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自己寫作,自己出版

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如何自出版」,看看三家電子書平台主管怎麼推薦

點入購買《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

一部拉子成長小說的啟發,從讀者、觀眾到意外的ex-gay專題研究

活著,就要繼續寫下去

希望保持一年一書的進度

2008/08/30

Daily Life

時間過得好快,去年我還寫了一篇七夕情人節的紀錄,怎麼今年七夕已過,又要中秋?
    Fruit的媽媽曾說我們像一對小狗:一個不怕路遙辛勞,一個忠厚老實.我當這是個讚美,所以買了一對小狗玩偶放在床頭櫃.
真有人來email問我如何維持倆人那麼多年的關係?我覺得我不是最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不是因為我的答案不正確,而是依我的個性來說,答案不會太精采.

週間大家都忙於工作,真正的家居生活只在假日.其實節目很平凡,社交不多,不常出遠門.都是柴米油鹽的瑣事,我們的家務分擔算是平均,例如我負責下廚,她負責洗滌善後;我掃地,她倒垃圾;我負責裝酷,她則是掛笑臉......

Fruit並不會參與我所有的電影專題研究.我試著在情人節和她一起看<Affinity>.她最不喜歡悲劇,看不到一半就喊停.說得也是,犯不著在情人節挑這部片子,簡直找打. 於是,我們抱在沙發椅上看<慾望城市>影集DVD.

我們只有一張沙發椅.原本我只想挑選二人座的Love Couch精簡空間,但她堅持要三人座,以便能橫躺在上面.我知道她打的如意算盤,但誰會想睡在沙發上啊?結果,只有一次是她睡在上面.兩人有回鬧脾氣,她賭氣跑出去躺著.這時候不論是誰的錯,我都得出去把她請回來,否則後果可想而知.

有時候,Fruit會很好奇地追問我以前的情史.她稱這些過去式為「學姊」.

怎麼開始的?哇,好主動!
怎麼結束的?嘿,妳都被上帝打敗.
每一任學姊都會打麻將,妳怎麼沒學會?
每一個都是牡羊座?一點都沒有求新求變!
哇哈哈,我最持久!(真是太臭美了,不是指那件事最久,而是我們的關係是維持最久的)

我們的性格和喜好南轅北轍.我愛恨強烈,喜怒哀樂都在臉上;她對外不太形於顏色,卻以逗弄別人為樂.我怕冷,她怕熱.我喜歡纖維或是毛料觸感,她害怕所有「扎人的」感覺.於是,她睡覺蓋平單,我拉毛巾被,各取所好.

今天早上起床,回頭一看這兩件被單糾結在一起,似乎質料互異對它們而言,並不是什麼問題.(Fruit正從一旁經過看到照片,冷笑道:這是昨晚的寫照.....)

2008/08/28

2008 half year Traffic Report

2008上半年流量報告

雖然這裡只是個小站,但我通常會每半年說明流量狀況,讓大家知道其他訪客是怎麼找到這裡,以及大家有興趣的是那些內容.如果你想與去年流量作比較,可以參考:2007 Traffic Report

統計時間:2008/1/1-2008/6/30
平均停留時間:3分25秒
平均瀏覽網頁:2.09頁

所有來源城市:
今年最令我意外的是在非洲Cameroon的城市Yaounde多了一位常客.



流量來源前10城市:
其實以下三重、台北、內湖都歸為大台北地區,可能是網路的設定而被區分為三地.奇怪的是,本站絕大多數訪客都來自本地,但外地網友反而比較主動熱情呢.

1. 三重:23.48%
2. 台中:7.56%
3. 台北:6.71%
4. 高雄:5.11%
5. 內湖:4.79%
6. 台南:4.74%
7. (香港)沙田:3.49%
8. (香港)荃灣:3.00%
9. 新竹:2.85%
10. 桃園:2.57%

流量來源前10地區:
1. 台灣:67.66%
2. 香港:10.28%
3. 美國:7.28%,(其中洛杉磯:28.72%)
4. 大陸:5.55%,(其中上海:22.38%, 北京:20.00%)
5. 法國:1.30%,(其中巴黎:53.60%)
6. 加拿大:1.17%
7. 英國:0.93%,(其中倫敦:20.69%, Newcastle upon Tyne:17.93%)
8. 澳洲:0.91%,(其中 雪梨:35.82%
9. 日本:0.83%,(其中 Nakano:36.29%, 新宿:30.89%)
10. 俄羅斯:0.71%,(主要為莫斯科)


前10種流量來源:
來自搜尋引擎的比重比去年增加.Yahoo與Google的前10個關鍵字有一半相同(紅字表示),其他則大異其趣.

