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舉行線上調查網友的年齡分佈,共計559人次參與:
15 歲以下 5 (0%)
16~18 歲 29 (5%)
19~23 歲 145 (25%)
24~28 歲 148 (26%)
29~35 歲 152 (27%)
36~40 歲 53 (9%)
41~50 歲 25 (4%)
51~60 歲 2 (0%)
61歲以上 0 (0%)
2010/01/31
2010/01/27
Mulholland Dr:part 1
Mulholland Dr = Mulholland Dream
有人說過《Mulholland Dr. 穆荷蘭大道》不是Mulholland Drive的縮寫,而是Mulholland Dream的縮寫.這部虛實交錯的故事,原本是提供給美國ABC電視網先期鑑賞的影集Pilot,但沒有達成交易,後來輾轉由法國電影公司資助David Lynch(大衛林區)重新改編成電影作品.
電影自2001年推出引起影癡熱烈討論至今,目前彙整各種分析理論最完整的英文網站當屬Lost On Mulholland Dr.為第一把交椅.我建議對這部影片有興趣的讀者都該去瀏覽站上的獨特見解.
在各式top movies of the decade(十年最佳影片)名單,《穆荷蘭大道》是熱門影片,在我個人的十年最佳拉片則將它排在第二位.將它視作藝術創作,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它的劇本能夠自由重組,變換許多的可能,而且是越看越耐看;但將它視作拉片,一度讓我左右為難.因為一般觀眾過於著重在床戲及胴體,一開始讓我下意識地排斥.隨著時間的考驗,影迷對片中的女女情趨向as-matter-of-fact的態度,反而讓我欣喜女女的故事能被不同的觀眾群嚴肅看待.
《穆荷蘭大道》有許多種解釋方式,目前最被大家認同的說法是電影的前三分之二是虛幻,後面的三分之一才是真實.有一派認為虛實界線全繫於Naomi Watts(娜歐蜜華茲)所飾演的Betty Elms(虛幻)/Diane Selwyn(真實)的分裂性格.於是從開場不久出現的紅枕頭與畫外沈重的呼吸聲,一直到突然有個牛仔叫喚:"Hey prety girl, time to wake up 嘿,美女,該起床了",全部被視為Diane自我美化成Betty所羅織的夢幻.
我對於前三分之二「全部被視為Diane的夢幻」持保留態度,畢竟原始的劇本是為發展影集,應該有很多開放的空間,若全歸為女主角的夢幻,就過於劇情導向.若真要討論誰是虛幻的創作者,應該把導演大衛林區從幕後拉到幕前來看.不要只看女主角將現實的慾望投射到夢裡,更應該看大衛林區對「電影虛實」的交互辯證(畢竟導演曾暗示,整個故事歸根究底是一部電影),如此一來,你對大衛林區為何將女女戀架設在好萊塢浮沈錄便有了另一層感觸.
在電影中,我們看到Diane現實生活中的元素在前三分之二的夢幻中被重組轉借,於是許多人物被更改了姓名、身份、性格和命運.從現實中信手捻來,不只是大衛林區認定的夢幻本質,似乎也是他製作電影的特性.
他在訪問中提到,當年選角時,他是從一堆女星大頭照選出還名不見經傳的娜歐蜜華茲.女星大頭照不斷出現在影片中,既是選角的依據,也成為暗殺的目標.另外一個虛實交錯的例子,大衛林區將本片獻給Jennifer Syme.她曾演出大衛林區的《Lost Highway 驚狂》,在2001年因為一場派對而車禍身亡.我不知道他的本意如何,或許是感慨人生如戲吧.回頭一想,他所取材的女女故事又是從何而來呢?
電影中的女女情節並不是個正面的故事,換個角度,大衛林區何嘗拍過哪個正面人物?我很喜歡下面這一段評論,對本片的Betty/Diane帶著一絲悲天憫人的感慨:
"In the end, "Mulholland Drive" is Lynch's most sympathetic film, particularly to women. Even if Betty's dream is an extended apologia for a terrible crime, the density of her character, the expansiveness of her dreams and desires, and the catch-all giddiness of her imagination all make her something close the one the thing she always wanted to be: the ultimate movie heroine.
