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馬文化在去年出版The Price of Salt的中譯本「鹽的代價」(*Review),引起「薇珞與泰拉的魔法空間」家族內一陣討論,最近我才有時間來閱讀,我發現作家本人的經歷比小說更引人興趣.
Patricia Highsmith (1921-1995)出身於美國德州,1938-1942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主修文學(右邊照片即攝於1941年紐約).她的第一本小說Strangers on a Train被希區考克相中,在1950年拍成電影<火車怪客>,而她最著名的作品The Talented Mr Ripley稍後在1955年出版 (1999年被改編成影片<天才雷普利>),可說是成名極早,少年得志.從1951年起,她常常往來於歐洲各國,能說法文及德文.在1960-1980集中出沒於英國與法國兩地,到了1982年,便長居瑞士,直至1995年去世.
在那個年代,同志身份是社會地位的殺手,職業生涯的地獄,她們的愛情就算躲過外在的壓力,也逃不了二個文人性格相異的折磨.雙方在女同酒吧初識,Meaker對她的第一印像是"like a combination of Prince Valiant and Rudolf Nureyev (華廉王子與紐瑞耶夫的綜合體)".華廉王子是漫畫虛構亞瑟王時代的人物,紐瑞耶夫是俄國知名芭蕾舞蹈家.總之,是個極有吸引力的形容詞.當時Highsmith已是精裝書的知名作家,Meaker剛從平裝書起家,二個人成就有明顯差距.
在同居初期,Highsmith早上會為對方搾柳橙汁,在Meaker的桌上留下一本詩集,還用葉子當書籤夾頁.但是Highsmith的嗜酒如命和黑暗性格導致分手.後來,Highsmith往歐洲發展,兩人在1992年再度會面,一切人事全非.Highsmith在1952年出版的The Price of Salt,反映她早期對愛情的理想,小說可以虛構幾許光明的前景,但是作家現實的人生終究盼不到一生無悔的愛情.
這一類型的小說非常強調封面設計,因為以男士為消費對象,畫面中每個女人都是身材火辣姿態撩人.這類型書籍的封面,後來再轉為海報、名信片的美術收藏,標記那段保守時代中恣意蠱惑的美學風格.當年的出版品還被Mount Saint Vincent大學英語系以Rare books(珍膳本)納為館藏.許多研究50-60年代女同歷史的人,少不得要從中挖掘資料.
另一本傳記Beautiful Shadow: A Life of Patricia Highsmith,提到更多她的情史.年輕時帶點小T風格的Highsmith常和已婚的異性戀婦女糾纏不清,但同時,她認識一個男子,為了矯正自己的性傾向,還特別去接受心理治療.結果,醫生建議他們和其他夫妻一起接受團體治療來減緩同志傾向.妙的是,Highsmith在日記上提到:"Perhaps I shall amuse myself by seducing a couple of them. 或許我就引誘他們幾個來找點樂子吧."
"For the curious thing yesterday, I felt quite close to murder too, as I went to see the woman who almost made me love her when I saw her a moment in December, 1948. Murder is a kind of making love, a kind of possessing. (Is it not, too, a way of gaining complete and passionate attention, for a moment, from the object of one’s attentions?) To arrest her suddenly, my hands upon her throat (which I should really like to kiss) as if I took a photograph, to make her in an instant cool and rigid as a statue."
電影預告與電影本文常有差距.在好萊塢的分工體制,它們是由不同的公司分頭製作.電影預告的目標是行銷影片,「行銷」有時就是地獄使者在執行的工作.....當我這樣形容<Nim's Island 尼魔島>時,並不是要責怪<尼魔島>的電影預告,在這裡反而是對電影本文的反諷.
我雖然有心理準備,這不是什麼準備得獎的經典,或預備熱銷的商業大作,甚至沒打算變成一時的市井話題.可能只是茱迪想拍一部可以給他二個兒子觀賞的影片.電影的主題非常清楚,就是做自己的英雄(Be your own hero).片中的老爸甚至一開始就下定義,沒有人天生是英雄(所以英雄不是男性的專利),而是經過不斷地學習.但是導演和編劇實在是辜負了這麼棒的命題,把精神花在其他轉移焦點的枝節上.
小女孩的英雄本質,在她上山下海,獨自面對暴風雨即已說明清楚,我反而對其中仿傚<Home Alone 小鬼當家>的戲碼,小女孩驅逐觀光客的「心態」感到不安.Nim's Island 是指妮妮的島嶼.它是依據什麼心態稱呼「妮妮的」島嶼?這個島嶼有當地的名稱,但因島上有火山,而無人居住,只有妮妮與老爸共同生活,研究附近的微生物.小女孩只是為了保護她的家居而禁止所有外人「侵入」,並不是為了保護自然環境生態而阻止外人破壞.參加海盜假期的觀光客,因為腦滿腸肥的形象,觀眾或許覺得他們被嚇跑是活該.但是Alexandra Rover費盡千辛萬苦來到島上,當小女孩發現她不是英雄Alex Rover,而是個百無一用的女作家,小女孩一開始也下了逐客令.天呀,這種封閉心態和女作家先前的堝居自閉有何不同?我甚至要覺得這種封閉心態有一絲自私與優越感.雖然電影的結尾,看是接納,卻更像是三個自閉人的組合.
