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自己寫作,自己出版

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如何自出版」,看看三家電子書平台主管怎麼推薦

點入購買《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

一部拉子成長小說的啟發,從讀者、觀眾到意外的ex-gay專題研究

活著,就要繼續寫下去

希望保持一年一書的進度

2010/03/29

Kakera: A Piece of Our Life

日本主流電影難得觸及女同主題,好不容易出現《Kakera: A Piece of Our Life 碎片》將在四月初於日本境內上映.不過別抱太大的期望,這部影片的同志態度並沒有超越《Love My Life》,女主角在困窘與迷惘中掙扎,如果你不能輕鬆看待她的不成熟,恐怕難以消化這部影片.

電影根據1996年SAKURAZAWA Erica的漫畫作品Love Vibes改編而成.據說電影與原著差別不小.本片是女導演Momoko Andô(安藤モモ子)的首部作品.大部份的影評肯定影片的美學風格,讓電影故事多了點可看性.

綜合各家媒體的故事概要:Haru(滿島光Hikari Mitsushima飾)是大一新鮮人,和男朋友的關係乏善可陳,連帶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態度,完全沒有年輕人應有的熱忱和衝勁.某日在咖啡店,遇上主動來結識的Riko(中村映裡子Eriko Nakamura飾).Riko已經是社會人士,她的工作是在醫院製做義肢,自許為醫院的藝術家,藉由義肢幫助別人平衡生理與心理的失落.

Riko的率性與坦然吸引了Haru,兩人熱切地往來,Haru重新感到生活的喜悅.同一時間,她發現男友和別的女子交往,原來想一鼓作氣分手,卻誤打誤撞發生break up sex.此事刺激到Riko,質問Haru不該如此.爭執之間,Riko在公開場合表白對Haru的愛意.此舉揭開兩人感情的默契,讓Haru一時無法面對.

我看到的資料都沒有點明真正的結局.Riko經歷這場挫折,去了女同酒吧,向已屆中年的前女友Tohko尋求人生智慧之道.Haru繼續面對校園生活.當她在長椅上沮喪地幾乎掉下淚來,此時一位男同學走近安慰她....我不知道Haru接下來發生什麼事情,結局最明顯的一篇介紹,只有點到為止.

以下為電影預告:

2010/03/26

What's inside Jennifer's Body ?

辣味不對味

《Jennifer's Body 辣得要命》看起來是典型的YA Movie(青少年電影),不須太計較電影品質,而且片商一直以梅根福克斯為宣傳重點,針對年輕男性為訴求,要不是AfterEllen報導,我可能會暫時擺一邊.出租店只有二支DVD冷清地放在架上,難不成大家都看完下載了?

好萊塢有許多「女性情誼」或是「女性相妒」的影片被我們解讀成女女情,我知道這習慣有時不好,應該收歛一點.我試著對最近新片的姊妹淘、手帕交寬鬆以待.或許這些異性戀姊妹完全不認為和同性友人小時候扮新郎新娘,偶而相吻有什大不了,只要交了男朋友,那些都當作練習(或失敗的實驗).

我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其實試試看也好,像Fingersmith,一試成主顧.怕得是,更被人說成只是phase,好像一出水痘,終生免疫.

有些電影對自己的女女情誼渾然不知,有些電影則是保持低調.很少見到像《辣得要命》主動辯論這個想法.開場沒多久一個亞洲學生就質疑兩人是女同志 :You're totally lesbi-gay,因為高中女生才不會有那般揮手打招呼的親熱勁.但在Needy的心中,她們只是從小到大的同伴,當然否定這個標籤.

從很多細節來看,《辣得要命》真是「拉得要命」卻又「拉到沒命」的電影.編劇Diablo Cody解釋這兩位高中女生的關係,視小女生之間的羅曼蒂克為稀鬆平常.我開始覺得她片中陰魂不散的女同暗示或明示,都像是反諷,甚至是對整個「女性情誼」打了一個巴掌,女性再度回到為了男友翻臉的老路上.

Jennifer的女女傾向相當強烈,只可惜她表達的方式太過佔有慾.最後被Needy刺死.刺死的不只是個惡魔,回頭一想,是否編劇還暗示懲罰她的女女傾向?還是單純懲罰她是個爛朋友?

