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自己寫作,自己出版

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如何自出版」,看看三家電子書平台主管怎麼推薦

點入購買《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

一部拉子成長小說的啟發,從讀者、觀眾到意外的ex-gay專題研究

活著,就要繼續寫下去

希望保持一年一書的進度

2009/12/31

Happy New Year






明年見!

2009/12/25

Room Service

台北的冬天當然不如下雪區域寒冷,可是10幾度鋒面夾雜著水氣一來,真是冷得不舒服.再加上一般室內沒有暖房設備(畢竟熱的季節多過冷的日子),有時我坐在椅子上敲電腦,必須要身披厚衣,腿蓋毛毯.這時我就會想起Fruit的優點,永遠是手腳溫熱.

我以前最喜歡指揮她先上床暖被子,但她現在都不聽話了,非得兩個人同時坐在床邊.她手腳俐落褪去多餘衣物立刻鑽入被窩,我則有分解動作:在被子裡才開始脫衣服.不是害羞,而是怕冷.她看了哈哈大笑,馬上把她還沒有回暖的腳丫放到我的小腿肚.氣死人了,我的小腿肚是要用來暖自己的腳丫,啊~熱度都被吸光了.

記得剛認識的前兩年某次農曆新年,她不懷好心地要玩脫衣撲克.說也奇怪,我的賭運一向不佳,竟然能讓她一路連輸脫到底.但我根本無心享受勝利,一直擔心她會著涼感冒.這傢伙賭性堅強,又來挑戰投籃遊戲機,賭注是任贏方「擺佈」.結果我死命地投籃,打敗這位中學籃球場上的風雲人物.她悻悻然:妳不愛我囉.(是她自己不會掌握遊戲技巧....)

我們在床上還有很多事可以做(不是你想的那種事).

我特別喜歡按摩,把她壓過來扳過去,揉揉按按.有時候她太舒服會睡著.她又不高興說我居心叵測,故意讓她擺平.她要求「窗貼式」的按摩,我的操作太沒有「窗貼」了.後來我們真的去買了一本18禁的情趣按摩指南.看完其中一段非常暴笑的拔毛技巧,它就被束之高閣.

前一陣子,她看「安室愛美惠」重播,其中一集是陶美惠自嘲是「沒哈二人組」:沒擋頭與哈很久(請用台語發音).兩人決定要行房,結果謝安室先去刷牙,靠在浴室的門上睡著了,陶美惠風情萬種地擺好性感pose.....也等到睡著了.她看這段老夫老妻的生活,心有戚戚焉,要我引以為戒.

偶而她會開玩笑抱怨,性學大師都說錯了,什麼狼虎之年,在妳身上都看不到啊,是不是年輕時被「學姊」用光了?(「學姊」是指我的前任女友)我才不會被她這些一面之詞打敗,因為嫌貸才是買貨人,她就是愛挑剔.如果她感到滿意,不得了,她的話更多了,很認真地進行事後檢討或是售後服務調查.我覺得很噴飯,要討論醬子如何,那樣好嗎之類的問題.

我們的互動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演化.過程中,有很多出糗的紀錄:「痛啊~抽筋了!」、「唉呀,頭搖得好暈」、「咦?那是骨關節作響嗎?」、「不行,心臟負荷不了啦」.....上個星期,她同事送了一個底座有LED燈的聖誕小天使.Fruit很高興地擺到床頭,要和它的電池拚「耐力」.什麼跟什麼啊?其實它的變色光彩很有催眠的效果,我才摸幾下臂膀,馬上睡意襲人,兩人眼皮沈重.她還怪我不行,根本是我們一起輸掉了PK賽.

要說我沒有努力,真是太不公平,偶而需要轉換一下心情嘛.幾個月前,我心血來潮根本沒帶行李,押她開車到泰安溫泉區.她對路不熟,連下錯了三個路口,一臉不高興.我看天色漸暗,臨時決定投宿泰安觀止.那房價刷得我心如止水,未起波瀾--該來的,總是要來的.因為三年前我因公差住到日月潭涵碧樓,她恨得牙癢癢,老指責我沒帶她住過(附圖是那次隨行的攝影師所拍,檔案夠大可當桌布).我覺得可用建築風格相近的泰安觀止來取代.