要比較誰命苦,<Feast of Love 愛情盛宴 (2007)>裡的Greg Kinnear真是不遑多讓.<愛情三選一>的男主角只是搞不清楚他最適合的對象,而<愛情盛宴>的男主角則是魯鈍到搞不清對方到底愛不愛他.他的太太(Selma Blair)轉向女同,並不是一種嘲諷,而是第一位向他揭露真相的人.
我最喜歡觀察演員表中有多少位演過同志角色:Greg Kinnear在<As Good As It Gets 愛在心裡口難開(1997)>、Radha Mitchell在<High Art 高檔貨 (1997)>.
<The Blood of Others (1984)>,法文片名<Le sang des autres>,流通的中譯片名為<喋血情>.它根據Simone de Beauvoir同名原著改編,但是劇本與原著精神差異甚大(*原著英文詳介,在後半段)女主角從率性自我,歷經苦難轉變為勇於承擔,以及她對同為女性的情誼及同理心,在電影中都被大幅削弱,徒留四角戀情的枯幹.但是作品主題,依然是茱蒂最鍾愛的女性英雄歷程.
請不要怪我想太多,很多電影中的圓形移動,都與女性的性暗示有關,別的影片同樣用過一個少年騎腳踏車繞圈子,暗示對女性的思春.另一個圓形舉例,<The L Word>第二季Bette受女議員邀約,心猿意馬之際,Bette的手指沿著酒杯口繞圈.這可是通用語言,因為在<Sugar Rush>第二季的Anna也出現過手指沿著酒杯口繞圈的動作.
之前我不知道Cole Porter的作品後來有這麼多不同的藝人演唱,傳統詮釋版,男藝人以Frank Sinatra為主,女藝人以Ella Fitzgerald最為知名.新生代翻唱更是不計其數.在這一篇中,我特別推薦第10首由Annie Lennox演唱"Ev'ry Time We Say Goodbye".她把拍子放慢,把天人永隔唱如千絲萬縷剝離.在90年代AIDS肆虐的時空,這首曲子格外牽動人心.有人便讚美她的詮釋是最佳翻唱版本.
6. Well, Did you Evah! - Debbie Harry/Iggy Pop
傳統詮釋:Frank Sinatra & Bing Crosby 於<High Society>
7. Miss Otis Regrets/Just One Of Those Things - Kirsty Maccoll/The Pogues
既然提到Cole Porter,傳記片<De-Lovely 搖擺情事(2004)>片中歌曲新式註釋被某些影迷批評,不得不要再提及這張1990年發行的專輯:Red Hot + Blue: A Tribute to Cole Porter.這是由防治AIDS公益團體:Red Hot所推出.他們曾將幾位音樂家的作品由新生代藝人重新詮釋,這張便是向櫃中大師Cole Porter致敬.
她在片中演唱的曲子"They All Fall In Love"是知名作曲家Cole Porter早期的作品.說到Cole Porter,<De-Lovely 搖擺情事 (2004)>便是描述他生平的影片.其實早在1946年,便有<Night and Day>由Cary Grant(卡萊葛倫)扮演Cole Porter.
Cole Porter雖然結婚,卻終其一生擺脫不了同志情.<Night and Day>不敢提他的同志傾向,卻選擇雙性戀大帥哥卡萊葛倫代言;<搖擺情事>則含蓄地提到他的男男情.
我來做個說明吧,解釋這種古典含蓄法.以下這部<The Gay Divorcée (1934)>有一段採用Cole Porter的名曲"Night and Day",由一代舞王Fred Astaire及Ginger Rogers共舞(他們的舞姿真是百看不厭).在歌舞片中,歌舞是示愛的表現方式:
到了<搖擺情事>,Cole Porter(Kevin Kline飾,曾演出<In and Out 新郎向後跑>的同志老師)指導一位年輕的男歌手演唱"Night and Day".Fred與Ginger示愛的舞曲,在這裡透過二個男人的凝視對唱,便激發了新的意義:
後話: 有些老片的影迷不太能接受<搖擺情事>裡的現代唱腔,把這部片痛罵一頓.我起初沒感覺,到底是那裡有差異,後來我又找到Frank Sinatra(法蘭克辛那屈)在1943年詮釋同樣一首"Night and Day"的版本,才恍然大悟,40年代唱腔的特色:
■<Nim's Island 尼魔島 (2008)>:茱蒂在拍片完成後,於現實生活出櫃,「封閉空間」就變成過去式.我們看到不敢出門的作家,被英雄拉出門外,去解救小女孩.由於這個英雄是女性作家內心的投射,所以作家走出門外,並不是被迫,反而是發自內心(雖然是內心掙扎),去接受英雄歷練的召喚.第一個概念原型開始轉變:出櫃=解救小孩
茱蒂在<The Brave One 勇敢復仇人(2007)>也有一段描述主角受創後,有一段時間不敢出門.後來是復仇的意志壓過恐懼.我不曉得這是不是呼應茱蒂出櫃前內心的黑暗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