淡然接受特芮絲與卡蘿的感情,似乎只要特芮絲願意,他有機會成為最佳候補情人,讓特芮絲回到安全的異性戀社會。


    電影版

    從劇照看來,私家偵探偽裝成乾乾淨淨的業務員,主動向她們推銷,但是被她們取笑,不像書裡面無表情的黑衣人形象。卡蘿好像也沒有像原著裡準備拿著一把槍攔下私家偵探。劇照裡是車子爆胎,等著對方走近。



    受篇幅限制,沒有兩人後段的幸福時光,卡蘿戲劇性地離開特芮絲。失戀的特芮絲落魄無助,預告片裡完全看不到。特芮絲恍恍惚惚地過日子,睡不好也吃不好。她把卡蘿的照片沖洗出來,看著照片暏物思人。


    她打電話給卡蘿的那一場特別催淚。特芮絲報上名字,卡蘿擔心竊聽什麼也沒說,兩個人沈默在電話線的兩端。卡蘿顫抖地撫摸按鍵,幾度想要掛掉又忍住不動。最後她按掉電話,觀眾聽到特芮絲這一頭脆弱地低喊:I miss you 我想妳、我想妳。另一頭,卡蘿早已臥倒在床上,淚流枕上。



    電影版的卡蘿不像原著那樣冷漠,排拒特芮絲。電影編劇讓卡蘿給觀眾一個解釋,她只是身不由己。

    艾比和卡蘿見面,卡蘿很後悔沒有叫特芮絲繼續等她。艾比念著舊情,幫她跑了一趟西部。

    艾比來找,特芮絲剛起來,看來晨昏顛倒,衣衫不整。她責備艾比嫉妒她和卡蘿的感情。電影版的艾比溫柔無比,她對特芮絲解釋和卡蘿之間已是遙遠的過去式。

    後來艾比把卡蘿的信交給特芮絲,特芮絲拿到信馬上衝到外面讀著,讀後茫然不知所措。這封信的部份內容出現在預告的旁白,大意是有天你會成長,找到適合的幸福。
    Dearest there are no accidents and 世事皆無偶然
    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 萬般因果循環
    No explanation I offer will satisfy you 無一說詞可採
    you seek resolutions 尋尋覓覓解答 because you are young... 只因少不更事
    but you will understand this one day 終有領悟之時
    And when it happens i want you to imagine me there to greet you 我當宛如陪側在旁,獻上祝福

    艾比開車載特芮絲回去,由於特芮絲情緒太激動,艾比停下車,特芮絲走進寒風裡心痛到嘔吐。有一幕是艾比從後視鏡裡看著特芮絲,特芮絲哭到累了,攤在後座椅上。導演Todd Haynes在影展座談會提到凱特第一次看試片,她看到這一段感同身受地掉了眼淚。


    回到紐約

    原著

    對於特芮絲回到紐約的生活著墨不多,第二十二章最後,她想起紐約的衣服像是青少年的衣著。最後她決定先換髮型。

    第二十三章一開始,特芮絲變成另外一個人。我喜歡第一段人事全非,黃梁一夢的感覺:
    特芮絲走進好的房間,注意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地毯的角拉平了。這個房間真是看起來又狹小又悲慘,不過這就是她的房間,小小的收音機還放在書架上,枕頭在工作室的沙發上,這些東西像她好久好久以前寫下,後來又遺忘的簽名,依舊屬於她這個人。
    她找到新工作,接著打電話給艾比,卻不願打電話卡蘿,聯絡還車的事情。艾比問她,為什麼不直接打給車主呢?

    卡蘿在旅程中教過特芮絲開車考駕照,所以特芮絲從卡蘿離開後,孤伶伶地開著車子在西部打工苦等,最後再身心俱疲地把車子開回紐約。 特芮絲在獨自在西部,書裡只有一次寫道她掉眼淚。第二十一章,兩人最後一次通話:
    等她到回去住所,再一次見到自己租來的房間時,眼淚才落了下來。「雙人床的中間凹陷了一處」。一疊卡蘿寄來的信放在桌上,這個地方她連一晚都待不下。
    我看到特芮絲越積極重新振作,就越覺得背後有多麼強的恨意在支撐著她。特芮絲怎麼可能主動聯絡卡蘿?

