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2

《紐約哈哈哈》的綠光時刻

關於住所與愛情的成長故事-我較喜歡的海報版本

有太多電影描述青春成長的歡笑與苦澀,年少時的玩伴紛紛投入成長行列,漸漸各分西東。主人翁如何在一個半小時的故事裡完成夢想,或至少是到達夢想的第一站,通常是我們最想要從影片中獲得的「安慰」。只是當情節太過理所當然,會觸怒觀眾的自覺,不喜歡被廉價地哄騙。




《Frances Ha 》(紐約哈哈哈,2012)則是近年來相當成功的作品,精準的抓住現實,讓人完全投入主角情境:剛進入社會,在三十而立之前的失落世代,就是這般掙扎著求生存。它高明之處是始終保持著陽光活潑的態度,既便在悲慘的谷底,都沒落下一滴眼淚,讓我們打從酸酸的心底疼惜主角的遭遇。

編劇讓她總是穿著不合時直的大外套
我稱它是一部關於住所與愛情的成長電影。住所代表的是工作、經濟能力與理想職業。電影使用四次字幕插卡,由不同的地址,從布魯克林、中國城、象徵居無定所的郵政信箱,再到否極泰來靠近百老匯的華盛頓高地。

至於電影中的愛情,所有主角不只一次表明他們是徹頭徹尾的異性戀,但是法蘭絲對蘇菲的態度,這一段貫穿整部影片的關係起伏,我第一眼看來擺明是完全破表的百合情誼。而且這段劇情比一般的女同影片更刻骨銘心,讓我很替那些拉子出身的編劇汗顏,妳們為什麼不能寫出像這樣平實好看的女女故事?

飾演主角法蘭絲,同時是本片共同編劇的才女Greta Gerwig(葛莉塔潔薇)在洛城時報的訪問 “Frances Ha's' Greta Gerwig has it all planned out, actually”證實創作意圖,坦言就是要刻意拍得像愛情故事:
“It’s 100% a love story. The best love stories are the ones where they don’t end up together. We very deliberately tried to make it like a love story. She has girl, she loses girl, she tries to win girl back. Just trying to make it feel like it was existing within the tropes of a romantic love story, then letting the reins go. 
It’s sad. That’s my favorite feeling in movies, that ache.”
這是百分之百的愛情故事。最棒的愛情故事通常是兩人最後沒有在一起。我們很刻意拍得像愛情故事。她有個女孩、她失去她、她想辦法追回她。 試著用愛情故事常用的手法去引導劇情。
那是苦澀的。我最喜歡的電影情緒,就是那份痛苦的渴望。 
不過,也因為她招認編劇手法,我反而不想把電影放在拉子片單,只是單純地享受她們的同性情誼。或許就是有那份近乎女同志的渴望,才有堅定同性感情。雖然這裡只有法蘭絲對蘇菲單方面的感情。



法蘭絲來自加州北方樸實的Sacramento(沙加緬度),大學畢業後在紐約和同學蘇菲合住在布魯克林。片頭一開始是她們青春無敵的生活剪影,還保有小孩子氣的打打鬧鬧。或許對法蘭絲而言,和蘇菲的生活代表著永遠不必長大的童真。

兩個人都有男友,他們對性生活點評,一個是後面來,一個是臉上射。不算滿意,但可以接受。兩人自嘲彼此就像沒有性關係的女同志,這個定位從一而終。與其他強調女性友誼,卻老是在搶對方男友的電影,本片的女主角真的專注在女性,而不是其他男性。

快要到期的租約提前敲響成長的時鐘。法蘭絲拒絕男友共養兩隻貓的同居提議。養貓?怎麼感覺很像女同志才會做的事?雙方正從不能同居的尷尬中抽離,法蘭絲剛好接到蘇菲的電話,法蘭絲的口吻突然變成一個青春期的小男孩,稱呼對方sexy 「正妹」,前後還講了三次我愛你。

