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7

Vanessa's life in 1990s:part 1

凡妮莎90年代的日子(1)

3/19:補充《Claire of the Moon》;3/20:補充《Longtime Companion愛是生死相許》;3/21:補充《My Own Private Idaho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Edward II愛德華二世》;4/5:補充k.d.lang登上Vanity Fair封面

凡妮莎的妻子》對於凡妮莎過去因同志身份所遭受的經歷,著墨不多,所以我想用變通的方式,整理出一些資料,補充書中沒有觸及的章節,看看她在90年代看過什麼樣的同志電視、電影,美國社會曾做過那些反應,想像她身歷其間。

90年代初,已有不少同志角色出現在影視作品中,電影比較能直接觸及同志情節,但在電視圈,仍然是廣告的票房毒藥,凡妮莎能看到的機會不多,看到大眾媒體批評節目的機會反而還比較多些。

Thirtysomething 三十而立》在1989/11/7 (Strangers)播出兩位男同志完事後一起躺在床上的畫面。以電視尺度而言,非常先進。可惜,廣告主不能同步,抽回一千五百萬美元(4.5億台幣)的廣告,ABC損失慘重,乾脆在重播時自動捨去那一集。

1990

1990年《Henry and June 第三情》以藝術電影的方式呈現複雜的雙性情慾,Uma Thurman當時拍攝女女場面,對導演方式很不愉快,到了1994年《Even Cowgirls Get the Blues 藍調牛仔妹》再次演出女同志,那次就愉快多了。

同片的Maria de Medeiros到2007年《Shelter Me》也演了第二個女女角色。

倒是台北商業院線很意外地放映《Longtime Companion愛是生死相許》,它由獨立製片發行,集結不少後來相當知名的主流演員演出,關於AIDS在80年代肆虐的故事。我一直記得結尾,眾人在海濱擁抱,那些因AIDS死去的朋友以生前年輕健康的容貌重現,像一段幻想,希望這世界從來沒有發生過這場可怕的災難。



1991

女同志在電視上的進展很緩慢,但開始出現奇襲。

L.A. Law.洛城法網》在台灣曾收視頗佳,但在美國播到第五季開始疲軟,1991/2/7出現潑辣的英國律師CJ吻了女同事Abby。台灣播過這一段,新聞小小關切一下,電視台刻意調整到晚上12點之後播出。我沒有躬逢其時,凡妮莎可能也沒看到。演員Michele Greene多年後接受AfterEllen訪問,坦誠大家都知道的答案,那一吻是拉視率,但付出的代價是五個廣告主出走。

演Abby的Michele Greene後來演過女同影片《A Family Affair》(2001),終於演個不折不扣的拉子,而且意圖在女女婚禮前搶回前女友。這種劇情在她當年親吻劇中人CJ搏收視率時,根本想像不到。

未成年的凡妮莎可能也沒機會看到1991年倍受爭議的《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沉默的羔羊》、《JFK 誰殺了甘迺迪?》。只是這次爭議是來自LGBT社群的怒火。

在某些同志眼中,《誰殺了甘迺迪?》變成男同志地下軍團暗殺掉甘迺迪,《沉默的羔羊》裡的壞蛋是個變性人.....雖然導演和編劇並非如是觀,火氣很大的同志把茱蒂當代罪羔羊,在奧斯卡典禮外示威抗議,在街上貼滿海報,直指茱蒂是同志。

知名同志導演Gus Van Sant由獨立製片公司以低成本推出《My Own Private Idaho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那時台北的商業院線可以看到不少好片,不像現在,這類影片只能在藝術電影院或是影展才看得到。

這部電影讓我喜歡上Gus Van Sant,好像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部。原因可能全拜 River Phoenix 的演出。連不太會演戲Keanu Reeves,在片中都看起來很稱職。但是Gus Van Sant沒多久推出《Even Cowgirls Get the Blues 藍調牛仔妹》就讓我不敢領教。

攝影也是大功臣。一開場River Phoenix在高潮時刻,穿插一棟樓房從天而降,摔成粉碎的畫面,真令人永生難認忘,原來外國人同樣有欲仙欲死的比喻。

說到影展的同志影片,《Edward II愛德華二世》是金馬影展外片觀摩的熱門影片,因為票房太熱門了,我搶不到,所以沒看。後來我一直不記得要補看這部影片。它和《My Own Private Idaho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異曲同功,用現代的場景來詮釋古典的故事,具有濃厚的劇場色彩。根據演員名單Tilda Swinton亦在片中出現。