Jennifer的女女傾向並不是因為惡魔上身,是其來有自,在惡魔上身後更為突顯.她在片中自稱非處女之身,卻沒有看到她有男友,反而是Needy有個平庸的小男友Chip.電影一開始就點出Jennifer妒嫉Chip,只想拉走Needy.當她成為惡魔,就更有力量除去Needy表示好感的男孩子.

如果Jennifer沒有傷害Chip,Needy會不會有刺殺的動機?似乎未必.在延長版本中,Needy研究巫術圖書後,善意表示要幫助好朋友反轉成正常人,但Jennifer認為沒有必要(去除力量).Chip之死是兩人關係逆轉的關鍵.Jennifer以為可以爭取Needy,但用錯了方法.

Needy沒有被Jennifer「輕咬」之前,她對Jennifer就具有強大的感應力,可以同步感覺到對方的惡行.這個感應力從何而來?友情嗎?我打趣說,Jennifer小時候被圖釘刺到,Needy很有騎士精神地幫她吸吮傷口.原來是「源遠流長」.她們至少沒省略「吸血鬼認同」的女同志傳統.

很多情節讓人想起另外一部青少年熱門影片《Twilight 暮光之城》.吸血鬼愛上平凡人,因為愛而克制吸血的慾望,像是鼓勵節慾守貞的社教影片.而Jennifer惡魔上身後對男孩大開殺戒變成是節慾守貞的另類恐嚇.

Jennifer一直對Needy愛護有加,二次飢餓時湊到她的脖子,就是沒有致命地一咬.連她被長棍刺穿時,僅是痛罵幾句,拔掉長棍悻悻然離去.最後相鬥,只傷到皮肉.這不是愛,是什麼?當然,不忘了小妮吸過小珍一滴血.(這兩部影片都沒有提到女主角生理期時會產生何種影響?)

惡魔Jennifer因為覓食不得不對異性虛與委蛇,所謂飽暖思淫慾,她吃飽喝足後卻選擇潛入Needy床上想敘舊(情):「就像我們以前扮男女朋友」.她沒有明說過去遊戲的尺度,但是接下來的情況絕對是火熱回味(兩個人不是都有了異性關係嗎).

沒料到舌頭可以傳達那麼多的情緒(這裡有牙醫師嗎?)有人讚美這段舌吻是繼《Cruel Intentions 危險性遊戲》(1999)之後另一女女舌吻特寫佳作.Needy渴望而不敢前進的顫抖,Jennifer先試探再挑逗地進取.導演Karyn Kusama把她執導《The L Word》的經驗移植過來,讓觀眾目瞪口呆.


主流電影大概在兩人第一次拉開就會適可而止告一段落,但導演讓Needy著了迷轉守為攻,居然再接再厲撲倒對方(這是出於異性戀的經驗,還是本能?)直到Jennifer開始上下其手,Needy才回神:"Where-where are we going? 我們要做什麼?"

Needy為什麼停下來:突然想起對方是惡魔?還是不想陷入同性情慾?Jennifer輕描淡寫地接話:" You don't have to talk if you don't want to. 妳不想就不必再說了" 整體來看,Needy的恐同還大於恐魔.

我們來細看Jennifer的食物選擇.有些是飢不擇食,比如印度學生和足球員.有些是出於妒嫉.例如她根本看不上哥德式男孩Colin,不屑地批評:"He listens to maggot rock. He wears nail polish. My dick is bigger than his. 他聽奇怪的音樂,還擦指甲油,我的陽具都比他大." 

當然Jennifer沒有陽具,這是比喻Colin太陰柔.只是一發現Needy對他的評價還不錯,Jennifer決定雖不是她的菜,但可以是她的餐,先除之而後快.奇怪,她一開始不是喜歡畫眼線的男主唱嗎?看來陰柔男是錯誤的替代方式,應該找真正的女朋友.



  • Colin邀Jennifer看《Rocky Horror 洛基恐怖秀》,她以為是拳擊片《洛基》.其實這是一部很經典酷兒影片,今年四月由「金馬奇幻影展」引進到台灣的大銀幕上,我已買到票了!





  • Jennifer選上Chip,絕對是出於私人恩怨.當Needy出來護衛小男友,Jennifer作勢反擊,Needy得了便宜還賣乖:"I thought you only murdered boys. 我以為妳只吃男生.",對方惡狠狠地要脅:"I go both ways.我男女通吃." 在肉體上,可能有時成立,但精神上,對小妮的愛是千真萬確,只有拌嘴,一點反擊都沒有.

