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31

2009/12/25

Room Service

台北的冬天當然不如下雪區域寒冷,可是10幾度鋒面夾雜著水氣一來,真是冷得不舒服.再加上一般室內沒有暖房設備(畢竟熱的季節多過冷的日子),有時我坐在椅子上敲電腦,必須要身披厚衣,腿蓋毛毯.這時我就會想起Fruit的優點,永遠是手腳溫熱.

我以前最喜歡指揮她先上床暖被子,但她現在都不聽話了,非得兩個人同時坐在床邊.她手腳俐落褪去多餘衣物立刻鑽入被窩,我則有分解動作:在被子裡才開始脫衣服.不是害羞,而是怕冷.她看了哈哈大笑,馬上把她還沒有回暖的腳丫放到我的小腿肚.氣死人了,我的小腿肚是要用來暖自己的腳丫,啊~熱度都被吸光了.

記得剛認識的前兩年某次農曆新年,她不懷好心地要玩脫衣撲克.說也奇怪,我的賭運一向不佳,竟然能讓她一路連輸脫到底.但我根本無心享受勝利,一直擔心她會著涼感冒.這傢伙賭性堅強,又來挑戰投籃遊戲機,賭注是任贏方「擺佈」.結果我死命地投籃,打敗這位中學籃球場上的風雲人物.她悻悻然:妳不愛我囉.(是她自己不會掌握遊戲技巧....)

我們在床上還有很多事可以做(不是你想的那種事).

我特別喜歡按摩,把她壓過來扳過去,揉揉按按.有時候她太舒服會睡著.她又不高興說我居心叵測,故意讓她擺平.她要求「窗貼式」的按摩,我的操作太沒有「窗貼」了.後來我們真的去買了一本18禁的情趣按摩指南.看完其中一段非常暴笑的拔毛技巧,它就被束之高閣.

前一陣子,她看「安室愛美惠」重播,其中一集是陶美惠自嘲是「沒哈二人組」:沒擋頭與哈很久(請用台語發音).兩人決定要行房,結果謝安室先去刷牙,靠在浴室的門上睡著了,陶美惠風情萬種地擺好性感pose.....也等到睡著了.她看這段老夫老妻的生活,心有戚戚焉,要我引以為戒.

偶而她會開玩笑抱怨,性學大師都說錯了,什麼狼虎之年,在妳身上都看不到啊,是不是年輕時被「學姊」用光了?(「學姊」是指我的前任女友)我才不會被她這些一面之詞打敗,因為嫌貸才是買貨人,她就是愛挑剔.如果她感到滿意,不得了,她的話更多了,很認真地進行事後檢討或是售後服務調查.我覺得很噴飯,要討論醬子如何,那樣好嗎之類的問題.

我們的互動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演化.過程中,有很多出糗的紀錄:「痛啊~抽筋了!」、「唉呀,頭搖得好暈」、「咦?那是骨關節作響嗎?」、「不行,心臟負荷不了啦」.....上個星期,她同事送了一個底座有LED燈的聖誕小天使.Fruit很高興地擺到床頭,要和它的電池拚「耐力」.什麼跟什麼啊?其實它的變色光彩很有催眠的效果,我才摸幾下臂膀,馬上睡意襲人,兩人眼皮沈重.她還怪我不行,根本是我們一起輸掉了PK賽.

要說我沒有努力,真是太不公平,偶而需要轉換一下心情嘛.幾個月前,我心血來潮根本沒帶行李,押她開車到泰安溫泉區.她對路不熟,連下錯了三個路口,一臉不高興.我看天色漸暗,臨時決定投宿泰安觀止.那房價刷得我心如止水,未起波瀾--該來的,總是要來的.因為三年前我因公差住到日月潭涵碧樓,她恨得牙癢癢,老指責我沒帶她住過(附圖是那次隨行的攝影師所拍,檔案夠大可當桌布).我覺得可用建築風格相近的泰安觀止來取代.

泡完湯,我又撐不開眼睛了.嗯,房間的睡眠燈太亮,爬起來關掉.嗯,冷氣太大,再爬起來關小.嗯?為什麼一直有敲擊聲?我們開了大燈,裡裡外外找一遍.原來是面向溪谷有兩扇排氣窗是開著,當天夜晚溪谷起風,灌進屋內,不斷敲擊著羅馬簾.解決掉這些事情,我們已完全沒有睡意......我不能告訴大家接下來發生什麼事,但是隔一天早上我們很想去買和泰安觀止一樣的床墊.

Fruit有個迷思,對情趣玩具有點幻想,甚至早早對我們認識的一個朋友開玩笑要情趣小黃鴨當聖誕禮物.上個星期,對方真的送禮,而且是一對,一個給Fruit,一個給我.卻被我們原封不動地放在抽屜裡冬眠......事情是這樣的:有天我被唸煩了,兩個人一起坐在電腦前面很認真地挑選振動器(不要叫它按摩棒好嗎,體積相差太多了).我們選了一個像牙刷狀的,因為Sugar Rush的影響;還有一個像變形的滑鼠.似乎供應商擔心這些國外品牌太斯文,還附贈「俗擱有力」的勁量跳蛋.

嗑嗑...關於實習的結果,可能我們資質太差,完全無法掌握它在什麼過程要發揮什麼功能.它不但很喧賓奪主,而且搞得沒有過程,就要到終點.我告訴Fruit,請她在我不在場時使用,免得床舖太擁擠.後來它們一直被放在抽屜裡,沒想到過一陣子又加入一對小黃鴨.不曉得它們會不會像玩具總動員,主人不在家時,全部跑出來責怪我們始亂終棄?如果陌生人打開我們精彩的抽屜一看,哇!可能誤會我們是性成癮患者.天地良心啊.

其實,所有的床上活動中,我最喜歡Fruit睡前的單口相聲.她可以扮演各種角色:橘董,好久沒來了....不喜歡一號小姐?....我是二號小姐.她可以不斷地插科打諢,把課堂上的說學逗唱全部搬演過來.我常笑到肚子痛,一直抖動.一開始她還會火上加油,妳好像大型按摩棒.等到我上氣不接下氣,她就緊張了,別笑了,那有那麼好笑.等到我平靜下來,她會深情款款地約定我們60歲也一直要愛愛.只是,我發誓聽到她最近偷偷摸摸延長時間:80歲也要愛愛呦....我一定要努力練瑜珈.

2009/12/23

Readers Poll and My Opinion

十年最佳拉片票選台北時間12月22日下午約3點結束,這次迷你票選活動共有154位人次參與,採用複選,讓大家自由發揮.沒有規定明確的評選條件(我們不是專業影人,就算規定也沒用),每個人對於最佳的標準也不相同.一開始是由大家提供初步的片單,接著我再將出現率最高的影片整理為票選名單.基本上,這是一個讓大家回顧剛過去十年拉片的活動(我有時候會回顧得更遠一些).我覺得自已看得不夠多,原來還有那麼多的拉片!

票選結果:
Saving Face 117 (75%)
Imagine me and you 92 (59%)
I can't think straight 76 (49%)
The Hours 33 (21%)
If These Walls Could Talk 2 33 (21%)
Mulholland Dr. 22 (14%)
V for Vendetta 21 (13%)
Lost and delirious 19 (12%)
Four Minutes 18 (11%)
Gray Matter 18 (11%)
8 femmes 16 (10%)
The Fish Child 16 (10%)
Nina's Havenly Delights 15 (9%)
Monster 13 (8%)
Ha-Sodot 12 (7%)
Goldfish Memory 12 (7%)
The Gymnast 10 (6%)
The Edge of Heaven 9 (5%)
Unveiled 9 (5%)

以這次票選結果而言,取得較大共識的是前三部作品,剛好都是喜劇.但不是所有的喜劇都如此受到青睞,三部的共通點是主角必須相貌不差,越美越好,雙方戀情經過一番挫折後底定.還有一項神秘的特色:都在公園長椅上共享快樂時光. (請參考:Talking About:Bench 象徵美好關係的公園長椅)

嚴格來說,唯一一部獲得絕大多數共識的影片只有《面子》.這部影片對於亞裔拉子有歷史性的意義,我們總算可以在大銀幕上看見一部製作用心的電影,以華人的樣貌講述拉子的故事.

當年《面子》入圍金馬獎,我和Fruit都隨著Yahoo「薇珞與泰拉的魔法空間」家族的成員遠赴基隆參加放映和座談會,投票支持它獲得最受觀眾歡迎的影片.那可能是我這十年來最熱血的一次觀影經驗了.此後,我都會注意Michelle Krusiec楊雅慧其他作品的表現.最近一次是看她出現在《What Happens in Vegas 頭彩冤家》(2008).我很感慨,一般亞裔在美國很少獲得能好好表現的角色,不曉得她還要堅持多久才能完成她的理想?

Orange的十年最佳拉片
1)The Edge of Heaven 天堂邊緣(2007)
2)Mulholland Dr. 穆荷蘭大道(2001)
3)V for Vendetta V 怪客(2005)
4)Saving Face 面子(2004)
5)The Fish Child 湖底的小王子(2009)
6)Four Minutes 情鍵四分鐘(2006)
7)Monster 女魔頭(2003)
8)Nathalie 愛上娜塔莉(2003)
9)Imagine Me and You 新娘向後跑(2005)
10)刺青(2007)

身為版主,我享有版面特權,暢言個人圈選十年最佳拉片的理由.有些是理性的分析,有些是出於主觀的因素.原則上,我偏好淚水洗滌心靈.我歸納考量的重點如下:

拉子情節與周遭的關係:上一個十年的拉子情節,比較著重主角愛自己、找到真愛.近年來,我開始重視非同志的角色與女同角色之間的和解、接納、關愛、敬重.

《天堂邊緣》有一小段落提到Ayten-Charlotte這對戀人,Ayten原是土耳其的恐怖份子,Charlotte是德國大學生.起初Charlotte的母親與Ayten關係很緊張,後來Charlotte為救Ayten出獄而意外身亡,她的母親並沒有怪罪Ayten,反而將對女兒的親情移轉到女兒所愛的人,幫助對方出獄.Ayten隔著對話窗,無聲哭喊的畫面是最撼動我的一幕.人與人之間的接納,可以超越國界、文化、意識型態和性傾向.