1. 直接流量:33.29%
2. Yahoo 搜尋:25.99%
    其中使用Yahoo 搜尋的前10個關鍵字:
    (1) the l word:5.22%
    (2) elaine cassidy:2.87%
    (3) orange review:2.52%
    (4) orange's review:2.07%
    (5) fingersmith:2.03%
    (6) gray matters:1.46%
    (7) loving annabelle:1.36%
    (8) orange s review:1.29%
    (9) jodie foster:1.03%
    (10) love my life:1.03%
3. Google 搜尋:14.92%
    其中使用Google 搜尋的前10個關鍵字:
    (1) love my life:5.37%
    (2) 刺青:4.29%
    (3) sugar rush:3.30%
    (4) elaine cassidy:3.10%
    (5) orange review:2.56%
    (6) orange's review:2.56%
    (7) freaky friday:2.41%
    (8) taxi driver:2.37%
    (9) south of nowhere:2.33%
    (10) loving annabelle:1.79%
4. 薇珞與泰拉的魔法空間:3.65%
5. 伊甸園拉字至上 :3.39%
6. Blogger.com:2.07%
7. Orange's TV Review:2.01%
8. 豆瓣:1.40%
9. Google 轉介:1.11%
10. 共生:0.87%

前20個絕對關鍵字:
看到這個結果,有時真覺得哭笑不得,我真是非主流中的非主流,份量最多的主題,反而不是導引來源的關鍵字.網路上the l word的文章何其多,我都不知道是被埋到第N頁,他們還是能依the l word找來.這個影集的吸引力實在太可怕了!
1. the l word:3.34%
2. elaine cassidy:2.91%
3. orange review:2.57%
4. love my life:2.55%
5. orange's review:2.27%
6. 刺青:1.92%
7. sugar rush:1.67%
8. loving annabelle:1.49%
9. gray matters:1.30%
10. south of nowhere:1.29%
11. fingersmith:1.28%
12. freaky friday:0.89%
13. taxi driver:0.85%
14. orange s review:0.84%
15. jodie foster:0.73%
16. 新娘向後跑:0.68%
17. greta garbo:0.67%
18. orange:0.63%
19. kelly mcgillis:0.62%
20. sarah waters:0.55%

點閱鍵最高前10項內容:
1. 首頁:24.48%
2. Orange's Review的女女片單 Movie and TV List:5.52%
3. Talking About A to Z:2.27%
4. The L Word 圖說專題:1.85%
5. Love My Life 愛我生活 影評:1.81%
6. Jodie foster Filmography 茱蒂福斯特作品列表(及文章索引):1.41%
7. 刺青:1.30%
8. 首頁index:1.18%
9. Fingersmith 影集/原著賞析:1.15%
10.Sugar Rush 第1季劇評:0.97%

流量高峰日:
6/9~6/10是上半年的流量高峰,因為線上介紹一部很不錯的短片:<Private Life

2008/08/27

Tipping the Velvet: 24 Historic Music Hall Recordings

Wildeny找到一張音樂專輯,它得自Tipping The Velevet跨性別表演的靈感,將1915~1938期間,幾位重要藝人的珍貴錄音收錄下來.這些藝人有些是在舞台上反串,有些是曲子帶著同志的味道,例如歌名:"Masculine Women! Feminine Men!";或是歌詞:"now's your opportunity, join the gay community,".



以下是找到其中幾位藝人的照片及資料:

Gwen Farrar (1899~1944)



Hetty King
(1883~1972):女扮男裝的藝人.


Douglas Byng
(1893~1987):男扮女裝藝人(還是扮Queen呢)


Vesta Tilley (1864~1952):在英美兩地走紅30年女扮男裝的藝人.這是她的男裝造型名信片.


Ella Shields (1879~1952):YouTube還找得到1933年,她以54之齡粉墨登場.

2008/08/26

The Nightwatching

此夜非彼夜


上個週末我去看了<The Nightwatching 夜巡林布蘭>.以前勤看影展的影迷,對英國導演Peter Greenaway(彼得格林納威)極度風格化的作品應該都不陌生.這部作品是談論Rembrandt van Rijn(林布蘭)知名畫作"THE NIGHT WATCH(夜巡)".導演仿畫作般,大量使用宛如劇場透視的取景、光影、場面調度與表演方式.但是它的時序卻是非常歐式電影:「輕微的」破碎而前後跳躍.

鼓勵有興趣的人,要去電影院觀賞.雖然網路上已有下載,但是聲音和影像的細節都被犧牲掉.最重要的是,完全喪失景深透視的臨場感.....不過,我不打算在這裡細談本片,即使內容有一些旁枝的男同志情節.只是看到片中幾位女演員,想提示一下她們過去的女同作品,注意她們前後作品改變幅度驚人.


這張劇照剛好點出影片中林布蘭與三個女人的故事.

劇照左一抱小孩的是女僕Geertje(海兒潔),林布蘭原配去世後成為男主人的情婦.由Jodhi May 在片中大膽裸露演出.我差點沒認出她是<Tipping The Velvet>裡的Florence.




劇照中間是林布蘭妻子Saskia(薩絲琪雅).由Eva Birthistle
演出,她曾在<Imagine Me and You 新娘向後跑(2005)>飾演Luce的好友Edie,她在片中超市一景看來年輕活力.此外還在<Breakfast on Pluto 冥王星早餐(2005)>中飾演男主角的母親.出場時間都不長,但是變化很大.

劇照右是另一年輕女僕Hendrickje(韓翠琪),後來成為林布蘭第二任情婦.由Emily Holmes主角.IMDB介紹她曾在<The L World> S2E12 L'Chaim 客串Lola.一開始我怎麼也想不起來,原來她的戲份極少.當時Helena眼見Tina與Bette越走越近,開始向外發展, 只顧和Lola聊天,把Tina冷落一旁.


片中,林布蘭有位忘年之交:在屋頂上結識一位身世悲慘的年輕女孩Marieke.

此角由Nathalie Press主演.她最為我們熟悉的作品是與Emily Blunt合演的<My Summer of Love (2004)>.

