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3

Dirk Bogarde

Dirk Bogarde 狄鮑嘉(1921年3月28日 –1999年5月8日)

今年金馬影展最大的收穫是看到《Victim 受害者》(1961).之前研究紀錄片《The Celluloid Closet》(電影中的同志/賽璐珞的衣櫥),還在考慮是不是要到Amazon買回DVD.能在大銀幕上看到狄鮑嘉壯年時的丰采,真是值回票價.

關於狄鮑嘉的詳細介紹,網友spondee把Wikipedia的內容全部譯成中文,發表在豆瓣上:「英國傳奇演員Dirk Bogarde

狄鮑嘉演過兩次男男角色,除了《受害者》,另一部較為耳熟能詳的是《Death in Venice 魂斷威尼斯》(1971).不過他在受訪時曾辯解,主角並不是同志,而是對青春與美的眷戀。他還不忘補充一句,「我沒辦法再演第二次(同志角色)」。

他的親友後來證實他私底下是同志,雖然狄鮑嘉生前堅不漏口風,但從不否認和經紀人Anthony Forwood共同生活.相較於他在《受害者》的理直氣壯,現代人難免感慨台上台下不一致.可是,他是演員,不是烈士.如果他當年出櫃斷送演藝事業,後人就無從知曉他在後半生銳變為傑出演員.

回頭看他有些電影角色,越看越覺得充滿camp的味道.例如《The Singer Not the Song》(1961),他身形修長,穿著有點貼身的黑上衣,黑皮褲,展現西部片非常少見的陰柔性感.《The Servant》(1963)裡的主僕關係,是只差一步沒講出來的男男曖昧.

YouTube有二部關於他生平的紀錄片,其中Arena-The Private Dirk Bogarde收錄不少珍貴的居家影片.紀錄片一開始就說道,狄鮑嘉在80年代焚毀許多個人紀錄,例如他在戰時的日記....不過還有些資料幸運地保存下來.

關於他和Forwood將近半個世紀的伴侶關係,居家影片和照片裡可以明顯看出.居家影片大部份由Forwood拍攝,鏡頭下,年輕的狄鮑嘉微笑地捧起鮮花、在游泳池戲水、在海濱盪鞦韆、在陽台上餵鴿子....狄鮑嘉不是職業性地對著攝影機作態,而是對著凝視的人回應.令人感到強烈的情感串聯在他與拍攝者之間,我們變成了偷窺者.

Forwood本來也是一位演員,他認識狄鮑嘉後,變成專職的經紀人.Forwood曾經結婚,育有一子,但在小孩兩歲時離婚,從此未再結婚.兩人在60年代末從英國移居到法國普羅旺斯,共同生活了17年,直到Forwood為了治療癌症回到英國。狄鮑嘉在法國還開展其他事業,著手寫起小說和自傳.

狄鮑嘉與Forwood的伴侶關係並非一帆風順.狄鮑嘉第一次到好萊塢,演出鋼琴大師李斯特生平的《Song Without End 一曲相思情未了》(1960).電影劇本不佳,市場反應平平,他從此不再踏足好萊塢.但是他們在好萊塢期間,可能動過Lavender marriage「政治婚姻」的念頭,效法其他好萊塢明星的做法,以隱藏自己的性傾向.

很多文章提到他曾經愛過《一曲相思情未了》同片的法國女星Capucine(卡波辛,1928~1990)但向她求婚未果,卻始終保持友好關係.

我對狄鮑嘉的動機存疑.因為在居家影片中,他與卡波辛卿卿我我的畫面,看起來像Forwood操刀,應該是出於經紀人的考量.愛情的成份不濃.還好狄鮑嘉除了鬧過幾次誹聞,倒是終生未娶,沒有傷到無辜第三者.

    卡波辛被謠傳是對女人多愛一點的雙性戀.她在1962年演出《Walk on the Wild Side 神女生涯原是夢》是研究60年代女同重要片單之一,美國主流影片第一次碰觸到女同議題.片中飾演氣勢凌人的女房東Barbara Stanwyck(芭拉史坦葳),被視為第一位扮演女同的大明星.卡波辛則飾演被芭拉史坦葳欺壓的小女人. 芭拉史坦葳本人的女女傳言更是甚囂塵上,她的兩任婚姻都被傳為Lavender marriage,她的第二位丈夫是英俊小生Robert Taylor(勞勃泰勒),難怪大家生疑.芭拉史坦葳晚年最為大家熟悉的角色是《The Thorn Birds刺鳥》(1983)暗戀年輕神父的富太太.巧的是,當年飾演年輕神父的Richard Chamberlain李察張伯倫在2003年的自傳Shattered Love出櫃.

