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8

Carlos Lacerda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透過Carlos Lacerda (1914 ~1977)的政治生涯,可以多了解巴西的政經發展發展。他是蘿塔的老朋友,他擔任州長後指派蘿塔推動Flamengo Park建設。但是巴西不穩定的政情,以及僵化的官場文化,讓蘿塔在開發Flamengo Park過程中倍感艱辛,也完全改變伊麗莎白在巴西的生活。

 Lacerda 終究沒有實現當選總統的美夢,蘿塔因為他而間接斷送的性命,Flamengo Park成為他們的紀念碑,憑弔遺憾的結局。

Carlos Lacerda



除了網路上的資料,我在市面上找到兩本中文參考資料,一本是三民書局2008年出版《巴西史-森巴王國》,第一本是烏拉圭作家Eduardo Galeano寫於1971年著作,2013年由南方家園文化出版《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

不論是左派右派,國家能否長治久安,端看民生經濟是否富裕,權力分派是否公正,除了這兩項課題,巴西還受到兩股力量影響,一個是巴西軍方的態度,另一個是外國勢力,各國介入當地的經濟利益。從二十世紀開始,美國影響力大增,成為左右巴西政權的外來力量。

巴西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初期工業基礎薄弱,無力自行開採利用。美國看中巴西的弱點,拉攏執政當局佔取開發礦產的權力,表面上美國以提供資金換取開發,事實上美國付出的成本極為低廉,而礦產原料再製為工業成品獲利極高。美國為了持續掌控資源,不斷控制巴西政府,願意配合的執政當局可以從中獲利,鞏固政權,不願配合的領導人,就面臨美國暗中支持政變。南美洲國家人民普遍對美國帝國主義有深厚的歷史仇恨。

巴西從1889年由殖民時代的君主體制邁向聯邦共和,開始推行選舉制度。草創階段,百廢待興,政經不穩。1929年全球性經濟恐慌促成強大反政府聲浪,1930年引發軍事革命。事後以間接選舉方式選出Getúlio Vargas (瓦加斯) 為總統。他在任期屆滿前修改憲法,收回立法權,解散議會,採用集權獨裁的手段,消減地方軍事力量,地方首長改為官派,同時拉攏天主教會,統治長達15年,是巴西任期最長的政府領導人。

1936, 左前坐位為瓦加斯,右為美國羅斯福總統

Lacerda出身里約熱內盧政治世家,主修法律,辦過報紙,是蘿塔的老朋友,老鄰居。他屬於富有的地方菁英,加入政黨 National Democratic Union (UDN),政治光譜歸為親美右派人士。他從30年代即參與反瓦加斯的陣營,反抗活動惹惱政府,經常必須躲藏行蹤。

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想要染指巴西的鐵礦資源,和巴西軍方過從甚密,軍方可以藉此獲得大炮等軍備,然而瓦加斯傾向美國政府,利用美援建立鋼鐵等重工業。兩方勢力對立,暗潮洶湧。

至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巴西被迫參戰,表態參與美國陣營,此舉激發國內追求自由民主與民族主義的反對力量集結。戰後,軍方順勢利用反對力量,逼迫瓦加斯下台,1945年重啟總統大選。

瓦加斯雖然下台,影響力陰魂不散。他支持Eurico Gaspar Dutra (杜特拉)參選總統。杜特拉出身軍方,是屬於效忠瓦加斯的軍方派系。1946年杜特拉意外勝出。杜特拉大多延續瓦加斯的政策,極權、專制、親美。美國於1948年在大使館增加「礦業參贊」一職,顯示美國以政府角色參質巴西礦業開發。

1946,右揮手為杜特拉,舉帽者為美國杜魯門總統

Lacerda在1947年當選里約熱內盧市議員,由於政治因素,任期只有一年。這段時間,他透過報紙鼓吹地方首長應由官派改為民選。1950年他當選為國會議員。

1951年總統大選,瓦加斯乾脆親自出馬競選,再度以高票當選總統。瓦加斯更進一步極權,反對派的抗議更加激烈。



(1951年底伊麗莎白到達里約熱內盧)

1954年8月,Lacerda受到瓦加斯黨羽暗殺未成,當時稱為Rua Tonelero事件,槍擊發生於Lacerda在里約熱內盧市住處,離蘿塔公寓只有一條街距離。事後Lacerda被視為英雄,於同年再度當選國會議員。

Lacerda受到槍傷
瓦加斯受到反對派壓力,軍方亦表明不再支持瓦加斯,沒多久他便舉槍自殺身亡。他自殺的原因,Rua Tonelero事件只是導火線之一。真正原因之一是瓦加斯將鐵砂以高價售予共產國家,美國不能忍受瓦加斯有主控資源的能力,絕不支持不聽話的領導人。