如果用幻想娛樂的角度來看《V 怪客》,它絕不在我的名單之內,但是片中自由平等的革命意識卻來自一頁女同的自傳.她的戀情或許平平凡凡,對主角的精神召喚卻是轟轟烈烈.我從來沒有看過女同的故事在片中曾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請參考:Talking about : Love Letter )

《情鍵四分鐘》是和解的小品,多蒙激昂的片尾令人難以忘懷本片.鋼琴老師的女同背景看似可有可無,卻意外營造出兩人之間看不見的阻力和張力.回頭細看少女純真地擁抱不知所措的鋼琴老師.我後來意識到,和解的最佳狀態是不必再防衛自己的感情,鋼琴老師不必去避諱她的女同背景,能夠單純直接地珍惜對方.

劇本創意:《天堂邊緣》將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人生無奈,傳達得絲絲入扣;《穆荷蘭大道》把心理與夢境做了一場最為「大衛林區」式的辯證;《湖底的小王子》顯露強烈南美風格的城市傳奇和英雄神話;《愛上娜塔莉》是另人耳目一新的法國式拉片,就算艾騰伊格重拍,可能難再超越;《面子》將母女違背傳統的情事相互對照,故事小巧溫馨;《刺青》是台灣少見的精彩劇本,只可惜電影工業整體基礎薄弱,沒有相得益彰的製作結果.

敘事技巧:非線性的敘事,或多層次的結構,通常會引起我的注意.但最近幾年似乎也流行到有點泛濫的程度.敘事技巧仍須根植於劇本的品質,而不是為了結構而玩弄結構.《天堂邊緣》、《穆荷蘭大道》、《湖底的小王子》在三位各具特色的導演手上,特別有神韻.

演員表現:如果以得獎與否來看女女角色,可能要屬《時時刻刻》的妮可基嫚和《女魔頭》的莎莉賽隆.不過我傾向選擇後者,因為她戲份較集中,扮演的難度更高.但若以演員的魅力來看,Lena Headey在多次AfterEllen Hot List票選,證明她人氣最高.她從《Imagine Me and You》獲得的歡迎,顯示女同觀眾真得很期待演員俊美,故事輕鬆,快樂結局的喜劇.

創作心態:這是比較自由心證的感覺,我很在乎電影是不是拍得很誠懇.除了《穆荷蘭大道》、《Imagine Me and You》不在此題討論範圍,《V 怪客》則是個很難判斷的特例.其他7部片子有個共通的特色,多是出自新近導演或是女導演的作品.因為他們柔軟的心,我們才有機會看到不斷創新的拉子角色.希望他們下一部作品依舊令人拭目以待.

2009/12/16

Favorite TV Characters of decade

這十年來拉子影劇,電視劇(包含網路影集)比電影更蓬勃發展,而且拜各國語言專才的協助,我們可以在最短時間看遍世界各地的節目.

影集因為篇幅長,拉子角色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劇情線,我覺得目前還不適宜只討論拉子影集,而是以拉子的角色為主.各位可以只提單一角色,或是提一組.

我想到的保障名額就有:
Tipping The Velvet: Nancy-Kitty-Florance
Affinity(請讓我放在影集吧): Margaret
Fingersmith: Sue-Maud
Bad Girls: Nikki-Helen
Sugar Rush: Kim-Sugar-Saint
South of Nowhere: Spencer-Ashley

至於The L Word....請稍微先行篩選,別全部提上來 :-)

12/24 目前名單整理如下(依字順):
Affinity (UK):Margaret
Bad Girls (UK):Nikki-Helen
Bones:Angela-Roxie
Buffy the Vampire Slayer(US):Tara-Willow
ER (US):Dr. Kim Legaspi
Exes and Ohs (US):Sam, Jen
Fingersmith (UK):Sue-Maud
Grey's Anatomy (US):Callie-Arizona
Guiding Light: Olivia-Natalia
Hasufim (Israel):Shira & Teri
Hex (UK):Thelma
Hollyoaks (UK):Sarah-Zoe
Hospital Central (Spain): Maca-Esther
L word,The (US):Jenny-Marina , Bette-Tina, Shane-Carmen
Last friends (日):瑠可(-美知留)
Los Hombre de Paco (Spain):Pepa & Silvia
Mistresses(UK):Jessica-Alex
OC, The (US):Alex-Marissa
Once and Again (US):Katie-Jessie
Queer as Folk:Lindsay-Melanie
Skins (UK):Emily-Naomi
South of Nowhere (US):Spencer-Ashley
Sugar Rush (UK): Kim-Sugar-Saint
Terapia d'urgenza (Italy): Marina & Esther
Tipping The Velvet (UK): Nancy-Kitty-Florance
Venice (US):Gina, Ani
Verbotene Liebe (German):carla-stella, carla-hanna
We have to stop now (*web series):Dyna-Kit
Xena (US) : Xena-Gabrielle

心理心裡有個謎(港):邢楓-方雅妍
正義代書戰士(日): (田村希美-榮田千春)
東京Love Collection: 铃木夏树-山田みどり
追魂交易(港):江鳳蘭-唐月梅
風之畫師 (韓):潤福-丁香

網友彭十三豆特別整理:
蕭十一郎:花如玉-風四娘
點指賊賊賊做賊:吳美珩-蒙嘉慧
師奶股神:藤麗名 (lespart)
九五至尊:吳美珩-康華
鐵翼驚情:邵美琪-郭羨妮
追魂交易:韓馬利-曹衆
男女字典:朱茵-何超儀
黃金屋:?
刑偵2 端木紫(lespart)
偵3 蔣瑤(lespart)
刑偵4:田思思-?
atv縱橫四海:樂華-楊恭如
窈窕淑女:郭少芸(lespart)
迷離檔案:?
人間蒸發:神經畫家-奇怪藝人
創世紀:何超儀
帥男偶像:?
翡翠娃娃:司馬瀟-胭脂
男親女愛:miss mo-富家女
臺灣霹靂火:方岑-葉子

2009/12/15

Vote for your best films

既然Google Blogger提供投票功能,我決定提供票選.投票的片單是根據大家的留言,我挑出現率最高的19部影片.不過別太在意,它的投票功能很陽春,有些人若想灌票,我們也只能睜一隻眼閉著眼!投票截止時間12月21日.

2009/12/14

Picks by Number

上一篇選片的方式是用觀眾口碑,我突然好奇電影產業界會是如何看待這些作品?如果以票房作為指標呢?

我找了二個電影票房網站,將女同男同相關影片一起排名:The Numbers:Box Office History for Gay/Lesbian Movies,還有Box Office Mojo:Genres_GAY / LESBIAN

這兩個可以互作參考,但我建議以The Numbers的資料為主,你按表頭的Worldwide gross(全球票房)由高至低排序,斜線後面則是我再找Box Office Mojo補上全球票房統計,兩個數字有點差異:
第7名Monster (2003): $58,003,694/ $60,378,584
第10名Rent(2005) :$31,670,620/$31,670,620
第12名Boys Don't Cry (1999 上個十年的片單)$:20,741,000
第14名Mulholland Drive(2001):$20,695,413/$20,117,339
第16名Kissing Jessica Stein(2002):$8,915,268/$10,013,424
第19名The Feast of Love(2007):$5,744,218/$5,741,608
第20名Heavenly Creatures(1994 上個十年的片單):$5,438,120
第21名My Summer of Love (2005):$3,800,915/$2,766,976
第23名But I'm a Cheerleader (2000):$2,595,216/$2,595,216
第24名The Incredibly True Adventure of Two Girls in Love (1995 上個十年的片單):$2,477,155
第26名Happy Endings (2005):$1,448,701
第27名Saving Face(2005):$1,387,266/ $1,236,518

如果按照Box Office Mojo的女同相關影片歸類,則要補上二部賣座大片:
The Hours (2002):$108,846,072
Frida (2002):$56,298,474

如果依照我們上一篇討論的片單,我把能夠從Box Office Mojo找出來的數據再補上來
V for Vendetta (2005):$132,511,035
The Black Dahlia (2006):$49,332,692
8 femmes (2002):$42,426,583
The Edge of Heaven (2007):$17,804,565
La tourneuse de pages /The Page Turner (2006):$9,284,027
Nathalie (2003):$5,228,683
Imagine Me and You (2005):$2,635,305
Gray Matter (2006):$944,479
Lost & delirious (2002):$307,233
Ha-Sodot/THE SECRETS(2007):$204,871
Eulogy (2004):$75,076
Prey for Rock & Roll (2003):$58,040
I can't think straight (2007):$40,945
Itty Bitty Titty Committee (2007):$33,723

雖然以上的數據不能顯出女同影視的全貌,因為它不包含電影以外的收入,如DVD或電視版權,而且所謂的全球票房也並不是很精準.但是能給你一個概觀.越純粹的女同影片越是票房弱勢,除非有獎項或大明星的加持.「美式風格」的女同相關影片產量多,但也走向票房的兩極,票房中間部位漸漸由其他國家的作品填補,女同影片的口味越來越傾向國際化.

2009/12/11

Best Lesbian Films of The Noughties ?

"The Noughties" 是指千禧年以來的十年(2000~2009).最近快到年底,許多文章開始討論起十起年最佳影片,用關鍵字:best films of The Noughties在google搜尋,就會出現各家的排行名單.

目前我還沒看到女同相關影片的排行,不曉得大家對十年來最佳女同影片的看法如何?請各位分享您的意見吧!(我們先有初步片單,再考慮要不要票選)

為了便於討論,我建議這次先單純地針對電影,電視劇另外討論.(播出二集以上的就算是電視劇,電視電影或是電視單元劇就籠統地算是電影吧)

女同主題佔影片的比重並不是考量的重點,處理的方式才是重點.還有,不必太在意女同角色是被描寫成好人還是壞人.

2009/12/10

Nothing Else Matters

「共同母親」的小拉拉版

現在很怕那些「打定主意」要拍女同影片的編導,他們有時花太多時間描述天雷勾動地火的追求過程,反而忘了人物和故事在那裡?愛情有很多種驗證的方式,並非一定要依賴汗水淋漓的性愛場面.《Nothing Else Matters》提供一場絕佳範例,最後一幕的相視而笑,足以代表千言萬語,是我今年看過的女女影片中,最快樂平實的結局.

    《Nothing Else Matters》Was am Ende zählt在今年9月台北的女性影展放映,譯名《癡人追夢》,完全背離主題,而大陸譯為《別無所求》,則是雖不滿意,但勉強接受.
年輕女導Julia von Heinz(右圖)執導首部劇情片,少女之間淡淡的情愫,拿捏起來不愠不火,沒有新手的青澀.