《穆荷蘭大道》是大衛林區所有作品中對女性角色最富同情心的電影。貝蒂的夢境片段彷彿是對自己可怕罪行所衍生的懺悔錄,她飽滿的性格,她極度的夢想和慾望,和她撿拾所有炫目的元素去重組幻想,都是為達到她一直嚮往的目標:成為最佳女主角。"
不過,大衛林區某種程度還是依循好萊塢對於處理女女戀的不成文的傳統:主角常常是愛、恨、妒交錯.
同樣是描寫影劇圈,《All About Eve 慧星美人》(1950)裡的Eve Harrington(Anne Baxter)靠著不斷誘惑而功成名就.電影裡有很低調的女同線索,有人考據傳記,Eve原本的角色設定是個拉子,許多鏡頭語言也在暗示.(參考:The Roadshow Version:Forget Adam, it’s “All About Eve” (1950))
大衛林區一向熱衷探討性的黑暗面,然而在本片最被影迷議論紛紛,並不是女女情慾,而是探索Betty/Diane可能幼年時受到長輩性侵.細節可以參考Lost On Mulholland Dr 整理的 Theories: Sexual Abuse.這個線索在Betty/Diane於前三分之二夢境中與一位資深男演員試鏡的段落最為明顯.
如果幼年性侵的背景成立,有助加強對Betty/Diane的觀點.導演並非以幼年性侵來歸論她的同志傾向,而是因為這個傷害,突顯她對愛與信任的極度渴望.因此Rita/Camilla的被叛,讓她受傷極深,而由愛轉恨,買兇傷害.
Betty/Diane最後飲彈自盡,片尾出現她夢境裡完美的自己和被改造後的Rita/Camilla,在五光十色的夜空併肩嬉笑.大衛林區用她念茲在茲的願望作為終結.原來大導演不只是辯證「電影虛實」,還不折不扣地描述一段一個女人對另外一個女人愛與失落的故事,予人無限的感慨.
有人說過《Mulholland Dr. 穆荷蘭大道》不是Mulholland Drive的縮寫,而是Mulholland Dream的縮寫.這部虛實交錯的故事,原本是提供給美國ABC電視網先期鑑賞的影集Pilot,但沒有達成交易,後來輾轉由法國電影公司資助David Lynch(大衛林區)重新改編成電影作品.
電影自2001年推出引起影癡熱烈討論至今,目前彙整各種分析理論最完整的英文網站當屬Lost On Mulholland Dr.為第一把交椅.我建議對這部影片有興趣的讀者都該去瀏覽站上的獨特見解.
在各式top movies of the decade(十年最佳影片)名單,《穆荷蘭大道》是熱門影片,在我個人的十年最佳拉片則將它排在第二位.將它視作藝術創作,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它的劇本能夠自由重組,變換許多的可能,而且是越看越耐看;但將它視作拉片,一度讓我左右為難.因為一般觀眾過於著重在床戲及胴體,一開始讓我下意識地排斥.隨著時間的考驗,影迷對片中的女女情趨向as-matter-of-fact的態度,反而讓我欣喜女女的故事能被不同的觀眾群嚴肅看待.
- 一位男性影評人在2009年仍然提到《穆荷蘭大道》:I would rather bask in its indecipherable wonders: how the score by Angelo Badalamenti evokes grand feelings of love and loss, how close-ups and swift push-ins on characters’ faces suggest a recognition deeper than memory, how my eyes and ears find new details every time I watch it, how it stretches open my imagination to new limits. No, I can’t explain Mulholland Drive, but I think I understand it, in a way. And it moves me so greatly I don’t even need to explain it to myself.
我寧願沉浸在它難解的驚奇中:Angelo Badalamenti的配樂是怎麼激起愛與失落的感覺、在演員面部的特寫鏡頭和快速推入攝影,是如何呈現比我原先記憶中更好的表演、為何我每重看一次又能看到聽到新的細節、它是如何開啟我的想像力延伸到新的領域。不,我無法解釋《穆荷蘭大道》,但我可以理解它.我甚至不需要自我解釋它是如何深深地感動我.
《穆荷蘭大道》有許多種解釋方式,目前最被大家認同的說法是電影的前三分之二是虛幻,後面的三分之一才是真實.有一派認為虛實界線全繫於Naomi Watts(娜歐蜜華茲)所飾演的Betty Elms(虛幻)/Diane Selwyn(真實)的分裂性格.於是從開場不久出現的紅枕頭與畫外沈重的呼吸聲,一直到突然有個牛仔叫喚:"Hey prety girl, time to wake up 嘿,美女,該起床了",全部被視為Diane自我美化成Betty所羅織的夢幻.