泡完湯,我又撐不開眼睛了.嗯,房間的睡眠燈太亮,爬起來關掉.嗯,冷氣太大,再爬起來關小.嗯?為什麼一直有敲擊聲?我們開了大燈,裡裡外外找一遍.原來是面向溪谷有兩扇排氣窗是開著,當天夜晚溪谷起風,灌進屋內,不斷敲擊著羅馬簾.解決掉這些事情,我們已完全沒有睡意......我不能告訴大家接下來發生什麼事,但是隔一天早上我們很想去買和泰安觀止一樣的床墊.

Fruit有個迷思,對情趣玩具有點幻想,甚至早早對我們認識的一個朋友開玩笑要情趣小黃鴨當聖誕禮物.上個星期,對方真的送禮,而且是一對,一個給Fruit,一個給我.卻被我們原封不動地放在抽屜裡冬眠......事情是這樣的:有天我被唸煩了,兩個人一起坐在電腦前面很認真地挑選振動器(不要叫它按摩棒好嗎,體積相差太多了).我們選了一個像牙刷狀的,因為Sugar Rush的影響;還有一個像變形的滑鼠.似乎供應商擔心這些國外品牌太斯文,還附贈「俗擱有力」的勁量跳蛋.

嗑嗑...關於實習的結果,可能我們資質太差,完全無法掌握它在什麼過程要發揮什麼功能.它不但很喧賓奪主,而且搞得沒有過程,就要到終點.我告訴Fruit,請她在我不在場時使用,免得床舖太擁擠.後來它們一直被放在抽屜裡,沒想到過一陣子又加入一對小黃鴨.不曉得它們會不會像玩具總動員,主人不在家時,全部跑出來責怪我們始亂終棄?如果陌生人打開我們精彩的抽屜一看,哇!可能誤會我們是性成癮患者.天地良心啊.

其實,所有的床上活動中,我最喜歡Fruit睡前的單口相聲.她可以扮演各種角色:橘董,好久沒來了....不喜歡一號小姐?....我是二號小姐.她可以不斷地插科打諢,把課堂上的說學逗唱全部搬演過來.我常笑到肚子痛,一直抖動.一開始她還會火上加油,妳好像大型按摩棒.等到我上氣不接下氣,她就緊張了,別笑了,那有那麼好笑.等到我平靜下來,她會深情款款地約定我們60歲也一直要愛愛.只是,我發誓聽到她最近偷偷摸摸延長時間:80歲也要愛愛呦....我一定要努力練瑜珈.

2009/12/24

Merry Christmas !


2009/12/23

Readers Poll and My Opinion

十年最佳拉片票選台北時間12月22日下午約3點結束,這次迷你票選活動共有154位人次參與,採用複選,讓大家自由發揮.沒有規定明確的評選條件(我們不是專業影人,就算規定也沒用),每個人對於最佳的標準也不相同.一開始是由大家提供初步的片單,接著我再將出現率最高的影片整理為票選名單.基本上,這是一個讓大家回顧剛過去十年拉片的活動(我有時候會回顧得更遠一些).我覺得自已看得不夠多,原來還有那麼多的拉片!

票選結果:
Saving Face 117 (75%)
Imagine me and you 92 (59%)
I can't think straight 76 (49%)
The Hours 33 (21%)
If These Walls Could Talk 2 33 (21%)
Mulholland Dr. 22 (14%)
V for Vendetta 21 (13%)
Lost and delirious 19 (12%)
Four Minutes 18 (11%)
Gray Matter 18 (11%)
8 femmes 16 (10%)
The Fish Child 16 (10%)
Nina's Havenly Delights 15 (9%)
Monster 13 (8%)
Ha-Sodot 12 (7%)
Goldfish Memory 12 (7%)
The Gymnast 10 (6%)
The Edge of Heaven 9 (5%)
Unveiled 9 (5%)

以這次票選結果而言,取得較大共識的是前三部作品,剛好都是喜劇.但不是所有的喜劇都如此受到青睞,三部的共通點是主角必須相貌不差,越美越好,雙方戀情經過一番挫折後底定.還有一項神秘的特色:都在公園長椅上共享快樂時光. (請參考:Talking About:Bench 象徵美好關係的公園長椅)

嚴格來說,唯一一部獲得絕大多數共識的影片只有《面子》.這部影片對於亞裔拉子有歷史性的意義,我們總算可以在大銀幕上看見一部製作用心的電影,以華人的樣貌講述拉子的故事.