少女Carla離家出走,夢想到法國里昂學習服裝設計,但半路上錢財行李全被偷光.年輕男子Rico願意提供工作暫時收留,條件是少女要用身體來交換.性愛有時弱女子生存的權宜之計,Carla牙一咬,總算能在Rico的工地繼續掙得盤纏.只是這一著棋讓她懷孕,差一點毀掉人生夢想.

工地還有另一位少女Lucie.她是男孩圈中的女孩,哥兒們中的妹妹.Lucie一開始誤以為Carla是Rico's girl.這個女孩還算有點骨氣,斬釘截鐵否認.Lucie於是一路幫助Carla,讓她有地方住,有衣服換穿.

兩位女主角個性截然不同.Carla懷抱明確的目的和計劃,有時不擇手段,所以她可以偷走父親的錢,離家出走.Lucie則是隨遇而安,只想待在Rico的酒吧等著未來當個經理,守著吸毒頹廢的哥哥,幻想圓滿家庭和一間房子.

影片常常用攝影取景去描述她們在現實與夢想之間的掙扎.

電影裡的「遊艇」是個很有趣的背景.它被改裝成河上酒吧,卻是那裡也去不了.如果Lucie沒有離開遊艇工地改住到公寓,可能看不清Rico和哥哥都不是值得相守的一家人.Carla若是沒有懷孕,也不會促動Lucie離開遊艇行動,進而改變兩個人的命運.

當Lucie向Carla提議由她扮成孕婦的計劃,是她們在船頭上討論.俗諺:「船到橋頭自然直」和這一景產生微妙的對比.其實船不會載往她們到任何地方,是人決定船的走向.兩個女孩聯合放手一搏.

影片用了很多俯視的遠景,顯得人物在命運的歷程中微小無力,例如Carla被搶走行李,在車站顯現的無助,或是鏡頭常常由大樓往下看一樓的動;但同一時間,她又常讓二位女主角平視著遠方,懷抱著夢想和希望,例如她們兩人帶著小孩到小山坡上,談到未來的共同計劃.



兩人在山坡上的談話,是劇情重要的轉折.觀眾一路都知道Lucie暗戀Carla,但是Carla是否接受對方?當Carla要求Lucie一起遠走高飛,這份還很柏拉圖式感情推動著劇情後半段,一直到兩人都做了最後抉擇,確定對方是唯一的選擇.

許多女同作品常會提到身份交換,在這部影片中也是非常明顯.我們看見Lucie不斷想成為Carla.例如一開始Lucie撿到Carla的服裝設計畫冊,偷將書內Carla母親的照片謊稱為自己母親的照片.當然,最重要的身份交換是Carla面臨懷孕過久無法流產的困境時,Lucie提議由她扮成孕婦去取得社會福利和醫療資源.

導演對小母親的處境有些幽默的視角.Carla在待產期間向工廠批貨,在家做洋娃娃代工.複雜的組裝說明讓三個年輕人手忙腳亂,比喻未來生兒育女的細膩繁瑣,比處理陶瓷娃娃有過之而無不及.



Carla為了脫離和Lucie的哥哥一起生活的窘困侷促,再度打起Rico的主意.這一回Lucie為了阻止她,用行動直接表白心意.Lucie一直在扮演共同母親的角色,此時她甚至表示爭取成為「父親」的資格.這裡的「父親」象徵的是強大的經濟來源.

在女同影片,表白的初吻一直是重要的元素(請參考:小拉拉的女女初吻).它雖沒有立刻發生效果,卻餘波盪漾.當Carla接著與Rico肌膚之親,發現男人的擁抱與親吻變得再也無法忍受.Carla先完成她的最後抉擇,接受Lucie是她感情的歸屬.



最後輪到Lucie必須在Carla與「家人」之間選擇.由於Lucie一直不願面對她哥哥是永遠無法戒毒的寄生蟲,Rico只是利用別人的黑道老闆,她還需要一個更大的推力來行動.於是劇本出現極具戲劇性的衝突點:Carla準備離開時發現存款被偷走,小孩墜地受傷.

Carla必走無疑,Lucie發現再也沒有久留的價值,於是為愛冒險偷走了黑幫的錢.好久沒有展現的《Bound 驚世狂花》(1996)反叛精神!但不同於《驚世狂花》的結尾在於成功的喜悅,這部影片結尾著重兩人真正的接納合解.

飾演Lucie的女演員外貌普通,電影卻把她塑造得頗有特色.她最後丟下一袋子鈔票,告訴Carla:和妳在一起的日子是我最美好的時光.轉身便走.觀眾其實能感覺Carla內心狂跳,她不曉得該如何答話,還在想著是望著窗戶眼睜睜看著Lucie離去,還是該追門出去補上回應?才一開門,看見Lucie靜靜等著,毫無防備地被對方撞見自己的心意,羞赧地不敢正視,更不知要如何開口.

這段結尾處理得太可愛了,讓人在睡前可以帶著微笑入夢.如果女同片單有所謂癒療系風格,它絕對是選單之一.

2009/12/04

Making a long story short ?

記不記得之前我為了要不要使用Twitter而陷入天人交戰?我自以為找到不同平台特質的平衡點,二者並存.

最近瀏覽友善聯結裡的部落格,有些人停手了,有些人搬家了,而且有移往Facebook, Plurk...的趨勢.我想了很久,除了偶而用用Twitter,並沒有打算加入這些熱門的平台.....因為我實在是太長舌了,想到那裡,就寫到那裡,而且一定要配個圖片、視頻....之類的.否則就不像我的調子.

有時我還真佩服自己,這一生最能表現毅力的幾件事,例如繳保險費、付房貸,不計阻撓和Fruit維持伴侶關係.....接下來就屬寫部落格--還不是隨便寫寫呢.

有時候,我會想像什麼時候會停筆,除了健康因素之外,是再寫個5年?寫滿1000篇?啊,別擔心,只是胡思亂想,還沒個準呢.

2009/12/03

Dirk Bogarde

Dirk Bogarde 狄鮑嘉(1921年3月28日 –1999年5月8日)

今年金馬影展最大的收穫是看到《Victim 受害者》(1961).之前研究紀錄片《The Celluloid Closet》(電影中的同志/賽璐珞的衣櫥),還在考慮是不是要到Amazon買回DVD.能在大銀幕上看到狄鮑嘉壯年時的丰采,真是值回票價.

關於狄鮑嘉的詳細介紹,網友spondee把Wikipedia的內容全部譯成中文,發表在豆瓣上:「英國傳奇演員Dirk Bogarde

狄鮑嘉演過兩次男男角色,除了《受害者》,另一部較為耳熟能詳的是《Death in Venice 魂斷威尼斯》(1971).不過他在受訪時曾辯解,主角並不是同志,而是對青春與美的眷戀。他還不忘補充一句,「我沒辦法再演第二次(同志角色)」。

他的親友後來證實他私底下是同志,雖然狄鮑嘉生前堅不漏口風,但從不否認和經紀人Anthony Forwood共同生活.相較於他在《受害者》的理直氣壯,現代人難免感慨台上台下不一致.可是,他是演員,不是烈士.如果他當年出櫃斷送演藝事業,後人就無從知曉他在後半生銳變為傑出演員.

回頭看他有些電影角色,越看越覺得充滿camp的味道.例如《The Singer Not the Song》(1961),他身形修長,穿著有點貼身的黑上衣,黑皮褲,展現西部片非常少見的陰柔性感.《The Servant》(1963)裡的主僕關係,是只差一步沒講出來的男男曖昧.

YouTube有二部關於他生平的紀錄片,其中Arena-The Private Dirk Bogarde收錄不少珍貴的居家影片.紀錄片一開始就說道,狄鮑嘉在80年代焚毀許多個人紀錄,例如他在戰時的日記....不過還有些資料幸運地保存下來.

關於他和Forwood將近半個世紀的伴侶關係,居家影片和照片裡可以明顯看出.居家影片大部份由Forwood拍攝,鏡頭下,年輕的狄鮑嘉微笑地捧起鮮花、在游泳池戲水、在海濱盪鞦韆、在陽台上餵鴿子....狄鮑嘉不是職業性地對著攝影機作態,而是對著凝視的人回應.令人感到強烈的情感串聯在他與拍攝者之間,我們變成了偷窺者.

Forwood本來也是一位演員,他認識狄鮑嘉後,變成專職的經紀人.Forwood曾經結婚,育有一子,但在小孩兩歲時離婚,從此未再結婚.兩人在60年代末從英國移居到法國普羅旺斯,共同生活了17年,直到Forwood為了治療癌症回到英國。狄鮑嘉在法國還開展其他事業,著手寫起小說和自傳.

狄鮑嘉與Forwood的伴侶關係並非一帆風順.狄鮑嘉第一次到好萊塢,演出鋼琴大師李斯特生平的《Song Without End 一曲相思情未了》(1960).電影劇本不佳,市場反應平平,他從此不再踏足好萊塢.但是他們在好萊塢期間,可能動過Lavender marriage「政治婚姻」的念頭,效法其他好萊塢明星的做法,以隱藏自己的性傾向.

很多文章提到他曾經愛過《一曲相思情未了》同片的法國女星Capucine(卡波辛,1928~1990)但向她求婚未果,卻始終保持友好關係.

我對狄鮑嘉的動機存疑.因為在居家影片中,他與卡波辛卿卿我我的畫面,看起來像Forwood操刀,應該是出於經紀人的考量.愛情的成份不濃.還好狄鮑嘉除了鬧過幾次誹聞,倒是終生未娶,沒有傷到無辜第三者.

    卡波辛被謠傳是對女人多愛一點的雙性戀.她在1962年演出《Walk on the Wild Side 神女生涯原是夢》是研究60年代女同重要片單之一,美國主流影片第一次碰觸到女同議題.片中飾演氣勢凌人的女房東Barbara Stanwyck(芭拉史坦葳),被視為第一位扮演女同的大明星.卡波辛則飾演被芭拉史坦葳欺壓的小女人. 芭拉史坦葳本人的女女傳言更是甚囂塵上,她的兩任婚姻都被傳為Lavender marriage,她的第二位丈夫是英俊小生Robert Taylor(勞勃泰勒),難怪大家生疑.芭拉史坦葳晚年最為大家熟悉的角色是《The Thorn Birds刺鳥》(1983)暗戀年輕神父的富太太.巧的是,當年飾演年輕神父的Richard Chamberlain李察張伯倫在2003年的自傳Shattered Love出櫃.