2008/08/24

Met Zero Chou


Fruit和我原本就打算去電影院看<漂浪青春>,但從沒打算要參加影片的相關活動.我們只是隨便選個場次.沒想到準備進場時,一眼就看見周導在入場門口外面擺桌.我突然像個小女生,使不出辦公室的咄咄氣勢,只會遠遠地傻笑,緊張得不知所措.Fruit馬上大方地走過去,幫我向周導索取簽名,還寒暄了幾句,表達我們的支持.

周導本人非常的瘦小,典型的藝術工作者.我們相形之下像營養過剩的消費者,若沒有支持她的院線票房、支持正版DVD,真的是非常過意不去.

她拿起現場的<漂浪青春>名信片,在背面同志遊行的宣傳上簽上中英文簽名,我把它掃瞄下來分享給大家.也提醒各位別忘了參加9月27日的遊行,一起出錢出力!

2008/08/22

Sarah Waters' Victorian 3:Maids

莎拉華特絲之維多利亞人(3):女僕

維多利亞時期中產階級興起,需要大量的人力處理家務,於是僕役成為新興的行業,這也提供下層階級接觸上流社會的機會.莎拉華特絲的作品常觸及跨階級流動,雖然說是跨階級,最後卻發現,往往是同一個階級的人扯在一起.

我想起<The Remains of the Day長日將盡>安東尼.霍普金斯的角色,認為僕役的最高表現是對工作專心一意,完全不理會外在人事的風風雨雨.華老師的女僕相對就刁蠻多了,如果不做當事人,就會被當事人逐出故事之外.

Tipping The Velvet:有僕人伺候不表示自己就是當權派,大家同在富人的鼻息下過活.偶而在背地裡搞七拈三,抵不住現實利益:沒有共利就沒有陣線,大難來時各自飛.




Affinity:Ruth是其中的佼佼者,看盡女主人對靈媒的渴望,遇上頗有「天份」又神似老夫人的Selina,抓住機會大膽設局起來,讓Selina一步一步落入共犯結構中,成為最堅強的Affinity.



Fingersmith:通常是純真的千金小姐成為女僕心機下的受害者.但是Maud卻大反其道,一連陷害二位貼身丫環.



或許主僕和平共存的契機真在打破階級:當妳並不是真命千金,她也不是天生小賊.

2008/08/20

Sarah Waters:AfterEllen Interview

Malinda Lo以Vlog的方式訪問Sarah Waters:


訪問內容摘要:
華老師一貫地寬容,認為電影版非常忠於原著,黑暗氣氛營造得宜,二位女主角非常稱職,就連加入大鬍子那個角色都是個不錯的點子.老實說,她從不參與自己作品的劇本改編,因為她沒有辦法割捨自己的作品.所以她完全跳脫改編作品,似乎別人怎麼改,她都可以接受.(我是不是該去反省自己心胸不夠寬大?)

提到三部改編作品的成績,雖然她口口聲聲都說好.但看她用字和表情,我認為她最喜歡的還是<Fingersmith>.The Night Watch的電視電影版正在改編中,這次由女性編劇操刀.言詞間覺得她充滿期盼(我們也是).

談到Affinity的悲劇結局,Malinda還問她有沒有壓力?她認為這就是現實,生活中有好人也有惡人,我們應有自信面對現實人生(雖然大部份人是藉著電影或小說逃避現實).她認為女同相關作品應該要更多元化,但是她志不在現代故事,專長在歷史小說(所以多元化,是喊給其他類型作家聽,別把多元化都壓在她身上).

下一部小說設在40年代戰後,再度宣告書中是沒有女同角色.風格可能類似杜莫里哀的作品:歌德式黑暗及神秘.預計在年底或明年初出版.

她的寫作方式律己甚嚴,像上班上課.規定時間內就是要坐著寫作,寫不出來也不能離開.這一段寫不出來,就寫下一段.閒暇時間是在倫敦散步.很愛看電視影集,尤其是美國的影集,目前最愛看<Lost>.

Malinda在14分半的訪問中大約看了三次手錶,非常緊張.華老師在結尾時,除了謝謝大家閱讀她的作品,也希望原諒她下一部作品沒有女同角色.

2008/08/18

Simone Lahbib in Wire in the Blood

把<Bad Girls>擱置了一陣子,因最近在搜尋推理小說暢銷作家Val McDermid的資料,找到她的作品Wire in the Blood被改編成英國ITV的影集,一看女主角,不得了!竟然是<Bad Girls>的典獄長Helen (Simone Lahbib飾).喜歡她的觀眾應該很高興她在結婚生子後,再度活躍在螢光幕前.我找到她一則受訪影片,讓我們重溫她不知為什麼就是很性感的蘇格蘭口音.








Sarah Waters and Anna Madeley attended Frameline 32 Opening Night

舊金山同志影展首映座談會

<Affinity>曾參加6月19日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LGBT Film Festival(舊金山同志影展,又稱Frameline 32),邀為影展開幕影片.我們在6月30日的文章放過Anna Madeley出席首映會,在Castro Theatre前的照片.沒想到Sarah Waters也出席了!

由「AM之友協會」病入膏肓級會員:Lang阿朗提供她們兩位出席首映座談會的現場畫面.阿朗提醒大家注意2:40左右華老師逗得全場大笑:"The combination of the dark seances and dark prison and young girls being tied up, these are all sort of bubbling...I didn't have to do much to it, really"

我覺得畫面很有趣,Madeley的身高比華老師幾乎高了一個頭.  



