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8

Jodie in Five Corners

<Five Corners 五角戀愛 (1987)>製片及導演為資深演員Tony Bill,他最大的成就是製作<The Sting 刺激(1973)>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編劇John Patrick Shanley以<Moonstruck 月暈(1987)>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可惜這兩位的合作仍然挽救不了影評頹勢,被評為風格混亂,結構鬆散之作.

故事發生在1964年美國紐約Bronx區. Heinz (John Turturro)剛從獄中釋放.他的精神狀態不穩,曾試圖強暴鄰家少女Linda(Jodie Foster).他出獄後從動物園偷了二隻鴿子向她示愛,Linda不願,他便弄死一隻鴿子洩憤.

Linda的前任男友Harry(Tim Robbins)上次為救她而痛打Heinz.這一次Harry深受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的感召,決定不再動用暴力.而Linda的現任男友Jamie(Todd Graff)行動不良,他一心想要保護Linda,但還是眼睜睜看她被Heinz擄去.

Heinz打昏Linda,把她帶到母親的公寓.隨後他在溫柔細語中把母親推出窗外致死.最後大批警力搜尋,攻堅至公寓屋頂,Heinz在混亂中被一支飛箭射中背後.

在電影中,出現幾個不特定的角色憑空被飛箭射中背後 (就像上面海報所示).如果影片是談失控的暴力讓好人和壞人都受到影響,那麼放縱的和平,其實帶來同樣的傷害.(右邊第二張海報是英國版,除了延續黑色幽默的風格外,更突顯故事發生地緣的荒謬.)



我沒有收藏到這部影片,網路上也找不到線上觀賞的來源,以下是電影的預告片:


茱蒂拍此片時剛從耶魯大學畢業,與Hinckley事件其實相距不遠.很多人都注意到這部電影的情節和她的真實遭遇有很多雷同之處:都是被一位精神錯亂的男子瘋狂迷戀,對方為了達到目的而採用暴力手段.

John Hinckley Jr.是在1981年3月30日開槍刺殺當時美國總統雷根.他長期跟蹤茱蒂,為了得到注意,於是師法<Taxi Driver 計程車司機(1976)>的劇情:槍殺總統.詳細的故事,以後再談,倒是以下幾個資料可以很快的了解來龍去脈:

  • 美國ABC電視台當年槍殺事件的新聞影片:Reagan Shot: ABC's 1981 Coverage

  • 網站「歷史上的今天」,有個很簡短介紹,Hinckley1982年起被判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療:This Day in History : On March 30, 1981

  • 2006年10月23日新聞,Reagan Gunman Seeks More Freedom:Hinckley從2005年起准許有限度的外出探訪家人.律師在2006年表示他的精神狀況已經穩定,進一步要求開放更多.

  • 2007年6月2日新聞:Less Notice When Hinckley Leaves Hospital:到了2007年,法庭同意在四天前申請外出即可.



  • 參考:茱蒂福斯特作品列表

    2008/02/26

    Jodie's Flora Plum and Russell Crowe

    我最近在翻閱「羅素.克洛:未公開的傳記」,本來是想看看他到底是為什麼退出茱蒂佛斯特想要執導的<Flora Plum>,卻看到他過去一些有趣的故事.

    作者採用很特別的角度來呈現羅素克洛:一個曾在種族認同及性傾向認同感到徬徨的人.我一直以為他是澳洲純種白人,事實上他是帶有毛利人原住民血源的紐西蘭人.他的血統曾讓他感到自悲,懷疑別人歧視他,所以他採取非常自大的反應,而且動不動就想扁人.

    羅素克洛年輕時一直想用樂團來開創事業,可是搞了一輩子音樂,卻在電影表現找到出路.作者暗示性地說,他玩音樂,而且喜歡穿奇裝艷服,是希望獲得男性同儕的認同.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他對異性沒有興趣.我們無從證明他是不是對性傾向感到不確定,但後來發生二件事,稍微支持這個說法.

    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 洛基恐怖秀 (1975)>(官方影評網站) 是美國次文化中擁抱多元性慾的經典電影.它在澳洲與紐西蘭的舞台劇版權被英國人買下,1986年在紐西蘭籌組劇團公演,羅素克洛因緣際會爭取到演出一個小角色,一演五個月,第一次嘗到成功滋味.後來劇團移師到澳洲,他跟著轉戰,進一步擔綱演出靈魂人物Dr. Frank-N-Furter.這個角色要穿著馬甲、黑色網襪和高跟鞋(如圖中央人物).

    當然他仍然保有自己的粗獷作風.有一次,一個前排觀眾一直用水槍噴他,他終於忍不住對此人說:「你再用水槍噴我,我就會走下舞台,用我的細高跟鞋往你的........踩下去.」

    第二件事便是羅素克洛曾經積極地演出男同志角色.但在這之前,有個插曲.

    他從1990年開始進入電影圈,到了1994年差不多演了9部影片.有一家澳洲製作公司想拍攝<Red Rain>,讓他與Jennifer Beals(珍妮佛.貝爾)搭擋男女主角.人馬都開拔到義大利準備取景,卻因資金缺乏,一個星期便解散回家.很可惜,我們沒有機會看到"Bette"與火爆浪子的對手戲.

    珍妮佛貝爾當時沒接著演出女同,但是羅素克洛回到澳洲便想參與<The Sum of Us 我們四個 (1994)>演出男同志.電影改編自同名舞台劇,描述一位父親非常支持兒子的同志戀情.或許是因為太開明,把兒子的男朋友嚇跑了.

    羅素克洛的朋友並不鼓勵他接演這個角色,他本人很喜歡這個劇本,而片中演他父親的演員,更是他當電視童星時同片的演員,是澳洲受人尊敬的演藝前輩.