    Needy抱怨對方從來就不是好朋友,偷她的玩具,在她床上灑果汁,現在還搶她的男友.Jennifer辯解自己的態度是前後一致.我覺得很好笑,這有弦外之音.在《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曾用負面的方式討論這個心理.現實中,我看過一個小學男同學,在眾人面前會作弄心儀的女生,想引起注意,一旦人少獨處時,他就變得溫柔體貼.這雖不可取,但有些確實存在.我看Jennifer的小小惡行,可歸因於此.

    等到Jennifer最後餓到在家看同學照片解饞,她圈選的還是男生.什麼 "I go both ways.",根本是不願示弱承認暗戀.

    末段,Needy 拿著美工刀找Jennifer算帳,她還在開玩笑:"Do you buy all your murder weapons at Home Depot? God, you butch! 妳都到文具店五金行買殺人工具嗎?天呀,妳真 T!" 她都用到butch這個圈內字眼來形容了,她的女女傾向只差沒自己講出來.

    Needy為何能殺死Jennifer,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Jennifer平常有多個項鍊交換穿戴,為什麼和手帕交大吵一場之後,她還回來戴上BFF(永遠的好友)?真是唸唸不忘.等到Needy把它扯下來,她簡直是哀莫大於心死,連求生、求饒的意志都沒了,乾脆讓我死了吧.

    直到最後一刻,還死鴨子嘴硬:我的奶子!別耍嘴皮,是妳的心.她不是被刺死的,是心碎而死.而且是因為太過驕傲而死,如果她承認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小妮,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說不定小妮會幫助她轉型成正義女超人,專吃壞男人.

    哦,這個角色後來由Needy自己完成.她承襲Jennifer的力量,逃出精神病院,追殺當初加害Jennifer的樂團,說不定還殺了載她一程卻要求"gas, ass, or grass" 的色老頭.我們看到她在病院房間擺著小男友的遺照,殺樂團算是間接報仇.但是沒有Jennifer的照片,真的太不夠意思.難不成她不顧往日友情,骨子裡是想把自己的女女感情一同掩埋掉?



  • gas, ass, or grass:俚語,搭便車時以物易物補貼司機的項目,汽油、肉體,或是大麻
  • 2010/03/23

    Postcards Collection:A little bit art

    明信片的素材以景觀照片為大宗,不過我也收到另以繪畫和藝術作品為主題的明信片.以下這張描繪英國劍橋大學Kimgs Bridge.寄信者在開往彼得兔故鄉的路途中,在明信片上留下愉快的文字.

    我突然想起Renée Zellweger(芮妮齊薇格).她在《Cold Mountain 冷山》(2003)以強悍村姑形象和Nicole Kidman共同維護家園,二個角色都是異性戀,但是千金小姐要會情郎還得先取得村姑同意.《Miss Porter 波特小姐》(2006)就反過來演,波特小姐想出嫁,先跟她原本要一起獨身的女性友人打聲招呼.《Bridget Jones: The Edge of Reason》(2004)BJ單身日記第二集,乾脆安排一位漂亮女子,不愛帥哥,只暗戀這位傻呼呼的胖姐兒.



    這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Paul Cézanne(保羅塞尚)的作品,也意味著寄件者所在的位置.他是巴黎的留學生,快要畢業回去大陸,所以沒有留下地址.他在另一張長長的信箋提到是這裡的常客,我讀到那句卻開始著急起來.現在大陸仍舊封網,似乎看不到放鬆的跡象,我不曉得他要如何翻牆過來?我是不是只能在圍牆外提前向他道別?

    這張是在英國的網友寄來一張Glasgow Museum發行的明信片,由Patricia Croninon創作的青銅雕塑:Memorial to a Marriage(婚姻紀念碑),收到當時我特別整理一篇文章介紹作者和作品

    他用的郵票也很有意義(見這篇最下方的郵票集輯),郵資旁邊的圖像是Mary Wollstonecraft(瑪麗·吳爾史東克拉芙特(1759~1797),18世紀的英國作家、哲學家和女權主義者.