8月19日是<Affinity>DVD正式發行日,Wolfe Video可能趁華老師到舊金山參展時,順便錄下一小段宣傳影片.好辛苦,既要打書,又要打片.

2008/08/17

Tainan Trip

我們去了一趟台南.起因是Fruit多年未見的大學死黨想要看看我們倆個.對方既不是前朝情敵,也沒有恐同症狀,所以我就陪我家那口子前去敘敘舊,略盡賢內助的花瓶功能.
    每次出門,我們都覺得身邊都是一對一對的拉子,有時數量驚人到好像遇到他們的版聚之類的活動.Fruit和我常注意那些身上揹著大包,或是手上拎著大袋的小T.常見身旁留長髮著熱褲的小P,左手除了一罐思樂冰之外便空無一物,右手還閑暇著被小T牽著走.Fruit就會猛搖頭:「沒志氣!」

這次台南行,深深覺得排汗快乾衣料的重要性.我們才在市區走一圈,便覺汗如雨下,每回飯店一次便洗次澡,還好衣服洗洗次日便乾,沒讓輕行嚢彈盡援絕.

第一天都是傳統觀光行程,不過安平樹屋倒是傳統中頗有新意,有人用台灣版的「吳哥窟」來形容,很有現代劇場的味道.晚上則見識當地熱門聚落:「花園夜市」和海安路的藝術街道.那天晚上經過海安路,正好看到許多露天Pub戶外播映台日棒賽,現場氣氛高昂....只是,最後居然輸了那麼多 :(

第二天跑了幾個遠程的景點.印象最深的是私人企業自設的奇美博物館.它設在工業區內,只要求預約參觀,完全不收門票.但是它的館藏比起公家收門票、空有建築的某某博物館要紮實多了.當台北正舉辦米勒畫展,它也能拿出個米勒炭筆畫和銅版畫共襄盛舉.

回程繞到台南鹿耳門天后宮.正值中元節,Fruit當然要進去為大家祈福.比較特別的是,她還特別去向月下老人祈福,我一開始很疑惑,妳為什麼要「吃在盤裡看在盤外」?原來她代禱求姻緣的親友名單就有一串.趁她忙的時候,我就在外面用傻瓜相機胡亂拍照,下面是二張景物照.(上個月我們去清境之旅,我補上幾張景物照)




最後一個行程是參觀國家台灣文學館.日據時代留下的西洋建築重新整理出歷史風華,令人印像深刻.館內展出台灣文學演進,其中一段讓我眼睛一亮.進入到90年代,「性別與情慾」成為重要的的主題,我看到邱妙津的「鱷魚手記」 出現在上面.那個時代,小說裡的女同,不是病死就是自殺.我們的痛苦曾經標記著台灣文學上個世紀末的演變,我突然很好奇,在新世紀的前十年,又變成了什麼樣貌呢?




2008/08/15

Affinity premieres on Logo August 17


<Affinity>將於8月17日於美國Logo有線電視網首映

我心目中的<Affinity>電視首映指的是英國ITV電視頻道,差一點忘了還有美國Logo有線電視網.它將於(EST)8月17日週日晚上10點鐘播出.根據Logo的節目時間表,那一天幾乎是莎拉華特絲影集作品的馬拉松日.早上10:30起便播出<Fingersmith>,下午2:30播<Tipping The Velvet>,晚上6:00意猶未盡,再看一次<Fingersmith>,緊接著10:00開始<Affinity>.....啊,夢幻電視節目表!

2008/08/13

Male roles played by women

前一陣子Fruit和我出門期間,我放過一系列改由同志詮釋的電影經典片段,今天看到這篇文章:What male roles would you like to see played by a woman?

基本上,這是從異性戀女性的角度,但我看眾人在後面的留言真是有趣極了,有些影片我根本沒想到要有女性版.如果你有些想法,歡迎你與大家分享.不過,我到週五以前是沒辦法回覆了,我們明天就要出城去.水果們不在家,大家不必拘束,自己找找樂子吧!

2008/08/11

Affinity DVD Production Review

<Affinity>DVD將於8月19日上市.它在電視上播出的機率已經微乎其微了,準備要直接進入家用DVD的市場.目前網路上已有文章評介其DVD的製作.我不想說它是DVD Review,他們會對內容做出什麼評論,我已心知肚明,暫且擺到一邊去.倒是他們提到1區美版收錄的內容及製作評介,讓我對即將到來的DVD充滿期待.

  • The Making of Affinity 幕後故事:長度六分鐘,由導演Tim Fywell及製片Adrian Bate現身說法.(被人批評訪問結束過於突兀)

  • Bonus scene 加贈片段:"Selina and Mrs. Lewis" (一說是Deleted scene 未收錄片段:一段一分半的畫面)

  • Interviews 訪問:共有四段訪問
    1)作者Sarah Waters (10分鐘)
    2)編劇 Andrew Davies (5分半)
    3)Zoë Tapper (飾演Selina,6分鐘)
    4)Anna Madeley (飾演Margaret,5分鐘)

  • Affinity Trailer 電影預告片
    Logo電視網其他6個節目節選:如"The Big Gay Sketch Show", "Two of Julie Goldman’s Celesbian Interviews".等

  • Logo其他DVD商品介紹:如"Exes & Ohs", "AfterEllen.com", "The Big Gay Sketch Show", "Rick & Steve".等


關於影音品質,我選取二位不同評論者的意見如下:

Video Quality 畫質:我們目前只看到監獄黑黑藍藍一片,在DVD卻呈現意想不到的層次和細膩度. 