當年《面子》入圍金馬獎,我和Fruit都隨著Yahoo「薇珞與泰拉的魔法空間」家族的成員遠赴基隆參加放映和座談會,投票支持它獲得最受觀眾歡迎的影片.那可能是我這十年來最熱血的一次觀影經驗了.此後,我都會注意Michelle Krusiec楊雅慧其他作品的表現.最近一次是看她出現在《What Happens in Vegas 頭彩冤家》(2008).我很感慨,一般亞裔在美國很少獲得能好好表現的角色,不曉得她還要堅持多久才能完成她的理想?

Orange的十年最佳拉片
1)The Edge of Heaven 天堂邊緣(2007)
2)Mulholland Dr. 穆荷蘭大道(2001)
3)V for Vendetta V 怪客(2005)
4)Saving Face 面子(2004)
5)The Fish Child 湖底的小王子(2009)
6)Four Minutes 情鍵四分鐘(2006)
7)Monster 女魔頭(2003)
8)Nathalie 愛上娜塔莉(2003)
9)Imagine Me and You 新娘向後跑(2005)
10)刺青(2007)

身為版主,我享有版面特權,暢言個人圈選十年最佳拉片的理由.有些是理性的分析,有些是出於主觀的因素.原則上,我偏好淚水洗滌心靈.我歸納考量的重點如下:

拉子情節與周遭的關係:上一個十年的拉子情節,比較著重主角愛自己、找到真愛.近年來,我開始重視非同志的角色與女同角色之間的和解、接納、關愛、敬重.

《天堂邊緣》有一小段落提到Ayten-Charlotte這對戀人,Ayten原是土耳其的恐怖份子,Charlotte是德國大學生.起初Charlotte的母親與Ayten關係很緊張,後來Charlotte為救Ayten出獄而意外身亡,她的母親並沒有怪罪Ayten,反而將對女兒的親情移轉到女兒所愛的人,幫助對方出獄.Ayten隔著對話窗,無聲哭喊的畫面是最撼動我的一幕.人與人之間的接納,可以超越國界、文化、意識型態和性傾向.

如果用幻想娛樂的角度來看《V 怪客》,它絕不在我的名單之內,但是片中自由平等的革命意識卻來自一頁女同的自傳.她的戀情或許平平凡凡,對主角的精神召喚卻是轟轟烈烈.我從來沒有看過女同的故事在片中曾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請參考:Talking about : Love Letter )

《情鍵四分鐘》是和解的小品,多蒙激昂的片尾令人難以忘懷本片.鋼琴老師的女同背景看似可有可無,卻意外營造出兩人之間看不見的阻力和張力.回頭細看少女純真地擁抱不知所措的鋼琴老師.我後來意識到,和解的最佳狀態是不必再防衛自己的感情,鋼琴老師不必去避諱她的女同背景,能夠單純直接地珍惜對方.

劇本創意:《天堂邊緣》將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人生無奈,傳達得絲絲入扣;《穆荷蘭大道》把心理與夢境做了一場最為「大衛林區」式的辯證;《湖底的小王子》顯露強烈南美風格的城市傳奇和英雄神話;《愛上娜塔莉》是另人耳目一新的法國式拉片,就算艾騰伊格重拍,可能難再超越;《面子》將母女違背傳統的情事相互對照,故事小巧溫馨;《刺青》是台灣少見的精彩劇本,只可惜電影工業整體基礎薄弱,沒有相得益彰的製作結果.

敘事技巧:非線性的敘事,或多層次的結構,通常會引起我的注意.但最近幾年似乎也流行到有點泛濫的程度.敘事技巧仍須根植於劇本的品質,而不是為了結構而玩弄結構.《天堂邊緣》、《穆荷蘭大道》、《湖底的小王子》在三位各具特色的導演手上,特別有神韻.

演員表現:如果以得獎與否來看女女角色,可能要屬《時時刻刻》的妮可基嫚和《女魔頭》的莎莉賽隆.不過我傾向選擇後者,因為她戲份較集中,扮演的難度更高.但若以演員的魅力來看,Lena Headey在多次AfterEllen Hot List票選,證明她人氣最高.她從《Imagine Me and You》獲得的歡迎,顯示女同觀眾真得很期待演員俊美,故事輕鬆,快樂結局的喜劇.

