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對「真相」(不是那個Selina暗地寫在手臂上的技倆) 一直保持模稜兩可的解釋空間,第一次閱讀故事的讀者對Margaret的結局至少曾保有一絲絲希望.
Lang:
真相。說到這我不能不說網上滿世界的「史詩大片」、「電影簡介」,引用的是豆瓣上「播映前」我說的一段關於Peter Quint的話。無比慚愧的我啊,真想咬舌自盡,血噴三尺白綾。這不是劇情簡介!Affinity這樣一個故事,簡介了何趣之有。這是背景影射。前輩Henry James那篇撲朔迷離的歌特小說中,Peter Quint的鬼魂只存在於女主角的敘述,別人都沒見過。生前他是一個愛上了女家教的仆人,身後他是一個迷。似曾相識乎?似是而非也。
就如Affinity中的真相,Selina的感情,Peter的身份,似是而非。那一絲希望如藥癮,就算是飲鳩止渴,已經欲罷不能。
- (*這真是對「真相」最大的反諷!話說Lang在豆瓣上發表這篇「寫在《靈契》播映前」,提到Peter Quint是Peter Quick的前輩,結果網路上下載BT的影片簡介就取用這一段.這些人都不求甚解,有人看後便說電影普普.......你說,我怎能接受這種評論的過程)
電影版講白每一件事,觀眾早就認定Selina是騙子,但也似乎造成另類心理.劇中很多人物都阻止Margaret走往危險的方向.每一次的阻力,反成為她更堅定決心的助力.
獄頭告誡她不要代傳訊息、不要與Selina走太近、試圖把Selina轉獄;弟弟對Selina案件冷嘲熱諷、不願意為她的支票背書;還有大鬍子三番二次警告靈媒之不可信....但是觀眾主觀上就討厭這些人物,也不認為Margaret要聽從他們的建議.觀眾眼睜睜看著她飛蛾撲火.我們是她不幸宿命的旁觀者,還是共同沈淪及犯罪的推手?(電影版為Margaret增加許多犯罪愉悅,我承認guilty pleasure)
花香如刃
Selina為取悅(取信)Margaret,送上倫敦冬季少見的Orange Blossom(橘子花).此花可採精油,有美容安神的作用,在英國常用於新娘捧花,說是取悅並不為過.但要傳達神秘感,必得量少質精.不過,像這麼大一束,還插在花瓶中,就顯得太做作.送花一事,原本發生在監獄騷動之後、在兩人相談漸歡之後、在Margaret被獄頭關切進度之後.時間點上,確實像是Ruth揣測以取悅Margaret的拙劣方式.
電影版大鬍子的功能終於出來.母親認為是他買通女僕偷偷送進來.原著則是母親歸咎於Margaret的失憶,自己買的居然忘了!也罷,電影版從來就不想與Margaret的藥物影響牽扯在一起,那就推給大鬍子吧.
電影版,Margaret對橘子花的到來,除了意外,還有幾分喜悅,所以一直保留到片尾,最後心灰意冷付之於燼.稍後,她對Selina的長髮也是欣喜貌.我認為放棄原著裡收到禮物時又懼怕又受吸引的心理,是二項嚴重失誤,對Margaret這個角色傷害很大.
在原著,她對Selina的禮物感到害怕.後來在她獄中偷看Selina長髮的那天晚上,看到日記滿佈Selina的影子,自覺沈迷過深,無可救藥,便把橘子花燒掉,只在書頁裡留下一朵,將迷戀譬喻花香如刃的危險:
" I have pressed it here, and now shall keep these pages shut. For if I turn them again, then the scent of it will come, to warn me. It will come quick and sharp and dangerous, like the blade of a knife."
Lang:
電影沒有用到推拉二力。只見瑪姐姐一味單相思,不見她的恐慌退避。在書中,瑪姐姐初初獄訪,便有女囚懇請她夾帶書信予其"pal",聽獄卒Mannings語帶譏諷地解說女囚們的特殊關系及"pal"之含義,她立即條件反射般地反感,自忖慶幸"沒為這黑暗的欲望做了筏子",不知是潛意識恐同的自我否定,還是優越思想的根深蒂固,覺得這等粗鄙的偷摸茍且之事,不是她那個精神層面的人可以接受的。我覺得,也許兩者皆有之。
認識Selina後,Margaret的進退也有不斷拉鋸。她曾幾次自我約束,不去監獄,一則是對靈異事物的驚懼,二則,她已意識到自己心中有一個欲望(passion)的生長,並且越來越強。這使她害怕,令她抗拒,令她減少造訪監獄次數,造訪時推延或不見Selina,甚至令她燒掉橘子花。這個一邊被吸引力拉進去,一邊又竭力想把自己推出來,進二退三的交戰,電影裏仿佛消失。只見如饑似渴飛蛾撲火。如此這般,戲劇是戲劇了,人物也被拆得扁平了,道理也就沒了。
或許,身為編劇的戴維斯先生,需要的只是個一往情深的癡情女主。深知其中味的華老師,卻經常立起照妖鏡,把知識女同志這個思前想後,膩膩歪歪勁寫得個入木三分,是狠手,還是仁慈?