Matt Hough:
Though the box art claims the movie is full frame, the film is actually presented in a 1.78:1 anamorphic transfer that is very well executed. Colors are a shade desaturated to add a bit of ambiance to the Gothic trappings of the story, but sharpness is very good and black levels nicely delivered. The image gains a goodly amount of grain in the lowest lit portions of the prison, so there has obviously been no digital scrubbing applied to this transfer. The film has been divided into 14 chapters.

John J. Puccio:
The director purposely chose black, blue, and iron-gray tints to establish a cold, hard look for the film, especially effective in presenting the prison as a stark, dismal place, but effective, too, in suggesting the stark rigidity of the Victorian era. Because of the film's bleak appearance, then, one has to understand that the film is not necessarily going to reveal a wealth of inner detail. Nevertheless, for a movie of its kind, it is quite good, actually, with reasonably sharp object delineation. The image is somewhat overly smooth and soft in facial close-ups, yet a fine film grain accompanies everything, adding a realistic depth and texture to the picture. Dim interior shots are murky, to be sure, but the director probably intended them to look that way.


Audio Quality 音質:我早就提過,應該要買這部DVD來聽.它一點都不像一部低成本製作.專家公認在獄中的音效頗為驚奇.

Matt Hough:
The Dolby Digital 2.0 stereo soundtrack is a nice mixture of dialog in the center channel, and music and infrequent effects in the others. Though the music levels tend to be louder than necessary, they still never drown out what the actors have to say. The mix does betray the low budget of the enterprise, however, as a complete surround mix could have worked wonders with the séance sequences and some other moments that would have gained greatly from a fuller immersion in sound.

John J. Puccio:
Although the audio engineers reproduce the soundtrack in an ordinary Dolby Digital 2.0 stereo, it does have some atmospheric nuances going for it, noticeable in the opening prison scenes. Indeed, the whole first half of the movie conveys a sense of quiet foreboding, thanks in no small measure to the sound. One finds the front-channel stereo amply wide; small, subtle sounds distinctly audible; and rear-channel musical bloom sufficient, depending on one's playback system. What one will not find is much or any surround activity beyond the musical ambience, much of a frequency spread, or much in the way of dynamic range or dynamic punch.

Typhoon mood

「下床氣」是什麼?就是起床後帶有餘怒未消.表示前一晚入睡狀況不好,或是早上心有不甘的起床.我的左下眼皮跳了一個禮拜,我想我犯的錯大概都可以歸咎於它.

至於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我很難講清楚.這一連串颱風事件,與情人節、奧運開幕式、MOD、熱水器冷氣溫度、電風扇風速、她的妹妹、我的部落格、神鬼傳奇3....有關.我就說牽扯甚廣,講不清楚的.

總之,最後在我親自端出牛排大餐之後,我們決定下週末出遠門渡個假,收拾一下心情.

2008/08/09

Affinity and the Adaption (4)

Affinity 文字與影像 (4)

原著對「真相」(不是那個Selina暗地寫在手臂上的技倆) 一直保持模稜兩可的解釋空間,第一次閱讀故事的讀者對Margaret的結局至少曾保有一絲絲希望.

Lang:
真相。說到這我不能不說網上滿世界的「史詩大片」、「電影簡介」,引用的是豆瓣上「播映前」我說的一段關於Peter Quint的話。無比慚愧的我啊,真想咬舌自盡,血噴三尺白綾。這不是劇情簡介!Affinity這樣一個故事,簡介了何趣之有。這是背景影射。前輩Henry James那篇撲朔迷離的歌特小說中,Peter Quint的鬼魂只存在於女主角的敘述,別人都沒見過。生前他是一個愛上了女家教的仆人,身後他是一個迷。似曾相識乎?似是而非也。

就如Affinity中的真相,Selina的感情,Peter的身份,似是而非。那一絲希望如藥癮,就算是飲鳩止渴,已經欲罷不能。

    (*這真是對「真相」最大的反諷!話說Lang在豆瓣上發表這篇「寫在《靈契》播映前」,提到Peter Quint是Peter Quick的前輩,結果網路上下載BT的影片簡介就取用這一段.這些人都不求甚解,有人看後便說電影普普.......你說,我怎能接受這種評論的過程)

電影版講白每一件事,觀眾早就認定Selina是騙子,但也似乎造成另類心理.劇中很多人物都阻止Margaret走往危險的方向.每一次的阻力,反成為她更堅定決心的助力.

獄頭告誡她不要代傳訊息、不要與Selina走太近、試圖把Selina轉獄;弟弟對Selina案件冷嘲熱諷、不願意為她的支票背書;還有大鬍子三番二次警告靈媒之不可信....但是觀眾主觀上就討厭這些人物,也不認為Margaret要聽從他們的建議.觀眾眼睜睜看著她飛蛾撲火.我們是她不幸宿命的旁觀者,還是共同沈淪及犯罪的推手?(電影版為Margaret增加許多犯罪愉悅,我承認guilty pleasure)

花香如刃

Selina為取悅(取信)Margaret,送上倫敦冬季少見的Orange Blossom(橘子花).此花可採精油,有美容安神的作用,在英國常用於新娘捧花,說是取悅並不為過.但要傳達神秘感,必得量少質精.不過,像這麼大一束,還插在花瓶中,就顯得太做作.送花一事,原本發生在監獄騷動之後、在兩人相談漸歡之後、在Margaret被獄頭關切進度之後.時間點上,確實像是Ruth揣測以取悅Margaret的拙劣方式.