    這部影片當時在澳洲賣座甚佳,更發行到美國與加拿大.羅素克洛在片中有兩段點到為止的男男親熱片段,讓澳洲的同志社群把他視作一份子.如果你很好奇,羅素克洛在片中是怎麼詮釋男同志,有二個選擇:看他輕量級吻戲的摘要片段;或是看這位網友在YouTube上傳的整版影片

    以下是電影的預告片,老實說,不太容易聯想到與男同志有什麼關聯.



    倒是他在1997年9月接受Interview Magazine採訪,有一段名言:

    "There are many questions I would ask a character....for instance 'Do you believe in the death penalty?'....before I ever got 'round to 'What is your sexuality?'. I think other factors are more important in terms of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the way society operates than what someone's sexuality is. Sexual orientation is not something that people necessarily choose; it's just who they are. 在問一個角色:「你的性傾向是什麼?」之前,我會提出很多問題,例如:「你認同死刑嗎?」我認為在人與人間的關係以及與社會間的運作,遠比性傾向這個議題更為重要.性傾向不是人可以選擇的;那是天生的."

    就是因為他這段發言,我覺得他對同志的態度可能不像外在形象那麼粗魯.

    大家都猜測他在2000年初與與茱蒂在金球獎上攜手,是為了接演<Flora Plum>預先新聞炒作,純粹是工作上的關係,從來就沒有誹聞一事.因為那時他還在與梅格萊恩熱戀中.

    <Flora Plum>原本是在2000年9月開拍,他卻在前二週傷到手臂回到澳洲醫治.原訂女主角Claire Danes(克萊兒‧丹妮絲),她曾演出<Home for the Holidays 心情故事>,是茱蒂極為欣賞的新生代女星.丹妮絲為了拍攝本片,還從耶魯大學休學一個學期,因為羅素克洛受傷,學業事業都進退不得.

    後來就有陰謀論傳出,說是羅素克洛當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身價飛漲,不願屈就之前簽定的片約,而採拖延戰術.茱蒂原本極有風度圓場,表示願意等他傷癒歸隊.到了2002年底,茱蒂不再等他了,原本羅素克洛的角色由Ewan McGregor(伊旺‧麥奎格)取代,另外還要加入她最崇拜的Meryl Streep(梅莉‧史翠普).可惜原訂2003年底或2004年初的開拍計畫始終未成行,電影最後胎死腹中.

    <Flora Plum>劇情描述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Jack是個在馬戲團表演的怪人,他與看似可憐的少女Flora Plum之間產生一段若有似無的情愫.她開啟了他的心靈.但是她內心卻不如想像中的善良,她渴望成名,而且寧願捨棄愛情,追求財富.這不是<美女與野獸>,而是<All About Eve 慧星美人>的內容.劇本的主要架構很有意思,但是有位仁兄看了劇本的初稿,寫了一篇評論,把編劇痛罵一頓.看來茱蒂要拍這部電影,還真得三思而後行.


    參考:茱蒂福斯特作品列表

    2008/02/24

    Queer Women in classical art:2

    常接觸日本動漫的網友,對「偽百合」一詞定不陌生.二個女性主角情感糾結可稱為「百合」,但如果有一方是男扮女裝,或是由男變女,通常會被稱為「偽百合」.西方畫作取材自希臘羅馬神話,早就出現類似「偽百合」的故事.

    希臘神話中的天神Zeus宙斯,在羅馬神話稱為Jupiter.性好拈花惹草。

    宙斯這回看上Callisto公主.Callisto愛好狩獵,非常崇拜宙斯的女兒Artemis,於是向她拜師學藝.Artemis在羅馬神話稱為Diana,是守身貞潔的狩獵女神、月神、豐收女神.女神要求Callisto專心學習,不准近男色。

    宙斯卻化身成Callisto尊敬的女神,調戲Callisto.少女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失身於女神(宙斯).不少古典藝術作品描述這個故事,下面的畫作多是二個女性樣貌妳儂我儂.女神的舉止則較為主動,而Callisto的表情大多很陶醉,似乎她有很彈性的情慾光譜.

    Virgil Solis (1514-1562)
    Jupiter, in the shape of Diana, and Callisto, Edition 1581














    Gerrit van Honthorst 宏賀斯特 (1590-1656)
    Jupiter in the Guise of Diana Seducing Callisto
    這畫是看不到Callisto的表情,她的反應成為懸疑.


















    Peter Paul Rubens 魯本斯 (1577-1640)
    Jupiter and Callisto, 1613
    書上說這幅處理得非常有戲劇性.Callisto的表情有幾分疑懼又有幾分動心.而女神的面貌與肌肉就有點陽剛.( 現代拉子就會說,女神是偏T的)















    Jacob de Wit (1695-1754)

    Jupiter disguised as Diana, seducing Callisto, 1727


















    Francois Boucher布雪(1703-1770)
    Jupiter and Kallisto, 1744


















    Jean-Honoré Fragonard 福拉哥納爾 (1723-1806)
    Jupiter and Callisto, 1755












    Francois Boucher布雪(1703-1770)
    Jupiter in the Guise of Diana and the Nymph Kallisto, 1757

















    上一篇:古典藝術中的女女情:1
    下一篇:古典藝術中的女女情:3

    2008/02/23

    Queer Women in classical art:1

    最近在看這篇"The Liminal Iconography"研究茱蒂福斯特的文章,我對Iconography突然發生興趣,看到藝術圖書區最新出版「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左圖)便買回去研讀.

    結果隨手又買了一本「300種愛情——西洋經典情畫與愛情故事」(右下圖).它提醒了我另外一個表現女同可見度的領域:古典藝術.讓我對這個題目一發不可收拾.