    電影版

    特芮絲回到公寓,重新粉刷家裡,想辦法振作起來。女孩子擺脫失戀的第一步通常是剪個亮麗的髮型,而新的造型簡直是Audrey Heburn (奧黛莉赫本)再世。電影造型設計承認這是她的意圖,1953年《羅馬假期》當紅,赫本頭肯定是當時最熱門的短髮範本。原著裡簡單一句改頭換面,電影版則由造型設計Sandy Powell(桑迪·包威爾)大顯身手。

    特芮絲在旅程中為卡蘿拍攝的照片,讓她獲得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的工作機會。這段情節讓我想起《High Art 高檔貨》,你的照片會透露你是怎樣注視被拍攝的對象,旁觀者都能感受到裡頭的張力。

    我很喜歡預告片有一景是攝影機從外面拍攝公寓,特芮絲穿著合身,在左邊的窗戶拿著杯子,右邊是另一戶人家,有兩個人在冰箱前對談。好像有人偷偷窺視她的生活,想看看她是不是過得很好。


    不過卡蘿沒有再聯絡特芮絲。直到有一天,她在車上突然看到特芮絲從她眼前走過。卡蘿正要去律師事務所,這驚鴻一瞥動搖她原本委曲求全的決定。



    卡蘿在律師事務所有一段精采告白,電影編劇覺得最有成就感的一段戲。原著並沒有這一段,是編劇原創。卡蘿選擇完全放棄監護權,抗拒他們不准見特芮絲的要求。
    I will not negotiate anymore 我不再屈服退讓
    I want it and I will not deny it 我不想自欺欺人
    這兩句話在預告片中聽來擲地有聲,是電影中最有力量的反抗宣言。
    卡蘿沒有讓前夫太難堪,她感念夫妻的情份: The most breathtaking gift we gave each other is Rindy (琳蒂是我們送給彼此最珍貴的禮物)。卡蘿把監護權全讓給前夫,只要求探視權,如果連探視權都沒有,只好在法庭上把所有事情攤出來。那會非常難看,但我們終究不是卑鄙的人 but we are not ugly people.


    我建議參考一段1961年由Dirk Bogarde演出的英國影片《Victim》,他被太太質問,於是在4:00~4:12說出:「I stop seeing him because I want him. 我不再見他的原因,是因為我想要他」,這是那個年代石破天驚的同志情慾告白。

    不是終點,是另一個起點

    原著

    特芮絲怎麼可能主動聯絡卡蘿?為了還車子,成為特芮絲打電話給卡蘿的唯一理由。

    第二十三章,除了前兩頁之外,全部是倆人最後會面的重頭戲。寫得很長、很細、很慢,像是徘徊不已的長鏡頭。擔心再快一點,她們的故事就永遠消失在最後的句點。

    特芮絲終於提起勇氣打電話。卡蘿提議第一個會面時間是當天下午。特芮絲以前從沒拒絕過卡蘿,卻立刻回絕沒空。卡蘿再提議明天,而且是卡蘿親自過來取車。 卡蘿當天又遲到了。身上穿的衣服和第一次在百貨公司相遇時一模一樣。卡蘿在打念舊的心理戰。或許電影導演覺得兩個人都有所改變了,沒有採納原著的想法,但是頭尾相同的衣著,可能給他full cycle的靈感。偵探或犯罪小說常在結尾解釋前面的疑問,卡蘿在席間的談話也有類似的功能。

    第一次午餐約會,書裡的特芮絲並沒有自己點餐,全由卡蘿決定。電影版特芮絲向服務生要求全跟卡蘿一樣。這一次會面,卡蘿先點了茶,特芮絲很僵硬地跟著點茶。不過她並不喜歡茶,還皺著眉頭看。

    卡蘿難得直接表達真心話,劈頭就問特芮絲「妳恨我嗎?」。特芮絲心口不一致:「卡蘿,我怎麼能恨妳呢?」不過特芮絲還是講到她在西部的遭遇,還有那幅代表背叛的畫像。

    卡蘿的第二張念舊牌是回想兩人百貨公司初遇。為什麼找上特芮絲?「因為妳是唯一一個沒有忙得要死的女孩。我記得妳也沒穿工作服 。」

    接著特芮絲拿出一個燭台送給卡蘿,這是個令人心動的時刻,觸動了卡蘿開口說出:「我愛妳」。特芮絲沒有回應。卡蘿只好找下台階:「我知道妳並不愛我,是嗎?」

    她們跟著談到離婚官司,聽到卡蘿拒絕妥協,特芮絲終於微笑了一下。電影版則是全本演出卡蘿在律師事務所的告白,對卡蘿的角色有很大的加分作用,觀眾能不心軟嗎? 緊接著,卡蘿提出最大膽的要求,卻在最後一句轉折變成膽小鬼:「我新租的公寓很棒,足以住兩個人。我本來希望妳會願意過來和我一起住,可是我猜妳不太想這樣了。」唉,敢提出就不要怕被拒絕。人家還沒說不,不必為了自己的面子先幫對方說不。

