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31

Elizabeth Bishop and Lota - part 5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1966

電影無法改變悲劇的結局
*11/1補充電影片段:伊麗莎白去醫院探視蘿塔,片尾伊麗莎白朗讀One Art

伊麗莎白一到西雅圖就後悔了。大學安排住宿,但是路程太遠,她不會開車,只好自行投宿於學校附近的旅館。她拼命寫信,一開始就寫了十封信給Lilli,不過這位北歐女子沒興趣當她的筆友。伊麗莎白一定也寫信給蘿塔,但是信件全未留存。伊麗莎白寫給友人,她在信中承認,她很想逃回巴西,一想到蘿塔的刺激,她決定努力忍耐。

伊麗莎白用3,000元買下Ouro Preto的老房子,花光了她的旅行預算。她在大學任教一學期有7,000元收入,擔任教職也是出於現實考量。

Lacerda失去政治舞台,針對蘿塔的攻擊陸續出現。有記者說她任內去歐洲旅遊四次,其中一次竟滯留四個月,大大浪費公帑。蘿塔氣得公開辯解,她近年只去過歐洲一次,自己負擔旅費,她在1963年之前是無給職,之後雖有每月津貼,僅相當於民間同樣職掌的四分之一薪水。她經常超時工作,最長的假期是兩個星期的病假,為了治療從公園感染的傷寒。她失去原本的事業,原本在市區的房租收入,以及多年來的悠閒生活。她辯解的目的是想澄清Lacerda沒有藉機偏袒朋友。

2013/10/30

Elizabeth Bishop and Lota - part 4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1964

軍事政變後由布朗庫擔任總統
*10/30 補充基金會成立時官方照片; 11/1補充電影片段 伊麗莎白看著公園高入雲端的電燈桿

古拉特是第一位訪問中國共產黨政府的巴西領袖,在60年代冷戰的氣氛下,他馬上成為美國眼中釘。加上巴西經濟極度惡化,巴西軍方附和反對黨派勢力,還有美國撐腰,3月31日以軍事政變推翻古拉特。

軍方領袖Humberto de Alencar Castelo Branco 布朗庫 (1897~1967)獲國會授權就任總統。不少人認為去除左派力量,獲得外資援助,國家經濟情勢能夠好轉。

5月,蘿塔難得放下工作和伊麗莎白去義大利旅行,只是蘿塔掛念太多,旅程的後半留下伊麗莎白自行前往倫敦,自己早早折返巴西。

蘿塔的政治敏感是正確的,新總統並沒有還政於民的傾向。蘿塔擔心改朝換代會影響公園未來的開發和營運,她計劃成立基金會,並為公園爭取成為國家級資產,讓基金會以超然地位專責為公園服務。為了推動立法成立基金會,蘿塔無止盡的工作項目增加了遨請藝文界聯署和請願。

公園幾近完成的景像 

2013/10/29

Elizabeth Bishop and Lota - part 3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1961

可能是蘿塔在工程初期的留影
蘿塔的人事令於1月20日開始生效。公部門職員還不知道怎麼應對這位長官。他們以為這是新任州長為了人情,提供給有錢朋友不支薪的榮譽職。而且這位長官還是沒結婚的沒工作經驗的女性(而且她的拉子身份在社交圈是公開的秘密),在兩性平權不彰的時代,她面臨的阻力可想而知。

Flamengo 濱海公園開發案其實已獲核准,蘿塔和叔設計界的朋友討論過原本的內容,激發出更好的願景,調整開發案內容。蘿塔並不是建造一座美麗的公園而已,她希望這是一座多功能的休閒各教育場所,不論是小孩、大人,都可以從中提升生活品質。半個世紀前,她從紐約中央公園的經驗體認到公共空間對城市的重要。

考量Lacerda任期的時間限制,以及她求好心切的天性,她必須要逼迫公家單位加快腳步。但是官僚文化豈是立刻改變,事必躬親的結果就是投入更多時間。

1959年Flamengo Park未開發前的景象

2013/10/28

Carlos Lacerda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透過Carlos Lacerda (1914 ~1977)的政治生涯,可以多了解巴西的政經發展發展。他是蘿塔的老朋友,他擔任州長後指派蘿塔推動Flamengo Park建設。但是巴西不穩定的政情,以及僵化的官場文化,讓蘿塔在開發Flamengo Park過程中倍感艱辛,也完全改變伊麗莎白在巴西的生活。

 Lacerda 終究沒有實現當選總統的美夢,蘿塔因為他而間接斷送的性命,Flamengo Park成為他們的紀念碑,憑弔遺憾的結局。

Carlos Lacerda

2013/10/27

Elizabeth Bishop and Lota - part 2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1955