    藝術家對愛情及情慾的描繪(及追求),常常超越當時世俗的道德標準.感謝他們熱情而勇敢地創作,在攝影、電影還沒發明之前,靠著繪筆把遙遠時代的紀錄或意念留傳給後代.所以除了文字,現代人還能依靠圖像去驗證多元情慾,確實橫亙數百年的歷史.

    上述的「300種愛情」只是略微提到大約7幅左右具有queer內涵的畫作,另外還可參考「藝術裡的性」(左圖).二者可互為補充.可惜總數量尚不足,只是圖個中文介紹.

    在外文的網站中,我特別推薦Isle of Lesbos.其中Classical Art已整理出許多作品,只是可惜沒有太多文字介紹.另外一個相當精采的網站是Cultura Lesbiana,它有更多文字介紹,可惜不是英文,所以我想用這個小專題先把手邊的資料逐步推出.

    Gustave Courbet 庫爾貝 - The Sleepers 睡眠(1866)
    男畫家愛畫女體,畫作中的女性不乏女女相擁的姿態,但多是提供男性凝視.像這般明顯描述性愛歡娛之後的沈睡,應可名正言順歸類為女女之愛.有些導讀提醒,暗色頭髮女子,右手下方是扯斷的珍珠項鍊,可以想見性事之激烈.



















    衍生閱讀:
    從視淫到奇觀──論庫爾貝裸女畫中的色情成分

    下一篇:古典藝術中的女女情:2

    Can you read this article?

    我在檢查網站流量時發現有訪客來自這篇文章L'idée de ce blog,很好奇它為什麼會提到Orange's Review?是我寫的不夠好嗎?可不可請懂法文的朋友告訴我文章的內容,謝謝!

    以下是它的全文:
    Je m'inspire beaucoup de Orange's Review, un blog qui parle tout autour du cinéma, des oeuvres littéraires et des téléséries homosexuels, ce qui m'impressionne sur ce blog, c'est que son auteur a fait énormément de comparaisons entre les oeuvres littéraires et leur adaptations à l'écran.Donc l'idée de faire ce blog, c'est aussi de suivre la même piste, mais je ne donne pas de thème précise sur les films que je présente ici. Par contre, je vais donner un peu de priorité au cinéma asiatique.

    感謝2/24某位匿名網友提供英譯
    I inspire much of Orange's Review, blog which speaks all around the cinema, of literary works and of the teleseries homosexual, which impresses me on this blog, it is that its author enormously made comparisons between literary works and their adaptations to the écran. Donc the idea to make this blog, it is also to follow the same track, but I do not give a topic precise on films that I present here. On the other hand, I will give a little priority to the Asian cinema.

    我後來再回去看她的網站,原來是現居法國的中國人.繞了一圈終於理解,不禁莞爾.

    2008/02/21

    Jodie Foster as producer

    演而優則導則製?

    電影明星除了發揮演員的功能外,參與幕後工作的歷史其來有自.在好萊塢分工精細的工業體系中,片廠一開始是為了討好明星,才讓他們分享多元的職權.一則是讓這些嬌客從不同的分潤名目中再獲取更多利益;二則是滿足明星的控制慾,不會覺得老是聽命於製片或是導演.

    演員兼任導演/製片之風,未曾中斷.但大片廠進一步資助明星成立製片公司,卻在90年代蔚為風潮,一時之間,有頭有臉的大明星人人有一家製片公司.有些人稱之為Actor's Production Company,有些人則戲稱為Vanity Production.許多明星沒有製片經驗,片廠為了幫助他們輕鬆上手,在合約中訂定housekeeping deals,意即大片廠除了支付製片公司的開銷之外,其他如購買電影版權,專業人才的聘雇費用還是由大片廠買單.

    大片廠提供的條件著實優厚,但大明星的表現各有不同.有能力演而優則導則製的人可以推出叫好叫座的作品 (*關於大明星的好作品,可參考這一篇From Front to Back);也有人是有企圖心旺盛,卻在無法掌握市場,或產銷失調的情況下鎩羽而歸,甚至從此變為片廠老闆眼中的票房毒藥.最糟的情況,有些大明星肆意燒光了所有的錢,最後拍不出像樣的作品,既當不成製作人,連演藝前途都斷送了.這一篇很辛辣的You're so vain,就把這些搞Vanity Deal的大明星全部嘲諷一番.

    茱蒂的多元發展

    茱蒂福斯特的製片公司Egg Pictures的確是在90年代盛行Vanity Production的風潮下誕生,但是她的製片與導演之路有段漫長的歷史.

    茱蒂在14歲便表示她想要當導演,在很多的訪談中,不斷表示:導演是用於表現自我,必須是她喜歡的主題.在她小心翼翼地往導演之路前進時,她先從擔任製片著手.到2008為止,由她擔任製片的影片便有下列8部:


    1986 <Mesmerized>:個人掛名製作人及演出
    茱蒂還在耶魯大學就學期間,遠赴紐西蘭拍攝.當時紐西蘭演員公平會曾試圖阻止拍片,依他們的電影製作協定,只要在當地製作電影,所雇用的外籍演員就不能超過兩人.還好抗爭沒有成功,電影如期完成.不過,這部電影票房不佳,茱蒂歸咎於發行公司,發行公司則反擊劇本沒有吸引力.總之,茱蒂第一次是以個人掛名製作人.

    1994 <Nell 大地的女兒>:由Egg Pictures製作,掛名製作人,同時參與演出




    1995 <Home for the Holidays 心情故事>:由Egg Pictures製作,掛名製作人並擔任導演




    1995 <La Haine/Hate>:這部法國電影由好幾家公司共同製作,Egg Pictures是其中之一.茱蒂則未掛名製作人.

    男主角是Vincent Cassel文森卡索.本片獲得當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及法國凱撒獎最佳剪輯和最佳影片.