    特芮絲內心還在一片混亂之中。還好卡蘿修正錯誤,再補上一句不花俏,不閃躲的誠懇請求:「妳願意嗎?」特芮絲的第一個反應是「不願意」。要是我也不會立刻答應。

    這次聚會照理就到此結束。特芮絲要趕著參加另一個工作派對,突然很遲疑地邀請卡蘿一起出席。卡蘿才剛被拒絕,怎麼會同意?這時候特芮絲心裡想著「感覺到自己可能再也不會見到卡蘿」,這個情況和當時在百貨公司,卡蘿第一次買完行李箱,特芮絲回到櫃台,低頭意識到消逝的時間和可能再也看不到卡蘿,是首尾完全相同的情境。 接下來特芮絲參加派對,遇見對她拋媚眼的女演員,重覆一種似曾相識的興奮。那一刻特芮絲終於了解自己想要什麼。離開了派對,找到卡蘿聚會的酒店,走進去正好和她相視而望。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個Happy Ending嗎?當卡蘿能夠說出真心話,特芮絲能夠表達自己要什麼,這段關係有更好的機會能重頭來過,再也沒有比這更棒的second chance.

    電影版




    電影版內容會是什麼,原著已說得夠清楚。不太一樣的安排是卡蘿寫了一封信(還是電報?)給特芮絲要求會面。特芮絲一開始氣得把信丟掉,但最後還是赴約。 電影裡的卡蘿同樣使用許多下台階說詞:「我沒把握妳會前來」、「我希望妳能和我同住,但是我想妳可能會拒絕。」特芮絲杏眼圓睜,當然拒絕。

    卡蘿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說出史上最動人的「我愛妳」,全看凱特的功力。最後特芮絲如何回心轉意,只能等到電影見分曉。



    兩人茶敘時,旁人突然插入招呼特芮絲。這就和特芮絲接到卡蘿來電,被旁人喧鬧打斷是相同的暗示。溝通很困難,外在阻力大,所以更要開誠佈公。 我認同導演的處理方式,最後茶敘分別在電影開頭和結尾出現。不只是因為這會面太重要,要看兩次,更因為它代表著光明的訊息:不是終點,是另一個起點。




    結局向《Brief Encounter》致敬


    導演一直提到《Brief Encounter相見恨晚》是他處理結局的參考範本。這部電影對於英國同志文化有很深的影響,我有兩篇提過,一篇Sarah Waters on The South Bank Show,另一篇是The History Boys (2006)影評。因為「這部電影故事是各有婚嫁的中年男女偶然在車站相識,彼此傾心,於是每週四相約見面。道德與責任的牽絆,讓這段婚外情份外掙扎.二位主角把二次大戰時期禁忌的愛情詮釋得絲絲入扣。同志觀眾對禁忌之愛的痛苦,最能感同身受,該片在當時的同志社群甚受注目。電影學者要研究英國早期電影中的同志隱喻,一定會將它納入分析。」

    網路上有《Brief Encounter相見恨晚》最後結尾,其中的第三者打斷兩位主角談話,和撫肩道別都成為《Carol》片中致敬的元素。




    (Carol暫時寫到這裡)


    👉Carol的文字貢獻全是無償分享,如果你願意實質肯定我的用心,請支持購買我的生命與電影的真實紀錄:【拉子時代:第一部】

    Related Posts:

    77 意見:

    虾虾 提到...

    魔性啊,会被如此吸引,明天还有考试呢!

    匿名 提到...

    寫的真好 我好愛看 電影上映前解了點渴 感謝

    Orange 提到...

    你口渴,而我是發瘋。

    Unknown 提到...