創作心態:這是比較自由心證的感覺,我很在乎電影是不是拍得很誠懇.除了《穆荷蘭大道》、《Imagine Me and You》不在此題討論範圍,《V 怪客》則是個很難判斷的特例.其他7部片子有個共通的特色,多是出自新近導演或是女導演的作品.因為他們柔軟的心,我們才有機會看到不斷創新的拉子角色.希望他們下一部作品依舊令人拭目以待.

2009/12/16

Favorite TV Characters of decade

這十年來拉子影劇,電視劇(包含網路影集)比電影更蓬勃發展,而且拜各國語言專才的協助,我們可以在最短時間看遍世界各地的節目.

影集因為篇幅長,拉子角色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劇情線,我覺得目前還不適宜只討論拉子影集,而是以拉子的角色為主.各位可以只提單一角色,或是提一組.

我想到的保障名額就有:
Tipping The Velvet: Nancy-Kitty-Florance
Affinity(請讓我放在影集吧): Margaret
Fingersmith: Sue-Maud
Bad Girls: Nikki-Helen
Sugar Rush: Kim-Sugar-Saint
South of Nowhere: Spencer-Ashley

至於The L Word....請稍微先行篩選,別全部提上來 :-)

12/24 目前名單整理如下(依字順):
Affinity (UK):Margaret
Bad Girls (UK):Nikki-Helen
Bones:Angela-Roxie
Buffy the Vampire Slayer(US):Tara-Willow
ER (US):Dr. Kim Legaspi
Exes and Ohs (US):Sam, Jen
Fingersmith (UK):Sue-Maud
Grey's Anatomy (US):Callie-Arizona
Guiding Light: Olivia-Natalia
Hasufim (Israel):Shira & Teri
Hex (UK):Thelma
Hollyoaks (UK):Sarah-Zoe
Hospital Central (Spain): Maca-Esther
L word,The (US):Jenny-Marina , Bette-Tina, Shane-Carmen
Last friends (日):瑠可(-美知留)
Los Hombre de Paco (Spain):Pepa & Silvia
Mistresses(UK):Jessica-Alex
OC, The (US):Alex-Marissa
Once and Again (US):Katie-Jessie
Queer as Folk:Lindsay-Melanie
Skins (UK):Emily-Naomi
South of Nowhere (US):Spencer-Ashley
Sugar Rush (UK): Kim-Sugar-Saint
Terapia d'urgenza (Italy): Marina & Esther
Tipping The Velvet (UK): Nancy-Kitty-Florance
Venice (US):Gina, Ani
Verbotene Liebe (German):carla-stella, carla-hanna
We have to stop now (*web series):Dyna-Kit
Xena (US) : Xena-Gabrielle

心理心裡有個謎(港):邢楓-方雅妍
正義代書戰士(日): (田村希美-榮田千春)
東京Love Collection: 铃木夏树-山田みどり
追魂交易(港):江鳳蘭-唐月梅
風之畫師 (韓):潤福-丁香

網友彭十三豆特別整理:
蕭十一郎:花如玉-風四娘
點指賊賊賊做賊:吳美珩-蒙嘉慧
師奶股神:藤麗名 (lespart)
九五至尊:吳美珩-康華
鐵翼驚情:邵美琪-郭羨妮
追魂交易:韓馬利-曹衆
男女字典:朱茵-何超儀
黃金屋:?
刑偵2 端木紫(lespart)
偵3 蔣瑤(lespart)
刑偵4:田思思-?
atv縱橫四海:樂華-楊恭如
窈窕淑女:郭少芸(lespart)
迷離檔案:?
人間蒸發:神經畫家-奇怪藝人
創世紀:何超儀
帥男偶像:?
翡翠娃娃:司馬瀟-胭脂
男親女愛:miss mo-富家女
臺灣霹靂火:方岑-葉子

2009/12/15

Vote for your best films

既然Google Blogger提供投票功能,我決定提供票選.投票的片單是根據大家的留言,我挑出現率最高的19部影片.不過別太在意,它的投票功能很陽春,有些人若想灌票,我們也只能睜一隻眼閉著眼!投票截止時間12月21日.

2009/12/14

Picks by Number

上一篇選片的方式是用觀眾口碑,我突然好奇電影產業界會是如何看待這些作品?如果以票房作為指標呢?