    1998 <The Baby Dance (TV)>:由Egg Pictures製作,掛名製作人 這部電視單元劇茱蒂掛名執行製作,與Showtime有線電視網合作.各位所熟悉的<The L Word>及<A Girl Thing>就是Showtime發行的節目. 二位女主角:Stockard Channing曾演出過<The Truth about Jane (2000)>、<A Girl Thing (2001)>二部與女同相關的影片;另一位是Laura Dern,是Ellen<The Puppy Episode (1997)>劇中人出櫃那一集的要角,還在<Happy Ending 完美結局 (2005)>演出女同. 2000 <Waking the Dead>:由Egg Pictures製作,掛名製作人 主角之一的Janet McTeer,在<Portrait of a Marriage (1990)>及< Daphne (2007)>演過女同相關的角色;Jennifer Connelly則在<Higher Learning (1995)>演過女同.
    2002<The Dangerous Lives of Altar Boys 顫慄追殺>:由Egg Pictures製作,掛名製作人,同時參與演出.以Egg Pictures公司名義製作的最後一部影片,之後便結束經營12年的公司.
    2007 <The Brave One 勇敢復仇人>:個人掛名製作人及演出
    參考:茱蒂福斯特作品列表

    2008/02/18

    Jodie Foster in Anna and the King

    <Anna and the King 安娜與國王>裡的角色,歷史上確有其人,但是不是真有其事,有很多情節都要打個大問號.這個故事的舊版電影遭到泰國禁演至今,新版雖從劇本編寫階段便一直與泰國政府溝通修訂,最後仍被拒絕在泰國當地取景拍攝.

    既然不能忠於史實,如果<安娜與國王>能在改編劇本中推陳出新,提出獨特的觀點倒也滿足電影藝術與娛樂的功能.劇本由周潤發主導,根據Anna Leonowens的日記The English Governess at the Siamese Court 改編,算是為周潤發量身訂作進軍好萊塢的作品.但是影評不太認同導演沈悶的處理手法,可惜了周潤發與茱蒂在馬來西亞甘冒蚊咬對抗暑熱的拍片辛勞.

    真人真事?
    其實Anna Leonowens本人的背景經歷是有相當爭議性.一位原本研究蜘蛛的學者Dr W.S. Bristowe經常造訪泰國.在1970年代初期,他以Anna的兒子Louis T. Leonowens為題著作傳記,卻在考據他的生平,一併發掘Anna不為人知的一面.

    她自稱出生於英國威爾斯,父親是上尉,在她6歲時戰死於印度錫克教徒動亂.事實上,她出生於印度,父親只是駐紮於孟買步兵旅中的木匠,他去世後三個月,她才出生.她母親改嫁,她與姊姊一度回英國受教育,但在14歲左右,再度回到印度完成學業.

    繼父將姊姊許配給一位年長她二倍的男子為妻,並且想將Anna依一樣的模式嫁出.但是她跟著世交長輩Reverand Percy Badger及其夫人一同到中亞,走避繼父安排的婚事.倒是這一段追求獨立自主的經過,在她的著作與考據上並無差異.

    後來,她聲稱嫁給上尉Thomas Leonowens,並居住於倫敦.當Thomas晉陞為少校,便被派駐到新加坡.他於某次打獵因中暑身故,留下Anna獨力撫養二個小孩.她沒有從繼父及丈夫繼承任何遺產.真相是:她嫁給一個小職員Thomas Leon Owens.不知何時,姓氏才改為Leonowens.他沒有一份工作能持久,所以身無恆產,最後在馬來西亞死於中風.Anna只好到新加坡謀生.

    她在新加坡的經歷記載是一致的:幾個朋友幫助她成立一個小型學校,專收派駐當地官員的子女.她將女兒Avis送回英國,留下兒子Louis在身旁.稍後收到暹羅的邀請,受聘為皇室的老師.

    關於她的職責,二方說法不一:她說是受聘為governess(中上家庭中教導小孩琴棋書畫全職的女家教);但在皇室往返信件中,她只是a teacher of English英文老師.

    Anna自稱熟稔泰語,在書中描述當時暹羅狀況,事後考據認為有道聽塗說之嫌;而她本人亦沒有所稱熟稔泰語,大半是依靠拙劣的翻譯.

    至於書中最引人注目的國王與女老師的異國情愫,便讓泰國人火冒三丈.Anna遇見King Mongkut時,他已高齡60(照片為國王與第三位妃子).他有39位妃子,82位子女.他受過西方科學教育,在Anna之前已聘請過外籍老師Dan Beach Bradley引進西方醫學.國王在泰國被尊稱為泰國科學之父.Anna在泰國5年教書期間,或許與國王有文化交流的情誼,但衍生為浪漫情愫?令人懷疑這是前人刺激出版銷售,後人拉抬電影票房的渲染手段.

    或許<安娜與國王>參與電影製作的人員都認為已盡最大全力忠於史實.這種說法在50年代還情有可原,但在90年代還要繼續打著根據真人真事,就顯得不太長進了.

    茱蒂的人生轉折
    當我們了解Anna真正的故事可能是片片段段的虛構,茱蒂又是如何決定選擇演出?

    1998年春天,她原本要演出<Double Jeopardy 致命追緝令>,突然辭演,改由Ashley Judd(艾希莉賈德)演出.原來,當時茱蒂懷了Charles.