    2010/03/19

    The First Hand News: The Secret Diaries of Miss Anne Lister premiere

    Kunstblog有篇文章提到她出席倫敦同志影展《The Secret Diaries Of Miss Anne Lister》的首映場。很可惜,文章對影片內容沒太多著墨,但是她描述出現不少寬衣解帶的辛辣鏡頭,處理得還算邪趣。我回想編劇之前的Sugar Rush,難不成是它的熟女古典版?

    她還提到在現場看到華老師出席,最絕的是在化妝室遇到片中女主角和其他幾位女演員。不過從頭到尾就是沒提到Anna Madeley出現 .....

    Lang提供BBC春季新劇綜合預告,可惜這部戲的鏡頭太少了,除了她們牽手的背影,另外就是這幕林中偷吻:

    2010/03/18

    Postcards Collection:Europe Calling

    非常巧合地收到兩張比利時布魯日的明信片。還沒有機會造訪這個城市,卻不斷注意到這個地方。Anna Madeley 演出《Affinity》的瑪姐姐,頭幾次獄訪便提到Brugge(=Bruges),讓Selina聽得好生嚮往(更正:我搞錯啦,不是Brugge,是義大利的Perugia,因為瑪姐姐提到的全是義大利的城市)。那一陣子,Anna Madeley還出現在《In Bruges 殺手沒有假期》。



    這是德國科隆的老照片,據說就是古龍水的發源地。這座哥德式建築令我有種莊嚴與恐懼並存的複雜感受.

    發生在威尼斯的電影故事可多了,我最記得是《魂斷威尼斯》、《The Wings of the Dove 慾望之冀》(1997)、電影版的《Affinity》增加一場威尼斯夢景,還有Daphne du Maurier(戴芬.杜莫里哀)把女同傾向取了個暗語:"Venetian tendencies".

    2010/03/17

    Postcards Collection:Local Greeting

    原始的明信片交換構想是針對在國外的網友,我以為本地人會比較在意透露地址.老實說,我本人沒有時間和興趣去探究別人的隱私(我寄過好幾張免費電影票了),更何況Fruit絕不可能容許我去追逐別人.

    當我收到台灣的來信,還真的有點意外,而且第一張明信片就是台灣的.我知道這一位喜歡騎單車旅行,這應該是取自旅程中的素描.我猜不出來是那個地方?水庫還是湖泊?


    這位參加去年芒花季的活動,寄來的卡片背面有5個芒花景點的空白郵戳位置,但是只蓋上二個景點郵戳.我一直在想,我是不是要接續完成另外三個?如果這發生在電影中,尋找三個景點郵戳的過程會改變主角的一生.....

    這是宗教博物館的紀念品,它可以變成有景深的立體圖卡。這讓我想到台灣近幾年最有創意的行銷,便是把古老的中國神祉趣味商品化,變成三等身造型。純宗教的眼光來看,是有點大不敬,但就通俗文化,真得好有活力。

    2010/03/16

    Postcards Collection:Homemade

    我收到不少明信片是自己動手做的,這一位最具特色.正面還看不出端倪,背面的圖片拼貼,我認為有點DK Publishing圖鑑系列(例如這一本)招牌的美編風格.

    收到的第一張,主題是舊金山,正面是同志遊行.

    背面則有《Milk 自由大道》的電影院大看板、舊金山大橋、反對8號公投法案(法案內容是反對同性婚姻)、舊金山市政廳.

    收到的第二張,主題變成倫敦,正面是《Image Me and You》片中花坊的原始面貌.

    背面則要測驗你的拉片記憶力(其實她有提示片中對白):
  • 跳舞機:《Image Me and You》

  • 公園綠地:《Image Me and You》,兩人跑到公園決定分手,相擁後道別

  • Lant Street:《Fingersmith》,Sue的老家

  • 英國議會大樓:《Tipping The Velvet》,原著中Nan與Kitty第一次相吻時的場景


  • 2010/03/15

    Postcards Collection:The Beginning

    緣起

    你還記不記得去年8月6日的文章,我準備一個郵政信箱,歡迎大家可以互通明信片.這個點子來自我的高中校友,論輩份,她是我的學姊.

    她在旅遊時間和預算上比我充裕多了,常常去遠方旅行.她總會記得寄一些紀念品給我.這些紀念品並不是當地特產,都是一些很在地的小東西,例如當地的海灘的幾塊小石頭,或是一小盒金黃色的沙子.

    最近一次,就是去年夏天,學姊又去了一趟英國,寄給我幾張有留言的明信片.我靈機一動,覺得這種古典通信方式很有意思,可以重現溝通的時間和距離感,帶來生活中的驚喜.