富貴人家的日子
原著裡,她與老東家拆夥是拿起馬鈴薯砸向色老頭,後來哭哭啼啼跑回房間.電影版則善用Selina的專長,她舉手咀咒別人疾病意外,最後揚長而去.預言算不準財富,恐懼卻是最易攻擊人心的武器.
Lang:
向猥瑣男砸馬鈴薯來得真爽,生猛少女,躍然紙上。這可能是本書裏華老師寫得最開心的一句。
:D
戴老的強項,從來就不是故事精神或人物塑造,這一段最能發揮他所熟悉的媒體特質,將Selina至Brink夫人家的篇幅用影像和音樂精簡轉換.
Lang:此言甚是。
Selina坐在馬車左顧右盼、仰望豪宅的高欄長階、好奇地噴灑香水、快樂地脫鞋跳舞、探索前女主人衣櫃裡的服裝.......主題配樂突然在Brink夫人出現時嘎然而止.強烈地暗示,Selina的富裕生活,是要付出代價的.那一刻,我突然很同情她.
Lang:小Nan初入Diana家,也是快樂地脫鞋跳舞、探索前女主人衣櫃裡的服裝......
階級流動經常出現在英國的作品中.文字不說,影像早有豐富的傳統.他們信手拈來,便能勾繪下層階級對上流家庭的張望心情.我想起Sue,就像Selina一樣四處打開抽屜摸索.Sue的手,輕輕滑過禁忌手套上一顆顆珍珠腕扣......
Sarah Waters的作品常出現長者收容年輕人.他們的關係總是意味著不同程度的條件交換與情慾結合.Tipping The Velvet:富婆將Nan軟禁在家,交易無日無日夜的性愛;The Night Watch:鄧肯出獄後每晚都向Mundy先生道晚安.書裡沒有明講,倒是有句:「他(鄧肯)會看著這張照片,直到事情結束為止。」是什麼樣的「事情」不可名之?
Brink夫人到底每晚要Selina提供什麼通靈慰藉?不得而知.字裡行間總有些曖昧味道穿透其中.但是,讀到最後,每個人都想親近Selina,都想佔為獨有,這又是何種心態?
Lang:
嚴重的獨占思想,似乎有點出格。Brink-Selina關係,變態、曖昧不明。可以說Brink太太有很嚴重的戀母情結,也可以說,在戀母情結之下,還有Brink太太對自己也不可名的暗湧。當Selina告訴Brink太太Peter Quick的來臨時,Brink太太是不悅的,並非如電影中那般欣喜。她憂心的是「我媽還能來嗎?」,直到Selina告訴她,監護神Peter只會「提高她的功力」,而不會獨占她,她能繼續讓「Brink媽媽」來附體,Brink太太這才釋然。而後的每次附體,Selina單獨都要去Brink太太臥室,並且耗費體力。
我重讀Selina日記的時候,發現一些零星的條目,可以有相當色情的引申。不過這本書中華老師點到即止,輕描淡寫,不若Tipping The Velvet,大書維多利亞時代目睹之怪現狀。維多利亞時代,狄更斯在《雙城記》開篇明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說道是國富民強,禮儀廉恥,實則是驕縱放蕩,暗欲叢生,竟與天朝某國現狀相類。而彼時的女性,又處於權力邊緣,邊緣之邊緣的情欲,定然是要打著各種旗號,隱身於晦暗之中了。
- (*Selina-Peter Quick-Ruth的部份,下一篇再來細談.)
第五次獄訪:獄中騷動
電影版這時開始濃縮情節,加強壓力也加快了節奏.將二個壓力點安排在一起:獄中發生大騷動,一個犯人被關入地下黑牢,讓Margaret見識到獄中懲罰的慘況;獄頭關切獄訪的進度,並施壓與Selina的會面要簡短.
電影後半段幾乎全是Anna Madeley的個人秀.獄頭在黑牢質問犯人,Margaret在身後照樣搶戲.幾度側首,不忍睹視.拉近特寫見她眼眶淚轉,強作忍耐.短短幾秒,搶盡光采.
緊接著Selina在囚室中情緒激動哀問:"Will you forsake me now? 妳會離棄我嗎?" Anna Madeley延續黑牢裡弓滿弦彎的情緒,凝視半响,揪心誓言:絕不放棄.