我對於前三分之二「全部被視為Diane的夢幻」持保留態度,畢竟原始的劇本是為發展影集,應該有很多開放的空間,若全歸為女主角的夢幻,就過於劇情導向.若真要討論誰是虛幻的創作者,應該把導演大衛林區從幕後拉到幕前來看.不要只看女主角將現實的慾望投射到夢裡,更應該看大衛林區對「電影虛實」的交互辯證(畢竟導演曾暗示,整個故事歸根究底是一部電影),如此一來,你對大衛林區為何將女女戀架設在好萊塢浮沈錄便有了另一層感觸.
在電影中,我們看到Diane現實生活中的元素在前三分之二的夢幻中被重組轉借,於是許多人物被更改了姓名、身份、性格和命運.從現實中信手捻來,不只是大衛林區認定的夢幻本質,似乎也是他製作電影的特性.
他在訪問中提到,當年選角時,他是從一堆女星大頭照選出還名不見經傳的娜歐蜜華茲.女星大頭照不斷出現在影片中,既是選角的依據,也成為暗殺的目標.另外一個虛實交錯的例子,大衛林區將本片獻給Jennifer Syme.她曾演出大衛林區的《Lost Highway 驚狂》,在2001年因為一場派對而車禍身亡.我不知道他的本意如何,或許是感慨人生如戲吧.回頭一想,他所取材的女女故事又是從何而來呢?
電影中的女女情節並不是個正面的故事,換個角度,大衛林區何嘗拍過哪個正面人物?我很喜歡下面這一段評論,對本片的Betty/Diane帶著一絲悲天憫人的感慨:
"In the end, "Mulholland Drive" is Lynch's most sympathetic film, particularly to women. Even if Betty's dream is an extended apologia for a terrible crime, the density of her character, the expansiveness of her dreams and desires, and the catch-all giddiness of her imagination all make her something close the one the thing she always wanted to be: the ultimate movie heroine.
《穆荷蘭大道》是大衛林區所有作品中對女性角色最富同情心的電影。貝蒂的夢境片段彷彿是對自己可怕罪行所衍生的懺悔錄,她飽滿的性格,她極度的夢想和慾望,和她撿拾所有炫目的元素去重組幻想,都是為達到她一直嚮往的目標:成為最佳女主角。"
不過,大衛林區某種程度還是依循好萊塢對於處理女女戀的不成文的傳統:主角常常是愛、恨、妒交錯.
同樣是描寫影劇圈,《All About Eve 慧星美人》(1950)裡的Eve Harrington(Anne Baxter)靠著不斷誘惑而功成名就.電影裡有很低調的女同線索,有人考據傳記,Eve原本的角色設定是個拉子,許多鏡頭語言也在暗示.(參考:The Roadshow Version:Forget Adam, it’s “All About Eve” (1950))
- 我在Jodie Foster in Nell曾提到好萊塢對這種處理方式樂此不疲:"我不只一次注意到好萊塢在女同情節中污名化「雙胞胎/相像情結」,除了「與對方相像」,還有偏執者妄想「成為對方」.例如《Basic Instinct 第六感追緝令》(1992)到底是誰在大學時代假扮對方?《Single White Female 雙面女郎》(1992)幽暗地仰慕,化為分身取代;《The Black Dahlia黑色大理花》(2006)流連在同志酒吧,只是好奇與一個像自己的人作愛是什麼感覺?因為它常常太強烈,過於偏執成為邪惡的佔有慾,所以好萊塢樂於操作成負面故事."
大衛林區一向熱衷探討性的黑暗面,然而在本片最被影迷議論紛紛,並不是女女情慾,而是探索Betty/Diane可能幼年時受到長輩性侵.細節可以參考Lost On Mulholland Dr 整理的 Theories: Sexual Abuse.這個線索在Betty/Diane於前三分之二夢境中與一位資深男演員試鏡的段落最為明顯.
如果幼年性侵的背景成立,有助加強對Betty/Diane的觀點.導演並非以幼年性侵來歸論她的同志傾向,而是因為這個傷害,突顯她對愛與信任的極度渴望.因此Rita/Camilla的被叛,讓她受傷極深,而由愛轉恨,買兇傷害.