    另外,我也希望藉用這個方式,能和我們的網友有具體但又不必面對面的接觸.畢竟在虛擬世界久了,有時會想踩踩地上,確定真實的存在.

    謝謝你的來信,更要謝謝有人親手製作的卡片,接下來我會以匿名的方式介紹來自各地的心意.你們去過的地方,有些我可能根本沒有機會造訪,但我很高興能分享一些你的旅程.

    2010/03/09

    Women in movie business

    Kathryn Bigelow(凱薩琳畢格羅)終於以《The Hurt Locker 危機倒數》創紀錄由女性首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很多媒體報紙都有類似的標題,是否意味著女性在電影界出頭天即將來臨?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產業體系的權力被分散和多元化是必經的歷程,但不會立刻發生大規模的量變,永遠需要時間慢慢滲透.

    擔任開路先鋒到底要付出多少代價?至少是時間吧.我們查出凱薩琳畢格羅現年58歲,她在電影界已經奮鬥了許多了年,作品雖不多,但也不少.我對她相當陌生,後來回頭檢視她的片單,才發現當年只知道有這些影片,卻不知道有這號導演.我比較喜歡的是《Strange Days 21世紀的前一天》(1995),整部電影完全無法察覺是出自女性導演.唉,現在要說那一部電影有特定性別的筆觸,恐怕都要被視為落伍之見.



    今年沒有直接與女同相關的影片,《Precious 珍愛人生》勉強算是,片中那位充滿愛心的女老師是女同.另外沾到邊的是《Up in the Air 型男飛行日誌》.片中Vera Farmiga (薇拉伐咪卡)飾演女性版的花花公子,安慰年輕後輩,不要因為失戀就想改當女同志,因為她試過了,女性也是很難處理.

    看奧斯卡眾星雲集的場面,我常會犯一個老毛病,開始點名那些女星演過女女的角色: Meryl Streep, Ally Sheedy, Amanda Seyfried, Kristen Stewart, Penelope Cruz, Kate Winslet, Charlize Theron,Julianne Moore, Helen Mirren, Jennifer Lopez....

    Sandra Bullock不曾演過女女,不過她的得獎感言:"that there's no race, no religion, no class system, no color, nothing, no sexual orientation that makes us better than anyone else." 可能是典禮中最友同的時刻了.

    許多人不會出現在奧斯卡會場上,但會出現在會後的派對.我從Dorothy Surrenders的部落格借來一張照片,Jodie Foster淡妝出席,和Kristen Stewart來個母女重逢.不論Jodie要傳授何種機宜,希望提醒小朋友:穿禮服時務必立正站好.

    2010/03/03

    Rewind Sex And Lucia

    溫習《露西雅與慾樂園》:閱讀胡立歐麥登的「誠信裸露」

    最近將Julio Medem (胡立歐麥登)的《露西雅與慾樂園》仔細看了一遍.DVD是聯影的經典升級版,附有幕後工作人員的訪談片段,幫助觀眾貼近麥登的創作意圖.我看了一些當年美國主流媒體的影評,反應大多刻薄.他們好像從《Open your eyes 睜開你的雙眼》(1997)就一直不了解拉丁人為什麼偏好創作非線性劇情?非得阿湯哥拿來重拍《Vanilla Sky 香草天空》(2001)才願意克服文化障礙.

    最近有些文章提到,《Room In Rome》與《露西雅與慾樂園》都在探討情慾的覺醒與探討.我把看這部片當成是觀賞《Room In Rome》的預習,因為兩部都觸及與陌生人的一夜情,都運用大量的情慾鏡頭,而且都有Elena Anaya 演出. 

    Elena Anaya在本片飾演年輕保姆Belen(貝蓮),當年她約莫25歲,雙頰飽滿,還有點兔寶寶牙,一派純真少女,但一詮釋放浪思春,尺度大膽判若兩人.十年後,她削瘦不少,再度出現在麥登的《Room In Rome》,化身成小T.