    你好^^我也很喜歡看電影…特別是跟女同性相關的。我是一位女大學生、喜歡研究同性議題…
    ”鹽的代價”是我最喜歡的同性小說…在電影版上映前又再細讀一遍…原本想藉由網路搜尋找到中文的文章、找了一陣子都沒比較詳細的…在我要準備放棄時…偶然找到這麼棒的文章…發現了小說和電影間沒注意到的細節…也解答了我的困惑…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嚐嚐看淡菜”…的弦外之音^^
    我也看了你發佈的其他的Carol相關文章…讓我對這部份部份有更深入的認識…腥紅山莊的女主角真的蠻適合飾演特芮絲的…有點可惜(第一次知道她是飾演”姐妹”的一角)
    期待你的更新喔…超期待的!!!

    Orange 提到...

    有了電影的輔助後(雖然目前只是些片段),讓我在讀第二次原著注意到很多有趣細節,值得和大家分享。國外看過電影的網友都覺得Rooney Mara表現令人動容,是特芮絲的最佳人選。很可惜目前她的演出片段太少了。

    Dawn 提到...

    我的媽光看文字就心痛!!!!

    匿名 提到...

    Carol電影在IMDB twitter有新活動,可以留文向Cate Blanchett, Rooney Mara, and Sarah Paulson提問電影問題。
    https://twitter.com/IMDb/status/664471353995595776

    Orange 提到...

    我看了那些題目,真是五花八門啊。不曉得會挑到那些題。

    Clair C 提到...

    喔天呀我想知道結尾!please don't stop yet!!!

    Orange 提到...

    原著寫得很清楚,電影版也很忠實原著,就是很正面,但有點開放的結局啊。(我現在根據後續片段重新整理中)

    Clair 提到...

    哦!我說的是我好想知道電影版如何描述結尾,我重讀完中文原著,現正意猶未盡的讀英文版的。看完Cate的座談等訪談內容,我發現她真的是很有智慧跟想法的演員,不是只有依循導演跟編劇去動作,她顯然會加入自己特有的詮釋(而這是我最期待電影的原因之一)
    原著裡是以Terese 的角度去述說整個故事,當然Carol更顯得疏離冷漠,我期待電影在Cate的詮釋下能更多的看到Cate的角色,就像妳說的1+1>2

    Orange 提到...

    新增「故事的結構與節奏」。我從10/30開始發文,已經修修改改一個月。看來還要再一個月才會真的完成。

    Clair C 提到...

    謝謝妳持續的新增,我超想知道編編是如何重組這個故事,ㄧ直在網路上搜尋bread crumbs, 以致於kindle下載的the paying guests ㄧ直無法冷靜下來讀呀!

    Orange 提到...

    新增「假面夫妻的派對」

    Clair C 提到...

    Thank you! Thank you! And thank you!

    Sophia 提到...

    Orange~只能說你真的太神了! 剛剛才看到你的這篇文章,看完後整個解掉我看電影時覺得有困惑的片段跟轉折~
    要是我記憶正確,電影長度應該只有1小時55分鐘左右!

    Sophia

    Orange 提到...

    目前電影版內容我只更正到卡蘿對哈吉說"woman like me", 後面還沒時間修改。你不是回來台灣要看小說 (這位就是在紐約最後一天,用FB問我該不該看《卡蘿》的網友),這裡對原著也一併輔助說明。(啊,我是說得多了一點)

    Sophia 提到...

    中文版的小說都絕版了~ 找了好幾家網路書局都買不到> <....
    晚一點去信義誠品找找看!真的再找不到只能去買 Kindle版了~不過最近電影要上市,書商會不會再出版阿?

    Orange 提到...

    中文版要到農曆年前才會重新上市。

    Dawn 提到...

    "光從她第一眼發現卡蘿,就證明她潛力無窮。"
    這句後勁好強!

    Orange 提到...

    有後勁哦?電影版的特芮絲雖被「呆化」,但是很有潛力。還在陸續修改,目前改至「決定旅行」。

    Clair 提到...

    Therese不只有gaydar潛力無限,她根本是有gay magnets,先勾了Carol又勾了Gwenivel呀

    Orange 提到...

    改到後面,再來加gay magnets進階錦章。

    Unknown 提到...

    想等看過電影後再回來細看
    電影還要等到3月>< 好久~

    Orange 提到...

    你就不該在這裡留言啊。這是網路全球化的時代,台灣這次真的等太久了。

    Clair 提到...

    去裝冰塊的是Therese哦!(誤植為Carol)所以Thereseㄧ開始就很信任那個偵探,後來她才對Carol覺得很抱歉覺得都是她的錯,包含在車上的那段對白⋯⋯好期待妳的更新呀!

    Orange 提到...