狄鮑嘉一直保持不錯的體態,但凡人無法阻止生命的流逝,紀錄片最後出現他中風後口齒不清的錄音.再加上紀錄片以《魂斷威尼斯》憂鬱的配樂貫穿全片,直讓人不甚唏噓.所謂對青春與美的眷戀,其實是普世共同的遺憾.

狄鮑嘉在《受害者》是位風度翩翩,事業有成的已婚律師Melville Farr.電影一開始,年輕男子Barrett不斷打電話找Farr,他刻意冷處理.沒多久Barrett走投無路,因侵佔公款被警方逮捕,卻選擇在獄中上吊自盡.

由於當時英國法律仍視同性戀為犯罪行為,原來Barrett是因同性戀罪嫌被勒索,他為了保護Farr的名聲,自己扛下來,以侵佔公款來支付贖款.其實,Farr與Barrett只是精神外遇,根本沒有「犯行」.Farr感慨Barrett為了保護他而犧牲,更痛恨這樣的法律反而成為惡人勒索的工具,決定挺身糾出不法--即使是玉石俱焚,斷送自己的大好前程.

他尋訪多位受客者去追查幕後的黑手,龐大而無助的同志地下世界,一個接著一個顯現出來.例如胖胖的理髮店老闆;年輕怕事的汽車銷售員;表面風光的舞台劇演員;中年殷實的書店小老闆....不同樣貌的同志群像.

Farr與警方合作,在繳付贖款時追蹤到是書店中年女職員和一位年輕男子同夥,將犯案者繩之以法.沒有美式傳統的光明結局,Farr最後將被勒索的照片丟進火爐中,暗喻他的事業與家庭隨之煙飛灰滅.

電影不一定提供所有同志正面形象,但很先進地斥責所有恐同症的角色.例如年輕的警員認為同志就是違法行為,冷不防被老警官揶揄,這種清教徒思想在以前宗教迫害時代也是不見容於當時法令.

不論是就研究演技的角度,還是同志影片的角度,提到《受害者》,一定會提到狄鮑嘉充滿張力的台詞:"I stopped seeing him because I wanted him, do you understand because I wanted him!"

在那個年代,從沒有主流明星在銀幕上直接而大膽地道出同志情慾.半個世紀快過去了,同志的社會環境漸漸改善,我們或許不再缺乏同志角色,但是有足夠優秀的同志角色嗎?

2009/11/24

HKLGFF presents Drool

今年香港同志影展片單有部美國出品的黑色喜劇《Drool》,中譯片名《師奶綺夢流口水》真令人避之惟恐不及.故事綱要是一位家庭生活不美滿的少婦,因認識美麗的新鄰居而改變她的人生.可惜在改變的過程中,她的先生意外死亡.其他詳見英文官網

它引起我注意是因女主角Laura Harring,曾經演過《Mulholland Dr.》(2001)黑髮的那一位,讓我產生好奇.如果有香港的網友看過這部影片,可以過來和我們分享嗎?

2009/11/19

The Set of The Beaver

從Jodie Foster.nu 借claudia一張照片過來:Jodie Foster與梅伯在拍攝《The Beaver》的現場.天呀,她還是如此令人心動!

2009/11/18

The Fish Child Review

殘酷的愛情試煉


《The Fish Child》裡的元素很容易淪為狗血淋頭的B級影片,亂倫、謀殺、越獄...完全符合社會新聞的嗜血脾胃,但在阿根廷新銳女導演Lucía Puenzo的手中,變成帶著黑色風格卻又不失悲天憫人的Contemporary legend.它甚至傳承不少古典神話的結構.

電影是由導演Lucía Puenzo的文字創作改編,原來的敘事角度是來自狗兒不解人情的觀點.電影放棄這樣的敘事,但保持片段式節奏,事件的全貌用交替剝蔥的方式層層揭曉.

但如果對Joseph Campbell的神話研究,或是對the hero's journey (英雄的歷程)有一點涉獵,你會對這部電影有另一種感觸.我視Lala為女同影片中,非常少見的古典女英雄.她被迫接受召喚,踏上冒險的旅程,解開迷題,找尋真相,獲得力量,對抗邪惡.

女僕Ailin來自巴拉圭鄉下的湖畔小鎮.13歲左右就到Lala的家中幫傭,和千金小姐Lala的年紀相仿,可能再年長一些.Ailin到了21歲,出落得成熟,週遭追求者眾.她泰然地應付欲迎還拒的遊戲,但在"backstair",她的擁抱與夢想只與Lala分享.

千金小姐與女僕的親密關係,我們不是沒見識過.Ailin一早喚起Lala,為她穿衣,看著她搭車上學.從Lala對她似姐若母的依賴,到兩人籌劃離家共同生活.少不更事的夢幻情感等著現實磨鍊.基本上,整個故事就是一場殘酷的愛情試煉.

Lala在兩人關係中,似乎耐得住性子--也必須耐得住性子,旁觀別的男子過來打情罵俏,只等Ailin給她安撫一吻.我們常見Lala睜大著眼,看著Ailin與馴犬師又親又抱,或是Ailin跨騎在男人的背上對著舞台上的男歌手春情放蕩.那時的Lala只是個怯懦的小女生,只能在一旁忍耐.直到自己的父親一而再橫刀奪愛,她想的絕不是弒父,而是怯懦地自殺.萬萬沒想到,父親拿錯了牛奶杯.

電影的第一個畫面,一個牛奶空杯,揭序Lala人生意外的反轉.

11/23補記:entangled提到Lala的父親對Ailin下手不只一次.我回頭仔細再看,確實如此.這解釋幾件事情:
  • 1)馴犬師在酒吧告誡Ailin「不要用奶子當女僕」,透露Ailin用性當作生存手段已成常態.
  • 2)Ailin變賣雇主的物品變成默許的交易條件.她拿走畫作回頭看著Lala的父親,兩人的表情不像是微笑,比較像尷尬的示意--兩人心知肚明的默契.
  • 3)這也解釋Lala為什麼要協助偷竊,是出於她小小的報復反抗.
  • 4)Ailin變賣畫作,在酒吧的放浪形徑,實是反映內心的自暴自棄


在結尾的告白之前,Ailin對Lala的感情純度,一度引起我們左右觀望.她是利用Lala家世打點回鄉的盤纏?或是個兩邊投機的雙性戀?畢竟拋棄家園、階級的愛情,沒幾個有圓滿結局.

「我愛妳」的真意,在Ailin口中常常是反其道而行.Ailin開玩笑拿起剪刀,作勢要把Lala頭髮剪掉:「我寧願讓妳變醜,別人就不會看著妳」.她知道美麗是要付出沈重的代價.後來 Ailin代Lala負罪入牢,冷言出獄後也不會找Lala.只求Lala不要淌混水,幻想救她出來.

Lala從巴拉圭回來,自己剪掉長髮,除了象徵決心,其實也在回應Ailin的愛意.Ailin越把她推遠,她越是要赴湯蹈火,拯救心愛的人.

片中的狗兒Serafin,彷彿是兩個人愛情的見證.Ailin撿回一條流浪幼犬送給Lala.她餵牠牛奶,牽牠散步.Lala從巴拉圭回來,還想到要把狗兒領回來.Lala在劫獄時中槍,狗兒同樣受創.Ailin扶著一跛一跛的Lala亡命天涯,同時懷抱著負傷的狗兒一起上車.

如果狗兒是愛情的見證,馴犬師則是有點犬儒性格的旁觀者.Ailin知道她交易的代價,他則拿走他該得的東西.所以Ailin與他的性事及接吻,拉遠一點看,就是more than friend, less than lover--各取所需.

Lala的父親與Ailin發生性事,就不是各取所需,而是滲入了權力結構.我推論那是Lala的父親第一次下手,所以Ailin才會驚恐原本視如父執輩的雇主會佔有她,更驚恐被Lala撞見.

那一晚餐宴有道重要的菜餚:羊肉.美其名是歡送兒子拿裘返回農場,其實是一場犧牲的儀式,預告自己的死亡,和所有隨之而來的傷害.拿裘也是個被犧牲親子信任關係的小孩,他告訴妹妹童年爬樹的回憶,就算是父親也無法被信任.
    在《沉默的羔羊》後段,漢尼拔要殺人逃出牢籠前,他點了一客小羊排--越生越好.那是殺戮的楔子.

女同影片的女主角,常常在她們的父母親子關係中看到奇特的對仗.

相對於Lala與父親處於情敵對峙,Ailin則是與她父親發生亂倫感情.Lala的父親要求Ailin在席間歌唱,他讚美就是那樣的歌聲迷惑了西班牙人,把誘姦的責任推到女方.Ailin的父親則直接了當,那就是愛情--像妳(Lala)一樣,愛上了她.

兩位女主角的母親不是完全缺席,就是非常疏離.

Ailin自己填補了「母親」的位置,小時候會把湖邊動物生下的蛋放入懷中,帶回家給牠們庇護.Ailin不倫生子,棄屍在湖底變成傳說中的嬰靈.Mitay Pyra的故事在當地口耳相傳,以及Ailin不斷敘述,像是集體借題抒發,感慨無法成為完美的母親.

倒是在電影中有一條「母親」的線索:項鍊.
■Ailin將自己母親的戒指送給Lala當項鍊的墬子,後來Lala在湖中供奉給Fish Child.
■Lala則將自己母親的項鍊送給Ailin,Ailin一開始說是要典當,後來Lala在劫獄時,意有所指是來送她21歲的生日禮物.

一則Mitay Pyra的傳說貫穿全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像一塊塊分散的拼圖.

一開始是 Ailin 對Lala常說的故事,但我們從來沒聽到她說完.中間則夾雜著 Ailin 的未來夢想,她在浴缸的玻璃上描繪:這是我們湖畔的小屋,那是臥房......

Lala在巴拉圭遇上 Ailin 的父親,增添一段說法:他去大城市的電視台工作,回家不見 Ailin 蹤影,大家謠傳女孩懷孕了,卻沒有人看見小孩.

Lala親自到湖底一探究竟,看見漁孩的幻影,電影將她步入林中潛入湖底的場景,拍得更像是做了一場夢.

末了越獄,Ailin說出她的版本,別人認為她的屋子裡藏著怪物,其實她只是個手足無措丟掉嬰屍的未成年媽媽.