    本片虛實交錯,主軸是作家擷取現實,創作過程的光明與黑暗面,麥登便在訪談表示,將自已投射在片中作家Lorenzo(羅倫佐)角色身上.另外有個更底層的主題,探討人與人之間的坦誠信任.性的氛圍,只是表達主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劇情圍繞在羅倫佐的三段關係.第一段是六年前在地中海小島上的一夜情,雙方未留下姓名(事後知道她是Elena艾蓮娜),只提到居住地,以及女方是技藝了得的大廚.不知為何,我聯想到近期也是胃口不小的《Mediterranean Food 地中海廚娘》.

    艾蓮娜常對陌生人投以感情甚至激情,不論是在海中的羅倫佐,在網路聊天室匿名的羅倫佐,還是背景不明的房客卡洛斯.她常常以「陌生,所以沒有負擔」作為藉口.這個角色的命運是片中最不平順的一位.承受意外懷孕及喪女之痛.

    電影一開始給了艾蓮娜如夢似幻的海中艷遇,沒多久,當羅倫佐和新歡激情吶喊之際,鏡頭立刻接到艾蓮娜在產房痛苦地聲嘶力竭.

    第二段是餐廳服務生Lucia(露西雅),仰慕羅倫佐的才華,主動對他告白示愛.許多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最後常會變質走味.例如同樣是「女人-性-作家」,大家可能還記得法國影片《Betty Blue 巴黎野玫瑰(1986).但是露西雅的性格卻從一而終,是麥登塑造的完美角色.飾演露西雅的Paz Vega在這一段告白戲出落得甜美大方,她的笑容比胴體更令我印象深刻.

    在告白戲的尾聲,露西雅表示說完了,要羅倫佐要走就走,電影突然插進電視節目的片段,一隻大黑狗猛烈地攻擊假人,將它咬破.我第一次沒有注意到這個畫面.

    後來羅倫佐與年輕保姆貝蓮偷情被小女兒推門撞見,負責守門的大狗意外將小女兒咬死.顯然求愛被比喻成動物的本性,性慾是未加節制的力量,具有潛在的危險性.

    第三段是羅倫佐聽聞艾蓮娜生下他們愛的結晶Luna明月,他去公園觀望小女兒,結識年輕保姆貝蓮.這個情竇初開的少女有著複雜的身世,母親是A片演員,她與Luna一樣是生父不詳,母女一起和男友Antonio同居(Antonio後來以卡洛斯為名逃避到小島).

    她急著破身長大,卻和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羅倫佐交換黑暗的性幻想,兩個人一起被慾望吞噬.


    虛實交錯的對比在第二段和第三段最為明顯,並運用大量的情慾場面.情慾場面是否需要如此高比重,如此露骨,或許見人見智,我大概能理解導演想表達的意圖.

    有些藝術電影中的裸露常與「坦誠」的主題相關,在本片也有類似的運用,預料在《Room In Rome》整夜裸身的情節裡,更是坦白交心的符碼.

    露西雅性格坦率,與羅倫佐初期處於歡樂明亮的關係,攝影一直運用溫暖明亮的金黃色光線,讓裸裎自然而不猥褻.除了表面上的激情,許多親蜜行為隱含公平、坦白、信任的建立.

    例如露西雅第一晚放棄控制權,示意羅倫佐主動,後來羅倫佐被蒙上眼睛,任露西雅試探;他們在餐桌上歡愛,互相用拍立得照相,導演直接在訪談中說道那是彼此熟悉和的學習的過程;他們輪流為對方表演脫衣舞,露西雅直脫到一絲不掛,而羅倫佐在最後一刻轉身只露出後背.

    導演是依循異性戀電影不成文規定,只露女體不露男體嗎?麥登在後段連卡洛斯勃起的特寫都出現了,男體根本不是個限制.羅倫佐在脫衣舞轉身埋有伏筆,他仍有塊不可告人的角落.

    幸福快樂的生活反映在羅倫佐的作品上,露西雅的真實故事被重組混入文字中.但是超級粉絲露西雅並不滿意這樣的成果,她反問過去的悲劇震撼那裡去了?羅倫佐苦思突破,他需要更多的「素材」.

    此時他的出版社朋友Pepe,輾轉聽到可能是羅倫佐私生女Luna的線索,引出另外一條路.Pepe是個立場灰色的配角(可能也是導演面臨的實況),他始終扮演羅倫佐最好的男性朋友,但是不時流露出版社的現實口吻.他鼓勵羅倫佐在作品中性愛越多越好.他還三番兩次提供小道消息,好讓羅倫佐寫入作品中.如果他不操縱訊息,或許不會牽連到那麼多人,捲入一場悲劇.