    改好特芮絲裝冰塊。另外加上原著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說明。電影版,與湯米早餐時,特芮絲與卡蘿曖昧的眼神調情。

    Orange 提到...

    修改至「芝加哥」

    BPM37093 提到...

    太感谢了!这篇文章解答了一些自己看原著时没留意的细节。真是羡慕港台的小伙伴们可以在影院享受这部电影,网上有消息说就连俄罗斯都引进了这部片子,大概在3月公映。我们大陆真是想都不要想,哎...

    Orange 提到...

    很高興和大家分享原著和電影之間有趣的細節。謝謝讚美我為小伙伴,其實我年紀不小了,承受不起。

    匿名 提到...

    版主寫得太好了>///<~


    話說~~~我也好喜歡這部小說和電影

    電影看了三遍~每次重看時~~都要找尋有沒有當初沒發現的小動作


    不過~~結局應該算是//<~~>~

    其實看到結局~~多希望他們能擁抱>//<

    Orange 提到...

    原著結尾也沒有擁抱啊,太通俗的結局會產生破壞,回味無窮才能經典永傳。

    匿名 提到...

    所以最後她們
    應該算是
    有修成正果

    ?//<
    中間好虐

    Orange 提到...

    我引用編劇Phyllis Nagy的訪問:The point [of the ending scene] is that their world is full of possibilities at the end of the film. That is the most romantic and hopeful choice you could make. 電影並不保證從此幸福快樂,而是提供希望的遠景,兩人可以用較對等的地位和清楚的溝通經營雙方的感情。

    Orange 提到...

    修改至「滑鐵盧之夜」

    gill0212 提到...

    你分析得很好,看了几篇影评我决定读原著。文中提到定情曲,我索性看了Easy Living的歌词,发现Therese一开始就已经对Carol告白,以弹琴和送唱片方式来表达对Carol的爱。

    Orange 提到...

    我還沒寫完,而且有些系列題目(例如電影中的飲食鏡頭),寫在別篇。

    Unknown 提到...

    CAROL剛在香港上映,今天看完又來重讀一次你的文章,網主將原著跟電影的對比分析得太仔細,太到位,佩服!

    我沒看過原著也不打算看,打算明天再去戲院觀賞一次,網上片源畫質太差,強烈建議:作為導演,演員忠粉的一定要去戲院感受這電影的浪漫魅力,超高質的攝影,配樂,服飾,美指,這更像是Todd Haynes導演送給觀眾的一封情書。

    極力推介電影原聲帶,CAROL不一定符合所有好電影的條件,對於影迷如我,這次找不到不給滿分的理由,這年頭,好電影實在難求.....

    Orange 提到...

    台灣要到3月4日才上映,能看大銀幕是這一代觀眾的幸福,後人根本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Unknown 提到...

    香港其實是2月11日才正式上映,有某些院線率先上映兩場,不能錯過呀!
    我覺得《CAROL》選角不能再完美了,這角色充滿自信,是一個似乎對所有事情都掌控得住的人,成熟而獨立女人的魅力,Cate Blanchett的演繹真得無話可說。
    Rooney Mara這回的演出,比以往大部分角色都要內斂,含蓄,留意到鏡頭對她有多鍾愛? 嘩,多精緻的面孔。

    如果其中一個主角換人演,這電影整體觀賞價值顯然沒這個麼高,哈!


    Unknown 提到...

    是台灣的版主嗎?
    really breif encounter!
    這裡面有太多珍貴的資源了,請容許我再來慢慢細看。
    我想先插播一下,電影版Carol最後留給Therese見面的留言,有人注意到上面的日期嗎?
    (英原著還沒開始看,中譯台灣已經換了新裝上市了)書版不知有沒有這一個親遞紙條?
    這是巧合嗎?還是另有用意?

    Orange 提到...

    網路流傳照片顯示那封留言是4月17日(這個日期剛好是魯妮的生日,當然那天據說就是拍攝滑鐵盧床戲)。原著是特芮絲打電話給卡蘿,為了親自還車,並不是卡蘿寫信給特芮絲。

    匿名 提到...

    你好
    你提書中那個她們第一次kiss carol對therese說的第二次機會,看原文carol的意思There wouldn't be a second time, that I wouldn't want it 應該是說她以為不想再有第二次和女性的感情而不是和therese再沒有機會吧,雖然一看有點難解

    Lang 提到...