Betty/Diane最後飲彈自盡,片尾出現她夢境裡完美的自己和被改造後的Rita/Camilla,在五光十色的夜空併肩嬉笑.大衛林區用她念茲在茲的願望作為終結.原來大導演不只是辯證「電影虛實」,還不折不扣地描述一段一個女人對另外一個女人愛與失落的故事,予人無限的感慨.
2010/01/24
Fruit is going to talk about our trip, again
這幾天我們出了一趟遠門.
其實說近不近,說遠不遠,但總算在有限的時間和經費之下離開了台灣.最重要的是,這次Fruit終於有空要主筆我們的遊記了.她非常大牌,稿費太少是請不動她的,所以我是重金禮聘,再加上軟硬兼施才爭取到這個機會.敬請密切注意發文動態!
其實說近不近,說遠不遠,但總算在有限的時間和經費之下離開了台灣.最重要的是,這次Fruit終於有空要主筆我們的遊記了.她非常大牌,稿費太少是請不動她的,所以我是重金禮聘,再加上軟硬兼施才爭取到這個機會.敬請密切注意發文動態!
2010/01/19
2009 Annual Traffic Report and some flashback
2009全年流量報告,和一些回顧
我約從2005年中著手部落格,一直到2007年才開始嚴謹地看待部落格經營,從Orange's TV Review改版成現在的Orange's Review.自許是個有明確專題的小眾部落格,雖是素人觀點,但盼言之有物.
我使用好幾種流量分析軟體,純粹是自我警惕,了解讀者的反應.時間一久,它也變為成長的足跡,另一種網路的年輪.
FeedBurner
當時我採用FeedBurner,其實只是為了提供subscribe訂閱功能,讓大家能利用郵件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它提供一份統計圖,能顯示每日subscriber訂閱者(綠線)和reach接觸量(藍色).我把2007年以來的統計圖展開,可以看到最近的訂閱者數量很穩定,大概在210幾以上.我曾看到最高到達229.二百多人差不多就是我們這票的固定班底了.
至於reach,我搞不懂它的意義,因為它不吻合其他流量軟體的結果.倒是看起來像地震圖,波幅越來越大,震動頻率越來越高.
部落格觀察
就是頁尾左下方的大眼睛.通常我是點進去看名次,了解和其他部落格之間的相對比較.我將歷來的名次整理出趨勢圖,可以看出2007年一開始是排行一萬多,半年後進入前4000.直到2008年底才穩定進入前2000.最近一年大致在1200附近上下.最高名次1065出現在2009/8/2.老實說,我搞不清是什麼原因造成,因為2009年7月並沒有異常流量出現.
Google Analytics
我主要是參考Google Analytics的流量統計.要說三年來有什麼變化?流量是越來越多了,造訪次數每年成長21%~22%.但是停留的時間變短了,從3分54秒->3分37秒->3分15秒.
下圖是2007~2009造訪次數趨勢圖.三年合計有23萬人次來來往往..有些是常常光臨的老朋友,有些是誤入奇境的愛麗絲.我對這個數字沒有特別的感覺,只是很難想像,我在現實生活中似乎不可能在三年間和這麼多人擦身而過,而且有些人是如此遙遠,完全沒有生活的交集.
造訪次數:234,381
網頁檢視:495,960
平均停留時間:3分33秒
平均瀏覽網頁:2.21頁
三年來單日最高流量出現在2009/12/28,幾乎是平均每日造訪次數的二~三倍.我推測的情境是:那一天是聖誕假期後第一個上班日,大家回到辦公室上網,才看到早在聖誕節前即發佈的Pillow Talk:Room Service.第一次看完,笑到內傷.因為笑得太怪異,只好先轉開免得引人注目.沒多久,又想要回味一下.....於是,就這樣偷偷回味二三次,衝高了流量.
2009 這一年
年初剛自第一次手術恢復中,嘗試介紹幾個同志影展.沒想到這是個苦差事,網路上的資料錯誤百出.例如一開始介紹The Fish Child,提供的本事和真正看到的影片相差甚多.三月份The L Word終於下台一鞠躬,年輕拉子的熱情全部轉移到I Can't Think Straight. 今年影評寫得少,和我在四月動了第二次手術有點關聯.不過還是回顧幾部經典老片:Calamity Jane, Black Widow, The Killing of Sister George.李安的Woodstock從同志的角度來看,是有點令人失望.年底來個十年女同相關影視回顧,Top 10裡還有很多沒看過.
