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明年農曆假期還很遙遠,但是我已打算屆時會進電影院觀賞《Cloud Atlas 雲圖 》。
這部電影在很多方面不太主流。其實電影目前剛在美國院線上映 (居然沒有在台灣同步上映),票房相當不理想,評價呈現兩極化。它吸引我的原因為它是Wachowski 華卓斯基雙人組的作品。
大部份的觀眾是從《駭客任務》系列開始認識華卓斯基,但是對拉子族群而言,可是從他們的處女作《Bound》就開始結緣了。華卓斯基雙人組原本是指Larry與Andy兄弟,但是Larry從2000年開始陸續進行變性手術,直到2012年正式以女性的Lana身份正名,於是兄弟檔變身為姊弟檔。
Lana過去極少公開露面,這次為了《Cloud Atlas 雲圖 》宣傳,大方地對媒體侃侃而談,特別提到電影劇本在不同時代、不同角色、不同性別之間的變換。國外許多LGBT媒體也對性別轉換這一點特別著墨。是什麼樣的故事如此神奇?
我才剛開始閱讀原著中文版,從結構上看來是部充滿企圖心的作品,六個看起來各自獨立的故事,其中五個故事被分成上下二半,採用如下特別的排列方式:
故事一(上):1850/太平洋上
故事二(上) :1931/比利時
故事三(上) :1975/美國加州
故事四(上) :21世紀初/英國
故事五(上):未來-複製人存在的時代/韓國
故事六 :未來-文明毀滅之後/夏威夷
故事五(下):未來-複製人存在的時代/韓國
故事四(下):21世紀初/英國
故事三(下):1975/美國加州
故事二(下):1931/比利時
故事一(下):1850/太平洋上
每個故事看起來毫無關聯,但是隱約之中又互相呼應。作者David Mitchell的開創風格為他入圍2004年Booker Prize。
2005年,Natalie Portman在拍攝《V怪客》的片場空檔閱讀這本書,隨手介紹給華卓斯基兩位,他們讀後決定要買下版權改編成電影。但是這本書的結構太複雜,很多人認為沒有辦法影像化,籌資拍片的過程非常不順利,主流電影公司都不願支持,連之前從《駭客任務》系列獲利的華納公司也只願意負責美國地區的發行。他們只好以獨立製片的方式找尋資金,相當大的比率是來自德國及亞洲。
電影沒辦法完全依照原著的結構,但是他們想到聲音與影像的特色來表現不同故事間的相互關係:用同樣演員分飾不同故事的角色,以及貫穿全片的電影配樂。演員會以不同的樣貌出現在不同的時代,有時演員會改變種族,甚至改變性別。(看演員變形雖然是個驚喜,但有時過於突兀的化妝,反而招來一些反效果。)
這篇文章Cloud Atlas Infographic Explains The Karmic Journeys Of The Movie's Characters提供以下的角色關係圖,可以看出每位演員如何貫穿全片:
Lana說,他們過去的影片最喜歡談論的主題就是truth beneath the surface-事實並不如同表面上所看到的樣子。在Bound,觀眾一開始以為嬌聲柔弱的黑道情婦會見風轉舵,背叛盟友,沒想到她堅定起來比任何男人都持久。《駭客任務》更是一場蝴蝶夢醒的驚世寓言,原來未來的人類從來沒有真正活過。
電影的共同導演還有以《蘿拉快跑》、《香水》聞名的 Tom Tykwer。Lana這次以一頭紅髮出現,彷彿是電影女主角蘿拉的再版。
電影到底改編得好不好,只能到時候再親身體驗。下面是香港版的預告,他們比我們幸運,一月就可以看到電影了。
37th Annual Scripter Awards
15 小時前
12 意見:
這樣浩瀚的設定場景的小說可以改編成電影,真令人期待!
Lena,勇敢的"T" 戰士,真心希望他可以過得比以前自在幸福!
另,羅拉快跑的導演?哇!
根據目前閱讀的部份內容,故事分成二半是因為上半部讀者以為的事實,在下半部會出現意料之外的轉折。這樣的結構,我們在華老師的作品都經歷過,只是我目前不曉得每個故事是不是都這樣安排?我還在看是那些東西串起六個故事的線索?