這個傳說到了最後反而不再是重點.Ailin在黑暗車廂的最後告白,無關於Fish Child是什麼(因為Lala早己知道而且接納),而是愛情的真相是什麼:Ailin真正愛的是Lala.這是Lala在最後歷程,唯一需要知道的答案.

電影很刻意地將執法人員描述為壞人,不論是Lala的法官父親,還是對女犯濫權私用的警察局長.很多觀眾對電影末段劫獄的轉折感到突兀.不過這次金馬獎剛好安排另一部同是阿根廷出品的《Lion's Den 母獅的牢籠》,電影的結尾都是女性抗議司法不公,放棄法律途徑,越獄而逃.可能這是阿根廷的社會現況,電影創作者異口同聲對司法體系表達不滿.

如果你在電影院觀賞本片,Lala掏槍劫獄的聲效真是非常震撼.音響的重力拉扯著耳膜,感覺沈重的壓力,成功地傳達Lala的心理狀態.或許劫獄不是最好的劇情安排,卻是傑出的聲音處理.

電影結局顯露導演的創見,它有不同的解釋方式.當它是Happey ending來看(sort of),它明明就是嘲諷著傳統的快樂結局,面對不知何去何從的未來,Lala苦澀地編織美夢:我們可以在湖畔有棟房子.

當她說,妳願意和我一起游到湖底的深處嗎?我一方面覺得那可能是愜意生活的一種表現,另一方面卻有一絲絲不安,不曉得她們會不會一起游回岸上?

2009/11/12

The Secret Diaries Of Miss Anne Lister

在《Affinity》演出瑪姐姐的Anna Madeley「可能」會再度飾演女同角色! 

11月11日BBC 2發出新聞稿,他們將在明年春季推出90分鐘單元劇《The Secret Diaries Of Miss Anne Lister》,描繪英國第一位近代女同志的事蹟.不過女主角由Maxine Peake 飾演,Anna Madeley可能扮演她的情人之一.編劇為Jane English,她曾經寫過《Sugar Rush》.

Anne Lister(1791-1840)出生West Yorkshire西約克夏的上流階層,繼承了大筆土地,既不愁衣食,又能受高等教育.她喜著中性打扮,舉止風度翩翩,當地社交圈給她個封號:Gentleman Jack.她很有商業頭腦,不但農場經營得好,還發展到煤礦事業.她還勤於興學,推廣教育.她生前寫了四百萬字的日記,六分之一的內容用「密碼」撰寫.後來由一位學者Helena Whitbread花了六年時間解密,在1992年出版成書:I Know My Own Heart: The Diaries of Anne Lister 1791-1840.這本日記不是柏拉圖式的浪漫感情,而是有明確情慾行為的紀錄,例如用"kiss"代表性高潮.

建議大家參考:Anne Lister在History To Her Story專題介紹,其中"Transcripts"提供不少她的書信可在線上閱讀.例如1806年,她15歲時對來自印度的同室同學Eliza Raine情竇初開.如果要看她的感情全貌,可選擇這篇Anne Lister:The First Modern Lesbian.她的情史不簡單,與有夫之婦 Marianna Belcombe Lawton長達16年的三角關係,以及1832年起與年輕的Ann Walker相戀,四處雲遊,最後因病死在俄國.死時49歲.Anne Lister去世時,原本要下葬在莫斯科,但Ann Walker決定運回屍體,花了好幾個月才讓她落葉歸根.

影集將在她的故居Shibden Hall實地拍攝,此地是她與Ann Walker共同生活的處所.基本上,兩人曾舉行結婚儀式,是實質上的同性伴侶.

2009/11/10

Marriage goes Dutch


荷蘭15年歷程

荷蘭於2001年成為全球第一個核准同性婚姻的國家,其他國家在同性婚姻爭議的正反雙方都睜大眼,以荷蘭的發展歷史為師.

故事說來有趣,1985年同性婚姻剛引起話題,大家突然發現:荷蘭沒有明文規定婚姻是一定是異性的結合.(後來有些國家反對派就推動立法,規定婚姻必須是異性的結合)

1991年,政府開放受理同性伴侶註冊.這有點像是過渡期統計,了解有多少同性伴侶有結婚的需求.到了1996年,政府決定成立委員會專責調查開放同性婚姻的議題.次年,調查報告出爐,45%的同志寧願等到civil marriage(正式的同性婚姻),而不要半調子的civil unions(同性註冊伴侶).荷蘭政府先是採用漸進政策,在1998年開放civil unions.

國會和內閣對同性婚姻步調不一.國會不希望過於積極,但是當時首相Kok,和部長Job Cohen不為所動,決定在2000年推動法案表決.當時150位議員,109位贊成,31位反對,10位棄權,終於開放同性納入合法婚姻制度.

美國學者以荷蘭經驗為師

11月9日紐約時報有篇專文:Dutch Views on Same-Sex Marriage,提到一位學者將荷蘭經驗集結成書.

文中有二個重點:
(1)同性伴侶的子女監護權
(2)美國要用civil unions還是用civil marriage?

荷蘭同性伴侶在子女監護權仍遜於異性伴侶.同性伴侶無法收養外籍子女.如果是女同志伴侶,沒有血緣的母親必須要經過正式的收養程序,才能主張完整監護權.

civil unions與civil marriage或許在法律位階可以相當,但是對於社會心理的效果卻無法相提並較.

許多同性伴侶發現,別人對他們的態度改變了,對他們的婚姻關係有許多期勉和協助,他們被視為已婚人士,有共通的語言,是龐大社會圈的一份子,不再是非我族類.有些同志感到被社會接納,減少被排斥的憤憤不平.

同樣地,異性戀並沒有因為同志可以結婚而改變對婚姻的看法.婚姻就是家庭生活的責任和義務,並沒有因為婚姻的對象不同而有所不同.

  • 請回頭參考,在加州八號公投法案前,我曾經整理加州高等法院判決「加州現行規定婚姻制度限於異性戀伴侶」違憲的決議文重點中文摘要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對傳統婚姻關係有興趣,如果你想了解別種伴侶關係或是不同的家庭型態,例如不婚的,獨身的,單親母親.....可以參考此君在Amazon建立的英文書單:I Do, I Don't: An Alternatives to Marriage Book List

2009/11/06

Les Music?

流行音樂合輯有很多種行銷方式,分類訴求如舞曲合輯,情歌合輯....;分眾訴求如五六年級的回憶....但是擺明以同志族群為目標,確實不多見.(我只記得之前The L Word第二季原聲帶以「女歡女愛」上架,讓我嚇了一跳)

今天去佳佳唱片找Genesis(創世紀合唱團)的專輯(啊,沒有人在買CD嗎?),突然看到這張Sony發行的「她&她 好女真愛歌」華語合輯.封面有點煽情(不是我的茶啦),還特別強調有女同插畫家內頁手稿.另外還有另一張「他&他 好男真情歌」一起陳列.


我並沒有覺得同志消費市場受到應有的重視,好像是唱片市場已到了死馬當活馬醫的階段.裡頭的曲子曾受到同志感動嗎?我不太清楚.倒是有些歌手,確實受到同志社群的青睞(你們來告訴我吧).

好吧,我們還是該給行銷人員一點鼓勵,他們也是花了工夫寫好幾頁的企劃案,說服老闆去印刷、壓片、鋪貨、上架、發文宣.....如果能夠驚險過關,說不定我們下次就會看到其他唱片公司跟進,然後有保守團體突發奇想,除了出面阻止大家不要參加遊行,還要抵制店家不要公然擺放這種影響社會風氣的CD封面.結果唱片行銷大喜,便把封面做得更煽情露骨.....鐘擺理論嘛.

2009/11/04

Women in the sky


Amelia Earhart(生於1897/7/24,1937/7/2失事)是第一位單人飛越大西洋的女性,被視為女性版的林白,美國最富盛名的女性飛行員,她最新的傳記影片《Amelia》由 Hilary Swank主演,十月份剛在美國上映.(下面是她本人的紀錄影像,Hilary Swank確實神似本尊:)



Amelia Earhart的故事數度被改編成電影,最近幾年曾有Jane Lynch扮演她,在《The Aviator 神鬼玩家》,但是正式放映時全被剪掉;還有Amy Adams在《博物館驚魂夜2》穿起彈性緊身褲扮起美化版的女英雄.
    Jane Lynch:出櫃的女演員,曾在The L Word演出追求Tina的女律師
這位傳奇人物曾被懷疑可能有女女情事,我不想這樣狹隘地看.她和早期投入飛行的女性,都有不凡的人格特質.我們很容易將30年代留短髮、穿長褲、套皮衣的女飛行員,與拉子聯想在一起.看過Sarah Waters (莎拉華特絲)的第四部小說The Night Watch「守夜」,可以理解,當時少數能夠中性穿著的環境,才有機會提供拉子伸展的舞台.


真得有本著作:LAVENDER LOCKER ROOM,指出與Amelia Earhart同期的Pancho Barnes(官網)、終生未婚的Evelyn "Bobbi" Trout (圖左,及官網)、Helen Richie.... 可能是女同.

AfterEllen評論過Pancho Barnes的紀錄片:Review of "The Legend of Pancho Barnes and the Happy Bottom Riding Club",雖然嗅不到其中的酷兒意味,但肯定這位像男人一樣,連結四次婚的大姊,在她自由開放的愛情觀中,可能有女女的成份.

澳洲的女飛行員Jessie Keith Miller,就曾形容飛行比愛男人要更銷魂,而且更安全:"Flying is more thrilling than love for a man, and far less dangerous.".你真的不能低估這一群能在空中飛翔的女人,在地上也會脫離傳統禮教束縛.

這一班女人成立過許多團體,最有名的就是The Ninety-Nines.有興趣了解當時女飛行員的全貌,可以找找相關資料.因為電影不太可能看到其他人的故事.

Amelia Earhart或許是位優秀的機師(pilot),卻不是最傑出的飛行家(aviator).她能富盛名,除了意志和努力,她與其他女飛行員最大差異在於她有一位精於經營的老公George P. Putnam.1928年她僅是以「乘客兼紀錄員」的身份飛越大西洋便獲得媒體青睞,除了出書、巡迴演講,以她為品牌的服飾和行李包相繼推上市場.如果她甘於如此,不過是在史書留下幾行.