瓦加斯自殺後,暫由副總統繼任,乖乖地讓美國繼續壟斷。

1955年總統大選,政局不穩,有意參選的將領甚至引發槍擊事件。年中Lacerda逃至古巴大使館尋求政治庇護,蘿塔還不畏威脅前往探視。(不過當時的古巴尚未革命,是受軍事方統治)年底Lacerda轉道飛至美國,伊麗莎白還寫信給美國友人,請託幫助。

1956年新任總統由Juscelino Kubitschek de Oliveira(簡稱JK,庫比契克)當選。他以大量舉債的方式進行推動國家建設,最知名的計劃是將原來首都由里約熱內盧遷至中部的內陸高地Brasilia (巴西利亞)。理想上,此舉可以平衡區域發展,但是不免聯想有人藉機中飽私囊,因為JK後來在史上留下貪污之名。

巴西利亞50年代的超現代建築
*巴西利亞許多建物出自Oscar Niemeyer設計,巴西利亞的建築展示,受到國際注目。下為設計師歷年作品命介紹:



(1956年底伊麗莎白獲普立茲獎)

JK

蘿塔和Lacerda都反對遷都,他們認為人口集中在里約熱內盧,還需要很多建設,政府應該把經費集中在改善大多數人的生活,而不是花大錢在「荒郊野外」重新開發。現在來看巴西利亞首都,每個建築都精心設計,但對某些人而言,覺得政府搞錯優先順序。當時巴西利亞沒有大型聯外道路,必須空運才能進入。

史書對JK正負評價皆有,支持者讚賞他的經濟發展政策有效,讓當時的巴西成為第三世界最主要的工業國,反對者指出巴西承受急遽的通貨膨脹,經濟基礎沒能維持長期榮景。

(1958年伊麗莎白陪同赫胥黎前往巴西利亞)

Lacerda 當選州長
1960年為了配合巴西首都正式遷往巴西利亞,原來里約熱內盧州被改為Guanabara state (瓜納巴拉州),直到1975年才再改回里約熱內盧州。

此時Lacerda已回到巴西,參選瓜納巴拉州長勝出。蘿塔和他都是里約熱內盧的子弟,想要恢復里約熱內盧過去身為首都的光榮,當蘿塔提出開發濱海Flamengo Park,兩人一拍即合。

Lacerda當選州長後,經常出國增加未來總統候選人的資本。為了突顯反共的立場,他曾經於1960/11/8訪問中華民國政府,而且到達金門前線,中央社留下這則報導:
「巴西瓜州州長拉賽達訪問金門前線 巴西瓜拿巴那州州長當選人拉塞達(MR.CARLOS LACERDA)十一月八日飛到金門前線參觀,他對這前哨 島嶼軍民的努力,有極深刻的印象。」
1961年1月由反對黨Janio Quadros (奎德羅斯) 當選總統,他是個理想派,誓言掃除貪瀆。態度較為偏向中南美州本土優先,敬佩巴西革命英雄。但是他性格怪異,無法和國會溝通,常頒布奇怪的法令,例如不准在海灘上穿比基尼。他在任僅8月便自動下台,始終未說明原因。《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指出,他收回美國礦業公司的開採權利,巴西軍方代理美國的意志,逼迫他辭職。

左為古巴革命英雄切‧格瓦拉,右為巴西總統奎德羅斯
事後改由副總統Joao Goulart (古拉特)繼任。Goulart意圖左傾,擔任副總統期間前往中國大陸訪問,是中國共產政權建立以來,巴西第一位政府層級最過的領導人造訪。他與軍方不和。他並計劃綁架Lacerda,幸好沒有成功。

他在任期間,巴西經濟依舊沉淪,1964年通貨膨脹將近100%。美國政府當時不可能支持傾向共產的政府。此時軍方發動軍事政變推翻Goulart。

左為周恩來,右為古拉特

軍方領袖Humberto de Alencar Castelo Branco 布朗庫 (1897~1967)獲國會授權就任總統。巴西歷史上發生許多次軍事政變,不少巴西人民軍方有撥亂反正的效果,其實相當歡迎這樣的改變。認為去除左派力量,獲得外資援助,國家情勢能夠好轉。

只是沒想到軍事政府逐漸緊縮政黨活動,經濟或許慢慢好轉,但是政治卻後退一大步。

左為布朗庫
原本Lacerda打算在1965年參選總統,軍方此時不願還政於民,隨後進入為期約二十一年的軍事統治。Lacerda企圖在1967年進行民主革命,遭到逮捕被剝奪從政權力,宣告Lacerda政治生命不再,蘿塔因為他而推動的Flamengo Park也成為政治角力的祭品。

(1966年伊麗莎白暫離開巴西,在美國西雅圖任教)

Lacerda於1967年11月在國外電視節目接受訪問談巴西的政情轉變:



上一篇

下一篇

0 意見: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