    在她暫時息影的期間,變成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她在訪問時描述她的日常生活:

    "I watch TV. I never used to watch TV, but I watch TV now," she says, a bit sheepishly. "One of my great guilty pleasures is Married... With Children.' I love that. And that's like a real lowbrow comedy. I watch the reruns of it religiously. I watch shows that I've seen five times, I watch them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The Simpsons. My lowbrow things."
    「我看電視了.我不太看電視,但我現在看了」,她有點羞怯地說道,「我不該但忍不住看的節目是<Married...With Children(1987~1997)>.我很喜歡.是一部很膚淺的喜劇.我很忠實地收看重播節目.有些節目我還看了五遍,一看再看.還有<The Simpsons>.我的小小膚淺樂子.」

    不只是茱蒂本人有點息影心態,連導演當Tennant時都不太確定茱蒂的事業心:"Nobody was really sure if she was back in the movie business or not....She'd just had a baby, and she hadn't done a movie after Contact, and so she wasn't really on the list. When we found out Jodie Foster liked the script, it was like, you've got to be kidding. 
    沒有人知道她要不要返回電影圈....她剛生了小孩,拍完<Contact 接觸未來(1997) >後就沒有作品,所以她一開始不在考慮之列.當我們發現茱蒂福斯特喜歡這個劇本,還以為這是某人開的玩笑."

    茱蒂表示她從來沒嘗試過宮庭史詩類的大製作,而且她欣賞女主角的獨立自主(劇本上的),另外她特別提到很盼望到泰國拍片,因為她曾到泰國旅行,對當地留下好印象.不過,我發現遠離好萊塢似乎才是她最大的動力:

    "And very quickly he just thrived. He just had a great time and was happy and never got sick and enjoyed every minute of it. We really made good friends there. It was a wonderful escape for me with him, because it was just sort of us and nobody else. It was nice.  
    他(Charles)真的長得很快.他玩得很開心,都沒有毛病,盡情享受快樂時光.我們在這裡交了很多朋友.對我和他而言,這真是非常逍遙,因為只有我們兩人,沒有別人.太好了."

    我們現在回頭看她的最後一句話,有一點恍然大悟.她指的逍遙之旅,其實還包括Cydney一家共三口.這張拍片現場的照片,恐怕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她們的家庭合照.

     
    這是茱蒂在90年代第三次演出古裝.這一次她的英國腔比較自然,沒有<Siesta 情不自禁 (1987)>那樣做作.在片中飾演Anna的兒子是Tom Felton.他小時看起來很可愛,誰知道演出哈利波特系列的Draco Malfoy(馬份),變得越來越討人厭.

    片頭中的Anna還帶著一些大英帝國的文化優越感.最好玩的是,她拿著會話本,意圖用現學的泰語向老婦人問路.



    這部電影的開頭與結尾都用某個男子的回憶來倒述,一開始我以為是國王,後來才發現那是皇太子.皇太子一開始很生氣國王找來一位帝國主義的老師.劇本裡的文化衝擊趣味,就屬這一句最有意思,其他段落就顯得老調.

    我喜歡看茱蒂上自然科學課的段落,有點俏皮卻又充滿母愛--雖然不太符合當時英國女性的舉止.



    Anna在片中與國王一路相吵,卻也吵出一些火花來.茱蒂用自己鮮明的個人特質去註釋Anna的直率敢言.她和周潤發對戲時,我還可以接受.但是她身穿晚宴服,在宴會上起身為暹羅仗義執言,就顯得有點「美式」過火了.



    茱蒂以這部中西影星合作的電影告別90年代的成就,卻悄悄預言了2000年起自己與多元族裔合作的時代來臨.她的生活中加入另一個生命,與伴侶的關係進入另一個層面.惟一不變的是,她持續求新求變.當我們正要擔心她是不是要被某種角色定型時,她馬上會在下一部影片帶來意外驚喜.





    參考:茱蒂福斯特作品列表

    2008/02/15

    My Super Hero Date

    不是我們「水果凍」的情人節太糟糕,第二天就把Fruit甩掉,另外找了個「我的超人女友」;而是AfterEllen提到的Superhero Dateing Quiz(超人配對測驗)的遊戲挺有趣,你可以試試看自己和那一位美國漫畫中的女超人或男超人最登對.

    看看這一位我用理智圈選出來的真命天女,我才發現,其實那是自我形象的投射,真的和這種人在一起一點都不有趣:我幹嘛和另一個自己悶在一起!Fruit完全不是這樣的人,完全不是我預先規劃好的品種.她是天上掉下來,網路蹦出來,眼前突然綻放的驚喜.含蓄的說法是「緣份」,跨張的說法是「奇蹟」!

    2008/02/11

    Happy New Year

    農曆年假期,除了初一照例去新竹城隍廟之外,我們那兒都沒去.雖然我媽是天主教徒,自己號稱是疑神論,偏偏就碰到Fruit這個超越傳統人士,每天吃早齋,每個月要拜二次土地公.一年去一次城隍廟根本不算什麼.特別的是,她只求家人健康順利,從不求財富.她越來越有佛光滿面的傾向.我們曾提過,在路上常會碰到有人向她問路或問問題.那一天當然不例外,也碰到一個人向她問路.但是這一次還有一絕.在火車上一位老先生居然向她要起衛生紙.

    這幾天北台灣真的很冷.有天出門居然看到一個大樓外牆的電子溫度計顯示只有攝氏5度.還好屋子裡的設備很溫暖,我們一邊看電視,一邊把腳丫塞到葉片型電熱器之間.晚上睡覺便簡單多了,她真得東北人的基因傳承,血循良好渾身火熱,我可以很大方地把冷腳丫交給她保溫.我們的被子是人造纖維的中量被胎,不是羽絨,也沒有額外的毛氈,睡前還關掉電熱器,但是完全不感寒冷.我們常開玩笑,我們的被窩就是「85度C」.但是這種好處,只在冬天才能享受得到,到了夏天,她反過來常受中暑之苦.