狄鮑嘉一直保持不錯的體態,但凡人無法阻止生命的流逝,紀錄片最後出現他中風後口齒不清的錄音.再加上紀錄片以《魂斷威尼斯》憂鬱的配樂貫穿全片,直讓人不甚唏噓.所謂對青春與美的眷戀,其實是普世共同的遺憾.

狄鮑嘉在《受害者》是位風度翩翩,事業有成的已婚律師Melville Farr.電影一開始,年輕男子Barrett不斷打電話找Farr,他刻意冷處理.沒多久Barrett走投無路,因侵佔公款被警方逮捕,卻選擇在獄中上吊自盡.

由於當時英國法律仍視同性戀為犯罪行為,原來Barrett是因同性戀罪嫌被勒索,他為了保護Farr的名聲,自己扛下來,以侵佔公款來支付贖款.其實,Farr與Barrett只是精神外遇,根本沒有「犯行」.Farr感慨Barrett為了保護他而犧牲,更痛恨這樣的法律反而成為惡人勒索的工具,決定挺身糾出不法--即使是玉石俱焚,斷送自己的大好前程.

他尋訪多位受客者去追查幕後的黑手,龐大而無助的同志地下世界,一個接著一個顯現出來.例如胖胖的理髮店老闆;年輕怕事的汽車銷售員;表面風光的舞台劇演員;中年殷實的書店小老闆....不同樣貌的同志群像.

Farr與警方合作,在繳付贖款時追蹤到是書店中年女職員和一位年輕男子同夥,將犯案者繩之以法.沒有美式傳統的光明結局,Farr最後將被勒索的照片丟進火爐中,暗喻他的事業與家庭隨之煙飛灰滅.

電影不一定提供所有同志正面形象,但很先進地斥責所有恐同症的角色.例如年輕的警員認為同志就是違法行為,冷不防被老警官揶揄,這種清教徒思想在以前宗教迫害時代也是不見容於當時法令.

不論是就研究演技的角度,還是同志影片的角度,提到《受害者》,一定會提到狄鮑嘉充滿張力的台詞:"I stopped seeing him because I wanted him, do you understand because I wanted him!"

在那個年代,從沒有主流明星在銀幕上直接而大膽地道出同志情慾.半個世紀快過去了,同志的社會環境漸漸改善,我們或許不再缺乏同志角色,但是有足夠優秀的同志角色嗎?

5 則留言:

  1. "還在考慮是不是要到Amazon買回DVD"

    You mean "2 used from $129.29"? ;-)
    I guess there will be a Blu-ray release soon. (though I don't have a blu-ray dvd player yet)

    See also Savant's review on this film

    回覆刪除
  2. 很認同版主文章中最後兩句:
    "我們或許不再缺乏同志角色,但是有足夠優秀的同志角色嗎?"
    電影工作者與觀眾都該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回覆刪除
  3. 我不知道DVD這麼貴!其實YouTube也有全版影片可在線上觀賞.

    說是沒有優秀的同志角色,可能有些人不同意,我只是用時空背景條件來比較,照理,現在應該是更多更好.

    回覆刪除
  4. went to watch this film, too. 好幾幕令我想起the cellulite closet中剪接的(忘記出處是哪一部了)elizabeth tayer 轉一圈暈倒的誇張演技而忍不住發笑.*-*
    是說這麼多年過去,在多數歐美國家being gay雖然已經不是犯法行為,還是很多人寧願closeted (see what rupert everett said recently)

    回覆刪除
  5. 我記得《The Celluloid Closet》節選的片段,一個是Farr的台詞:"I stopped seeing him because I wanted him.....", 另一個是他的車庫大門被劃上:"Farr is Queer"

    這麼說Elizabeth Tayer的演技是有點不公平啦,而且她並沒有轉一圈 :-) 那部影片是《Suddenly, Last Summer 夏日癡魂》她因本片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回覆刪除

1. 敬請留名字(名稱)讓我可以有機會記得/認得你 :)2.用手機留言容易被系統判定為垃圾留言,沒關係我晚一點會把它撈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