電影版大鬍子的功能終於出來.母親認為是他買通女僕偷偷送進來.原著則是母親歸咎於Margaret的失憶,自己買的居然忘了!也罷,電影版從來就不想與Margaret的藥物影響牽扯在一起,那就推給大鬍子吧.

電影版,Margaret對橘子花的到來,除了意外,還有幾分喜悅,所以一直保留到片尾,最後心灰意冷付之於燼.稍後,她對Selina的長髮也是欣喜貌.我認為放棄原著裡收到禮物時又懼怕又受吸引的心理,是二項嚴重失誤,對Margaret這個角色傷害很大.

在原著,她對Selina的禮物感到害怕.後來在她獄中偷看Selina長髮的那天晚上,看到日記滿佈Selina的影子,自覺沈迷過深,無可救藥,便把橘子花燒掉,只在書頁裡留下一朵,將迷戀譬喻花香如刃的危險:

" I have pressed it here, and now shall keep these pages shut. For if I turn them again, then the scent of it will come, to warn me. It will come quick and sharp and dangerous, like the blade of a knife."

Lang:
電影沒有用到推拉二力。只見瑪姐姐一味單相思,不見她的恐慌退避。在書中,瑪姐姐初初獄訪,便有女囚懇請她夾帶書信予其"pal",聽獄卒Mannings語帶譏諷地解說女囚們的特殊關系及"pal"之含義,她立即條件反射般地反感,自忖慶幸"沒為這黑暗的欲望做了筏子",不知是潛意識恐同的自我否定,還是優越思想的根深蒂固,覺得這等粗鄙的偷摸茍且之事,不是她那個精神層面的人可以接受的。我覺得,也許兩者皆有之。

認識Selina後,Margaret的進退也有不斷拉鋸。她曾幾次自我約束,不去監獄,一則是對靈異事物的驚懼,二則,她已意識到自己心中有一個欲望(passion)的生長,並且越來越強。這使她害怕,令她抗拒,令她減少造訪監獄次數,造訪時推延或不見Selina,甚至令她燒掉橘子花。這個一邊被吸引力拉進去,一邊又竭力想把自己推出來,進二退三的交戰,電影裏仿佛消失。只見如饑似渴飛蛾撲火。如此這般,戲劇是戲劇了,人物也被拆得扁平了,道理也就沒了。

或許,身為編劇的戴維斯先生,需要的只是個一往情深的癡情女主。深知其中味的華老師,卻經常立起照妖鏡,把知識女同志這個思前想後,膩膩歪歪勁寫得個入木三分,是狠手,還是仁慈?


富貴人家的日子

原著裡,她與老東家拆夥是拿起馬鈴薯砸向色老頭,後來哭哭啼啼跑回房間.電影版則善用Selina的專長,她舉手咀咒別人疾病意外,最後揚長而去.預言算不準財富,恐懼卻是最易攻擊人心的武器.

Lang:
向猥瑣男砸馬鈴薯來得真爽,生猛少女,躍然紙上。這可能是本書裏華老師寫得最開心的一句。
:D


戴老的強項,從來就不是故事精神或人物塑造,這一段最能發揮他所熟悉的媒體特質,將Selina至Brink夫人家的篇幅用影像和音樂精簡轉換.
Lang:此言甚是。

Selina坐在馬車左顧右盼、仰望豪宅的高欄長階、好奇地噴灑香水、快樂地脫鞋跳舞、探索前女主人衣櫃裡的服裝.......主題配樂突然在Brink夫人出現時嘎然而止.強烈地暗示,Selina的富裕生活,是要付出代價的.那一刻,我突然很同情她.

Lang:小Nan初入Diana家,也是快樂地脫鞋跳舞、探索前女主人衣櫃裡的服裝......

階級流動經常出現在英國的作品中.文字不說,影像早有豐富的傳統.他們信手拈來,便能勾繪下層階級對上流家庭的張望心情.我想起Sue,就像Selina一樣四處打開抽屜摸索.Sue的手,輕輕滑過禁忌手套上一顆顆珍珠腕扣......


Sarah Waters的作品常出現長者收容年輕人.他們的關係總是意味著不同程度的條件交換與情慾結合.Tipping The Velvet:富婆將Nan軟禁在家,交易無日無日夜的性愛;The Night Watch:鄧肯出獄後每晚都向Mundy先生道晚安.書裡沒有明講,倒是有句:「他(鄧肯)會看著這張照片,直到事情結束為止。」是什麼樣的「事情」不可名之?

Brink夫人到底每晚要Selina提供什麼通靈慰藉?不得而知.字裡行間總有些曖昧味道穿透其中.但是,讀到最後,每個人都想親近Selina,都想佔為獨有,這又是何種心態?

