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著處理些雜事,碰到代溝的障礙。代溝的成因,不完全由年齡造成,絕大部份是因為成見。
談一點公事吧。長期以來,我的工作偏向於產品行銷,依賴below the line直效媒體,最近大半年,轉向於媒體廣告,除了玩不起電視媒體廣告之外,其他型式的媒體,多多少少都走了一兩遍,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網路行銷。
我本是網路行銷的門外漢,既然不懂,就請廠商一個一個來做說明,透過幾段實驗成功,才慢慢擴大操作規模。高層主管剛剛開始很「嫌惡」我們的提案,因為他常採用的那家外商廣告公司從沒有把網路行銷的效益證明出來(我看過結案報告,好像只是來撈媒體佣金)。
我們是從網路廣告前端整合到後端,可以一路追蹤到交易結果,能夠很明確地結算投資報酬率,所以提案要預算,幾乎沒有一個核轉單位敢說不。或許高層主管認為傳統的廣告就該形式美觀,被大眾注目,對網路行銷態度勉強。這樣的事情還不只一樁。
我使用智慧手機不過兩個多月,每天都在注意網路行銷行動化的方式。我們的中階主管使用手機超過一年以上,可是當我們提到要在平面媒體使用早已流行的QR Code,他先是不清楚那是什麼東西,接著批評那沒有用,讓我們啼笑皆非。接著我們提到要另外製作手機版網頁,他很緊張說不要花大錢去做APP。我們得解釋,不必用APP,手機版網頁就能直接瀏覽,它只是需要QR Code或手機廣告直接導入。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只能找機會不斷教育主管,讓他們儘快跟上時代的腳步。
我母親則會想辦法學習跟上時代。
她參加過銀髮族電腦班,可是課堂上教授難用的Win 7,而且使用鍵盤、滑鼠、連接ADSL...對她而言太困難了,所以我買一台iPad,讓她能直接上網。她除了找找地圖,看看網路新網,缺乏足夠的使用動機。
我靈機一動,把她建個臉書帳號,加了很多照片和影片。除了她的孫女加入朋友之外,我必須要幫她多找朋友,她才會有上網的動力,我便想到了今年的家族聚會。
家族聚會每兩年舉辦,兩年前我錄下現場親友的動態,按照不同的家族分別剪輯短片。今年,除了錄影,我還打算上傳到網路上(會設定公開方式啦),讓親友隨時能看到。可惜,上一輩少有碰電腦的經驗,同輩親友有email的已不多,有臉書帳號不過一兩個,像我這種熟女且是3C重度使用者極為罕見,我只好把希望放在年輕一輩,當場用iPad收集十幾二十歲年輕人的email或帳號,還得註明他們的父母是誰。
結果,家庭聚會的形式引起路線之爭。
由於今年參加的人數較少,幾位主事者臨時圍坐開會,我是唯一被邀請入席的女性,一群男人不是頭髮比少,就是肚子比大。你要想像一下那個場面,一個熟女面對一桌更熟的老男人。他們的提議讓我傻眼,說是為了能繼續舉辦聚會,希望變成收取每月會費,而不是兩年出席才一次繳錢。
我反問這個組織的目的為何?他們說是為了增進親友認識,傳承家族的歷史。我反對這種剛性的「黨費制」,改建議柔性的「募款制」。
這個家族聚會很特別,不同於傳統的某姓氏宗親會,我們什麼姓氏都有。我會參加是因為我母親的姊妹和弟弟的子女都出席了,上一輩是我的阿姨們和舅舅,同輩是表兄弟姊妹們,很少有像我們以母系的觀點來舉辦宗親會。忘了提醒各位,我母親是花蓮原住民,我是半個原民,我們根本就不是漢人父權社會那套某姓氏宗親會。這個聚會是因為感情而結合,是因為阿姨們以前會互相照顧彼此的小孩,這些阿姨都是我另一個母親,以前表兄弟姊妹也會玩在一起,所以我們才會參加聚會,才會有人把嫁娶的外人也拉進我們的家族聚會中。
我指著旁邊打打鬧鬧的小女娃:你們指望她這個外姓氏的小孩下次會來參加幾次聚餐?如果這團體是因感情結合,我們應該平常就要努力認識對方,而不是到餐會時才在你看我,我看你。現在新生代會用臉書,我們可以增加網路聯繫,平時就能認識。突然有位頭髮最少的人很不高興地說:網路不是宗親會。我大聲反駁,你仔細看看這些小孩子吧,將來會願意繳「會費」嗎?。這不是經濟問題,是意願問題。
我轉頭對本屆掛名主辦人,擁有正統某姓氏的表弟,告訴他不要把宗親會想得太嚴重,如果新生代不願意來,這就是宗親會不得不接受的命運,千萬不要管理一大筆錢,攬著重責大任。有幾個表哥趕快附和打圓場,暫時化解場面。
想起在前往花蓮的火車上,我教母親臉書的基本用法,email的讀取與發送,我還示範了一段智慧手機帶來的影響。我用手機攝影功能拍下她在iPad寫字的樣子,接著立刻傳送到她的信箱,她打開郵件附檔,很訝異馬上看見自己的影片。我告訴她,親友就算在遠方,也能很快將他所見所聞傳送給妳。
接著我們就討論起她要在臉書上做什麼。我哥哥剛好給了她一支錄音筆,她決定要來口述家族的故事,我到時候可以協助配上老照片,這樣就能突破時空限制,「增進親友認識,傳承家族的歷史」,噯,這不就是他們想達到的目的?
