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討論西洋歌劇裡的女扮男裝,讓我省思歌劇觀眾就事論事的定見.近年來西洋歌劇改編幅度很大,不再死守著原始的故事年代,場景、人物造型、表演方式趨向現代化.不管你是不是Trouser roles,人物該擁抱接吻的,就放手表演.即使化妝技術再高明,所有觀眾都知道那是女扮男裝,可沒聽說引起什麼禁唱的爭議.反而是描述現代故事的電視節目出現個女女相吻,就有保守派民眾出來抗議,或是電視台主管自己坐立難安.
我們以為古典傳統的歌劇,其實表演前衛得很.大家有個共同的要求:先把曲子唱好.
歌劇就像所有的工作領域,一定有同志從業人員在其中,只是成就不一.我最近才發現,美國真的有一對公開身份的拉子:Patricia Racette(左)與Beth Clayton(右),都是台上的表演者,不是幕後工作人員. AfterEllen曾經專文介紹過她們倆位:Opera's Lesbian Divas
Patricia Racette是女高音,Beth Clayton是次女高音,所以Beth Clayton演過不少Trouser roles.我挑了她兩張女裝與男裝的劇照.性傾向與外貌並沒有絕對關聯.真正該讚賞的是化妝師的功力.會不會因為她們是拉子,所以拉子的古典樂迷就會對她們另眼相看?那倒未必.
我真希望電影觀眾有這種大量,不會對同志演員詮釋異性戀預設立場,對異性戀演員扮起同志角色心生疑惑,讓專業歸專業,把演員的私領域還給他家的大門後面.
9 意見:
上週末cinamax播了經典老片《野東西》,
本來很期待妮芙坎貝爾的女女接吻鏡頭,沒想到竟然被剪掉了,當然也包括那創始的泳池接吻!
可是男女接吻就不會被剪
這電影中的不平等我是深刻感受到了...
少了這兩幕,這電影就不夠那麼有張力了,殘念。
啊..上面是我
舞臺總是和想像分不開的,京昆可以一旗一鞭千軍萬馬,歌劇何嘗不如是。褲党的角色,觀衆心理上早已接受是“他”不是純男性,外形上也不要求十足十男性,而是一個奇妙的模糊地帶。以我粗淺的體驗,我欣賞的是那一種聲音形象,它介乎女聲和男聲之間,它高却不尖細,它純淨,總是給人以美少年的聯想(但在我腦中,美少年和美少女是混合的)。那些寫得直入人心的音樂,是關鍵。就再拿現成的狄多王爲例,一支Parto,肯定又否定的矛盾,那種反復,單簧管的獨白,表現得多好啊。又比如那支Vengo...aspettate...Sesto!,把Vitellia的急迫幾近瘋狂,却和Annio和Publio的輕鬆喜悅襯托,寫得那麽漂亮。當音樂讓人聽到的是內心傾訴,Sesto和Vitellia滾地也好,Annio和Servilia接吻也罷,觀衆都不介意了吧。當然,作爲中觀衆暗藏的拉子,對著唱得又看得的褲黨,把她們從模糊的境界,轉送到以演唱者本人真實性別界定的另一審美空間,那又是一層欣賞體驗,我覺得那冰淇淋的滋味也很不錯。:D
:) 疯狂的女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RMOOpqdoPc
這是邊緣來的冰淇淋啊 :-)
嗯,的確不是中心。我認爲歌劇幷不比影視開放。無論褲角多麽的性別模糊女氣十足,臺上所有的所有,仍是在男女大綱下爲之,角色幷不能以女人身份出現。擁抱也好親吻也好,還是扯虎皮做大旗,這一點不如影視劇裏實在,角色直接是女人。時代、布景、服裝、道具,那些改改都是換湯不換藥,我等著看到真正開放的那天,有哪個大膽的導演把角色性別也改了(反正還有許多沉寂百年的歌劇埋在故紙堆裏等著被發掘,被搬上舞臺),cast一個台型酷斃的褲角,不,兩個褲角,直抒愛意,那才真正叫做開風氣之先 :D :D :D
歌劇會不會比影視開放?接觸率較小的表演形式,通常有較大的開放空間.歌劇和現代劇場享有的創作彈性,大多優於電影,電影又優於電視.歌劇中對性別「所見非所識」提供很好的開放彈性,以前的觀眾把男扮女裝看成女人,把女扮男裝看成男人,自有其時空背景.現代人會接受跨性別表演,除了戲劇傳統的制約大帽,我覺得年輕觀眾絕對意識到演員的性別.歌劇製作人不斷迫近舞台和表演的革新底線,如果有天他們真改掉角色的性別,不無可能.
呵,我乐于见到那一天。
革命尚未成功,愉悦仍在偷渡~~
羅嗦一句題外話:http://jeromyu.wordpress.com/2009/08/01/antonacci-sweat-tears-truth-of-opera-world/
AN的紅透半邊天,唱片公司市務部功不可沒。今晚去支持安冬娜琪。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