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華特絲之維多利亞人(5):家庭
網友bolum zhao在Fingersmith留言,想起我對維多利亞三部曲有些未成形的想法。後來我在網路上查到一些學術論文討論到華老師著作,從珍珠的象徵,地理空間的意義,維多利亞時代通俗小說的改寫顛覆.....有更多的方式來閱讀她的作品,這些論文讓我大開眼界。我甚至學到Neo-Vioctorian一詞,是指1990年代出現的「新維多利亞」美學風潮,從服裝到文學等各式領域的復古創新,華老師的作品就常出現在Neo-Vioctorian相關的研究文章之中。
我翻出這篇的標題,回起華老師對於家庭關係的描述,她筆下是沒多少相親相愛的家庭景像。原生家庭之於同志常常是愛恨交加,一方面割捨不去血源牽連,一方面要承受親人對自身同性傾向的排斥,在民智未開的時代,越是慘烈。在一片Neo-Vioctorian參考資料,有人進一步探討matrophobia,此詞意指女兒不願步上母親後塵的抗拒心理,這個母女情結在Affinity尤其明顯。
Tipping The Velvet
Nancy的原生家庭大概是三部曲之中最和宜的一家,至少一開始父母健在,手足情深,全家人共同經營海產店,算是小資階級,有餘錢餘力讓Nancy成為追星族。
這家父母沒有強迫Nancy的意志,或是預期門當戶對的計劃,而是以開放的心胸祝福女兒跟著明星到大城市闖天下。原著並沒有寫到Nancy歷經苦難回鄉和家人相聚,電視版自行加入她和Florence攜手會見雙親的快樂結局,雖然有點俗氣,但可以原諒劇本不脫原著態度的方圓十里內。
有文章指出,這個小康家庭的問題出在私有空間不足(*Tipping The Velvet有精采的「空間與表演」意涵),屋子都讓給了營業場所,兩個女兒年紀都不小了,卻得委屈共窩一床。當姊姊Alice發現Nancy對Kitty的感情,姊妹的關係開始變化,出於無知和妒嫉,最後衍生成嫌惡。
如果Nancy最後不能回鄉和家人相聚,姊姊是斬斷思鄉之路的儈子手。
現代多元家庭的概念非常顯目地呈現在Tipping The Velvet:Florance和她的哥哥Ralph,她暗戀的女友遺留下的孤兒,以及同志愛人Nancy。這個家庭組合不因性或血源關係受到影響,只要她們在一起,家就是天堂所在。
Fingersmith
如果你可以寬心欣賞極度扭曲的母女關係,最慘烈的故事出現在Mrs Sucksby的利益心計之中。華老師最精采的母親角色就屬Mrs Sucksby。真相大白之前,Sue對養母的忠心角力勝過對Maud的愛情,養母表面上的親情關照卻是十多年的別有心機;Maud一心嚮往的自由,竟是親生母親當年佈局遺留的陷井。
如此情何以堪的悲劇,沒想到還有一絲親情的救贖,一片愛情的回收。整本書可當作家庭的驚悚劇來看。
Affinity
Margaret的富裕家庭被平行類比為Millbank Prison,當她差一點對女獄官喚成母親 (I said, 'Miss Haxby' - but I stumbled over the words, for I had almost said Mother!),就能了解為什麼Selina可以成為境況同憐的affinity。
有文章提到她的稱呼因人而異,暗示Margaret不能主控自己的身份和權力。父親叫她Peggy,前女友稱她Aurora,只有母親才叫她Margaret。據說Aurora取自維多利亞時期的小說Aurora Floyd,本書是暢銷小說Lady Audley's Secret(奧德利夫人的秘密)的續作。奧德利夫人是位強悍,不擇手段的蛇蝎美人,利用多次的婚姻和謀殺遂行己欲,成為反社會的女英雄。Aurora Floyd是奧德利夫人某段婚姻生下的女兒,其反叛行徑有乃母之風。Margaret取其名暗想有為者亦若是,只是她的茶壺裡的革命只能反抗媽媽的命令,邁不出大門一步。
My Weekend Crush
1 天前
6 意見:
看過妳對華老師的介紹,就很想去拜讀她的大作,但英文程度不好阿~~~(ps:很喜歡這個部落格喔)
讚啦!
yes,又看到橘子大寫華老師的作品分析了!
真開心,
by阿木
很喜歡你的文章,「家庭的驚悚劇」說得很妙:)
我回頭看自己寫的分析,覺得華老師的作品真值得再三回味,又開始看起別人研究她的學術論文,收穫好多。
關注您的文章有好一陣子,也是經由您的介紹而去看了以上的片子,真的是很經典且戲劇張力很強,很期待您出版的大作喔!
我則是期待華老師趕快推出下一部作品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