看到男同志影片不斷發展,女同影片的春天卻還沒來到呢。

1992

Sharon Stone(莎朗史東)在《Basic Instinct 第六感追緝令》的演出,女同評價兩極,有人愛她耍媚,有人嫌她繼續破壞女女的銀幕形象。

莎朗史東在1996《Diabolique 驚世第六感》演個曖昧不清的角色,我認為她喜歡戲中的太太遠勝那個假死的先生。但她最厲害的成就是與艾倫在2000年《If These Walls Could Talk 2 為妳鍾情》一起滾床單。凡妮莎至少看過這部吧,當時連我都託美國的朋友寄錄影到台灣。

大銀幕上首部真正廣為人知的女女柔情要推《Fried Green Tomatoes 油炸綠番茄》。聽說原著比較直接,電影只有輕輕點到。

它傳達女性正面的能量,當時在台北相當賣座。台灣報紙影評對片中兩位女性的感情也沒有直接點破,只是淡淡地說觀眾全都心知肚明。

我從來沒有感受過像看這部電影一樣地如釋重負。天呀,有人被害,大家居然能全身而退。心愛的女主角不是被惡人害死,只是病死而已...而且,Ruth居然在法庭上坦誠愛她。這部電影給人拉子莫大的希望,像AfterEllen一提到Mary-Louise Parker,常會表現如入名人殿堂般的崇敬。

電視圈慢慢在改變,原先大型電視網一直以家庭觀眾群經營黃金檔,隨著社會變遷,都會性格興起,新的市調技術和媒體解禁,見證分眾市場的形成。《Cosby 天才老爹》的市場不再,黃金檔的觀眾群出像演化品種,《Roseanne我愛羅珊》從1988年開始播出,一開始它被比喻為《天才老爹》的白人藍領家庭版,不過女主角Roseanne Barr本人常有爭議行為出現,這個影集同樣也越來越開放,常安排同志配角出現。

《Roseanne 我愛羅珊》在1992/11/10(Ladies' Choice)出現Roseanne的好朋友Nancy (就是牙縫很大的Sandra Bernhard,那時好清純),大家想為她找個男朋友,最後她選擇女友Marla 。很幸運地從此到1993年1月期間,它躍昇收視率第一,比過去同期成長13%。這好像一劑強心針,大家突然躍躍欲試同志素材。

(這裡只放Ladies' Choice : Part 1, 其他兩段在YouTube找得到)


另外還有匹黑馬。1989年單口相聱藝人Jerry Seinfeld入主NBC《Seinfeld歡樂單身派對》以奇特的結構和諷刺風格帶來新型態的都會喜劇。前三季收視並不突出,但從1992年下半年開播第四季,它開始加入一波一波同志素材。例如1992/10/28 (The Cheever Letters-YouTube片段) 揭露喬治女友的父親和別的男人有情書往來。

值得一提,1992年11月美國出現巨大轉變,對同志選民友善的克林頓贏得總統大選,社會風向產生微妙變化,電視製作人發覺同志素材出現生機。

1993

《Three of Hearts獵愛高手》由Kelly Lynch(凱莉林區)演T。雖由主流演員演出,當時片子不太賣座,我有幸在台北市長春戲院看到。不過,凱莉林區後來參加《The L Word》演出drag king Ivan,讓這段歷史有了新意。

《Seinfeld歡樂單身派對》1993/2/11(The Outing)劇中兩位男主角Jerry和George被(陷害)誤認為是一對同志伴侶,引起周遭不同的反應,兩人想重新建立自己的異性戀形象,又不想讓自己顯得很恐同(所以他們一直說那句台詞:Not that there is anything wrong with that),但也發現同志身份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只是弄巧成拙反而引來更多誤會。這集超級爆笑,逗樂美國觀眾,讓它從此成為最熱門的影集。

YouTube部份片段不能嵌入,請聯結過去:(我那時看一定不會了解其中趣味,現在的英文聽力有進步,覺得真好笑)
Not that there is anything wrong with that
Kramer's reaction to Jerry
George pressures Jerry to be gay
Ending
The Outing- Behind The Scenes