除了電影,日本漫畫Octave(變調的弦律)讓我懸念,台灣目前只出到第三集.我們接觸一點西洋歌劇裡的Trouser Role,感謝女角反串讓我們光明正大地享受台上二個女人深情對唱.
華老師新作The Little Stranger上市,我已先睹為快.已故法國作家莎岡的作品在台捲土重來,我們趁勢介紹她的傳記電影和生平故事.
關於技術更新,Orange終於小試Twitter,不過只當作小菜配置.最大動作是更換部落格版型,Orange's Review轉大人了.
每年都有巨大的天災人禍.8月的莫拉克風災顯示大自然無情的威力,類似2012的末世影片,越來越像真實的預言,而不是黑暗電影院裡逃避現實的歡樂時光.......
平均停留時間:3分15秒
平均瀏覽網頁:1.96頁
所有來源城市:
流量來源前10大地區:
1. 台灣:63.68%
2. 香港:10.62%
3. 大陸:10.35% (下半年不是被封網了嗎?)
4. 美國:7.09%
5. 加拿大:0.97%
6. 法國:0.88%
7. 澳洲:0.83%
8. 澳門:0.82%
9. 英國:0.71%
10.日本:0.66%
前10種流量來源:
1. 直接流量:39.07%
2. Yahoo 搜尋:22.14%
3. Google 搜尋:17.54%
4. Blogger.com轉介:1.87%
5. Orange's TV Review轉介:1.74%
6. Google轉介: 1.36%
7. 伊甸園拉字至上: 1.16%
8. 無名小站 轉介:0.90%
9. 伊甸園:0.85% (應該同樣來自拉字至上)
10. 不老歌 bulaoge轉介:0.78% (應該是來自Lang阿朗的博客)
前10個關鍵字
1. orange's review:7.08% (你沒有設到"書籤",加到"最愛"?)
2. orange review:5.00% (不曉得如何設到"書籤",加到"最愛" ?)
3. orange,blogspot:2.06% (懶得設到"書籤",加到"最愛"?)
4. south of nowhere:1.81% (長青關鍵字)
5. the fish child:1.52% (最快速火紅)
6. loving annabelle:1.27% (長青關鍵字,但我是站在反方)
7. lena headey:1.04% (2008年的系列專題,持續發熱)
8. fingersmith:0.94% (長青關鍵字)
9. orange s review:0.92% (你就是堅持不設到"書籤",加到"最愛"?)
10. kelly mcgillis:0.90% (因為她在2009年出櫃了)
點閱次數最高前10項內容
1. 首頁:31.29%
2. 女女片單 Movie and TV List:4.05%
3. Lena Headey 影片介紹索引:1.28%
4. Talking about A to Z:1.19%
5. 首頁 index:1.19%
6. The L Word 圖說專題:1.03%
7. Actresses who played queer characters:0.86%
8. terapia durgenza:0.75%
9. Bad Girls 第1季: 0.66%
10.風之畫師:0.61%
Thanks for Sharing
以下是2009年留言分享意見的讀者,有留下聯結的網友,或是我記得(可惜腦容量太小)他的部落格,我就會在名稱上加上聯結.但人數挺多,如果有遺漏或誤植,請見諒,煩再留言告知我更正.
AKI
angel
AnimaSting
bestweicool
casgmr
catherine
chaospo
chi
claire
codykey
colette
comeundone
Daphne
ela
Emily
entangled(wildeny)
Erica
feather
flyingfree
gaotu
GK
gthreeliu
havever
HC
Hiroso
hou26
HOWX
Jing Qian
Hsin
iv
Jacklyn NXY
jazzy0622
Jerocca
kktg
lady
Lam
Lang
Lanny
LT
magni
Michelle
milk
minmin
msan
norma
Oliver
ordinarycool
P. bear
paperclip
papersa
pascale1976
Peiwy
piaaquariuse
S.M.
Sharon
Shue
sidra
siegfired mac user
skeey
sky
Slowpoke
sunnysideup
Tako
tutu
Uto
Vanessa 雲
varec
wangxiaomao
Yean
Yier20
yidoo
yoyo
一隻抽菸的貓
小四
巴黎街頭藝人
竹本
艾日
犽
呵力
虎跳跳
阿辰
阿凱
阿髮 ambre
帶福您
彭十三豆
匯
嘖嘖
翼
我約從2005年中著手部落格,一直到2007年才開始嚴謹地看待部落格經營,從Orange's TV Review改版成現在的Orange's Review.自許是個有明確專題的小眾部落格,雖是素人觀點,但盼言之有物.