第二個故事在有些小細節透露出男主角的雙性戀背景。雖然是小細節,但是比The Night Watch的Duncan與老先生那段明顯太多了。
紐約時報中有關於雲圖的評論(小說)
可以給橘大參考 ^^
http://cn.nytimes.com/article/culture-arts/2012/10/29/c29cloudbook/zh-hk/
補上國外網站整理的電影角色關係圖,免得到時候沒看出演員。
我還沒看完原著,目前覺得主線故事挺容易串連的 (胎記/音樂/文字),只是人物稍微多一點,需要時間記憶。書的結構是很有創意,每個故事敘述的風格也很多元,但是下筆不夠收歛,意境太直白了,缺乏subtle的韻味,但是娛樂性很高。我不認為是部難懂的小說或是電影。
看了這篇以後有去翻了一下...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緣故,總覺得語氣很...可能就是所謂的下筆不收斂吧,沒多久所以我就放回書架了,不過佈局讓我滿想進電影院看的(更有可能是因為電影的選角)。
有人有看過Michel Houellebecq 的《無愛繁殖》或是《一座島嶼的可能性》嗎?我在看雲圖的佈局時時總是想到後者。至於前者,我個人很愛副標:"他們最大的悲哀不是性障礙而是愛無能"。有翻拍成電影,蘿拉快跑裡的蘿拉和蘿拉男友都有參與演出。(真不知道怎麼會扯到這邊 :p )
你提的這兩本書的內容,也有部份與它神似。
拋開我對於《雲圖》小說形式優於內容的略為不滿,它的故事還是很值得思考。這部微觀史記描述這樣的背景:文明毀滅肇始於人類過份的慾望和妒忌,為了貪念而自相殘殺,並產生奴隸和極權制度。核能和生物科技是恐怖的力量,核暴和瘟疫造成未來大規模滅亡。
它有個悲觀的未來,故事從白人奴役有色人種的19世紀末開始,直到未來世界奴役複製人。可是在文字的順序又對人性微微的希望,最後一個章節回到19世紀末,故事裡的主角決定投入廢奴運動,或許人類保持這樣的理念,可能就不會發生未來文明的毀滅。
小說中的有色人種和複製人大多表現出英雄的情操,女性在書裡多數是正面角色。關於人類的希望火苗,作者歸功於群體的互助互愛,但是據說在電影版,每段故事的愛情力量被特別突顯出來,於是第二段的男同志感情被加料明確化,而不是閃爍在文字間。
您有讀書會的話我要報名!
寒假的時候應該會啃啃看原文版本,他的故事其實我滿有興趣的(特別是作家把書評丟下樓那篇)
也不知道為什麼看中文的時候總覺得哪裡不太對勁,看完Orange大的文字後,我想我會回頭再看看。
不知道是不是中譯本的翻譯問題,或許原著文字就是這個調子。
讀書會,不敢當。底子不好,口才不佳。
我相信翻譯貢獻了大部分的”下筆不收斂"
CH2-1931/9/14, "several dead bottles of Trappist beer"
我看中文版翻成 "喝了幾罐特拉普教會修士的乏味啤酒“?=>快昏倒啦…
另,我覺得第二章是特意用比較輕窕的筆法寫的,還有其實雙性戀的情節在原著中還蠻明顯的 (Verlaine / Rimbaud - 1931/8/29; 還有 "why is it i never met a boy i couldn't twist round my finger(not only my finger) but the women of Zedelghem seem to best me every time?" - 1931/8/16
很期待電影版的呈現!
我瞄到國外的票房分析,雖然它在美國票房不好,但在歐洲某些反應還優於007。
I just watched the movie.
I always believe that knowing nothing about the movie beforehand makes you appreciate its presentation better. But this movie covers so many stories intertwined with each other over different times and spaces that it is not so easy to grasp what the movie (directors/writers) intends to express at the beginning. Not until after a quarter of stories are covered.
After seeing this movie, I turned to NYT's review. I agree with the reviewer's points.
不曉得你在什麼時空看到此片?你提醒我了,這部片沒有排進我們的春節檔,好怕它要直接發行DVD,可是我好想看大銀幕啊。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