    Pepe由Javier Cámara飾,他隔了一年在阿莫多瓦《Talk To Her 悄悄告訴她》(2002)擔綱演出陰柔細緻的醫院護理人員,演出收放自如.

    羅倫佐只想偷偷闖入小女兒的生活,卻被貝蓮誤以為對她有興趣,兩個人互相操控,發展成曖昧的關係.相較於與露西雅明亮的性生活,導演直言這一段屬於不可告人的關係,視覺風格轉成暗沉凝重.電影常會取景羅倫佐和貝蓮在小女兒的背後竊竊私語.

    兩人搭線的方式,像是一連串怪異的反手拍回擊.貝蓮以「與Luna一樣是生父不詳」,將羅倫佐對Luna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羅倫佐蠱惑貝蓮誘惑母親的男友,貝蓮在現實中並未誘惑成功,但是她提供的誘惑幻像卻反向吸引始作俑者.

    羅倫佐想像貝蓮在浴室勾引安東尼奧,卻是自己的影像取代安東尼奧.貝蓮母親拍攝的A片錄影帶變成人與人虛幻的聯結.貝蓮在暗室中模仿A片裡女方的動作,接著她將錄影帶借給羅倫佐,他則恰如A片裡男方的體位.後來,貝蓮偷偷將羅倫佐約到艾蓮娜的家中.兩人的茍合方式就是A片的體位.

    當貝蓮偷穿艾蓮娜的性感內衣,拉著羅倫佐的手,同時出現小女兒拉著羅倫佐的幻像.導演對這場偷情的責難,不只是欺騙,似乎還有年齡差距的非議.


    這場偷情是一場大悲劇.就在貝蓮-羅倫佐偷情之際,小女兒醒來撞見這一幕,不幸被貝蓮的大狗咬死.貝蓮甚至為此意圖割腕自殺.這場意外不僅是懲罰貝蓮-羅倫佐的私情,更是拿艾蓮娜-羅倫佐的一夜情結果當成祭品.是導演對於「欺騙」較為嚴厲?還是麥登用更高的角度俯看人間?我開始猜想《Room In Rome》一夜情的結局可能慘況程度不遠.

    羅倫佐在作品中懲罰貝蓮母女來消除自己的罪惡感,於是讓她們浴血於浴缸中,橫屍在床上.作品的情節再度與現實牽連在一起.安東尼奧以卡洛斯為名逃避到小島,因為貝蓮母女失蹤,他被警方通緝為殺人嫌疑犯.

    電影後段發生在小島的劇情,是所有人物關係的大揭曉,不是我這次著墨的重點.但是我對於導演處理卡洛斯誠信度的方式,頗令我側目.

    有一天,露西雅在島上來到一處可敷海泥美容的地點,當時卡洛斯已全身赤條裹上海泥,光日化日之下躺著日光浴.鏡頭明顯呈現男性器官.我雖看慣藝術電影的裸露,仍好奇導演的用意為何?

    他邀露西雅過來躺在他身邊.露西雅略為猶豫,但還是褪去衣物.卡洛斯拿起旁邊的海泥為她敷上,同時平靜地講著,讓泥巴吸走身上的壞東西,再讓海水沖走.當他敷到露西雅大腿內側,導演大膽的接到卡洛斯勃起的特寫,但完美的女主角堅定地拒絕求歡.卡洛斯仍舊保持平靜,安份地躺在旁邊。

    等到艾蓮娜發現通緝新聞,質問他是否下手殺了貝蓮母女,卡洛斯否認行兇,她們母女只是不知去向。這時候露西雅卻選擇相信他。

    並非我推論出曝露外生殖器與誠信有直接關聯,只是從頭到尾看了導演對性慾場面的處理,你不得不認可他有自己一套邏輯。


    最後,我想略微討論片中地洞與時序的意義。作家提出類似童話的寓言:當一個故事段落結束,跳入洞中,就可以從任何一個章節再度開始。事實上,這就是非線性劇情的特色,但就算如此,還是免不了有起點與終點。當悲劇發生,除了堅強面對,懷念過去的美好時光,能有撫慰人心的效果。

    在電影的最後一景,是艾蓮娜在羅倫佐住屋樓下為當時約四歲的小女兒拍照。時光從來不曾倒流,只有心思能夠自由來回,尋求超越和解脫。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