我找了二個電影票房網站,將女同男同相關影片一起排名:The Numbers:Box Office History for Gay/Lesbian Movies,還有Box Office Mojo:Genres_GAY / LESBIAN

這兩個可以互作參考,但我建議以The Numbers的資料為主,你按表頭的Worldwide gross(全球票房)由高至低排序,斜線後面則是我再找Box Office Mojo補上全球票房統計,兩個數字有點差異:
第7名Monster (2003): $58,003,694/ $60,378,584
第10名Rent(2005) :$31,670,620/$31,670,620
第12名Boys Don't Cry (1999 上個十年的片單)$:20,741,000
第14名Mulholland Drive(2001):$20,695,413/$20,117,339
第16名Kissing Jessica Stein(2002):$8,915,268/$10,013,424
第19名The Feast of Love(2007):$5,744,218/$5,741,608
第20名Heavenly Creatures(1994 上個十年的片單):$5,438,120
第21名My Summer of Love (2005):$3,800,915/$2,766,976
第23名But I'm a Cheerleader (2000):$2,595,216/$2,595,216
第24名The Incredibly True Adventure of Two Girls in Love (1995 上個十年的片單):$2,477,155
第26名Happy Endings (2005):$1,448,701
第27名Saving Face(2005):$1,387,266/ $1,236,518

如果按照Box Office Mojo的女同相關影片歸類,則要補上二部賣座大片:
The Hours (2002):$108,846,072
Frida (2002):$56,298,474

如果依照我們上一篇討論的片單,我把能夠從Box Office Mojo找出來的數據再補上來
V for Vendetta (2005):$132,511,035
The Black Dahlia (2006):$49,332,692
8 femmes (2002):$42,426,583
The Edge of Heaven (2007):$17,804,565
La tourneuse de pages /The Page Turner (2006):$9,284,027
Nathalie (2003):$5,228,683
Imagine Me and You (2005):$2,635,305
Gray Matter (2006):$944,479
Lost & delirious (2002):$307,233
Ha-Sodot/THE SECRETS(2007):$204,871
Eulogy (2004):$75,076
Prey for Rock & Roll (2003):$58,040
I can't think straight (2007):$40,945
Itty Bitty Titty Committee (2007):$33,723

雖然以上的數據不能顯出女同影視的全貌,因為它不包含電影以外的收入,如DVD或電視版權,而且所謂的全球票房也並不是很精準.但是能給你一個概觀.越純粹的女同影片越是票房弱勢,除非有獎項或大明星的加持.「美式風格」的女同相關影片產量多,但也走向票房的兩極,票房中間部位漸漸由其他國家的作品填補,女同影片的口味越來越傾向國際化.

2009/12/11

Best Lesbian Films of The Noughties ?

"The Noughties" 是指千禧年以來的十年(2000~2009).最近快到年底,許多文章開始討論起十起年最佳影片,用關鍵字:best films of The Noughties在google搜尋,就會出現各家的排行名單.

目前我還沒看到女同相關影片的排行,不曉得大家對十年來最佳女同影片的看法如何?請各位分享您的意見吧!(我們先有初步片單,再考慮要不要票選)

為了便於討論,我建議這次先單純地針對電影,電視劇另外討論.(播出二集以上的就算是電視劇,電視電影或是電視單元劇就籠統地算是電影吧)

女同主題佔影片的比重並不是考量的重點,處理的方式才是重點.還有,不必太在意女同角色是被描寫成好人還是壞人.

2009/12/10

Nothing Else Matters

「共同母親」的小拉拉版

現在很怕那些「打定主意」要拍女同影片的編導,他們有時花太多時間描述天雷勾動地火的追求過程,反而忘了人物和故事在那裡?愛情有很多種驗證的方式,並非一定要依賴汗水淋漓的性愛場面.《Nothing Else Matters》提供一場絕佳範例,最後一幕的相視而笑,足以代表千言萬語,是我今年看過的女女影片中,最快樂平實的結局.

    《Nothing Else Matters》Was am Ende zählt在今年9月台北的女性影展放映,譯名《癡人追夢》,完全背離主題,而大陸譯為《別無所求》,則是雖不滿意,但勉強接受.
年輕女導Julia von Heinz(右圖)執導首部劇情片,少女之間淡淡的情愫,拿捏起來不愠不火,沒有新手的青澀.

