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羅莎邦賀,是因為這本書:「女性,藝術與權力」,書中最後一篇文章:「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作者從藝術家的養成及商業市場的體系,解釋早期女性因為難以進入藝術產業的體系,無法產生足夠的女性藝術工作者,更別說從中能出類拔粹.而羅莎邦賀是少數女性藝術工作者在世時,繪畫事業即達到商業高峰,並受到當時藝評肯定.她的聲名遠播,從法國紅到美國,都有以她為藍本的洋娃娃推出,成為那個時代許多小女孩的成功典範.
(*可在網路上閱讀原文: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另有簡體版由廣西師大出版社發行)
羅莎的父親Raymond是一位有才華但清苦的肖像畫家,母親Sophie還擔任鋼琴教學的工作補貼家用.家中還有弟妹: August, Isadore, Juliette.1833年,羅莎當時大約11歲左右,辛勤持家的母親不幸去世.前三個年長的小孩暫時送到La mère Cathérine女士家寄養二年.這位婦人送他們上學讀書,但是羅莎總愛在樹李中玩耍,弄得全身傷痕累累,根本在教室裡靜不下一個鐘頭.
父親後來續弦,二個兒子繼續接受正規教育.對於不愛唸書的大女兒,他親自教授繪畫,但不是很認真地,一週大約上課三次.其他時間,羅莎得學女紅縫紉.但是她每次都刺到手指,老是吵著要陽光和新鮮空氣.父親只好把她接回,安排她到二個兄弟的學校(Fauborg St. Antoine School)一起接受正規教育.她常在牆上畫老師的畫像,雖然讓老師不太高興,卻又不得不承認她有繪畫的天份.
羅莎還是不喜歡學校生活,越來越鬱鬱寡歡,最後父親只得把她接回家中.羅莎卻在父親的工作室尋得活力,學他素描、雕刻,一整天都不嫌累.父親突然正視到女兒的天份,開始認真地指導她習畫,並讓她去羅浮宮臨摹大師作品.她的臨摹畫作受到賞識,而且賣得不少價錢,開始幫助家計.
「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一文提到另外一件影響了她父親教育女兒的態度.他是Saint-Simonian聖西蒙教派的成員,教義推崇女男平等,甚至不支持婚姻,認為女性是偉大的性別,是未來的彌賽亞.她父親的全力支持是她能發展天份的最佳動力.
羅莎原本愛好自然景觀、歷史和風俗畫.17歲時,偶然畫了一隻羊,讓她決心往動物主題發展.由於沒錢買牲畜臨摹,只好長途跋涉至農村作畫.除此之外,她還去屠宰場了解動物的結構.就像古典畫派的畫師從人體解剖著手,了解被繪對象的所有細節.就當時女子而言,她真是具有超出常人的勇氣和毅力.
羅莎選擇了一個很好的市場區隔.「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指出,當時中產階級興起,繪畫市場跟著改變.不再只有宮庭內的大型畫作才有市場,配合家庭陳設的輕藝術因運而生,動物畫成為受歡迎的主題.
她在19歲開始展露潛力,向Fine Arts Exhibition 提交兩幅作品"Goats and Sheep", "Two Rabbits"獲得好評,開啟了事業榮景,也改善家中經濟.
1849年,她正值27歲,以"Cantal Oxen"獲得金牌獎,作品更跨海銷售到英格蘭.羅莎的父親與有榮焉,被政府任命為女子學校的校長.可惜他在同年便去世,改由羅莎接任.接著她完成"Plowing Scene in the Nivernais"(尼韋內的耕作,第一次鬆土).這幅氣勢磅礡,充滿力與美的作品,就在這一次台北米勒畫展中同時展出,我認為現場的震撼力,逼近大型電影院的身歷聲效果.