或許<Affinity>的製作初衷只是電視電影(made-for-TV movie),但是Anna Madeley的細膩演出已是大銀幕的規格.
Lang:Anna Madeley救了這齣戲。
另一方面,我對Zoe Tapper後半的演出就頗有微詞.很多觀眾認為電影版的情節太趕,或是感情發展不太具說服力.我認為劇本雖然要負擔責任,但是她演出不濟也難辭其咎.戲到後半怎能還在皮相,而沒有深浸骨裡,兩人對手戲,怎能一強一弱?
Lang:
說到皮相,Tapper小姐有一點獨特之處,她的淡藍眼珠。在她說"you are like me"的時候,竟有幾分靈異飄忽之氣。對手戲方面,Zoe用力過猛。
原著在「獄中騷動」的會面出現一段非常重要的對話.Selina透露她開始明白鬼魂將她留獄的原因,是為了要達到「他們的」目的,而這個目的令Selina非常害怕.接著Margaret便發現了蠟痕.我們可以推測,Ruth在信中下指導棋,Selina那時應該已有預感會犧牲掉Margaret.
然而Selina是如何接受這個殘酷的使命?不論這是出自Ruth,還是出自Peter Quick.我就會想起Fingersmith,Gentleman說服Maud的過程.(*沒看過這一段的人,可以參考:Fingersmith 2) : 設定表象 )
Lang:
是的,Break-out之會面,我也認為是關鍵的一面。令人惋惜的是ITV處理得粗糙了,尤其相對於<Fingersmith>影視版墓地對話那一場的面面相覷言不由衷,一個轉身各自表述的精彩設計。
- (*<Fingersmith>那一段「雷雨中墓園說婚事」在Fingersmith 4) : 三邊牽扯有分解鏡頭說明.)
這一次Selina情緒起伏,不似平日。Margaret日記單方面敘述,她認為Selina的焦躁是受break-out的影響。讀完結果的人回頭再讀,便知不是。我跟Orange看法一樣,這是Selina收到了把Margaret當棋子的決定。無獨有偶的參照,是同樣出自華老師手筆的Fingersmith的墓地對話。那裏有Maud的補述,這裏沒有,無法確定Selina當時的心情。我不知道她心裏,到底有沒有存著對Margaret的憐惜,希望有罷!這裏只能從只言片語中,推測她的猶豫,她幾次三番說,「你不明白spirit的強迫」。當然這些,電影裏沒有表現...
這一次電影版的會面,最後Selina叮囑要小心,鬆開Margaret雙手轉身離去.這是個很奇怪的心理詮釋.我看到這裡有點頭痛,因為後半劇本做了大幅濃縮及改編,要分析電影版,得回到原著看看幾個事件的時間點:
Margaret與Selina事件時間序
9月30日:Margaret與Selina正式會面
10月6日:Ruth成為新女傭
10月15日:Selina發現項鍊
10月16日:項鍊遺失
10月17日:Margaret與家人爭辯Selina案件
10月21日:Selina發現筆記本/留字表明知道項鍊遺失
10月23日:Margaret初訪協會
10月28日:Selina提到Brink, Peter Quick/Margaret質問鬼魂將她留獄目的
11月2日:獄中騷動,犯人關入黑牢/Margaret發現蠟痕/Selina情緒波動,首度鬆口鬼魂將她留獄目的
11月14日:Selina提及靈魂的無性別論,解題Affinity是相知相惜的另一半靈魂.
11月20日:獄頭關切Margaret獄訪的進度,欲限制其造訪Selina次數
11月21日:橘子花「奇蹟」出現
11月23日:二度造訪協會,瞭解靈媒有被脅迫操控之可能
11月28日:Margaret偷看Selina長髮/燒掉橘子花
12月2日:Margaret背對Selina/Selina襲擊信使,關入黑牢/收到Selina的頭髮
12月11日:Margaret重返,不斷叮囑小心/大量肢體接觸&迴避/Selina指明Margaret為Affinity,觸及逃獄/應允逃獄
12月21日:Selina迴避肢體接觸
12月24日:取得支票及黑色絲絨項圈
1月15日:支票兌付
1月16日:購物治裝
1月19日:臨行前夕
原著裡,Selina除了第一次會面,對Margaret的態度大體上是進取的,在觸及逃獄時甚至是迫近的,最後才收為迴避.Margaret第一次坦然碰觸Selina,是在「獄中騷動」時安撫Selina.後來偷看Selina長髮,Margaret已經改變.她意識到自己對Selina動了真心,害怕面對自己的感情,面對Selina.於是反作用地燒掉橘子花,偷看長髮後甚至不敢去見Selina(而不是電影版中,當天不開放會面).嘴上一直喊著要小心的是Margaret,意圖保持距離的也是Margaret.一直到她再也忍不住吐出滿溢內心的我愛妳,卸下心防,完全降服於Selina.