    聽多了賣場的農曆新年音樂,常有黏膩感.我想起記憶中有首輕脆有朝氣的演奏曲,找來找去終於找到原來的創作版本:台灣作曲家陳揚於1983年獲金鼎獎的「歡樂中國節」



    下面這一首則是後來被改編成國樂演奏,各有各的韻味:

    2008/02/06

    Jodie Foster and Oscar Awards

    1989年茱蒂福斯特以<The Accused控訴>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得獎感言:

    "This is such a big deal, and my life is so simple. There are very few things — there's love, and work, and family. And I'd like to thank all my families, all the tribes that I come from and........... most importantly, my mother Brandy who taught me that all my finger paintings were Picasso's and that I didn't have to be afraid. And, mostly, that cruelty might be very human, and it might be very cultural, but it's not acceptable.....

    這對我來說是一件大事,我的生活一直很簡單,只有幾件事情:愛、工作與家庭。我要感謝所有的家人,所有的夥伴............最重要的是我的母親布蘭蒂,她告訴我,我用手指畫出來的就如同畢卡索的作品,不必害怕。重要的是,暴力可能來自人性,可能來自文化,但卻絕非理所當然..."



    還有人保留了茱蒂致詞的聲音檔


    1992年以<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沈默的羔羊>二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I'd like to dedicate this award to all the women before me that never had the chances that I've had, the survivors, the pioneers and the outcasts. My blood, my tradition. And I'd like to thank all the people in this industry who've respected my choices and have not been afraid of the power and dignity that entitled me to.

    我想把這座獎獻給我的女性前輩,在艱困中求生、拓荒以及不幸被排擠的女性們,她們從未擁有過像我一樣擁有的機會。她們是我的血脈,我的傳承。我並要感謝能尊重我個人選擇的同業人士,而且並不畏於賦予我同等的權力與權位。"

    以下包含茱蒂致詞的片段:
    以下羅列曾獲奧斯卡二次以上表演獎項(最佳主角或最佳配角)的男女得主,凱薩琳赫本以四座最佳女主角的紀錄穩居首位.目前仍保持活躍的女星,可能以茱蒂福斯特、希拉蕊史汪較有機會向第三座獎項挑戰. 資源來源:PERSONS WITH 2 OR MORE ACTING AWARDS,得獎人的照片可參見:Best Actress Gallery 4 Awards ■■■■Katharine Hepburn凱薩琳赫本 -- Actress (1932/33) (1967) (1968) (1981) 3 Awards ■■□Ingrid Bergman英格麗褒曼 -- Actress (1944) (1956); Supporting Actress (1974) ■■□Jack Nicholson傑克尼克遜 -- Actor (1975) (1997); Supporting Actor (1983) □□□Walter Brennan -- Supporting Actor (1936) (1938) (1940) 2 Awards 女性藝人: ■■Luise Rainer露易絲雷娜 -- Actress (1936) (1937) ■■Bette Davis 貝蒂戴維斯-- Actress (1935) (1938) ■■Glenda Jackson葛蘭黛傑克遜 -- Actress (1970) (1973) ■■Jodie Foster茱蒂福斯特 -- Actress (1988) (1991) ■■Olivia de Havilland奧莉薇黛哈佛蘭 -- Actress (1946) (1949) ■■Elizabeth Taylor伊麗莎白泰勒 -- Actress (1960) (1966) ■■Sally Field 莎莉菲爾德-- Actress (1979) (1984) ■■Hilary Swank 希拉蕊史汪 -- Actress (1999) (2004) ■■Jane Fonda珍芳達 -- Actress (1971) (1978) ■■Vivien Leigh 費雯麗-- Actress (1939) (1951) ■□Meryl Streep 梅莉史翠普-- Supporting Actress (1979); Actress (1982) ■□Maggie Smith瑪姬史密斯 -- Actress (1969); Supporting Actress (1978) ■□Jessica Lange 潔西卡蘭芝-- Supporting Actress (1982); Actress (1994) ■□Helen Hayes海倫海斯 -- Actress (1931/32); Supporting Actress (1970) □□Shelley Winters莎莉溫德絲 -- Supporting Actress (1959) (1965) □□Dianne Wiest黛安薇斯特 -- Supporting Actress (1986) (1994) 男性藝人: ■■Fredric March佛德烈馬屈 -- Actor (1931/32) (1946) ■■Gary Cooper賈利古柏 -- Actor (1941) (1952) ■■Tom Hanks 湯姆漢克斯-- Actor (1993) (1994) ■■Dustin Hoffman達斯汀霍夫曼 -- Actor (1979) (1988) ■■Marlon Brando馬龍白蘭度 -- Actor (1954) (1972) ■■Spencer Tracy 史賓塞屈賽-- Actor (1937) (1938) ■□Kevin Spacey 凱文史貝西-- Supporting Actor (1995); Actor (1999) ■□Gene Hackman 金哈克曼-- Actor (1971); Supporting Actor (1992) ■□Denzel Washington丹佐華盛頓 -- Supporting Actor (1989); Actor (2001) ■□Robert De Niro勞勃狄尼洛 -- Supporting Actor (1974); Actor (1980) ■□Jack Lemmon 傑克李蒙-- Supporting Actor (1955); Actor (1973) □□Peter Ustinov 彼得尤斯汀諾夫-- Supporting Actor (1960) (1964) □□Melvyn Douglas梅爾文道格拉斯 -- Supporting Actor (1963) (1979) □□Jason Robards 傑森羅拔茲-- Supporting Actor (1976) (1977) □□Anthony Quinn安東尼昆 -- Supporting Actor (1952) (1956) □□Michael Caine 米高肯恩-- Supporting Actor (1986) (1999) 參考:茱蒂福斯特作品列表

    Jodie in Echoes of a Summer

    有位日本網友在YouTube分享茱蒂一部現今已難得見到的作品:<Echoes of a Summer (1976)>.目前只上傳五段,尚未全部完成.這個版本是英文原音配上日文字幕,雖然有點礙眼,還好並不影響觀影興緻.