Lang:
嚴重的獨占思想,似乎有點出格。Brink-Selina關係,變態、曖昧不明。可以說Brink太太有很嚴重的戀母情結,也可以說,在戀母情結之下,還有Brink太太對自己也不可名的暗湧。當Selina告訴Brink太太Peter Quick的來臨時,Brink太太是不悅的,並非如電影中那般欣喜。她憂心的是「我媽還能來嗎?」,直到Selina告訴她,監護神Peter只會「提高她的功力」,而不會獨占她,她能繼續讓「Brink媽媽」來附體,Brink太太這才釋然。而後的每次附體,Selina單獨都要去Brink太太臥室,並且耗費體力。

我重讀Selina日記的時候,發現一些零星的條目,可以有相當色情的引申。不過這本書中華老師點到即止,輕描淡寫,不若Tipping The Velvet,大書維多利亞時代目睹之怪現狀。維多利亞時代,狄更斯在《雙城記》開篇明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說道是國富民強,禮儀廉恥,實則是驕縱放蕩,暗欲叢生,竟與天朝某國現狀相類。而彼時的女性,又處於權力邊緣,邊緣之邊緣的情欲,定然是要打著各種旗號,隱身於晦暗之中了。

    (*Selina-Peter Quick-Ruth的部份,下一篇再來細談.)

第五次獄訪:獄中騷動

電影版這時開始濃縮情節,加強壓力也加快了節奏.將二個壓力點安排在一起:獄中發生大騷動,一個犯人被關入地下黑牢,讓Margaret見識到獄中懲罰的慘況;獄頭關切獄訪的進度,並施壓與Selina的會面要簡短.

電影後半段幾乎全是Anna Madeley的個人秀.獄頭在黑牢質問犯人,Margaret在身後照樣搶戲.幾度側首,不忍睹視.拉近特寫見她眼眶淚轉,強作忍耐.短短幾秒,搶盡光采.

緊接著Selina在囚室中情緒激動哀問:"Will you forsake me now? 妳會離棄我嗎?" Anna Madeley延續黑牢裡弓滿弦彎的情緒,凝視半响,揪心誓言:絕不放棄.

或許<Affinity>的製作初衷只是電視電影(made-for-TV movie),但是Anna Madeley的細膩演出已是大銀幕的規格.

Lang:Anna Madeley救了這齣戲。

另一方面,我對Zoe Tapper後半的演出就頗有微詞.很多觀眾認為電影版的情節太趕,或是感情發展不太具說服力.我認為劇本雖然要負擔責任,但是她演出不濟也難辭其咎.戲到後半怎能還在皮相,而沒有深浸骨裡,兩人對手戲,怎能一強一弱?

Lang:
說到皮相,Tapper小姐有一點獨特之處,她的淡藍眼珠。在她說"you are like me"的時候,竟有幾分靈異飄忽之氣。對手戲方面,Zoe用力過猛。


原著在「獄中騷動」的會面出現一段非常重要的對話.Selina透露她開始明白鬼魂將她留獄的原因,是為了要達到「他們的」目的,而這個目的令Selina非常害怕.接著Margaret便發現了蠟痕.我們可以推測,Ruth在信中下指導棋,Selina那時應該已有預感會犧牲掉Margaret.

然而Selina是如何接受這個殘酷的使命?不論這是出自Ruth,還是出自Peter Quick.我就會想起Fingersmith,Gentleman說服Maud的過程.(*沒看過這一段的人,可以參考:Fingersmith 2) : 設定表象 )

Lang:
是的,Break-out之會面,我也認為是關鍵的一面。令人惋惜的是ITV處理得粗糙了,尤其相對於<Fingersmith>影視版墓地對話那一場的面面相覷言不由衷,一個轉身各自表述的精彩設計。


這一次Selina情緒起伏,不似平日。Margaret日記單方面敘述,她認為Selina的焦躁是受break-out的影響。讀完結果的人回頭再讀,便知不是。我跟Orange看法一樣,這是Selina收到了把Margaret當棋子的決定。無獨有偶的參照,是同樣出自華老師手筆的Fingersmith的墓地對話。那裏有Maud的補述,這裏沒有,無法確定Selina當時的心情。我不知道她心裏,到底有沒有存著對Margaret的憐惜,希望有罷!這裏只能從只言片語中,推測她的猶豫,她幾次三番說,「你不明白spirit的強迫」。當然這些,電影裏沒有表現...

這一次電影版的會面,最後Selina叮囑要小心,鬆開Margaret雙手轉身離去.這是個很奇怪的心理詮釋.我看到這裡有點頭痛,因為後半劇本做了大幅濃縮及改編,要分析電影版,得回到原著看看幾個事件的時間點:

Margaret與Selina事件時間序
9月30日:Margaret與Selina正式會面
10月6日:Ruth成為新女傭
10月15日:Selina發現項鍊
10月16日:項鍊遺失
10月17日:Margaret與家人爭辯Selina案件
10月21日:Selina發現筆記本/留字表明知道項鍊遺失
10月23日:Margaret初訪協會
10月28日:Selina提到Brink, Peter Quick/Margaret質問鬼魂將她留獄目的
11月2日:獄中騷動,犯人關入黑牢/Margaret發現蠟痕/Selina情緒波動,首度鬆口鬼魂將她留獄目的
11月14日:Selina提及靈魂的無性別論,解題Affinity是相知相惜的另一半靈魂
11月20日:獄頭關切Margaret獄訪的進度,欲限制其造訪Selina次數
11月21日:橘子花「奇蹟」出現
11月23日:二度造訪協會,瞭解靈媒有被脅迫操控之可能
11月28日:Margaret偷看Selina長髮/燒掉橘子花
12月2日:Margaret背對Selina/Selina襲擊信使,關入黑牢/收到Selina的頭髮
12月11日:Margaret重返,不斷叮囑小心/大量肢體接觸&迴避/Selina指明Margaret為Affinity,觸及逃獄/應允逃獄
12月21日:Selina迴避肢體接觸
12月24日:取得支票及黑色絲絨項圈
1月15日:支票兌付
1月16日:購物治裝
1月19日:臨行前夕