畢竟飛行才是她一生的最愛,她將大部份的商業獲利轉換為繼續飛行的資源,終於在1932年獨自駕機成功飛越大西洋,成為名實其符的第一位創紀錄的女飛行員.其實不只是她勇於挑戰,同期的女飛行員,每一位都拚了命,前仆後繼創造最高、最快、最遠的紀錄.她最後在挑戰飛越太平洋時失事.

早期的女性要取得成功,難免要做些妥協.我看她與Putnam的婚姻,就有點利益交換的影子.她不冠夫性,堅持雙方保持開放的關係,終生沒有子嗣.Putnam很認份自己是Mr.Earhart,後來搬到加州,還趁地利之便忙著把太太的故事往好萊塢行銷.....她的故事不是單一個案,還有更多女性在航空界的總體成就可能不下於她,仔細看看,就有些拉子的身影.

2009/11/02

Queer Women in classical art:11

其實,這不是來自舊時代的古典藝術,而是現代藝術工作者借用古典藝術的形式全新推出.

目前在英國的一位網友寄來一張Glasgow Museum發行的明信片,正面就是這幅青銅雕塑,我馬上好奇地找尋創作者Patricia Cronin的來歷.

Patricia Cronin是美國現代藝術工作者,這幅作品名稱為Memorial to a Marriage (婚姻紀念碑).描繪她與她另一半Deborah Kass相擁平躺在床上.兩人雖然是半裸,但是神情舉止極其平靜溫和,甚至有點莊嚴.

青銅雕塑是巡迴展覽的版本,它還有一個大理石雕塑版本,於2002年永遠地放置在紐約美麗的公墓園區Woodlawn Cemetery,在她們倆人未來一起長眠之地,作為永恆的紀念碑.

網路上可以找到Lee Sandstead拍攝這尊雪白大理石像的照片.看著看著,竟然有種泫然欲泣的悸動.

上一篇 Queer Women in classical art: 10
下一篇 Queer Women in classical art: 12

2009/10/26

The Message

誰是櫃中同志?

《風聲》有幾種閱讀的方式.當成是諜報片來看,它還是簡易了點,現代觀眾很容易猜到謎底.而且那種國家民族的大情感,在《色.戒》之後來看,顯得無福消受.當然,陳國富到大陸發展,難免要做些妥協,才能爭取到機會,表現大片預算的製作質感.

我沒看過原著,不過網路上批評電影版過於著墨殘忍的性虐待酷刑.倒是白小年(蘇有朋飾)準備上釘椅的那一刻,突然給我另一種邪趣的觀影角度:日本軍官武田(黃曉明飾)真正的興趣是在找出櫃中同志.注意,是櫃中的,而不是出櫃的同志.

武田與長官爭辯,「直覺」府內有間諜滲入.長官罵他,「直覺」是女人家的東西.所以,武田不是一般的男子囉?等到武田穿著和服,極富研究精神地拿起整套工具丈量裸身的李寧玉(李冰冰飾).我的「直覺」是:這個不近女色的帥帥男子有同志的潛力.

白小年的陰柔過顯,所以他絕對不是目標.除了看他的身段,還要看電影佛洛依得式的描述:白小年沒上電刑,而是釘椅伺候.變態的獄卒臨行前把釘椅上最長的一根釘打磨再三,等著白小年被喝令拔掉褲子.張司令來對質,出場也是跛足,佇杖而行.他氣急敗壞,自己用亂棒私了白小年.總之,都是條狀物.

胖胖的金生火怎麼看都是異性戀.但是他自己帶了小槍(陽具意象)壯膽,還沒吃什麼苦就先吞彈而亡.好了好了,甘願哉在陽具下,行了吧.

李寧玉是戲裡唯一有明確的異性戀情,最後全身而退.而暗戀她的顧曉夢下場最慘.用粗糙大繩折磨女性下體,大概只有痛恨女人的男人才想得出來的刑罰.為什麼要說顧曉夢暗戀李寧玉?說也奇怪,能在李寧玉旗袍裡傳遞的摩斯密碼空間有限.她卻花了大篇幅傾訴女女情長.

吳大隊長最後是怎麼存活下來的?我知道針灸是挺厲害的.但就象徵而言,它太細小,不夠粗大,治不了漢子.要不然,試著拿治白小年的那一套來對付吳隊長吧.

戲裡常出現一句話:「都是自己人」.結果真正動手的全是自己人.華人世界的「自己人」有時是一種很恐怖的概念.要不是缺乏就事論事的客觀,不然就是佔人便宜的藉口.我打個哆嗦,別再來什麼國家民族的大帽子,承受不起.

2009/10/22

My Family Project


上個週末,我陪母親回花蓮老家參加家族聚會.我有台灣原住民的血統,是半個阿美族人.這是我的同志社群世界公民身份之外,另一個族群身份.

左圖是我最喜歡的小橘子相片,從小就是憂鬱的眼神.背景曾是花蓮天祥的知名地標,後來被沖毀.

除了遺傳一雙圓圓黑黑的眼型之外,看不太出來有阿美族基因.在母親早年極力避免漢民族族群歧視的努力下,我是一個不會說母親的族語,沒有原住民口音的台北小孩.原來這是我母親closeted的天性.她一輩子努力趕上主流社會的標準,晚年看到少數民族取得政府一條一條的優惠辦法,心中百味雜陳.

母親那一輩的姊妹感情很好,連帶地我們這一代表兄弟姊妹感情也不錯──至少是在青少年時期.隨著人情事故變遷,我越來越不喜歡參加這類聚會,不喜歡面對「為什麼不結婚生子」的社交壓力.這一次被舅公親自電招,只好硬著頭皮回鄉,放著Fruit在家獨守空閨(她後來還感冒腸胃炎去打點滴).
    我在花蓮的第一晚,模模糊糊夢到我打電話回去,問Fruit正在作什麼?事實上,她很安份地在家洗床單烘被子.
看著現場的家族名冊,感慨時間真是奇妙的東西.表兄弟姊妹中,有四分之一沒有小孩沒有配偶,另外四分之一有小孩但是沒有列出配偶──離婚的,喪偶的,感情不好執意不掛名的.

我在別人眼中像是一張白紙,從來沒有留下可供嚼舌的話題.或許我要被指責沒有提高同志的能見度,沒有忠於自我……..請放我一馬吧,身邊的麻煩事還不夠多嗎?

不過,我真的攬回一件麻煩事.

舅公希望家族聚會能長長久久,但是能走多久?我看著相見不相識的新生代,他們要不是長輩押來,恐怕沒什麼出席興致.我覺得是認識不夠,也沒機會相處.就像我對更上一輩的親戚沒什麼感情,不了解為什麼母親要衝出去扶持她嬸嬸.

和親戚聊到過去,母親突然話匣子大開,夾雜著生動的母語,她困頓的童年,苦中作樂的點滴,一一湧現.那一刻我突然領悟到她們姊妹的感情,以及每個阿姨為什麼曾在我小時候都像媽媽般地照顧過我.

我們不只要生活的記憶,還需要歷史的紀錄.

我決定為家族建一個以影音圖像為主的部落格,並且招集各家族懂網路的親戚一起當寫手.這幾天翻出許多老照片,開始進行掃瞄.還有V8, DV一堆沒有整理的帶子等著剪輯.用Notebook摸索一陣子後,認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就是,我有買一台新電腦的藉口.為了讓這件事更有誘因,選了MacBook Pro.

天呀,我從來沒用過麥金塔系統,一直覺得是另一個領域.最近微軟要推出最新的作業系統,但看著現在這台越來越慢的Notebook,決定放手試試另一種電腦環境.好吧,我要用另一種電腦建立另一種主題的部落格.

有件事先打聲招呼:很抱歉我沒辦法和大家分享家族的主題,也很抱歉在短期間可能會影響到這裡的上稿,敬請包涵.

2009/10/17

Who will fight for your photo?

我們的高中發生過幾次女學生爭取穿褲子的「服裝權」事件.台灣校園普遍有校服的硬性規定,這類事情一開始就是不平等立場.最近美國密西西比也發生類似事件,新聞鬧得還不小,當地的民權團體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of Mississippi已寫信給當事人的校長,要求10月23日給個交待,要不然就訴諸法庭.

主角是現年17歲的Ceara Sturgis,她從來不隱匿自己的拉子身份,在校園倒是相安無事.可是要為年鑑拍照時,學校規定男生穿tuxedos 領結西裝,女生穿晚禮服.Ceara是個運動健將,平常率性憤了,穿晚禮服渾身不對勁,決定要改穿tuxedos拍照.
Ceara質問,年鑑可以刊登學校的反串選美活動照片,為什麼不能刊登她領結穿西裝?她母親出面為女兒叫屈,說她根本沒有洋裝啊!

年鑑本來在9月底截稿,現在全部暫停.大家睜眼看著,這場風波該如何結束.

10/20後記:dress code
制服最大的功能是某個團體「對外」提供一致的形象.什麼樣的團體形象必須被一致化?一開始是像需要壯盛軍威嚇制對方的軍隊,展現權力或專業能力的警察和醫護人員.等到企業盛行CIS,為了提昇辨識度,公司行號讓制服有了更大市場.

制服總讓我有法西斯主義的感覺,引不起我的性幻想.因為人要反過來牽就制服的框框,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一樣的版型和顏色.於是這個團體的淘汰機制,就和制服有些若即若離的關係.胖到穿不下軍服?大概不用當兵了.以前要是女員工懷孕,在有些行業就代表沒有工作.

學生為什麼要穿制服?誰都看出來這些小朋友該是學生啊!我可以理解以前窮苦時代,制服減緩貧富差距.現在有些學校的制服規定根本沒有為家庭省錢的目的,還變成學校的財源之一.每年換,每季換,制服一套,運動服一套,還有各式各樣的配件.學校服裝費竟然可以高到好幾千元!有些學校的董事會成員就有學校制服廠商,就知道學生制服規定沒剩多少正當基礎.

支持制服的人,或是認為穿裙子才是女性標準衣著的人,完全不了解現代服裝設計師的厲害.80年代之前的褲裝設計是真的搞不清楚大部份女性要怎麼穿褲子才好看,穿起來就凸出一塊肚子.90年代以後,女性褲裝越來越好看,幹練的女主管更顯得神采奕奕.Jodie Foster穿褲裝上台領第二座奧斯卡.希拉蕊角逐民主黨總統提名期間也穿簡潔褲裝.