    我找到它的電影海報,上面文字描述:
    "If I could be old. Old for one day....25 years old--Even a day of problems, a trip to the obstetrician or marriage counsellor, a secret day with a married man, just to be 25 for a flash-that'd hold me forever."
    -Dierdre Strident, age 12

    茱蒂很罕見地飾演一位患有先天心臟病絕症的少女,隨時會結束生命.電影緩慢鋪陳父母對她的不同態度,還有鄰居一個可愛男生加入劇情.這種主角患有絕症,最終以悲劇收場,賺人熱淚的影片在那個時代非常流行.

    這部影片是在<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再見愛麗絲 (1974)>、<Taxi Driver 計程車司機(1976)>二部之間的作品,我們看到她身上還有<再見愛麗絲>小男生似的短髮,雖然她穿起裙子及長統襪,她有些舉止反而看起來像羅馬時期競技的鬥士.

    我原本在<The Little Girl Who Lives Down the Lane 黑巷少女(1976)>頗為欣賞她的唸白掌握,在這部電影便顯得過於斧鑿,顯然還在學習階段.

    茱蒂的唸白方式可能受到同片Richard Harris(李察哈里斯)的影響.這位老牌英國演技男星,近期最知名的作品是在哈利波特電影系列飾演首任鄧不利多校長.我對他的印象卻可遠溯至<Camelot 鳳宮劫美錄(1967)>由他飾演亞瑟王.電影我並沒看過,但一位長輩送給我一本當年英文原版電影介紹,精裝彩印成冊,不知道現在市場拍賣可以值多少錢?

    哈里斯是與Peter O'Toole (彼德奧圖)幾乎是同級的英國男星,茱蒂有幸與彼德奧圖合演<Svengali (1983)>.作品成就或許差強人意,但對茱蒂的電影資歷,與專業人士的合作,全是一路一腳印.


    1


    2


    3


    4


    5



    參考:茱蒂福斯特作品列表

    2008/02/04

    Great Women of Film:Jodie Foster

    Helena Lumme 與攝影師Mika Manninen,從美國電影業各項專才挑選三十位傑出女性,包含製片、導演、編劇、演員、剪輯、美術指導、選角指導....從女性的角度紀錄她們從業的心路歷程,於2002年集結出版Great Women of Film

    這本書中譯版由台灣十方書出版社改以書名「電影界的女龍頭」發行. 書中提到三位知名度最高的女星是:Susan Sarandon(蘇珊莎蘭登)、Joan Allen(瓊艾倫)及茱蒂福斯特.美國版以瓊艾倫照片為封面,中譯版採用概念性的圖案設計,對一般人而言,可能一下子就疏忽了其中有茱蒂福斯特的章節.

    書中的內容除了採用被訪者的現身說法之外,還配上攝影師Mika Manninen的作品.他為每個受訪者的個性或專業特別設計攝影情境.他將茱蒂塑造成極地探險家,身著毛皮雪衣在冰天雪地中獨行.

    我將茱蒂這一篇全文引用.有些東西,她之前曾陸續在不同的訪問中談過,由於大部份的英文談話沒有中譯,這一篇算是很好的中文整理:


    演員,導演和製片三者之間非常不同.我最喜歡的工作是導演.執導一部片所需的不只是一半的你,而是全部的你;它是我聽到的音樂、看到的色彩、經驗過的事情、認識的人、感動我的故事,充分反映出我這個人.而演戲表現出來卻不是我自己.我演的角色都是我絕對不可能成為的人物,只是不禁會想:「咦?我要是那樣的話會怎樣?」演戲反映的是我對人生的疑問.

    拍完<The Accused控訴>後,我覺得自己演得爛透了,好像已經過了顛峰期.我認為演藝生涯已經走到了盡頭,開始準備回研究所深造,但是那部電影卻出奇的成功,我亦因此重新考慮我的決定.我讓自己全心投入表演工作,想到過去可能未盡全力,意志力也不夠堅強.如果有機會遇到好的題材而能全心投入,可能會讓我更滿意.

    我運用<The Accused控訴>獲得奧斯卡的影響力,得到當導演的機會.我手中有個題材,是以前當演員時別人提供我參考的.讀完後,我對他們說:「沒錯,我可以演這部戲,但是你們真的應該雇我當這部片的導演才對.」我和他們周旋了一年,直到他們願意出錢投資這部電影.因此,我執導了Little Man Tate我的天才寶貝

    我對「天才兒童」這個觀點很感興趣:劇中這角色的優異才能,反而成了本身的障礙.佛瑞.泰德Fred Tate不僅在數學及科學方面天生異稟,在感情方面也很早熟.他的感情深度遠遠超越了年齡,害他活得很辛苦.

    原先劇本的敘述手法就像一齣黑色喜劇,不會是一部可愛的電影.但是,它在不少地方震撼到我.佛瑞.泰德在自己的雙重性格中掙扎:他的感情和智慧.基本上,我是以此為基礎:將他兩極化的性格顯現在身旁的兩個女人身上--他的母親和珍.葛雷爾森(Jane Grierson)博士.葛雷爾森博士是學校裡照顧天才兒童的負責人,佛瑞.泰德一直受到她的庇護.

    我覺得劇中較真實的部份是佛瑞和母親之間的關係.雖然她在某些方面是他情感創造力的來源,她卻永遠無法理解他.不管他有多愛母親,他母親永遠無法滿足他.另一方面,葛雷爾森博士雖然智力高,但是因為在感情上受過傷,不知道如何去愛佛瑞.佛瑞在自己的雙重性格中掙扎,若要他擇而其一,他會生不如死.

