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 in Wonderland》沒有絲毫女同情節,再加上電影整體成績很失敗,照理是不會在這裡大書特書.只是我最近在研究西洋服裝史的資料,特別注意片中的服裝設計.片尾是女主角穿上一身長禮服,裡頭搭上背心,再繫上銀色領結,登船準備拓展海外市場.....難不成,這是另一個雄才大略的Anne Lister嗎?
如果原著是從身體上的改變來辯證自我存在,電影版則繼續自我認同的題目,但是多了一些女性自覺(或是性別角色質疑):不願意走入傳統婚姻的宿命,突然破格成為屠龍的女英雄,最後成為雄心壯志的企業家.光是從女主角的服裝改變,可以看清這條故事的脈絡.
本片的服裝設計是Colleen Atwood,她的作品多和Tim Burton合作,很了解導演的奇幻風格.其實她可以執行華麗的舞台效果,如《Chicago》 (2002)、 《Nine 》(2009);也可以勝任食人魔低調的驚悚,如《Manhunter》 (1986)、《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當然,玩過Tim Burton的絢爛人物,對於同志影片更能駕輕就熟,如《Torch Song Trilogy 》(1988)、《 Philadelphia 》(1993).
這些並不表示她沒有史實考據的能力,《Little Women》 (1994)、 《Lemony Snicket's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 》(2004)是她的兩部古典作品.只是這畢竟不是BBC,片中的現代改良版服裝變成借今寓古的最佳道具.
說是現代改良版,因為《愛麗絲夢遊仙境》於1865年出版,電影的服裝風格不論是放在19世紀前期還是後期,19歲的愛麗絲不可能留一頭放縱的長髮,一定得盤起來分份守己.19世紀末的女性雖然會打上領結,但是女性外套的剪裁採用蓬鬆的袖山高,而片尾窄袖直身的服裝風格是從男性大禮服借用過來.
愛麗絲的鎧甲與聖女貞德的味道還是有點差異.畢竟那是屠龍的戰袍,多了點雄性陽剛.
回到Mia Wasikowska身上.她的長相很特別,沒有傳統好萊塢明星的女性化,卻有著歐式雌雄同體的味道.她穿著盔甲時,猛一看,還以為是《魂斷威尼斯》少男的兄弟姊妹.
不知道編劇Linda Woolverton的本意為何?她寫過《Beauty and the Beast》(1991),有女性自覺似乎是必然的.然而Mia Wasikowska的那張臉,還有她身上的鎧甲與長禮服,讓我老往片中的性別曖昧胡思亂想.
如果原著是從身體上的改變來辯證自我存在,電影版則繼續自我認同的題目,但是多了一些女性自覺(或是性別角色質疑):不願意走入傳統婚姻的宿命,突然破格成為屠龍的女英雄,最後成為雄心壯志的企業家.光是從女主角的服裝改變,可以看清這條故事的脈絡.
本片的服裝設計是Colleen Atwood,她的作品多和Tim Burton合作,很了解導演的奇幻風格.其實她可以執行華麗的舞台效果,如《Chicago》 (2002)、 《Nine 》(2009);也可以勝任食人魔低調的驚悚,如《Manhunter》 (1986)、《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當然,玩過Tim Burton的絢爛人物,對於同志影片更能駕輕就熟,如《Torch Song Trilogy 》(1988)、《 Philadelphia 》(1993).
這些並不表示她沒有史實考據的能力,《Little Women》 (1994)、 《Lemony Snicket's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 》(2004)是她的兩部古典作品.只是這畢竟不是BBC,片中的現代改良版服裝變成借今寓古的最佳道具.
說是現代改良版,因為《愛麗絲夢遊仙境》於1865年出版,電影的服裝風格不論是放在19世紀前期還是後期,19歲的愛麗絲不可能留一頭放縱的長髮,一定得盤起來分份守己.19世紀末的女性雖然會打上領結,但是女性外套的剪裁採用蓬鬆的袖山高,而片尾窄袖直身的服裝風格是從男性大禮服借用過來.
愛麗絲的鎧甲與聖女貞德的味道還是有點差異.畢竟那是屠龍的戰袍,多了點雄性陽剛.
回到Mia Wasikowska身上.她的長相很特別,沒有傳統好萊塢明星的女性化,卻有著歐式雌雄同體的味道.她穿著盔甲時,猛一看,還以為是《魂斷威尼斯》少男的兄弟姊妹.
不知道編劇Linda Woolverton的本意為何?她寫過《Beauty and the Beast》(1991),有女性自覺似乎是必然的.然而Mia Wasikowska的那張臉,還有她身上的鎧甲與長禮服,讓我老往片中的性別曖昧胡思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