    @Air Su
    Patricia的小说《盐的代价》小说与电影《Carol》并非同一件事,A不是B的解释,B也不是A的补充,从小说为灵感来源,到剧本撰写,再到拍摄成电影,转了三次,出现了很多的改变,两者都是相对独立了。因此,不建议你从小说中寻找电影中的情节细节。

    Unknown 提到...

    您好,您的電影解析及評論相當完整。我已經看過電影,也有許多相同感受!
    覺得本片確實應該要向外推廣,它值得更多人看見。
    因此想請問文章內容是否可以轉載分享?必定會附上完整的原網址出處以及撰寫作者(您本人)!
    如果不方便也請告訴我!非常感謝!

    Orange 提到...

    其實我還沒修完,而且常常改,是否貼URL就好了,不要轉貼文字。

    Galena Tang 提到...

    不好意思,是我沒講清楚分享方法。
    我想轉載到幾個不同的地方,除了國內的網站如噗浪,亦有國外網站tumblr及微博。
    前面兩個地方還好,但若是想推薦給對岸朋友們,網址比較難分享(需翻牆才可瀏覽),所以文字會是較方便的選擇。

    不過如果您尚未完成文章,我想請問是否可以待您完成後再轉貼分享?謝謝!

    Orange 提到...

    謝謝你詢問我的意見,老實說,我很不贊成copy圖文出去,因為會限制我的更新,我常會心血來潮增增減減,可能會好幾個月(注意光是這篇就從2015年10月修到現在)。而且我的圖文量都很大,還有不同文章cross reference,且都是一系列的相關文章,這樣貼文會破壞我的寫作初衷。如果真是為了分享到對岸,我有豆瓣和微博,或許可以把這個自由留給作者本人。

    st 提到...

    已經進場看了三遍, 也上網上重溫無數次片段, 腦海中不斷迴旋著一幕幕動人情節. 從第一次從戲完出來,到現在經過了三個星期,連原著也讀完, 仍未能跳出這個深坑. 我只能說...我真得太愛這部電影了! 很謝謝你的分析, 很仔細, 幫助我重整了對整套電影的想法,並讓我留意很多本來忽略了的小細節, 你真得太棒了! 而且身邊也沒有像我這樣喜歡CAROL 的人, 能在網上讀到您的文章真得太令人鼓舞了! 這讓我知道CAROL 還是有很多人喜歡的.

    請務必要繼續關注好電影和好文學. 我很喜歡你的分析.

    另, 明天就是OSCAR了, 老實說, 我認為 cate blanchett 和 Rooney Mara 在CAROL 的表現都比上一套代表作(Blue Jasmine and the girl with dragon tatoo)進步. 皆因這兩套電影的角色都是較外放,和 神經質/瘋癲 . 但CAROL 的角色是 要求她們既含蓄內斂,但感情又要呼之欲出, 最難是沒有轉折,戲劇性的劇情輔助! 只有隱忍的對白, 這是多麼的考驗演員們! 但她們做得非常好! 最後在餐廳一幕和結尾對望我已經重看了上千百萬次. Rooney 在餐廳的心情轉變我看得清清楚, 從一開始的堅決和怒氣沖沖...慢慢到猶疑..到最後的不捨.. 如果她這樣的表現都拿不了OSCAR (何況已經是降格成為配角), 我不知道什麼才叫值得拿! (PS 我也看了 DANISH GIRL .... 相比起alicia 的無數次淚奔和重覆的表情 , Rooney 的演出絕對更有層次! 我不明白為何ROONEY 的呼聲會比她低...真得很可惜... .)

    Unknown 提到...

    相信小說和電影一樣精采~
    不知怎了,看了電影後,情緒就如排山倒海而來,雖然電影也是不慍不火,但那後勁,好像燒開水一般,快要滾燙起來!心中也會覺得,那小說是怎麼闡述的呢?想來這大概就是改編自小說的電影的魅力。當然有人喜歡小說,也有人喜歡電影。或許投射作用是直接到了演員身上,化身為書中的主角,又可能是部分的自己,當然還有看得如癡如醉的影迷。ㄏㄏ

    Ella 提到...

    看了特映,覺得有很多細節沒有在當下看出,果然,看了您的文章才發現錯過太多!準備上映後二刷電影了!原著也準備好一起品嘗!

    Orange 提到...

    請大家把握上映時機,多看幾次電影。我還會陸續再補充一些分析。

    匿名 提到...