我使用好幾種流量分析軟體,純粹是自我警惕,了解讀者的反應.時間一久,它也變為成長的足跡,另一種網路的年輪.
FeedBurner
當時我採用FeedBurner,其實只是為了提供subscribe訂閱功能,讓大家能利用郵件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更新文章.它提供一份統計圖,能顯示每日subscriber訂閱者(綠線)和reach接觸量(藍色).我把2007年以來的統計圖展開,可以看到最近的訂閱者數量很穩定,大概在210幾以上.我曾看到最高到達229.二百多人差不多就是我們這票的固定班底了.
至於reach,我搞不懂它的意義,因為它不吻合其他流量軟體的結果.倒是看起來像地震圖,波幅越來越大,震動頻率越來越高.
部落格觀察
就是頁尾左下方的大眼睛.通常我是點進去看名次,了解和其他部落格之間的相對比較.我將歷來的名次整理出趨勢圖,可以看出2007年一開始是排行一萬多,半年後進入前4000.直到2008年底才穩定進入前2000.最近一年大致在1200附近上下.最高名次1065出現在2009/8/2.老實說,我搞不清是什麼原因造成,因為2009年7月並沒有異常流量出現.
Google Analytics
我主要是參考Google Analytics的流量統計.要說三年來有什麼變化?流量是越來越多了,造訪次數每年成長21%~22%.但是停留的時間變短了,從3分54秒->3分37秒->3分15秒.
下圖是2007~2009造訪次數趨勢圖.三年合計有23萬人次來來往往..有些是常常光臨的老朋友,有些是誤入奇境的愛麗絲.我對這個數字沒有特別的感覺,只是很難想像,我在現實生活中似乎不可能在三年間和這麼多人擦身而過,而且有些人是如此遙遠,完全沒有生活的交集.
造訪次數:234,381
網頁檢視:495,960
平均停留時間:3分33秒
平均瀏覽網頁:2.21頁
三年來單日最高流量出現在2009/12/28,幾乎是平均每日造訪次數的二~三倍.我推測的情境是:那一天是聖誕假期後第一個上班日,大家回到辦公室上網,才看到早在聖誕節前即發佈的Pillow Talk:Room Service.第一次看完,笑到內傷.因為笑得太怪異,只好先轉開免得引人注目.沒多久,又想要回味一下.....於是,就這樣偷偷回味二三次,衝高了流量.
2009 這一年
年初剛自第一次手術恢復中,嘗試介紹幾個同志影展.沒想到這是個苦差事,網路上的資料錯誤百出.例如一開始介紹The Fish Child,提供的本事和真正看到的影片相差甚多.三月份The L Word終於下台一鞠躬,年輕拉子的熱情全部轉移到I Can't Think Straight. 今年影評寫得少,和我在四月動了第二次手術有點關聯.不過還是回顧幾部經典老片:Calamity Jane, Black Widow, The Killing of Sister George.李安的Woodstock從同志的角度來看,是有點令人失望.年底來個十年女同相關影視回顧,Top 10裡還有很多沒看過.
除了電影,日本漫畫Octave(變調的弦律)讓我懸念,台灣目前只出到第三集.我們接觸一點西洋歌劇裡的Trouser Role,感謝女角反串讓我們光明正大地享受台上二個女人深情對唱.
華老師新作The Little Stranger上市,我已先睹為快.已故法國作家莎岡的作品在台捲土重來,我們趁勢介紹她的傳記電影和生平故事.
關於技術更新,Orange終於小試Twitter,不過只當作小菜配置.最大動作是更換部落格版型,Orange's Review轉大人了.
每年都有巨大的天災人禍.8月的莫拉克風災顯示大自然無情的威力,類似2012的末世影片,越來越像真實的預言,而不是黑暗電影院裡逃避現實的歡樂時光.......
平均停留時間:3分15秒
平均瀏覽網頁:1.96頁
所有來源城市:
流量來源前10大地區:
1. 台灣:63.68%
2. 香港:10.62%
3. 大陸:10.35% (下半年不是被封網了嗎?)