少女Carla離家出走,夢想到法國里昂學習服裝設計,但半路上錢財行李全被偷光.年輕男子Rico願意提供工作暫時收留,條件是少女要用身體來交換.性愛有時弱女子生存的權宜之計,Carla牙一咬,總算能在Rico的工地繼續掙得盤纏.只是這一著棋讓她懷孕,差一點毀掉人生夢想.

工地還有另一位少女Lucie.她是男孩圈中的女孩,哥兒們中的妹妹.Lucie一開始誤以為Carla是Rico's girl.這個女孩還算有點骨氣,斬釘截鐵否認.Lucie於是一路幫助Carla,讓她有地方住,有衣服換穿.

兩位女主角個性截然不同.Carla懷抱明確的目的和計劃,有時不擇手段,所以她可以偷走父親的錢,離家出走.Lucie則是隨遇而安,只想待在Rico的酒吧等著未來當個經理,守著吸毒頹廢的哥哥,幻想圓滿家庭和一間房子.

影片常常用攝影取景去描述她們在現實與夢想之間的掙扎.

電影裡的「遊艇」是個很有趣的背景.它被改裝成河上酒吧,卻是那裡也去不了.如果Lucie沒有離開遊艇工地改住到公寓,可能看不清Rico和哥哥都不是值得相守的一家人.Carla若是沒有懷孕,也不會促動Lucie離開遊艇行動,進而改變兩個人的命運.

當Lucie向Carla提議由她扮成孕婦的計劃,是她們在船頭上討論.俗諺:「船到橋頭自然直」和這一景產生微妙的對比.其實船不會載往她們到任何地方,是人決定船的走向.兩個女孩聯合放手一搏.

影片用了很多俯視的遠景,顯得人物在命運的歷程中微小無力,例如Carla被搶走行李,在車站顯現的無助,或是鏡頭常常由大樓往下看一樓的動;但同一時間,她又常讓二位女主角平視著遠方,懷抱著夢想和希望,例如她們兩人帶著小孩到小山坡上,談到未來的共同計劃.



兩人在山坡上的談話,是劇情重要的轉折.觀眾一路都知道Lucie暗戀Carla,但是Carla是否接受對方?當Carla要求Lucie一起遠走高飛,這份還很柏拉圖式感情推動著劇情後半段,一直到兩人都做了最後抉擇,確定對方是唯一的選擇.

許多女同作品常會提到身份交換,在這部影片中也是非常明顯.我們看見Lucie不斷想成為Carla.例如一開始Lucie撿到Carla的服裝設計畫冊,偷將書內Carla母親的照片謊稱為自己母親的照片.當然,最重要的身份交換是Carla面臨懷孕過久無法流產的困境時,Lucie提議由她扮成孕婦去取得社會福利和醫療資源.

導演對小母親的處境有些幽默的視角.Carla在待產期間向工廠批貨,在家做洋娃娃代工.複雜的組裝說明讓三個年輕人手忙腳亂,比喻未來生兒育女的細膩繁瑣,比處理陶瓷娃娃有過之而無不及.



Carla為了脫離和Lucie的哥哥一起生活的窘困侷促,再度打起Rico的主意.這一回Lucie為了阻止她,用行動直接表白心意.Lucie一直在扮演共同母親的角色,此時她甚至表示爭取成為「父親」的資格.這裡的「父親」象徵的是強大的經濟來源.

在女同影片,表白的初吻一直是重要的元素(請參考:小拉拉的女女初吻).它雖沒有立刻發生效果,卻餘波盪漾.當Carla接著與Rico肌膚之親,發現男人的擁抱與親吻變得再也無法忍受.Carla先完成她的最後抉擇,接受Lucie是她感情的歸屬.



最後輪到Lucie必須在Carla與「家人」之間選擇.由於Lucie一直不願面對她哥哥是永遠無法戒毒的寄生蟲,Rico只是利用別人的黑道老闆,她還需要一個更大的推力來行動.於是劇本出現極具戲劇性的衝突點:Carla準備離開時發現存款被偷走,小孩墜地受傷.

Carla必走無疑,Lucie發現再也沒有久留的價值,於是為愛冒險偷走了黑幫的錢.好久沒有展現的《Bound 驚世狂花》(1996)反叛精神!但不同於《驚世狂花》的結尾在於成功的喜悅,這部影片結尾著重兩人真正的接納合解.