1955年8月第二本詩集Poems : North & South – A Cold Spring在美國上市。由紐約畫家好友Loren Maclva設計封面。

第二本詩集

第二本詩集題詞獻給Baumann醫生,伊麗莎白很感謝醫生鼓勵她到南美,除此之外,她還送給醫生巴西風景水彩畫作,這幅畫的尺寸是伊麗莎白畫作中最大的一幅。

伊麗莎白畫作:Brazlian Landscape

2013/10/26

Elizabeth Bishop and Lota - part 1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10/30補充1952/3/16伊麗莎白送給蘿塔的生日畫作,1951另一張角度照片,初抵巴西電影劇照,與爐子相關三張照片

依麗莎白自認在Anny Baumann醫生專業的堅持下,決定獨自環遊世界。其實Baumann醫生對於治療伊麗莎白心病已別無他法,至少走出紐約可以試探出路。

1951,伊麗莎白

1951,另一個拍照角度
1951

她於1951年11月10日搭乘SS Bowplate往南航行,巴西是環遊世界的第一站,當地有她一位舊識,以及瑪麗和蘿塔的陳年邀約。她計劃離開巴西後,接下來於1952年1月26日繼續前往阿根廷。

下面這張伊麗莎白的船艙內即景,不知是那一次旅程完成的畫作,很符合她喜歡慢板旅行的風格,艙壁上有個視窗,可以望見一小塊凝結的碧海藍天。

伊麗莎白畫作:Cabin with Porthole

在航程中認識一位外表引人的女乘客Miss Breen,年約70,身高六呎(180公分),一頭波浪白髮。伊麗莎白將Miss Breen寫進詩作:”Arrival at Santos”,刊登於1952年6月21日The New Yorker。但是詩裡沒多提Miss Breen的故事。她在底特律擔任女子監獄的主管長達26年,退休後一圓旅行的夢想。

2013/10/25

Elizabeth Bishop - Lota and Mary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電影裡曾經相處愉快的三個女人

伊麗莎白將要到達巴西會見她這一生最重要的人物,經歷一生最快樂與最痛苦的時光。瑪麗不知道她與蘿塔原本安穩的兩人世界即將改變。

這裡要先介紹伊麗莎白到來之前的故事....

漫畫傳神地表達蘿塔的特質
蘿塔於1910年3月16日出生於法國巴黎,比伊麗莎白年長一歲。全名為Maria Carlota de Macedo Soares Costallat,伊麗莎白稱她是有很多名字和很多姓氏的女人。

父親José Eduardo,來自名門望族,家族中有人擔任大使,有人從事律師,與巴西政治多有淵源。父親年輕時派駐歐洲的海軍中尉,母親Adelia Oak Costallat,她的哥哥是Benjamin carioca Costallat,是巴西知名的記者及史料編輯。蘿塔家中還有個妹妹Marieta。

她父親於1912年退伍,舉家遷回巴西,成立報社The Impartial(公正報),此為Daily Carioca(卡里奧日報)前身。他在1915年(一說1918年)買下位於里約熱內盧州山城Petrópolis(彼得羅波利斯市)的Fazenda Samambaia (大蕨莊園)以及附近土地。

Petrópolis(彼得羅波利斯市)因地勢高,自十八世紀為巴西皇室的避暑盛地,被稱為君王城市。

Fazenda意為巨大的蕨類,Samambaia是指富裕的農莊,此地後來以出產咖啡聞名,台灣有人譯為沙曼巴亞莊園。台灣中譯本詩集則譯為「卷耳別業」。Fazenda Samambaia本身是古建築,蘿塔和母親曾住在裡頭,母親去世後兩姊妹賣掉大宅院,現在被巴西政府指定作為公共古蹟保護。

2013/10/24

Elizabeth Bishop and Robert Lowell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1947

伊麗莎白的第一本詩集受到注目,各方邀約不斷,讓她在文藝圈活躍起來,可是她並不喜歡所有的社交活動,甚至覺得很有壓力。

作家Randall Jarrell (傑瑞爾 1914~1965)1月在他家舉行聚會,安排她與另一位文壇新勢力Robert Lowell (羅威爾 1917~1977)會面,他的第二本作品《Lord Weary's Castle》剛出版不久。

1941年,左邊是Jarrell, 中間是Lowell

羅威爾的氣勢驚人,立即以第二本書獲得當年普立茲詩詞獎,並從9月起獲選為第六任Consultant in Poetry to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美國國會圖書館國家詩歌顧問) (後來改稱Poet Laureate美國桂冠詩人)。