1853年,她經過18個月的研究,終於推出最重要的作品"Horse Fair"(賽馬會).從英國一路高價轉手至美國紐約.這幅畫作聲威遠播,被英國人收藏時,還送至溫莎城堡,在維多利亞女皇御前展示.拿破崙三世特別頒授Cross of the Legion d'Honneur勳章.雖然她被邀請參加國宴,但拿破崙三世並未親自授勳給她.有一說是拿破崙三世擔心表揚女性會引起負面輿論.事實上,是他對自己的王位太沒信心.
Henry Bacon描述羅莎收到勳章的過程. 1865年拿破崙三世離開巴黎進行作短暫的夏季旅遊,國事暫交Eugenie皇后.羅莎的工作室在楓丹白露,距離皇宮不遠.於是皇后突然輕裝簡行親自登門拜訪.皇后很快地親吻正準備起身迎接的羅莎,並為她別上勳章.這是有史以來首次贈勳女性.因為皇后堅持,才能是無分性別.後來,連比利時國王亦贈勳Leopold Cross of Honor.
網路上介紹到羅莎,常會提到她穿男裝的故事.羅莎解釋她是因為工作需要,常要出入屠宰場及農村,穿褲裝真是比較方便.由於當時女性穿男裝是違法行為,她為此特別取得警方的法令許可,網路上找得到這張證照的圖片.在「游擊女孩床頭版西洋藝術史」一書第56頁還提到,這張證書每6個月要重新申請一次,而且要輔以醫師證明.原來我們的服裝自由,有這麼一段艱辛的歷程.
羅莎另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便是她與終生伴侶Nathalie Micas的關係.
羅莎約在1841年遇見娜塔莉.當時Micas先生是成功的投資商人,雇用Bonheur先生為他的女兒繪製肖像.Micas先生看中羅莎的天份,鼓勵她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還幫她找到資金.羅莎視他不只是恩人,更如至親.羅莎在自傳中寫道,當他46歲,臨死前託付Bonheur先生:
- "Let our two children stay together always. You see how much they love each other. Rosa needs Nathalie to love and protect her. Come, children, I want to give you my blessing!" 讓我們兩個小孩永遠在一起.你知道他們深愛彼此.羅莎需要娜塔莉的愛,及保護她.來,孩子們,我要給你們我的祝福. We were both deeply moved and knelt down by his bed. Good father Micas placed his hands on our heads and said: " never leave each other's side, my dear children, and my God keep you!" Then he kissed us. A few days later he was dead. Nathalie and I were always together after that." 我們深受感動,跪在床邊.Micas父親撫著我們的頭說:不要分開,親愛的孩子們,願上天祝福你們!他親吻了我們.幾天後他過世.娜塔莉和我從此沒再分開過.
羅莎不只與娜塔莉共同生活,還接受娜塔莉的母親一同居住.娜塔莉負責類似經紀人的角色,娜塔莉的母親擔任管家,讓羅莎全心創作.三個人組成堅強的合作體系.
兩人共同生活40年,娜塔莉不幸於1889年去世.同一年10月,30歲的美國畫家Anna Elizabeth Klumpke第一次求見羅莎,但是羅莎過於悲慟,兩人失之交臂.
Anna Elizabeth Klumpke (1856 - 1942)
安娜生卡美國舊金山,單親家庭出身,父母很早就離婚.15歲時,母親帶她至巴黎接受教育.她長於肖像畫,在法國獲得繪畫獎項的肯定.安娜小時候便有個羅莎洋娃娃,羅莎對她就像是偶像人物.雖然初次與羅莎會面不成,她仍專注繪畫,1891年回到美國波士頓發展事業.到了1897年,安娜寫信給羅莎,希望能為她繪製肖像,兩人終於在次年見面.羅莎已是高齡77,安娜也有43歲.
不知何故,羅莎愛上了安娜,表示要娶她為妻.後來羅莎安排了一份協議,由安娜為她畫三幅肖像,並出版羅莎的傳記,整個莊園都由安娜繼承.彷彿預知死亡紀事,羅莎完成一切安排,在1899年5月25日去年,埋葬在娜塔莉墓旁.