    這篇文章真是至寶,適合看第一遍的朋友們來此共鳴和對話回味,感謝您的用心寫作~~
    一定要再去電影院支持和觀賞享受這整個劇組都是一時之選的百年好片!
    from M

    Kit 提到...

    神文啊:)

    Unknown 提到...

    Orange Fruit,您好~
    看完電影與原著後,難掩心中的震撼
    偶然找到你精闢的、幾近完整的分析文
    讓我感到狂喜
    雖然您在上面2/16與2/17留言說您可能隨時增減而不希望轉貼文字
    我很冒昧的請求您是否可以同意分享到the_L_word PTT
    讓大家能夠討論,
    更了解電影與小說中那些需要被提點的魔鬼細節。
    如果您同意轉貼,我可以找人轉貼。
    如果您有PTT帳號,並且不想透過人轉貼,那就更好了!

    Olive 提到...

    Orange你好,從幾年前(忘了當年我的花名是哪個peiwy/wy/Olive)你推薦了這本書到現在終於看到精彩的電影呈現,有種美夢成真的感覺,真是太幸福了。從知道有這部電影,我都不敢知道太多訊息,只想用全新的心情去電影院欣賞,以至於錯過了這裡一起觀影的機會,扼腕!不過來到這裡看到你的影評,真是過癮!

    觀影的感覺如夢似幻,那有如舞台劇般簡潔深刻的台詞,導演非常細緻的用話語以外的東西訴說了那怎麼都說不清的情感,兩位女主角傳神的演出,深情又令人心痛的對視,讓我每次看每次心疼。朋友說劇情薄弱不如斷背山,我卻覺得這樣看似平淡之下的波濤洶湧反而後勁很強,就像兩個女人之間那種細緻又深刻的情感,如一縷幽香縈繞心頭。

    這部電影讓我最喜歡是兩位女主角分別能在這樣艱困的外在環境與內心的迷惘不安下,勇敢追求自己要的,勇敢做自己。爭奪孩子監護權那場戲編劇太棒,女神的演繹也太贊,能為了女兒放低姿態,也為了自己挺直腰桿,完美展現了女人的柔弱與堅強。

    雖然Orange覺得抽煙是追求慾望的象徵,我倒覺得是迷惘不安,可她又迷惘不安的理直氣壯。就像艾比追問卡蘿她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卡羅俏皮又自信的回艾比說," I don't, I never did." 除了意喻對當年跟艾比的事不後悔,也呼應了後來在監護權那勇敢坦承她心之所欲。 我還沒再重看小說,但我相信這是凱特版的卡蘿。而我傾向電影跟小說是分別獨立的個體,在我心裡電影版的凱特跟魯尼詮釋的角色100分。

    電影很多細節都讓我心有戚戚焉,雖然情況完全不同,但我也曾在年輕迷惘的歲月迷戀上年長有家庭的人,也曾獨自坐上8點半從紐澤西回紐約的火車。魯尼把那種年輕忐忑想討好理解年長複雜的心緒演得很傳神。現在年長了,反而能理解卡蘿那封信的意義,看似殘忍,實則充滿愛意,願意放手讓對方自由的寬容成全。我想說的是,一部好的電影是能超越年齡性別文化,闡述的是每個人都有的真實情感。

    在網路上看到編劇說劇本改了9次,凱特也說這部戲如果在10年前出現,性向就會變成一個主要的爭議。我了解凱特的意思,2015年的Carol,因為現實環境更寬容了,格局能更大。就像阿朗說的,“沒有“為什麼我會這樣”的疑問或羞恥,沒有人要去自殺”。 卡蘿發現被偷拍崩潰,特芮絲後悔沒有拒絕害了卡蘿,卡蘿說 “I took what you gave willingly" 這是我聽過最地位平等的愛的宣言。兩個人都是willingly的給予索取,沒有責備,埋怨,後悔,誰勾引誰什麼的。在禁忌之愛中看到真是耳目一新。(這裡忍不住要提到戲院看完丹麥女孩散場後,我一直聽到女性觀眾說好自私,我相信在所有的關係裡某個程度上都是你情我願的,丹麥女孩並沒有處理好這塊)

    再次感謝Orange多年前推薦的好書,跟這部電影精彩的影評。下週會再去把握能在戲院看的幸福。

    有個疑問,那個橋下西裝男人給特芮絲一盒東西那是要表達什麼?

    Dan J 提到...