我們到達花蓮,正下一場大雨,我發了一封簡訊告訴Fruit,可是我形容不出來雨勢有多大,於是拍下火車站出口的情形寄給她。以下的畫面就是我寄給她的短片:
My Weekend Crush
19 小時前
8 意見:
家族聚會利用網路工具這邊很棒!但是不會的長輩,可能會想不想這麼麻煩。但是只是聚會,見見面,講一些每年都要倒帶的問候,實在很無聊。
當長輩看見自己在影片中,那種驚訝的表情,真的經典。可能想個小孩般的驚奇,這都很難找回了吧。
好想念花蓮!花蓮車站可以看到飛機~~~好開心!
我很久以前就愛拍攝,只要有親友出現,一定拿出V8,而且小心珍藏母帶,那麼多年下來,有些人已不在人間,他們想看自己長輩生動的樣子,恐怕得由我提供.以前我曾拷貝VHS送給他們,或許不知放到何處了.現在我除了送光碟,真的想計劃性地放在網路上.
最近拚命剪輯,整理完舊照片,接著就是舊影片.我在空檔中為大家整理一段Fruit和我在2000年的無聊對話(影像被我拿掉了),還有我們去香港旅行的影片,我不知怎的拍下許多她很帥的背影,等到她核可後就可以放到這裡.
嗯!我覺得用影像去記錄,再去回憶,在台灣家庭裡真的好像比較少使用。我在德國幾乎參加的大型聚會,像是金婚、銀婚、六十七十大壽等等,都一定會看到她們的子女剪輯一些過去老爸老媽甚至爺爺奶奶拍的片子。不只對我這樣一個沒經歷過他們過去的外國人來說極為有趣,小一輩的一般也都看得津津有味。老一輩的也會告興的指指點點話起當年。
另外一提的是,台灣一般宗親會的目的可能重點並不在於情感的交流,而比較是在宗親實質利益上的維繫。我知道這樣說可能對一些人不太公平,但實際操作上是有點這樣的意思。
恩~只要是自己樂在其中,就是最好的回報了。
期待再聽到orange-fruit的對話。
I'll give your mother high marks in life learning. :-) This in fact is very important. It defines one's capacity. It's a shame that some people stop learning after certain age.
By the way, YouTube is also a useful advertising tool. The best one is doing in a "subtle" way. Like this case. The video was an instant hit (saw this from my friend in US and share it with friends in Taiwan even before it was reported in TV news). New York Times came out this story: YouTube Makes the Case That It Helps Build Brands.
因為愛看電影,我喜歡拍家庭影片,有時還走到街上外拍,我曾在公館剛好拍到羅大佑和林正杰坐在路邊的小貨車上宣傳拉票,他們當時頭髮還不少呢.說著說著,我真想讓你們多看看我收藏的時光機器.
很多網路行銷方式,在大公司裡推行很費力,要越過層層階級,需要時間和機運.上班族做久了,偶而要認命,順勢時把握,逆勢時別徒勞無功 (我真是老了,講這種不上進的話)
"順勢時把握,逆勢時別徒勞無功"
這是血淚傷痕的智慧之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