接著出現第二組人馬想用女女吻拉視率。

CBS《Picket Fences》於1993/4/29播出 (Sugar & Spice),年輕女孩Lisa Fenn (Alexondra Lee) 到她的手帕交Kimberly Brock (Holly Marie Combs)過夜,兩人好奇不知道如性相吻是什麼感覺,決定一試,沒想到意猶未竟接著第二個更親密的相吻,此時畫面趕快淡出。

CBS很想拉視率又怕被抵制,對拍攝方式非常緊張,親吻鏡頭拍了兩次,第一次如右圖,燈光較亮。他們後來選了燈光更暗的版本播出。最後還是被罵翻,因為影集主要定位在家庭觀眾,安排這樣劇情容易遭人側目。

這一年最具拉視率的大事,不是發生在電影電視上,而是k.d. lang的專輯叫好叫座,大紅到登上8月份的Vanity Fair封面,是主流媒體少見的T形象。由知名女攝影師Annie Leibovitz掌鏡,她和作家Susan Sontag有段情,鏡頭前後都是女女當道的盛況。


獨立製片導演Nicole Conn執導《Claire of the Moon》在1992年完成,到1993年9月才在美國市場推出。她的作品內容較偏向女同情慾,是以女同為目標市場的先驅,後來她陸續推出《Cynara: Poetry in Motion》(1996)、《Elena Undone》(2010)、《A Perfect Ending》(2011),相當活躍。大家可能還記得,《Elena Undone》據說片中出現號稱最長的吻戲。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Claire of the Moon》有點好笑,品質真令人搖頭,我有這部影片,但始終看不下去:


1994

克林頓剛上任想處理軍隊同志禁令的問題,可惜1993年底只能推出很委曲的Don't Ask Don't Tell。這個漫長的落日條款,終於到2011年9月20日廢止。

《Roseanne》抓住時事話題在1994/3/1 推出(Don't Ask Don't Tell),它是利用女女吻拉視率第一個成功個案。

女主角Roseanne想裝酷跟上時代,硬要加入好友 Nancy (Sandra Bernhard)與她的女友Sharon (Mariel Hemingway)去同志酒吧開眼界。Roseanne努力適應環境,甚至一時玩興大起,對外人假扮和她懷孕的妹妹是一對拉子伴侶。劇情的轉折是Sharon示好,對Roseanne來個熱吻。以下12:08就是那一個知名的女女吻:


但故事重點在於這個吻引發Roseanne的Straight Panic,就像Seinfeld一樣,他們不是怕同志,而是擔心自己的異性戀成份是不是仍然純正?那個階段的笑點,不是恐同,而是疑己。


演Sharon的Mariel Hemingway(瑪麗海明威)是女同粉絲心目中元老級的銀幕偶像,她演出1982年《Personal Best》,觀眾第一次看到當紅的年輕女星,以一般商業影片的格局,很自然地演出女女床戲。瑪麗海明威後來在《The Sex Monster》(1999)、《In Her Line of Fire》 (2006)都有女女對手戲。

《Roseanne》劇中飾演大個兒丈夫的John Goodman,2000年在Fox短命影集《Normal, Ohio》演男同志。我在台灣看過一次,非常驚訝有這樣的劇情。它故意破壞刻板印象,男同志不再是都會溫柔男,而是住在鄉下地方,陽剛粗獷,有點年紀的大個兒男子。

HBO是有線電視節目,不像電視網隨時跟著收視率起舞,他們的同志題材顯得較為平實。《Lifestories: Families in Crisis》系列在 1994/3/7推出 "More Than Friends: The Coming Out of Heidi Leiter",依據真人真事改編,描寫維州的Heidi Leiter帶她的女友參加高中舞會(美國重要的成人儀式)。看起來很眼熟的故事吧,就算是17年後,同性情侶參加高中舞會,仍然是美國全國爭議話題。

以下是Part 1:大家都忙著安排舞會對象。


Part 2
Part 3:如果全都打不開,至少看這段舞會吧,還是有心酸的感覺。
Part 4:最後故事本尊現身說法。


開頭說道 Uma Thurman在1994演出《Even Cowgirls Get the Blues 藍調牛仔妹》,看看預告,演員還包括Roseanne Barr呢。