飾演Lucie的女演員外貌普通,電影卻把她塑造得頗有特色.她最後丟下一袋子鈔票,告訴Carla:和妳在一起的日子是我最美好的時光.轉身便走.觀眾其實能感覺Carla內心狂跳,她不曉得該如何答話,還在想著是望著窗戶眼睜睜看著Lucie離去,還是該追門出去補上回應?才一開門,看見Lucie靜靜等著,毫無防備地被對方撞見自己的心意,羞赧地不敢正視,更不知要如何開口.

這段結尾處理得太可愛了,讓人在睡前可以帶著微笑入夢.如果女同片單有所謂癒療系風格,它絕對是選單之一.

2009/12/04

Making a long story short ?

記不記得之前我為了要不要使用Twitter而陷入天人交戰?我自以為找到不同平台特質的平衡點,二者並存.

最近瀏覽友善聯結裡的部落格,有些人停手了,有些人搬家了,而且有移往Facebook, Plurk...的趨勢.我想了很久,除了偶而用用Twitter,並沒有打算加入這些熱門的平台.....因為我實在是太長舌了,想到那裡,就寫到那裡,而且一定要配個圖片、視頻....之類的.否則就不像我的調子.

有時我還真佩服自己,這一生最能表現毅力的幾件事,例如繳保險費、付房貸,不計阻撓和Fruit維持伴侶關係.....接下來就屬寫部落格--還不是隨便寫寫呢.

有時候,我會想像什麼時候會停筆,除了健康因素之外,是再寫個5年?寫滿1000篇?啊,別擔心,只是胡思亂想,還沒個準呢.

2009/12/03

Dirk Bogarde

Dirk Bogarde 狄鮑嘉(1921年3月28日 –1999年5月8日)

今年金馬影展最大的收穫是看到《Victim 受害者》(1961).之前研究紀錄片《The Celluloid Closet》(電影中的同志/賽璐珞的衣櫥),還在考慮是不是要到Amazon買回DVD.能在大銀幕上看到狄鮑嘉壯年時的丰采,真是值回票價.

關於狄鮑嘉的詳細介紹,網友spondee把Wikipedia的內容全部譯成中文,發表在豆瓣上:「英國傳奇演員Dirk Bogarde

狄鮑嘉演過兩次男男角色,除了《受害者》,另一部較為耳熟能詳的是《Death in Venice 魂斷威尼斯》(1971).不過他在受訪時曾辯解,主角並不是同志,而是對青春與美的眷戀。他還不忘補充一句,「我沒辦法再演第二次(同志角色)」。

他的親友後來證實他私底下是同志,雖然狄鮑嘉生前堅不漏口風,但從不否認和經紀人Anthony Forwood共同生活.相較於他在《受害者》的理直氣壯,現代人難免感慨台上台下不一致.可是,他是演員,不是烈士.如果他當年出櫃斷送演藝事業,後人就無從知曉他在後半生銳變為傑出演員.

回頭看他有些電影角色,越看越覺得充滿camp的味道.例如《The Singer Not the Song》(1961),他身形修長,穿著有點貼身的黑上衣,黑皮褲,展現西部片非常少見的陰柔性感.《The Servant》(1963)裡的主僕關係,是只差一步沒講出來的男男曖昧.

YouTube有二部關於他生平的紀錄片,其中Arena-The Private Dirk Bogarde收錄不少珍貴的居家影片.紀錄片一開始就說道,狄鮑嘉在80年代焚毀許多個人紀錄,例如他在戰時的日記....不過還有些資料幸運地保存下來.

關於他和Forwood將近半個世紀的伴侶關係,居家影片和照片裡可以明顯看出.居家影片大部份由Forwood拍攝,鏡頭下,年輕的狄鮑嘉微笑地捧起鮮花、在游泳池戲水、在海濱盪鞦韆、在陽台上餵鴿子....狄鮑嘉不是職業性地對著攝影機作態,而是對著凝視的人回應.令人感到強烈的情感串聯在他與拍攝者之間,我們變成了偷窺者.

Forwood本來也是一位演員,他認識狄鮑嘉後,變成專職的經紀人.Forwood曾經結婚,育有一子,但在小孩兩歲時離婚,從此未再結婚.兩人在60年代末從英國移居到法國普羅旺斯,共同生活了17年,直到Forwood為了治療癌症回到英國。狄鮑嘉在法國還開展其他事業,著手寫起小說和自傳.