外國人口中的我愛你通常是慣用語,但是我沒聽到法蘭絲在片中對任何一位男性說過這句話。

我們的未來
電影還沒交待兩人的職業現況,直到兩人坐在床上覆頌「我們的未來」,巧妙地點出內容。這段是我印象最深的三段之一。
蘇菲:我們會征服世界
法蘭絲:你會變成出版界的女魔頭
蘇菲:你會成為現代知名的舞者,我會花大錢幫你出書
法蘭絲:我們常取笑的蠢蛋會買來,放在咖桌上裝飾
蘇菲:我們在巴黎有一間渡假公寓
法蘭絲:我們有戀人
蘇菲:沒有小孩
法蘭絲:我們會受邀去大學畢業典禮演講
蘇菲:還有榮譽學位
法蘭絲:得到好多榮譽學位

法蘭絲的夢想是當個舞者,然而她只是舞團快要破產的見習生,動作很笨拙,很懷疑她要靠什麼絕招才能達到夢想。法蘭絲的工作或許岌岌可危,但不及法蘭絲的感情瞬間由紅轉黑般無情。

法蘭絲像個深情的傻小子在大樓一樓等待蘇菲下班,在美麗的公園裡浪漫地用餐。



兩人的世界裡一直有手機介入,通常就是危險的訊號。蘇菲打算和另一個室友搬到房價較高的區域,也預告雙方漸行漸遠的社經地位。

法蘭絲想要在孤獨的世界裡找到救生圈,藉著退稅主動邀請富家子雷夫吃飯,最後刷卡不過,跑出去領現,卻因為提款機壞掉,跑了好幾條街,還摔了一跤。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為這一摔,法蘭絲進了雷夫在中國城的公寓,最後分租到一個房間。

參觀房間

雷夫起初意有所指,「Do you want to see my room? (你想參觀我的房間嗎?)」是他邀請女孩上床的開場白。其實外國男子另外一句常用的搭訕台詞是:「Do you want to see my car? (你想看看我的車子嗎?)」我有個女性朋友剛到美國,就一直搞不懂為什麼一堆男生邀她去看車子。車子有什麼好看的?

法蘭絲拒絕雷夫的意圖,以無性方式和兩個男子共同生活。妙的是蘇菲第一次來此探望,法蘭絲對蘇菲說:「你想參觀我的房間嗎?」,那句台詞讓我暗自偷笑。

在一次舞團公演後,法蘭絲的感情和工作雙雙遭遇危機,舞團沒辦法留她加入聖誕節公演;蘇菲要去見男友家人,法蘭絲質疑蘇菲不再愛她,友情破裂,自稱要去度假不再聯絡。

公寓裡另一個合住的男子是班吉,想要找機會出頭的年輕編劇,直言法蘭絲沒人要 (undateable)。這一對卻安份地變成一起看電視的無性伴侶。法蘭絲在電影裡幾乎沒有異性緣,感覺上她必須先搞定和蘇菲的關係,才能想到其他男性。

像電視劇般有兩位無性的丈夫
沒有工作的法蘭絲回鄉度過聖誕節,再回紐約已是一貧如洗,只好借住舞團成員瑞秋的住 所。瑞秋帶她出席一場成熟社會人士的餐會,席間有律師,還有一對夫妻在巴黎有小套房。有人認識蘇菲的男友,間接知道蘇菲要跟未婚夫外派東京。感覺法蘭絲心頭的傷口裂得更大了。