4. 美國:7.09%
5. 加拿大:0.97%
6. 法國:0.88%
7. 澳洲:0.83%
8. 澳門:0.82%
9. 英國:0.71%
10.日本:0.66%
前10種流量來源:
1. 直接流量:39.07%
2. Yahoo 搜尋:22.14%
3. Google 搜尋:17.54%
4. Blogger.com轉介:1.87%
5. Orange's TV Review轉介:1.74%
6. Google轉介: 1.36%
7. 伊甸園拉字至上: 1.16%
8. 無名小站 轉介:0.90%
9. 伊甸園:0.85% (應該同樣來自拉字至上)
10. 不老歌 bulaoge轉介:0.78% (應該是來自Lang阿朗的博客)
前10個關鍵字
1. orange's review:7.08% (你沒有設到"書籤",加到"最愛"?)
2. orange review:5.00% (不曉得如何設到"書籤",加到"最愛" ?)
3. orange,blogspot:2.06% (懶得設到"書籤",加到"最愛"?)
4. south of nowhere:1.81% (長青關鍵字)
5. the fish child:1.52% (最快速火紅)
6. loving annabelle:1.27% (長青關鍵字,但我是站在反方)
7. lena headey:1.04% (2008年的系列專題,持續發熱)
8. fingersmith:0.94% (長青關鍵字)
9. orange s review:0.92% (你就是堅持不設到"書籤",加到"最愛"?)
10. kelly mcgillis:0.90% (因為她在2009年出櫃了)
- 參考:2007~2009 累計前10個關鍵字
- 1. orange's review:4.94%
- 2. orange review:4.15%
- 3. love my life:2.41% (想不到是這部作品)
- 4. south of nowhere:2.09%
- 5. elaine cassidy:1.80% (三年總量還是勝過Lena Headey)
- 6. the l word:1.36%
- 7. fingersmith:1.29%
- 8. sugar rush:1.17%
- 9. 刺青:1.16%
- 10. loving annabelle:1.09%
點閱次數最高前10項內容
1. 首頁:31.29%
2. 女女片單 Movie and TV List:4.05%
3. Lena Headey 影片介紹索引:1.28%
4. Talking about A to Z:1.19%
5. 首頁 index:1.19%
6. The L Word 圖說專題:1.03%
7. Actresses who played queer characters:0.86%
8. terapia durgenza:0.75%
9. Bad Girls 第1季: 0.66%
10.風之畫師:0.61%
- 參考:2007~2009 累計
- 1. 首頁:27.25%
- 2. 女女片單 Movie and TV List:4.57%
- 3. Love My Life:1.96%
- 4. 首頁 index:1.88%
- 5. Talking about A to Z:1.69%
- 6. The L Word 圖說專題:1.61%
- 7. 刺青:1.13%
- 8. Fingersmith review:1.08%
- 9. Bad Girls 第1季:0.91%
- 10. Bad Girls 第2季:0.76%
Thanks for Sharing
以下是2009年留言分享意見的讀者,有留下聯結的網友,或是我記得(可惜腦容量太小)他的部落格,我就會在名稱上加上聯結.但人數挺多,如果有遺漏或誤植,請見諒,煩再留言告知我更正.
AKI
angel
AnimaSting
bestweicool
casgmr
catherine
chaospo
chi
claire
codykey
colette
comeundone
Daphne
ela
Emily
entangled(wildeny)
Erica
feather
flyingfree
gaotu
GK
gthreeliu
havever
HC
Hiroso
hou26
HOWX
Jing Qian
Hsin
iv
Jacklyn NXY
jazzy0622
Jerocca
kktg
lady
Lam
Lang
Lanny
LT
magni
Michelle
milk
minmin
msan
norma
Oliver
ordinarycool
P. bear
paperclip
papersa
pascale1976
Peiwy
piaaquariuse
S.M.
Sharon
Shue
sidra
siegfired mac user
skeey
sky
Slowpoke
sunnysideup
Tako
tutu
Uto
Vanessa 雲
varec
wangxiaomao
Yean
Yier20
yidoo
yoyo
一隻抽菸的貓
小四
巴黎街頭藝人
竹本
艾日
犽
呵力
虎跳跳
阿辰
阿凱
阿髮 ambre
帶福您
彭十三豆
匯
嘖嘖
翼
2010/01/18
Jodie in Candleshoe
《Candleshoe 古堡風雲》(1977)未曾在台灣發行,只在迪士尼頻道上播映過.關於電影介始,可以參考迪士尼中文電影資料庫這篇文章.劇情有點像《真假公主》但加上一些古堡尋寶,茱迪被壞人安排假冒富家孫女,最後她良心發現被接納.