羅威爾,1947
伊麗莎白本性害羞,一開始對這場會面緊張的不得了。沒想到這兩人一見如故,討論創作就像在交換蛋糕食譜一般的輕鬆自在。羅威爾欣賞伊麗莎白的作品,認為她是當今最好的詩人之一。他當時正準備和第一任妻子Jean Stafford離婚(她也是文人,1970獲普立茲小說獎),伊麗莎白也還沒完全確定自己的性傾向,兩人互有好感,大有發展成男女關係的趨勢。

10月,伊麗莎白返回西嶼,去海明威前妻Pauline的宅院暫住之前,她特別轉到華盛頓拜訪羅威爾,可見伊麗莎白對他很感興趣。羅威爾在華盛頓擔任國家詩歌顧問的任務之一是邀請詩人錄音,錄下親自朗頌的作品。伊麗莎白便被羅威爾拉去錄音間,可惜她太緊張了,成品效果不佳。

伊麗莎白的確有可能和羅威爾發展為男女朋友,因為伊麗莎白當時不只有女朋友,也有男朋友。

2013/10/23

Elizabeth Bishop and Marjorie Stevens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小開場:

12歲的伊麗莎白
Elizabeth Bishop於1911年出生美國麻州,八個月大,父親便去世,母親深受打撃,併發精神病,終生未能康復出院。她由家族的親戚輪流照顧,雖然衣食無缺,從小失去雙親讓她內心深處對安定生活充滿渴望。另一方面,母親娘家在加拿大濱海城鎮,族人多善航海,伊麗莎白同時也有行走四方的血液。

她體質不好,從小過敏氣喘,一度影響就學。幸好家境富裕,一路供給她至Vassar College主修文學,發揮文學天賦,她更立志成為職業作家。伊麗莎白的酒癮與憂鬱症自大學時代便開始,她面對畢業後不確的人生經常感到無所適從,酒癮、氣喘與憂鬱症交錯出現,一生無法擺脫。

受惠於父親留下的遺產,她畢業後沒有進入職場,與同學到處旅行。1938年與同學Louise Crane落腳至佛州Key West,一起買下位於White Street,624號的房子。兩人當時熱戀中,充份顯示一起旅行和同居是伊麗莎白的愛情生活公式。

兩人最終分手收場,Louise前往紐約,留下伊麗莎白一人。沒多久,伊麗莎白不甘寂寞,找到新的對象。

我就從伊麗莎白1941年起的故事開始說起,她的前半生留待最後再來補上。

1941

1941年春天,伊麗莎白在Key West(西嶼)遇見新戀人Marjorie Carr Stevens。

伊麗莎白一直保持書信和筆記的習慣,但是她和Marjorie的交往卻少有紀錄,因為伊麗莎白1946年刻意把兩人之間的書信銷毀。這也成為她的宿命,她在女女關係裡的文字紀錄很少被保留下來,只剩部份詩作和四周朋友的見證。

Marjorie是有夫之婦,沒和先生離婚,雙方各自生活,她獨自住在Margaret Street(瑪格麗特街) 624號。 她的性格開朗,喜歡下廚開派對,非常具有吸引力。受過高等教育,但對文學沒有興趣,較具有商業頭腦。後來她還與海明威的前妻Pauline合開藝品店。

我唯一能找到Marjorie的照片,是她和Pauline在藝品店前的合照。

Marjorie 與 Pauline

2013/10/22

Reaching For The Moon

巴西版海報是Lota在前面
11/30更新

文章索引:

一連串研究Elizabeth Bishop的努力,源自錯過一部電影

我現在很容易錯過電影節或是影展,除了搶不到熱門場次,還有時間無法配合,以及健康突發狀況。

八月有天翻著今年台北電影節手冊,對其中一部電影一直念念不忘:《璀璨詩篇》,英文片名《Reaching For the Moon》,又稱《Flores Raras》。由巴西導演Bruno Barreto(布諾貝瑞)執導,根據普立茲獎女詩人Elizabeth Bishop(伊麗莎白碧許 1911-1979 )的傳記改編。電影聚焦女詩人與巴西女建築師Lota de Marcedo Soares的故事。

電影中的伊麗莎白碧許由美麗的Miranda Otto(知名作品為《魔戒》)演出。我從來沒聽過碧許這號人物,趕緊在網路上搜尋。依舊沒找到電影的「來源」,但是IMDB的一篇負面評論引起我更大的好奇。現實中的碧許到底經歷過那些故事?


2013/10/03

The Paying Guests is Sarah Waters new novel

華老師新書名是The Paying Guests,所以故事的焦點都在那一對房客身上?

說到書名,Tipping The Velvet, Affinity, Fingersmith, The Little Stranger,這四本書名我覺得很切題,事後回想整個故事,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惟獨對於The Night Watch,我無法參透玄機。Helen與Julia夜遊是一,但這段並沒有強烈到成為全書的重心。還有什麼弦外之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