    Orange Fruit, 您好, 感謝您伴隨CAROL整理了如此多的資訊及分析.
      電影帶來的感動久久揮之不去,只能說CAROL真是一部絕美的電影,由導演,劇本,美術,攝影,音樂,及Cate和Rooney的都是最完美的組合.每次看都還是感到無比揪心,
    之前看過了原著, 更覺得電影版改編的卓越及完整.
      因此更想看到刪剪的片段呀, 尤其是Sarah Paulson和Rooney在他們出遊前的談話, 以及路邊爆胎的這兩段. 雖然聽說美國發行的DVD沒有, 還是懷抱著希望吧!
      最後有一個疑問還未找到解答,不知版主能否解答,由於和原著不同,因此電影中Carol為何一開始就要帶槍出門呢?

    Holly 提到...

    看完影片再看過這篇文章,感覺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細細品味~
    非常感謝您的分析~
    覺得沒有早點追這片真的太可惜了!

    Unknown 提到...

    版主分析的太棒!!!!
    讓我更暸解讓我更暸解
    演員和導演所表達的東西。
    導演拍得真的好細膩!鏡頭,燈光,配樂
    用16mm膠卷拍出來的懷舊感真的好讚!!
    我還要再進戲院看第三次!
    (只不過台灣片名有點爛……)

    匿名 提到...

    已進戲院看四次了,陶導凱特魯妮一生推!

    from M

    Unknown 提到...

    非常好看我要去三刷。博主分析得真好!

    Sadcat 提到...

    一直都很喜歡Orange的分析(fingerSmith迷) 很遲才決定看了Carol這部片 錯過了很多(迷粉瘋狂的)討論 版主說的國外討論Carol論壇是哪裡呢??

    Sadcat 提到...

    中文也有(迷粉瘋狂的)討論區域嗎?_?

    Orange 提到...

    我們為了電影首映有個臉書活動頁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63744773700270/ ,還是有人陸續在那裡出沒。

    Sadcat 提到...

    謝謝...好像錯過了很多活動TT

    4654 提到...

    Reni


    Oh my god, 真的好捧喔~我都是從頭到尾看了好幾遍, 文本都一樣
    說到您不經意拿到了早期的劇, 請問可以分享給我嗎?
    CAROL的確是令我對女同電影拾回感覺的一部好好好的電影

    Orange 提到...

    我把劇本另存於此:https://goo.gl/YI7492

    4654 提到...

    真的真的太太太感謝你了!! 好開心喔!

    Reni

    P 提到...

    分析很好看。
    但想問為什麼吸煙就是追求慾望的象徵?出處是在哪裡的?

    Orange 提到...

    陶導在某個座談會上解釋。本來是編劇納吉要回答,陶導示意由他說明。不斷地吸吐像是一直沒有被滿足,想持續追求的欲望。

    匿名 提到...

    這篇分析真的太精彩了

    個人非常喜歡
    Carol說:"you're trembling"之後關燈那一段
    (發現對方很緊張,關燈也許會比較不緊張)
    看了第二次才看懂Carol的動作要關燈XD

    不知道版主對這一段有沒有其他更深層的分析?

    Kuse083 提到...

    這篇分析太精采了。
    上映的時候因事錯過了沒能看成。直到昨天才看,餘韻留在心中久久未去。
    電影中真的是一個眼神、手勢都在透露情感,細膩動人,但自己觀影有很多細節、意象沒有看到,很高興看到這篇可以加深這方面的理解!
    看到博主的簡介並非是修讀電影相關的專業但分析得這麼細緻,好生佩服。
    不知道對於LGBT電影中的意象、隱喻,除了上文提到的Brief Encounter還有沒有一些書籍或是電影可以看以增進瞭解?

    Orange 提到...

    我恐怕沒有特定書單可以推薦,這些分析有些是依據導演或編劇分享他們的參考來源,有些是我個人累積的觀影經驗。

    romi 提到...

    謝謝你所有CAROL的BLOG 好棒~~

    Orange 提到...

    我很樂於做原著與影視改編的比較,因為有很多細節可以談論。這是出於熱愛,免費分享。

    Vin 提到...

    於聖誕夜再次觀賞CAROL電影版,也複習了此篇文章
    又一年飛逝,覺得逐漸能體會雙方互動間的小暗示
    謝謝ORANGE的文本比較與分析,祝聖誕快樂:1

    Orange 提到...

    一年後再回頭看這篇文章,這部電影實在太有看頭了。有一次兩個朋友來訪一起看片,我還陪著一段段解釋電影細節。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