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明星除了發揮演員的功能外,參與幕後工作的歷史其來有自.在好萊塢分工精細的工業體系中,片廠一開始是為了討好明星,才讓他們分享多元的職權.一則是讓這些嬌客從不同的分潤名目中再獲取更多利益;二則是滿足明星的控制慾,不會覺得老是聽命於製片或是導演.
演員兼任導演/製片之風,未曾中斷.但大片廠進一步資助明星成立製片公司,卻在90年代蔚為風潮,一時之間,有頭有臉的大明星人人有一家製片公司.有些人稱之為Actor's Production Company,有些人則戲稱為Vanity Production.許多明星沒有製片經驗,片廠為了幫助他們輕鬆上手,在合約中訂定housekeeping deals,意即大片廠除了支付製片公司的開銷之外,其他如購買電影版權,專業人才的聘雇費用還是由大片廠買單.
大片廠提供的條件著實優厚,但大明星的表現各有不同.有能力演而優則導則製的人可以推出叫好叫座的作品 (*關於大明星的好作品,可參考這一篇From Front to Back);也有人是有企圖心旺盛,卻在無法掌握市場,或產銷失調的情況下鎩羽而歸,甚至從此變為片廠老闆眼中的票房毒藥.最糟的情況,有些大明星肆意燒光了所有的錢,最後拍不出像樣的作品,既當不成製作人,連演藝前途都斷送了.這一篇很辛辣的You're so vain,就把這些搞Vanity Deal的大明星全部嘲諷一番.
茱蒂的多元發展

茱蒂在14歲便表示她想要當導演,在很多的訪談中,不斷表示:導演是用於表現自我,必須是她喜歡的主題.在她小心翼翼地往導演之路前進時,她先從擔任製片著手.到2008為止,由她擔任製片的影片便有下列8部:

茱蒂還在耶魯大學就學期間,遠赴紐西蘭拍攝.當時紐西蘭演員公平會曾試圖阻止拍片,依他們的電影製作協定,只要在當地製作電影,所雇用的外籍演員就不能超過兩人.還好抗爭沒有成功,電影如期完成.不過,這部電影票房不佳,茱蒂歸咎於發行公司,發行公司則反擊劇本沒有吸引力.總之,茱蒂第一次是以個人掛名製作人.
1994 <Nell 大地的女兒>:由Egg Pictures製作,掛名製作人,同時參與演出
1995 <Home for the Holidays 心情故事>:由Egg Pictures製作,掛名製作人並擔任導演
1995 <La Haine/Hate>:這部法國電影由好幾家公司共同製作,Egg Pictures是其中之一.茱蒂則未掛名製作人.
男主角是Vincent Cassel文森卡索.本片獲得當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及法國凱撒獎最佳剪輯和最佳影片.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