這是茱迪從青少年正式轉型到少女之前的最後一部影片.從一年前的《Taxi Driver》、《Bugsy Malone》、《The Little Girl Who Lives Down the Lane》.... 她已不再是一般裝可愛的童星.她還到歐洲拍了兩部影片,在坎城影展搶盡鋒頭,眼界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她還是願意回來和一群童星拍攝這類家庭娛樂影片,誠屬身段柔軟.我記得一位傳記作者便提到,茱迪向迪士尼這種大型片廠表示服從忠誠,對她的事業有長遠的幫助.
電影主角前前後後共有三位奧斯卡得主,一位是Helen Hayes飾演Edmund夫人,David Niven(大衛尼文) 飾演管家 Priory 先生,茱迪後來更是兩屆奧斯卡影后.由此也可以看出迪士尼片廠勢力之龐大.
茱迪青少年期的中性風格在這部片達到最高鋒.她飾演在街頭打混的孤兒Casey.因為出身不好,沒什麼教養,她的中性舉止便顯得理所當然.以下是一開始的片頭,她領著一群囉囉到處惹事生非,穿著短衫、長背心、牛仔褲,完全不修邊幅.注意看她用指頭轉籃球的身手,她可是從小練過.
YouTube還找得到茱迪與Edmund夫人一段對手戲,可以看到茱迪開始發育成為少女,正處於尷尬的轉型階段.
參考:茱蒂福斯特作品列表
這是茱迪從青少年正式轉型到少女之前的最後一部影片.從一年前的《Taxi Driver》、《Bugsy Malone》、《The Little Girl Who Lives Down the Lane》.... 她已不再是一般裝可愛的童星.她還到歐洲拍了兩部影片,在坎城影展搶盡鋒頭,眼界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她還是願意回來和一群童星拍攝這類家庭娛樂影片,誠屬身段柔軟.我記得一位傳記作者便提到,茱迪向迪士尼這種大型片廠表示服從忠誠,對她的事業有長遠的幫助.
電影主角前前後後共有三位奧斯卡得主,一位是Helen Hayes飾演Edmund夫人,David Niven(大衛尼文) 飾演管家 Priory 先生,茱迪後來更是兩屆奧斯卡影后.由此也可以看出迪士尼片廠勢力之龐大.
茱迪青少年期的中性風格在這部片達到最高鋒.她飾演在街頭打混的孤兒Casey.因為出身不好,沒什麼教養,她的中性舉止便顯得理所當然.以下是一開始的片頭,她領著一群囉囉到處惹事生非,穿著短衫、長背心、牛仔褲,完全不修邊幅.注意看她用指頭轉籃球的身手,她可是從小練過.
YouTube還找得到茱迪與Edmund夫人一段對手戲,可以看到茱迪開始發育成為少女,正處於尷尬的轉型階段.
參考:茱蒂福斯特作品列表
2010/01/11
The Runaways Teaser
二年前我有篇文章提到Joan Jett, 對這位硬式搖滾女歌手才開始有些粗淺認識.一年半後,就傳出她年輕時在樂團The Runaways的故事即將搬上大銀幕.
根據IMDB的消息,下一週1月24日要在日舞影展首映,而台灣片商手腳很快,已經在網站預告4月23日要在台上映,中譯片名為《翹家女聲》.
AfterEllen很早便觀注這部影片,焦點全集中在Kristen Stewart(克莉絲汀史都華)和Dakota Fanning(達珂塔芬妮)的對手戲.我們看過克莉絲汀史都華小時候在《Panic Room》的中性扮相,對她扮演Joan Jett,沒有太大意外.
倒是達珂塔芬妮要穿馬甲飾演Cherie Currie,一開始令人難以想像.尤其是看過YouTube流傳當年本尊演唱Cherry Bombs,真為她捏一把冷汗.不過,看到她們兩的劇照還有預告片段,達珂塔芬妮的演出可能會出人意表.
聽說達珂塔芬妮亦在《暮光之城2:新月》演出吸血鬼,搶盡鋒頭.我還沒看過,不知她是不是真有如此天賦?
特別說明:Cherie Currie後來投身大銀幕,你一定沒想到我曾介紹過她的電影作品!她曾與Jodie Foster一起演出《Foxes》,回過頭看2007/10/6這一篇Jodie in Foxes,你會明瞭我們的gaydar並不是無中生有.I just knew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