狄鮑嘉與Forwood的伴侶關係並非一帆風順.狄鮑嘉第一次到好萊塢,演出鋼琴大師李斯特生平的《Song Without End 一曲相思情未了》(1960).電影劇本不佳,市場反應平平,他從此不再踏足好萊塢.但是他們在好萊塢期間,可能動過Lavender marriage「政治婚姻」的念頭,效法其他好萊塢明星的做法,以隱藏自己的性傾向.

很多文章提到他曾經愛過《一曲相思情未了》同片的法國女星Capucine(卡波辛,1928~1990)但向她求婚未果,卻始終保持友好關係.

我對狄鮑嘉的動機存疑.因為在居家影片中,他與卡波辛卿卿我我的畫面,看起來像Forwood操刀,應該是出於經紀人的考量.愛情的成份不濃.還好狄鮑嘉除了鬧過幾次誹聞,倒是終生未娶,沒有傷到無辜第三者.

    卡波辛被謠傳是對女人多愛一點的雙性戀.她在1962年演出《Walk on the Wild Side 神女生涯原是夢》是研究60年代女同重要片單之一,美國主流影片第一次碰觸到女同議題.片中飾演氣勢凌人的女房東Barbara Stanwyck(芭拉史坦葳),被視為第一位扮演女同的大明星.卡波辛則飾演被芭拉史坦葳欺壓的小女人. 芭拉史坦葳本人的女女傳言更是甚囂塵上,她的兩任婚姻都被傳為Lavender marriage,她的第二位丈夫是英俊小生Robert Taylor(勞勃泰勒),難怪大家生疑.芭拉史坦葳晚年最為大家熟悉的角色是《The Thorn Birds刺鳥》(1983)暗戀年輕神父的富太太.巧的是,當年飾演年輕神父的Richard Chamberlain李察張伯倫在2003年的自傳Shattered Love出櫃.

狄鮑嘉一直保持不錯的體態,但凡人無法阻止生命的流逝,紀錄片最後出現他中風後口齒不清的錄音.再加上紀錄片以《魂斷威尼斯》憂鬱的配樂貫穿全片,直讓人不甚唏噓.所謂對青春與美的眷戀,其實是普世共同的遺憾.

狄鮑嘉在《受害者》是位風度翩翩,事業有成的已婚律師Melville Farr.電影一開始,年輕男子Barrett不斷打電話找Farr,他刻意冷處理.沒多久Barrett走投無路,因侵佔公款被警方逮捕,卻選擇在獄中上吊自盡.

由於當時英國法律仍視同性戀為犯罪行為,原來Barrett是因同性戀罪嫌被勒索,他為了保護Farr的名聲,自己扛下來,以侵佔公款來支付贖款.其實,Farr與Barrett只是精神外遇,根本沒有「犯行」.Farr感慨Barrett為了保護他而犧牲,更痛恨這樣的法律反而成為惡人勒索的工具,決定挺身糾出不法--即使是玉石俱焚,斷送自己的大好前程.

他尋訪多位受客者去追查幕後的黑手,龐大而無助的同志地下世界,一個接著一個顯現出來.例如胖胖的理髮店老闆;年輕怕事的汽車銷售員;表面風光的舞台劇演員;中年殷實的書店小老闆....不同樣貌的同志群像.

Farr與警方合作,在繳付贖款時追蹤到是書店中年女職員和一位年輕男子同夥,將犯案者繩之以法.沒有美式傳統的光明結局,Farr最後將被勒索的照片丟進火爐中,暗喻他的事業與家庭隨之煙飛灰滅.

電影不一定提供所有同志正面形象,但很先進地斥責所有恐同症的角色.例如年輕的警員認為同志就是違法行為,冷不防被老警官揶揄,這種清教徒思想在以前宗教迫害時代也是不見容於當時法令.

不論是就研究演技的角度,還是同志影片的角度,提到《受害者》,一定會提到狄鮑嘉充滿張力的台詞:"I stopped seeing him because I wanted him, do you understand because I wanted him!"

在那個年代,從沒有主流明星在銀幕上直接而大膽地道出同志情慾.半個世紀快過去了,同志的社會環境漸漸改善,我們或許不再缺乏同志角色,但是有足夠優秀的同志角色嗎?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