當年讓拉子心情比較低落的影片是《Heavenly Creatures 夢幻天堂》。雖然影片藝術價獲得威尼斯銀獅獎,但是劇情關於50年代兩個高中女生殺死其中一位的母親,很容易被貼上家庭不宜的標籤,只能小眾欣賞。只是沒想到導演Peter Jackson後來以《魔戒》聞名,Kate Winslet多年後也得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Melanie Lynskey(米蘭林斯基)相形之下沒有如此星運,但我們有幸看到她在《But I'm a Cheerleader》(1999)、《The L Word》(2008)演出女女角色。

《Go Fish 我女朋友的女朋友》是第一部由獨立製片成功打出名號的女同影片。現在來看它的製作品質相當很粗糙,劇本平凡普通,但是在那個年代,它的態度是劃時代的,隨心所欲,活在當下。正式宣告女同影片走向新世代,而且高喊我們要Happy Ending。聲音非常響亮,連美國以外的女同志都聽見了。

女主角 Guinevere Turner 有一段時間成為女同指標人物,進入商業電影體系服務,成績尚可啦。不過我比較有興趣計算,她演了幾次拉子:《The Watermelon Woman》(1996)、《The L Word》 、《Itty Bitty Titty Committee》 (2007) 。

11 則留言:

  1. 這些整理真是太利害~

    回覆刪除
  2. 就是付出時間、興趣和記憶的總合。

    回覆刪除
  3. 最近才看完《Elena Undone》。實在不太看得懂 Nicole Conn 的用意,以目前的眼光看《Claire of the Moon》(也是耐著性子看完的),是可以理解到當時的風氣及整個主流的看法。但是《Elena Undone》只是平述了個故事(片頭說是真實故事),實在看不出有甚麼深意。比較有點像拉拉的瓊瑤小說,看爽用的。怎麼現在這些片子多多少少都像Soft Pron?
    我倒是覺得很可惜,太少目前的片子談論拉子家庭(雙親及小孩)間的問題。既然可以合法婚姻,那婚後的生活問題該是個重要話題呀!

    回覆刪除
  4. 同性家庭題材一直都有啊,可能相較之下不是那麼受歡迎吧。近期The kids are allright就是代表。不過,老實說我不太喜歡這部片子的劇本,雖然演員都很不錯。

    回覆刪除
  5. 我比較有在意的是小孩子如何接受,以及在小孩同隮間的問題,如法片
    "Tous les papas ne font pas pipi debout"
    老實說,我也是耐著性著把the kids are allright 看完。我非常喜歡High Art這個片子。可以算是最喜歡的幾個片子中的一個。但Laurel Canyon 跟the kids ar allright 就真的不對味。

    回覆刪除
  6. 我沒看過"Tous les papas ne font pas pipi debout",故事看起來很有意思。小孩子接受的問題,嗯,我一下想不起來,慢慢來整理吧

    回覆刪除
  7. 好期待part II~

    回覆刪除
  8. 提完Go Fish,本來想接續1995年往下說,但是我看到一份資料卡住了,想中途特別介紹製作人Christine Vachon,結果資料越看越多。剛好最近我的工作有點忙,所以暫時停了下來。請耐心等候吧。

    回覆刪除
  9. 昨天(03.May)晚上在德國的公視(WDR)看到他們介紹拉拉的家庭,
    請點閱:我的雙親是拉拉
    目前Podcast上還沒有,不過應該過一陣子會有,版主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當然全是德文的,不過我想板主道力高強,應該有辦法看懂)

    回覆刪除
  10. 在台灣商務印書館的門市,看到了這本書,也意外發現《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中文版,後者的作者去年應邀參加上海書展,同行的還有她的伴侶呢。讀了網路上關於作者的介紹,更加佩服她了!!

    回覆刪除
  11. 第二篇寫好長,快寫好了。

    德國公視還沒時間看,我最近在補Lip Service的進度。

    Jeanette Winterson去上海書展啊,讓我開始幻想,華老師會不會來亞洲參訪呢?

    回覆刪除

1. 敬請留名字(名稱)讓我可以有機會記得/認得你 :)2.用手機留言容易被系統判定為垃圾留言,沒關係我晚一點會把它撈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