喝到幾分醉意的法蘭絲講了一段內心告別"It’s that thing “,是本片給人印象最深的一場戲。
“I want this one moment. It’s - it’s what I want in a relationship… which might explain why I am single now. Ha, ha. It’s, uh - It’s kind of hard to -It’s that thing when you’re with someone and you love them and they know it and they love you and you know it but it’s a party and you’re both talking to other people and you’re laughing and shining and you look across the room and catch each other’s eyes. But not because you’re possessive, or it’s precisely sexual, but because that is your person in this life and it’s funny and sad but only because this life will end and it’s this secret world that exists right there. In public. Unnoticed. That no one else knows about. It’s sort of like how they say that other dimensions exist all around us but we don’t have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them. That’s what I want out of a relationship. Or just life, I guess.”
我想要在交往中的一剎那就好,所以我才單身那麼久,哈哈,真的很難⋯⋯當你和某個人在一起,你愛他們,他們知道,他們愛你,你也知道。你們在派對上,你們各自和朋友在聊天。忽然間,你們被彼此的目光吸引,並非因為佔有慾或肉慾,而是因為你知道就是他了。那感覺可笑又可悲,因為人生短暫無常,因為沒有人知道這個秘密時空的存在。就像我們周遭其實有很多次元,只是我們察覺不到。我希望我的戀情就像這樣,或生活像這樣⋯⋯




雖然這段告白的中文字幕使用「他」,但是英文全部是中性的someone, person。裡頭的relationship,不論是指「戀情」還是「關係」,其實都是指與蘇菲之間。

法蘭絲一時衝動,決定周末去巴黎借住免費公寓。可惜沒有《扥斯卡尼豔陽下》的效果,時間都浪費在調整時差。在最遠的地方,她意外接到蘇菲電話,邀請參加惜別派對。法蘭絲終於放下怨恨的心情,沒有點破自己不在國內,強忍著情緒用「我愛你」話別。


法蘭絲趕著回國會見舞團經理,以為獲得留用,沒想到只是請她當行政。她負氣推辭,走投無路之際只好回到大學當暑期舍監,順便在宴會廳打工。

接下來情節有點痕跡太過明顯的大轉折,不過主角再沈淪下去,恐怕就失去喜劇的定位。

法蘭絲在學校募款拍賣會上服侍大人物,巧遇蘇菲硬拉著未婚夫回母校。蘇菲酒醉大鬧與未婚夫吵架,半夜溜到法蘭絲宿舍。兩人終於有機會述說近況,原來蘇菲不想生小孩,不想嫁人,不想待東京,原來部落格的快樂生活都是謊言。最後她們約定一起重回紐約。蘇菲在睡前,第一次在片中對法蘭絲親口說:我愛你。

次日清晨蘇菲換回衣服,像是一夜情後的男子偷偷離開,留下紙條說是什麼都不記得,在紙條結尾雖然寫著我愛你,卻在前面加了掩飾情感的「哈哈」兩字。

法蘭絲發現,立刻起身追出,在計程車後激動地呼喚蘇菲。我腦中突然想起《渺渺》的結尾,小璦在機場奔跑追著揚長而去的飛機,喊出她那沒人聽見的表白:我真的好喜歡你。

電影有個快樂而稍微妥協的快速大結局。

法蘭絲不再跳舞,主攻行政。不再和蘇菲同居,但是一起共進午餐。她推出自己編舞的作品,由更適合的舞者詮釋。

在公演後的派對,還是走入婚姻的蘇菲正和先生咬耳朵,法蘭絲正和舞團經理說話,突然兩人遙遙相望,相視而笑。這就是"It’s that thing “裡的秘密時空,印象三段之最後一段。我稱之為《紐約哈哈哈》的綠光時刻,終於看到了傳說中的綠光。

法蘭絲終於有自己的新公寓,她寫下名字,塞進郵箱,發現姓氏太長,只好妥協把後面摺短,變成Frances Ha。

我笑了,只是眼框裡有一圈淚水。



Greta Gerwig同年出現在伍迪艾倫的《To Rome With Love (愛上羅馬)》飾演Jesse Eisenberg角色的女友。我對她的演出完全沒有印象,不知道是劇本太爛,還是彩色不太適合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1. 敬請留名字(名稱)讓我可以有機會記得/認得你 :)2.用手機留言容易被系統判定為垃圾留言,沒關係我晚一點會把它撈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