制服不再是表現形象質感的唯一選擇,重點不再是穿什麼,而是怎麼穿.大部份的學生都在惡搞身上的制服,那來的「對外」形象可言?學校沒有人真的花時間去教導學生穿著美學,如何兼顧
自己與周遭的感受,更別說去探討性別裝扮的意義.在這種情形下,學校賣制服,除了諉過之外,只是更坐擁學店之名.

2009/10/16

Sea Purple

義大利最近推出女同新片《Viola di mare》,英文片名為《Sea Purple》,於10月16日
在Rome Film Festival(羅馬影展)首映.

故事發生在19世紀某個西西里島,Angela愛上Saral,這樣的情事當時被視為醜聞,當然是備受折磨.不過Angela的母親巧妙安排,說服牧師改變Angela的出生證明,變成男性的Angelo,並且女扮男裝,佯裝傳統的異性戀婚姻.故事結果不得而知,目前網路上的資料相當有限.

電影改編自Giacomo Pilati的作品"Minchia di Re".據說作家是根據真實事件,或是民間流傳的野史來創作小說.

製作人Maria Grazia Cucinotta,以及導演Donatella Maiorca皆為女性.製作人還在片中客串一角.

2009/10/12

Ang Lee's Taking Woodstock

半個艾略特

電影改編劇本與原著之間永遠存在著緊張關係.理想的情況是,依據不同媒體的特質,各有勝出.但是《胡士托風波》的電影版與原著出現結構性的斷層,在我看來是項得不償失的決策.

故事發展不是從大歷史鳥瞰的角度出發,而是從小人物微觀.許多歷史事件交織成故事背景,提供角色行為動機.電影用電視新聞輕輕地點到國際戰爭,甚至是太空人登陸月球(美蘇登月競爭的結果).「胡士托音樂會」的初衷是反戰,原著並沒有太深的著墨,編劇新增退伍軍人比利一角,本意是為電影增添時代層次.可惜處理太單薄,他那上台一脫,有點不知如何的窘迫.

主角艾略特(原著中稱為利特)爭取「胡士托音樂會」的動力,在電影中被單純白描成拯救旅館的貸款危機.在原著中,他更大的動力前景是來自「石牆暴動」,因為Judy Garland (茱蒂嘉倫)之死,激發出不平的憤怒.

我不是不願意接受電影調整同志比例的安排,只是既然決定這樣處理,就不必讓「水電工」修好電唱機時,發現艾略特有收藏茱蒂嘉倫的唱片.這只是消費茱蒂嘉倫用以辨認同志的俗套,抽離了茱蒂嘉倫激發的力量.

老實說,如果艾略特只因孝心引入「胡士托音樂會」,最後發現媽媽有一大筆私房錢,他的出走只是感到背叛,談不上自我覺醒.原著中,艾略特從音樂會的人群中接觸到寬容的世界,讓他取得同志認同的自我合解,而不再受制於母親錙銖必較的天性,所以音樂會結束後,是個更自由的出走,絕不是電影結尾帶有陰影的家庭崩落.

電影中的同志情節,最好的一段大概是前半段,艾略特晚上在辦公室接到友人來電告知要搬到舊金山.清冷的色溫和遙遠的聲音,簡潔地交待出艾略特的困境.

「水電工」發現茱蒂嘉倫的唱片,是個俗套的笑話.不過,艾略特跑到籌備處找「水電工」時,攝影用了一堆分隔畫面,四周不斷有事情發生,但始終有一個鏡頭緊盯著他們,顯示某些小事情在大事件中默默進行.這段分隔畫面是個有趣的處理方式,比電影中其他分隔畫面的效果來得好.

電影在觸及大麻和迷幻藥是相當「謹慎」,總要補上教化功能.前一刻,艾略特父母誤食大麻而手舞足蹈,下一刻,亦因藥效發作揭露母親偷藏私房錢的醜陋.艾略特在小巴吃迷幻藥的三人行被輕輕帶過.倒是他看到演唱會的迷離鏡頭,真是令人歎為觀止的「宇宙奇景」.但是下個畫面,是藥效過後,艾略特走在滿地垃圾的公路,木然地踢開啤酒罐.

劇本中最好的部份都留給了Liev Schreiber飾演的易裝癖「薇瑪」,她綜合了原著中其他角色的菁華,再加上Liev Schreiber演來不愠不火,長腿又出奇得美麗,戲份不多卻令人叫好.只可惜像她這樣的角色,少了點.

講到這裡,我不得不提心中最大的遺憾.原著雖然是小人物的微觀,但是不乏精采的人物活躍紙上.電影的配角真得太單薄了,音樂會的群眾就像一層薄薄的背景.他們塞在公路上的車水馬龍,躲在草叢裡做愛,是大草原上的點點聚落.....在電影中,我們不知他們為何而來,懷抱什麼樣的理念?

我唯一喜歡的一場「背景」,是艾略特和父親、薇瑪,把不速之客趕到湖邊後,突然看到有些嬉皮在湖中一絲不掛悠然地洗身,鏡頭停在三個人在樹下的逆光剪影,遠望湖中一片模糊的人影.這段劇情留白,頗有慢慢吐納的韻味.

父母親的角色塑造讓我很惋惜.母親被改得不太可愛,尤其是劇本安排在音樂會期間就發現她偷藏私房錢,更是個落井下石.以致於父親回答他愛這個女人,沒看過原著的觀眾都覺得這個男人是不是瞎了眼?偷藏私房錢是音樂會之後的事,編劇卻將它提前發生.

電影末段,父親告訴艾略特,很慶幸參與這場音樂會,讓他重新活過來.接著便鼓勵他到外面發展(不要被母親牽絆住).這段父子合解,電影只說了一半.另外沒說的一半是父親接受艾略特的同志身份,並且祝福他....

原本只有音樂會是事件的遠景,焦點全在艾略特身上.電影版放棄了原著的同志底層,卻無法斷得乾乾淨淨,艾略特的同志身份併同音樂會的群眾全都淪為背景.說起來,我只看到了半個艾略特殘缺不全的身影.

2009/10/09

Taipei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

今年金馬影展外片觀摩作品號稱並有13部同志相關影片(參見影展新聞稿).如果縮小範圍來看,《Lion’s Den(母子監獄)》、《The Fish Child(湖底的小王子)》,大陸譯成《寶寶魚》)已參加多次同志影展,是一般認定的女同影片.這兩部已在網路可當,但是如果你想感受畫質的效果,真的應該去看看大銀幕,尤其是《The Fish Child》.


另外配合伊莎貝雨蓓的作品專題,則挑了她幾部有關女女情誼的影片:《Coup de Foudre(我們之間)》、《La Cérémonie(儀式)》、《Villa Amalia(女人出走)》


後話:
以前年輕惾惾不懂事,拿到影展的票,居然是和我媽媽一起去看《我們之間》.她老人家竟批評片中女主角不守婦道,害我臉色一陣青一陣白.那時我真是搞不清自己媽媽的尺度,還給她實驗電影的票.她回來告訴我完全看不懂.後來我就學乖不能隨便買票和給票.

2009/10/08

Some explanations

改版前,我曾經想介紹為什麼部落格要配置那些內容.改版後,對照大家回饋的意見,有些我就從善如流,有些我就說說初衷吧.

風格:
不敢說是簡潔派,但是我真的很努力維持乾淨的色調.以前的橘色比較強烈(第一次上手沒經驗),widget僅量被改成黃色系.至於花花綠綠的貼紙被排除在外,因為我不想表達除了同志影視之外的任何態度和立場.不放廣告的原因.....我目前就是不想放.

現在版面風格比較沈穩,邊欄的顏色版改更粉淡低調.但為了避免調子太冷,我改掉原創者的灰藍,還是加了一些溫暖的黃紅元素.

時間與歷史:
為什麼要放Archive?就好像問我為什麼要寫舊片評論,而且發文日期放在過去?1973年之後的舊片,如果是專篇影評,我會把發文日期放在它發行的那一年.一開始那是我的念舊情懷,因為我第一次記得的年代,始自1973年.從時間序展開,可以看到那一年的動態(影片的和自己的):The Hunger在1983年推出,像一顆孤星;英國在1999年推出Bad Girls,掀起第一波的浪潮;2008年9月,發了瘋似地寫了一堆Lena Headey,因為我已有預感要生一場大病,生死不明,時間有限....

Archive是一個外顯的log,描繪我的腦袋在一段期間行進的方向和節奏.除了自己論述的"About"之外,Archive是我最直接的紀錄.當然,它是個很好的時間軸檢索工具--對某些不隨性的人而言.

主題,主題,主題
某些主題是我的意圖,某些主題是寫多了自然而然歸為一類.文章用了非常多的Tag,根本塞不進邊欄,所以我用了幾種方式呈現.

人工整理:例如最上方的「分類索引」,把全站最重要的系列都到列出來了.但有時更新不及,偶有遺漏.其實在「分類索引」之前,我已做過好幾個小索引,例如「女女片單」,「Jodie Foster」,「Lena Headey」等.如果你按下"Index"這個Tag,就會發現好幾篇.我在右上方的「熱鍵」放了三個歷來檢閱次數最多的小索引,免得Target User一下子找不到資料.

有時我會故意拉抬某些主題,例如「經典新評」.因為有些發文在歷史區,不提示一下就看不到了.

程式呈現:
「溫故知新」屬於隨性閱讀.Summary Cloud不是顯示本站的Tag,反而是顯示本站目前熱門文章中出現那些重要key word,你按了那些key word,可以去看看其他國家的讀者對這個key word檢索的熱度.以前我就發現,台灣是檢索Fingersmith的熱區.

地理區隔
我們有不少在國外的讀者,有些是華人,有些是看不懂中文的老外.放個地圖可以用來標示我所在的位置,但是行政上的區域圖感覺又太窄化.屬於自然的衛星圖比較貼近我的意思.Google Translate純是為了方便老外.我也不懂為什麼像阿拉伯文的網站要把刺青的介紹導到這裡;一位德國版主請我擷取Sugar Rush的英文字幕;還有個挪威網友複製幾十頁Sugar Rush的圖片.

網站聯結
我在最上方保留「友善聯結」,至於原來一長串推薦網站聯結,可能會用一塊「可攜帶式邊欄」widget來呈現.不過我得回去找以前做一半的作業.

還有什麼意見,我可以改善或補充說明呢?

