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書店,偶然看見這本科普著作:「性不性,有關係?:有趣的性博物誌」,以淺顯的方式介紹各種生物生殖有趣的現象和背後演化的理論。我是生物科學的門外漢,主要是因為書中有一章提問到底有沒有同志基因,引起我的注意。
書中雖然提到有些雙胞胎研究,但並沒有提出絕對的解答,其實也很難有解答,但是整本書開始讓我思索一些問題。
書裡介紹有些生物可以無性生殖,或是同時擁有二種性別,或是在不同條件下轉換性別。而生物性別判定,比一般人想像得更複雜,不是只有二分法.如果從性染色體加上性器,不同的排列組合,可以衍生出很多性別定義。
但是不論這些生物如何演化,大自然賦予的基本目標是:「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就是生殖,把物種的基因傳播下去。
高階演化的生物多採有性生殖,有性生殖也被證實是較優於無性生殖,大自然在推動有性生殖時,給予生物性慾的動力,以完成交配的任務。然而大自然的力量,套在複雜的人類身上,就顯得還有一大段解釋落差。
人類的性慾不一定與生殖的驅動力有關,有更多的變數藏在複雜的大腦中,讓人類社會不受發情季節控制,隨時俱備堅貞愛情和露水情緣.那些變數的根源來自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在異性戀的性慾如此,同志性慾理當一樣.或許真有同志基因存在,但是單一個基因變數,應不足以成為同志;就算沒有同志基因,也不代表同志族群就會消失。
有些極端宗教團體聽到有同志基因的理論,竟提議要在生產前進行同志基因篩檢,進行人工流產,把同志基因視為先天病變.達爾文的物競天擇說,是把淘汰的力量歸於大自然,而不是提供人類同種自相殘殺的藉口.怎麼有些信奉上帝的人,到最後會以上帝自居?這與當年納粹組織屠殺猶太人,又有多大差別!
我看到有一篇文章談到有性生殖,最大貢獻在於維持基因的多樣性,以隱性方式保存下來.因為演化的作用常「急功近利」,淘汰掉「現在」不適生存的基因.然而「現在」不適生存的基因,不代表「未來」不適生存.當生存環境變化時,基因突變可遇而不可求,但這些隱性基因可能就會適時發揮作用.
假設,真有所謂同志基因,我們就是基因多樣性的一份子,一起為人類未來的存續努力,以備不時之需.
最後,回到生殖的議題上.同志採用人工生殖或代理生殖的方式,只是手段之一,但生殖並不是絕對的手段.在生物的世界,例如蜜蜂專業分工的群體社會,雌性的工蜂,終其一生以工作為主,不司生殖,後代延續任務全賴女王蜂.
人類社會更是依靠不斷地分工演化,才得以精細進步.我們對於生殖其實可以套用蜜蜂社會的觀點來看,不一定要每個個體都負擔生殖的任務,讓其他別有才幹的人,維持適於生存的環境,畢竟「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就像工蜂一樣,即使沒有生殖,亦不辱這一代生物的自然使命.
Never Owned
5 小時前
4 意見:
有沒有同志基因,或同性戀是天生/後天影響是一個我認為不應該探討的問題
正如文中所說,極端宗教團體會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擇手段。有些事情還是不用知道得太多比較好。
最近上生物課,老師突然提起外國有教會,專門為「基因變異」的男同志而設立。
要是一天科技真的發展到可以找出同性戀的「成因」,不知道有關的宗教團體會不會跟隨研究結果,推出「治療方法」?
可笑的是教會直至近年才接受進化論,但一遇到同性戀這議題,一直抗拒科學的教會竟然利用科學遇行打壓,真諷刺。
說到治療方法,曾經「流行」用電擊治療.西班牙影片<A Love to Keep>(Electroshock) (2006)便描述一位女老師被家人送去電擊矯正的悲慘故事.
Check out this heading "Leapin' lesbian lizards"
Another keyword: Whiptail Lizards
(Blogger messed up my long comment :( It's late so I'm off to go home.)
這應是蜥蜴的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即無性生殖,卵子不受精但能發育.有時這是生物的替代方案,因為孤雌生殖也有產下雄性的機會,到時再度回到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高等生物「主流」的生存方式,但人類分工進化到生殖不是唯一的任務.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