真的不能怪我有戀物癖,書裡的項鍊、花卉、頭髮都是左右人心的重要物件.第一階段,項鍊裡的髮絲是Margaret與Helen的舊情,只有它被拔除,才能讓Margaret心無旁騖走近Selina.橘子花是個試探,但很快被燒掉了.頭髮才是重點,Selina關入黑牢後,長髮成為她最具像的替身.最後,黑色絲絨項圈正式取代原來項鍊的地位,在12月24日~1月19日雙方沒有會面的漫長期間,成為主宰Margaret意志的象徵.
Lang:
不能怪你有戀物癖,是華老師有戀物癖。華老師不但有戀物癖,還有精神S/M癖。這樣想來,戴老還是心很軟的,他是實際行動派,最多派一個鬍子男去強暴,傷身未必傷心。絲絨項圈雖然看似繞指柔,華老師的招,都是穿心箭。
電影版的頭髮
電影版沒有時間去描述這些物件,戴老改弦易轍,利用「頭髮」為視覺串聯起一大段故事,單看這段結構非常緊實有序.我們快速導覽一遍戴老是怎麼串聯,後面再細談那裡出了問題:
原著裡早早遺失的項鍊,在電影後段才不見.因為要從這裡提到墜子裡的髮絲,提到對Helen的舊愛,開啟頭髮的主題.(Anna Madeley的演出真讓人心碎.)
Selina在獄中梳著短髮,準備回憶她過去長髮的日子,及接續她入獄被剪去的長髮.
原著是Ruth幫她梳著長髮,而不是Brink夫人.為了精簡時間,便由Brink說她以前常為母親梳髮,順便問起Selina要不要為大家展示.於是後面描述Dark Circle黑暗聚會的場景.
Margaret在犯人的衣物儲存室發現Selina被剪去的長髮.(可惜,Anna Madeley的詮釋出現重大失誤.)
Margaret當晚對鏡梳髮,懷疑帶她去犯人的衣物儲存室是項陰謀.鏡子反映的後景是沒有面孔的Ruth正為大小姐鋪床.真正的陰謀還在後面.
Margaret在一串夢境後,次日發現床邊Selina的長髮.
單看「頭髮」的架構確實精采,但我很不滿意電影版對Selina的長髮的處理方式:Margaret在犯人的衣物儲存室欣喜地嗅聞Selina的衣物(不對,上面有硫磺味),還貼附著Selina的長髮(不對,Margaret是有點懼怕).不對!不對!不對!這不只是誤解Selina頭髮的喻意,更顯得Margaret的感情過於廉價,並讓Anna Madeley突然像個白癡.
Lang:目不忍睹。
原著的描寫是很有歌德式的味道.那些衣物儲存盒像一口一口的棺材.Margaret趁機打開Selina的盒子,先是背光,一下子看不見內容物.慢慢地,她辨認出那些新衣新鞋都「沒有生氣」,像是葬儀社打理的服裝.最後,發現Selina的長髮:like a slumbering serpent (像一條冬眠的蛇)."It had made her vivid to me; it had made her real." 栩栩如生的長髮,讓Selina變得真實起來.
Margaret沒有愛撫它,也不是因為喜愛而想佔為己有,是不希望它被獄卒褻玩,出於保護而想偷走.Margaret沒有取走頭髮的原因,不只是因為獄卒折返,情急丟下.原著形容那一束頭髮像蛇突然甦醒,吐出毒牙.
Sarah Waters愛用蛇來形容.Fingersmith:Sue為Maud磨牙,Maud的牙齒便被暗喻為蛇噬.<Fingersmith>片中雖未在毒蛇打轉,至少讓兩人在四目相望中激發出曖昧.(*要回味那一段,請參考:Fingersmith 3:愛恨情轉)
Lang:她也用珍珠。Margaret看到Selina眼珠裏映出自己的臉,便像一顆珍珠。
<Affinity>其實可以讓Margaret好好端詳長髮即可,Anna Madeley的表情絕對可以詮釋內心複雜的情緒,真的不需要臉貼長髮天真狀.
我真希望導演在拍攝犯人衣物儲存室之前曾參考過<Rebecca 蝴蝶夢(1940)>,看看片中女管家是如何展示前任女主人的衣物,整個氛圍是平緩中帶著黑色情慾.
Lang:貼切。《蝴蝶夢》,那真是黑色情欲的經典啊!
<Affinity>最大的問題就是東西太多,節奏太趕.如果能夠更大膽的刪減,讓氣氛到位,也不失為高明的改編.
續:Affinity 文字與影像 (5)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