安娜一個人面對羅莎生前的規劃,完成三幅肖像,在1908年出版羅莎傳記Rosa Bonheur, sa vie et son oeuvre.安娜除了在美國質巴黎繼續展出,還儘力榮耀羅莎的名聲.她成立醫院l'Hôpital de Rosa Bonheur,在一次大戰時照顧傷兵;成立學校Rosa Bonheur Memorial Art School,專門指導女性藝術學員;成立紀念館Musée Rosa Bonheur.
安娜在30年代回到舊金山生活,1942年去年,享年86.三年後,她的骨灰被帶到法國,與羅莎和娜塔莉一同長眠Père Lachaise墓園 .
上一篇 Queer Women in classical art: 9
下一篇 Queer Women in classical art: 11
後記
最近在台北的歷史博物館正在展出米勒的畫展,我有幸趁著某企業的禮遇,得以從容接受導覽.這是一個難得的觀賞經驗.回想之前在故宮博物院與一群人擠在一起看達文西真跡的痛苦過程,真希望展場也能分級售票,用人數與導覽的不同服務決定票價.這些展場區塊都不大,要超量容納觀眾群,實在傷害推廣藝術的初衷.如果工作人員不知如何控制適當人數,就讓票價來區分吧.
本身為美術專長,對於文章內容有些許意見
回覆刪除給予一點小建議,旦望您不要見怪
1.Rosa Bonheur並不是史上第一在世時畫事業即達到高峰、並受到藝評肯定的畫家,也不是第一個在世事業達到高峰的「女」畫家,在世時即受到肯定的畫家並不在少數,只是她們身後沒有精彩故事
2.藝術學校的孩子沒有錢、中低階級百姓沒有錢,沒有錢並不代表她們沒有美感,若米勒畫展使用票價分級制,這是殘忍並且扼殺民眾享受視覺感動的權利。
從善如流,第一點我把文句改得不要太滿.
回覆刪除第二點我要補充一下,可能我沒有表達清楚.主辦公司可以採用免費、可以平價、可以高價....但是用250元讓一堆人擠在一起不能好好觀賞,其實是可以被改善的. 重點是,分級不是剝奪所有人看畫的權利,而是用票價進行展場總量管制(甚至可開發時間更晚的午夜場).就像音樂會的座位是分區差異票價.因為這場展覽是有限期間,主辦單位在統一票價下會儘量納入觀眾.把人潮做制度性的分散,這樣才能在某個條件下保持較佳的觀賞品質.希望這樣的解釋有幫助,要說"扼殺",實在言重了.我只是崇尚自由市場機制.
看完這篇不知怎麼想起完全沒關係的Judy Chicago.. = =
回覆刪除只不過, 每次看到"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這篇文都讓我聯想起近期的Guerrilla Girls.
很棒的文章,
回覆刪除我想即便是自己臨場看完了如此震撼人心的畫作,
也不曉得佳作背後的這些故事。
我要來反駁第一位留言者
回覆刪除我的專業也是藝術史
但我偏向以 跨性別 去討論 Rosa Bonheur
她的扮裝史無前例
我也去看了米勒展
很可惜 Rosa Bonheur 在這個展覽被嚴重忽略了
來展的巨幅畫作Plowing in Nivernais
其實是她最著名的作品
作為一個動物畫家 由其是女性動物畫家
Rosa Bonheur 的成就不是那麼膚淺
她的畫作尺幅其實比照的是高階歷史畫作
這幅畫作中高舉雙手穿著藍綠色工作服的就是她自我形象的建構
現場空間及燈光並不能讓觀眾好好的看畫
我不知道歷史博物館的專業在哪
連畫家介紹
竟然以Rosa Bonheur 她那未成名的畫家父親為重
稱她為某某某的女兒
而完全漠視一個十九世紀法國最著名的女畫家的個人成就
十九世紀的法國甚至有以她為造形的娃娃在市面流傳 至今在古董市場仍有人在做收藏買賣
留言者:jazzy
我在Orsay 看了她的畫作,震撼,令人印象深刻
回覆刪除我也很慶幸看過她的真跡畫作。看過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再來讀到這些女畫家真是感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