2009/10/06

Modification

Orange's Review改版了!
我想了三天,決定換個現成三欄式的新版型.
顏色還是橘色,但是多了些暗色系,好像一下子變成熟穩重.一些配色我再慢慢調整.
主文空間放大一點,放YouTube時感覺較寬敞.
原先邊欄的資訊大部份都被保留下來,不過還要再調整.

告訴我,你覺得怎麼樣?
如果大家還是喜歡舊版,我有舊版備份,還是來得及改回來 :-) 

2009/10/01

Chloe:the remake of Nathalie

Atom Egoyan(艾騰伊格言)在9月13日加拿大多倫多影展推出最新作品《Chloe》.這部電影很反常的不是原創影片,而是重新詮釋法國女導演Anne Fontaine(安芳婷)2003年的作品《Nathalie》(愛上娜塔莉).我們曾經寫過一篇介紹

原本芬妮亞當的女醫生改由Julianne Moore(茱莉安摩爾)飾演;傑哈德巴狄厄所飾出軌丈夫由Liam Neeson(連恩尼遜)擔任;艾曼妞琵雅飾演的妓女這次由新秀Amanda Seyfried(艾曼黛席菲德)擔綱.

原來的法國版,芬妮亞當沈穩有風韻,即使知道老公偷腥,也沒有顯露強烈的情緒.艾曼妞琵雅剛出場有很濃的風塵味,慢慢地依照女醫生的要求被改型.

根據YouTube目前找得到的片段,在艾騰伊格言的版本,茱莉安摩爾的詮釋則多了一點棄婦的悲情.艾曼黛席菲德演的妓女,似乎高價多了,但一開始對女醫生稍嫌過於積極進取.



安芳婷聽到艾騰伊格言重新詮釋《愛上娜塔莉》的故事,樂見其成.他們兩人還互通過電話.她在這段訪問中提到她並不滿意《愛上娜塔莉》完成品,因為和三位演員沒有達成最好的共識.


不曉得艾騰伊格言的版本有何差異,但從IMDB已發出的短評顯示,茱莉安摩爾在戲中與艾曼黛席菲德有裸露的床戲,這確實與法國版截然不同.

目前在網路上的評論,我推薦這一篇:Sex but no spoilers,他引用"they are attracted to each other for reasons they don't understand. They're soothing each other but also torturing each other"形容二位女主角間的張力,讓我對這部片真是引領期盼.

艾曼黛席菲德自從演出《媽媽咪呀》的待嫁女兒,知名度突然大開,不再是《Mean Girls》裡沒有特色的小跟班.她在9月還有另一部青少年驚悚片同時推出:《Jennifer's Body》(辣的要命),當初所有的宣傳焦點全部集中在Megan Fox(梅根福克斯).可能是大美女宣傳過頭,美國票房不如預期,台灣原定於10月31日上映,片商突然觀望是不是要直接發行DVD算了.

根據AfterEllen的編輯看過後的感覺,電影沒有想像得糟,梅根福克斯與艾曼黛席菲德在片中的相吻,與女女的弦外之音比預期中處理得好.最後她們一致讚美艾曼黛席菲德表現最傑出,搶光丰彩.她們的美言並不能打動我看《辣的要命》,但我絕對會期盼艾曼黛席菲德在《Chloe》的表現.

2009/09/28

Bed trick

Bed trick(或Bedtrick)一詞.中文大多譯作「床上把戲」,常和莎士比亞的作品評論一齊出現.他老人家喜歡讓劇中人假冒身份或是女扮男裝,愛情就是一場以貌取人的戀愛遊戲.但是他的謎底常在上床前揭曉.如果真的一夜纏綿,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Google Book有本The Bedtrick: Tales of Sex and Masquerade(床上把戲:性愛與變裝的故事),討論「與陌生人共枕」的西洋作品(可惜只有少數章節能看個究竟).之所以「陌生」,是因為對方真實的來歷不符合原來想像的期望.

故事主人翁發現真相後的反應,常視不同的期望而有差異.最駭人的情況,就是和不同的物種戀愛或交合.男人發現對方非我族類通常拔腿就跑,例如白蛇傳裡懦弱的許仙,和那些被狐仙誘惑的書生.還是,你覺得王子真會愛上美人魚?

男人在愛情中冒名,通常是假用一個優於現實的身份,例如石油大享或是百萬富翁,如果他真的降格以求,可能是身負國家機密的諜報人員,不能說的秘密.女人假冒的動機常為的是顧及男方自尊,明明是有神力的仙女、功夫了得的殺手、數學競賽資優生....她就是想裝平凡、文弱、沒頭腦.

作家常提供女人表現寬容大量的機會,女人甚至不必在隱瞞的狀況下可以接受對方,於是美女可以愛上野獸;仲夏夜之夢的仙后可以和半驢半人的男子欲仙欲死;Kim對剪刀手愛德華產生了情愫.

男人不是不接受異物種,而視根植於他們對異物種的原始慾望.例如Alan Parker(艾倫派克)1984年的影片《Birdy》(鳥人),Matthew Modine飾演對鳥類情有獨鍾的年輕人,有一段他自慰的場景,只見飛鳥宛如歷經性愛高潮,不斷撲翅的光影投射在牆上,比擬跨物種的交歡.

伍迪艾倫1972年推出《 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 But Were Afraid to Ask 》(性愛寶典)以喜劇的方式,戲謔情慾的各種樣貌.Gene Wilder飾演梯凸的心理醫生,愛上一位病人:「自以為是隻山羊」--但她真的就是一隻羊啊.

有時候,冒牌貨比預期的更好.當事人巴不得謊言能夠天長地久下去.Le Retour de Martin Guerre(馬丁.蓋赫返鄉記)妻子得到溫柔的新丈夫,還能維持她個人的空間,要不是叔父為了家產分配控告假馬丹,後人不會知道這段你情我願的bed trick.

這種事情遇上跨性別變裝更是驚心動魄.

《M. Butterfly》(蝴蝶君, 1993),法國外交官雷奈愛上京劇女伶,結婚多年,還「生了一個孩子」,最後發現宋麗玲是由男扮女.為什麼雷奈一直沒有發現對方的生理性別?真實版本不得而知,但在戲劇結尾,點明雷奈愛的是一個美麗謊言.謊言裡有他一直嚮往為愛犧牲的癡情,以及欲語還休的男男情愫.


女導演Kimberly Peirce在《Boys Don't Cry》(男孩別哭, 1999)詮釋另一種「馬丁蓋赫式」的心理.Brandon Teena與Lana Tisdel第一次作愛,Lana已經注意到Brandon假扮男性的破綻,對方女性化的乳溝在束胸上若隱若現地牽扯.Lana第一時間選擇否認.那是她遇見最好的男人.如果對方不是男人,等於質疑她得到什麼?甚至於質疑她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The Crying Game》(亂世浮生, 1992)看到另一種處理Bed trick的方式.善良的Fergus (Stephen Rea飾),做不了堅守政治信念的反抗軍,也當不成情慾界限分明的異性戀.他確實是慾望女性的身體,當他發現Dil是生理男性,忍不住嘔吐.如果電影到此為止,人心真是沒什麼進步.他終究是個心地柔軟的紳士,繼續陪著Dil,願意獻吻讓她開心,甚至為她頂下殺人刑責.兩人沒有結果的未來,就是後半輩子在監獄欄杆內外,相坐著,相守著.(Fergus初遇Dil,她為他剪髮,他跟蹤她進入迷幻的酒吧:)

2009/09/25

Alan Turing

半個月前有一則不太引人注目的國際新聞,本地的同志社群似乎沒什麼人提及,反而是許多資訊人為遲來的平反打抱不平.

Alan Turing (1912~1954)在二次世界大戰破解德國 Enigma的密碼,是改變近代歷史的靈魂人物之一.但是他的地位,並不在於為一時一地的政府貢獻,而是開創影響後代的資訊理論,被尊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這些偉大功績仍然保護不了他的同志身份.他被迫去勢,被迫面對審判,最後逼得自殺身亡.

關於他的死亡,有很多曲折的傳說,其中一個說法是他自已吃下一口沾有劇毒的蘋果而死.是別人下毒,還是自殺,眾說紛紜.他後來迷上研究化學,這種看起來像是別人下毒的死法,有可能是他的另類抗議.也有人說,那是因為他從小最愛「白雪公主」.童話裡勇敢的王子從遠方出現拯救苦難公主,現實生活中,卻要超過半個世紀之後,英國首相迫於民間要求才代表國家說聲道歉

他在資訊界的傳奇可能遠超過在同志社群.蘋果電腦70年代商標的設計師親口證實,那咬了一口的彩虹蘋果就是取自「計算機科學之父」因為同志罪名而死.即使 Apple Logo已改成符合現代風格的單色蘋果,但是那缺了一口的蘋果肉身仍然記載著一位資訊先驅生不逢時的悲哀,這是對智慧的致敬,也是個歷史的警惕.

2009/09/21

Lesbians and Opera

最近討論西洋歌劇裡的女扮男裝,讓我省思歌劇觀眾就事論事的定見.近年來西洋歌劇改編幅度很大,不再死守著原始的故事年代,場景、人物造型、表演方式趨向現代化.不管你是不是Trouser roles,人物該擁抱接吻的,就放手表演.即使化妝技術再高明,所有觀眾都知道那是女扮男裝,可沒聽說引起什麼禁唱的爭議.反而是描述現代故事的電視節目出現個女女相吻,就有保守派民眾出來抗議,或是電視台主管自己坐立難安.

我們以為古典傳統的歌劇,其實表演前衛得很.大家有個共同的要求:先把曲子唱好.

歌劇就像所有的工作領域,一定有同志從業人員在其中,只是成就不一.我最近才發現,美國真的有一對公開身份的拉子:Patricia Racette(左)與Beth Clayton(右),都是台上的表演者,不是幕後工作人員. AfterEllen曾經專文介紹過她們倆位:Opera's Lesbian Divas


Patricia Racette是女高音,Beth Clayton是次女高音,所以Beth Clayton演過不少Trouser roles.我挑了她兩張女裝與男裝的劇照.性傾向與外貌並沒有絕對關聯.真正該讚賞的是化妝師的功力.會不會因為她們是拉子,所以拉子的古典樂迷就會對她們另眼相看?那倒未必. 

我真希望電影觀眾有這種大量,不會對同志演員詮釋異性戀預設立場,對異性戀演員扮起同志角色心生疑惑,讓專業歸專業,把演員的私領域還給他家的大門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