原著裡,Selina除了第一次會面,對Margaret的態度大體上是進取的,在觸及逃獄時甚至是迫近的,最後才收為迴避.Margaret第一次坦然碰觸Selina,是在「獄中騷動」時安撫Selina.後來偷看Selina長髮,Margaret已經改變.她意識到自己對Selina動了真心,害怕面對自己的感情,面對Selina.於是反作用地燒掉橘子花,偷看長髮後甚至不敢去見Selina(而不是電影版中,當天不開放會面).嘴上一直喊著要小心的是Margaret,意圖保持距離的也是Margaret.一直到她再也忍不住吐出滿溢內心的我愛妳,卸下心防,完全降服於Selina.

真的不能怪我有戀物癖,書裡的項鍊、花卉、頭髮都是左右人心的重要物件.第一階段,項鍊裡的髮絲是Margaret與Helen的舊情,只有它被拔除,才能讓Margaret心無旁騖走近Selina.橘子花是個試探,但很快被燒掉了.頭髮才是重點,Selina關入黑牢後,長髮成為她最具像的替身.最後,黑色絲絨項圈正式取代原來項鍊的地位,在12月24日~1月19日雙方沒有會面的漫長期間,成為主宰Margaret意志的象徵.

Lang:
不能怪你有戀物癖,是華老師有戀物癖。華老師不但有戀物癖,還有精神S/M癖。這樣想來,戴老還是心很軟的,他是實際行動派,最多派一個鬍子男去強暴,傷身未必傷心。絲絨項圈雖然看似繞指柔,華老師的招,都是穿心箭。


電影版的頭髮
電影版沒有時間去描述這些物件,戴老改弦易轍,利用「頭髮」為視覺串聯起一大段故事,單看這段結構非常緊實有序.我們快速導覽一遍戴老是怎麼串聯,後面再細談那裡出了問題:

原著裡早早遺失的項鍊,在電影後段才不見.因為要從這裡提到墜子裡的髮絲,提到對Helen的舊愛,開啟頭髮的主題.(Anna Madeley的演出真讓人心碎.)



Selina在獄中梳著短髮,準備回憶她過去長髮的日子,及接續她入獄被剪去的長髮.




原著是Ruth幫她梳著長髮,而不是Brink夫人.為了精簡時間,便由Brink說她以前常為母親梳髮,順便問起Selina要不要為大家展示.於是後面描述Dark Circle黑暗聚會的場景.


Margaret在犯人的衣物儲存室發現Selina被剪去的長髮.(可惜,Anna Madeley的詮釋出現重大失誤.)




Margaret當晚對鏡梳髮,懷疑帶她去犯人的衣物儲存室是項陰謀.鏡子反映的後景是沒有面孔的Ruth正為大小姐鋪床.真正的陰謀還在後面.




Margaret在一串夢境後,次日發現床邊Selina的長髮.





單看「頭髮」的架構確實精采,但我很不滿意電影版對Selina的長髮的處理方式:Margaret在犯人的衣物儲存室欣喜地嗅聞Selina的衣物(不對,上面有硫磺味),還貼附著Selina的長髮(不對,Margaret是有點懼怕).不對!不對!不對!這不只是誤解Selina頭髮的喻意,更顯得Margaret的感情過於廉價,並讓Anna Madeley突然像個白癡.

Lang:目不忍睹。

原著的描寫是很有歌德式的味道.那些衣物儲存盒像一口一口的棺材.Margaret趁機打開Selina的盒子,先是背光,一下子看不見內容物.慢慢地,她辨認出那些新衣新鞋都「沒有生氣」,像是葬儀社打理的服裝.最後,發現Selina的長髮:like a slumbering serpent (像一條冬眠的蛇)."It had made her vivid to me; it had made her real." 栩栩如生的長髮,讓Selina變得真實起來.

Margaret沒有愛撫它,也不是因為喜愛而想佔為己有,是不希望它被獄卒褻玩,出於保護而想偷走.Margaret沒有取走頭髮的原因,不只是因為獄卒折返,情急丟下.原著形容那一束頭髮像蛇突然甦醒,吐出毒牙.

Sarah Waters愛用蛇來形容.Fingersmith:Sue為Maud磨牙,Maud的牙齒便被暗喻為蛇噬.<Fingersmith>片中雖未在毒蛇打轉,至少讓兩人在四目相望中激發出曖昧.(*要回味那一段,請參考:Fingersmith 3:愛恨情轉

Lang:她也用珍珠。Margaret看到Selina眼珠裏映出自己的臉,便像一顆珍珠。

<Affinity>其實可以讓Margaret好好端詳長髮即可,Anna Madeley的表情絕對可以詮釋內心複雜的情緒,真的不需要臉貼長髮天真狀.

我真希望導演在拍攝犯人衣物儲存室之前曾參考過<Rebecca 蝴蝶夢(1940)>,看看片中女管家是如何展示前任女主人的衣物,整個氛圍是平緩中帶著黑色情慾.

Lang:貼切。《蝴蝶夢》,那真是黑色情欲的經典啊!

<Affinity>最大的問題就是東西太多,節奏太趕.如果能夠更大膽的刪減,讓氣氛到位,也不失為高明的改編.


續:Affinity 文字與影像 (5)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