    對我來說,這是非常真實的體驗.我的一生都在縫補雙重性格之間的裂縫:感覺太深、知道太多.佛瑞的故事並不是我人生的寫照--真的不是,但是因為其中描述的事實太過真實,因而與我的人生相呼應.

    Nell大地的女兒>對我最具挑戰性,因為我的個性與女主角完全不同.這絕對是我演過最好的一部電影,即使是很多人不以為然.

    我的挑戰來自於不能用豐富的語言,表現出女主角的智慧與複雜性.我必須把自己變成一個把所有感情表露在外的人,這與接受現代文化洗禮我我恰恰相反.如何避免演得像個笨蛋、窘態畢露,還要不漏任何蛛絲馬跡呢?

    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為<大地的女兒>收集和研究資料,參加肢體訓練課程、跟某個表演教練學習,但是效果不佳.後來,我在家擺了一面鏡子,心想:「好,我一定要成功.」然而,當那面鏡子送來我家時,我卻覺得很可笑.我領悟到演好這個角色並不需要想太多,因為其實也沒那麼多選擇.我只要喝喝咖啡,好好去演就行了.

    製片與導演

    我覺得拍電影最慘的工作就是製片,因為沒人感激也沒獎賞.你唯一可以邀功的是票房收入.不過對我來說,我可不是為了週末的首映收入而活.即使你是那部電影背後的創作動力,也不能說那部片子是你的:那總是導演的作品和眼光.

    製片也是一個負面的工作,因為老是不准導演和工作人員要東要西,什麼不准做,或是什麼該避免.你要學習如何緩和自己的個性,學習如何拒絕人的同時,又不會讓人覺得你是在拒絕.對我而言,製片就像是社區服務性質的工作,為了保護年輕的電影人不被製片公司的魔爪吞噬,或是為了嘗試和孕育某人的見解,而到頭來卻完全得不到回報.

    執導與演戲

    執導與演戲來自腦部不同的部位.戲要演得好,必須要有感情;即使你可能善於掌控感情,演戲需要的總是情緒,而不是理智--你應該壓制自己的理性部份.畢竟,演戲不過是瞬間的執行與表現.我認為演戲比導戲的壓力更大,因為導演可以事先準備,開拍前手中至少有些東西,然而身為演員,你永遠不知道何時可以入戲,也不知道是否真能入戲.

    我不怎麼喜歡在同一部戲裡又導又演,這會剝奪我演戲和執導的樂趣,也讓我無法充分展現這兩方面的才能.

    導演的角色

    我會避免與我不尊敬的導演合作:尊敬比喜歡更重要.如果某部電影拍到最後與我想像的不同,我還是會忍著拍完最後一個鏡頭,這是我身為新教徒的道德感.我能諒解一些導演為了嘗試新東西而偶爾觸礁:我無法理解的是有些導演竟然從不嘗試新的作法.

    尋找執導的題材

    我選擇執導的題材必須讓我感到很真實,必須以重要的形式讓我覺得:它在某一方面是真的,不論牽涉到「我是誰」或「我既有的知識」方面.

    我知道有些導演每十個月就拍一部片.他們會說:「我對潛水一無所知,所以我想拍一部關於潛水的片子.」但是對我而言,我所執導的影片一定要與我人生投入許多感情的東西相關,並且反映出我生命中真的很重要的東西.假如一開始便缺乏這些要素,我也會想辦法使其產生.

    真實而不矯飾的影片

    電影公司的存在讓我對電影有些掃興,這樣真的很不好,因為我要是沒看Variety雜誌,也不曉得製片公司的老闆是誰的話,我想我對電影的熱愛會更純真.電影的商業化會讓人變得很愛冷嘲熱諷,我覺得這就是現在觀眾為何很愛冷嘲熱諷的原因.他們可以從各種管道曉得拍片的過程,卻缺乏在電影院裡客觀的體驗.你去加油站加油,碰到的人只會對你說:「我聽說你的電影要在八百家戲院上映,然後擴展到一千兩百家.」

    我一直樂觀地認為,所有我們電影工業經歷過的不好現象--電影品質下降,諸如此類的事情,終究會導致某種反抗性的制衡.我們會回到1970年代,當時的電影是真實而不矯飾的,而且以非英雄式人物為主的影片,成為國內賣座鉅片.如此一來,就會有更多的空間來製作高水準的電影.不過,這也只是我的奢望罷了.

    透過個人化的電影來表達自己的聲音

    由於太渴望執導了,於是人家給什麼就執導什麼--這是年輕電影人常掉入的陷阱.一旦步入這種循環,便很難從中發掘自己的聲音了:一旦你讓自己成了無足輕重的次級導演,就會有好長的一段時間陷入這種泥沼中.我是個人化電影(你可以拍自己關心的事物,甚至是你自己)的影癡,我也知道這種想法現在不流行,然而,我覺得那些電影改變了我的人生.藉由拍攝那類電影,你會感受到自己的聲音,感受到自己為何喜歡二十五公釐的鏡頭--要是以這種鏡頭拍攝你的故事,它能表現出哪些其他鏡頭所不能表現的特性?為何你喜歡大堆頭電影而不是傳記式的?它們又如何反映你的人生?如果你沒機會探討這些問題,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導演.

    關於自己的故事

    有些故事在你的血液中根深蒂固.當我談起十年前執導的電影時,仍會熱淚盈眶.它們帶給我情感上的衝擊一如往昔,因為它們真實得就像現在的我一樣.執導<我的天才寶貝>之前,我以為我當導演還太年輕,太年輕去承擔一件兩年的案子.但是,當你熱愛某件事,而且你知道那代表了你,你一輩子都可以承擔.


    PS:這是茱蒂與作者Helena Lumme 及攝影師Mika Manninen在拍攝現場的合照.

    參考:茱蒂福斯特作品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