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報告的目的,一則是自己回顧了解,二則是謝謝大家來訪,順便祝大家明年一切順利平安!
我在5月底曾公佈過上半年的流量報告,但下半年發生不少事情,與全年度的結果兩相比較, 差異極大.為了便於說明,我整理出幾個圖表.
統計時間:2007/1/21-2007/12/31(截至上午)
平均停留時間:3分54秒
平均瀏覽網頁:2.4頁
來源城市:
第一個圖是所有訪客的城市分佈圖,能了解這個網站內容流傳的廣度.可以看出,在南亞、中亞、非洲、東歐等區域,華人社區較少,本站的滲透率跟著偏低.
我觀察到來自美國地區的訪客今年以來逐漸增加,但最令我意外的是最近幾個月有來自莫斯科的訪客,而且他不是偶而為之,常常看到這一個城市點出現在流量地圖上,與南美孤點遙遙相對,這兩個地方是最引我注意的訪客.
如果從流量比重來看城市分佈,無疑地,大台北地區加總仍然維持37%~39%.由於流量大,甚至再往下細分出三重與內湖區.我真好奇是什麼原因導致細分?
但是今年年中起,大陸內地的網路與Blogger之間,常常好幾個月都處於封閉的狀態,來自大陸的流量衰退幅度最大.
前10大流量來源:與上半年順序有很大的差異
1. 直接流量 25% :提供Feed Subscribe訂閱是主要原因
2. 薇珞與泰拉的魔法空間 17%:我後來做一些比較冷僻也比較花時間的專題,在家族內宣傳的頻率便跟著下降了.
3. Yahoo 16%:突然大躍進,全拜Love My Life的影響
4. Google 14%:同樣拜Love My Life的影響
5. Orange's TV Review 7% :影響力日減是正常現象
6. 伊甸園拉字至上6%:受大陸網路封閉影響.
7. 豆瓣 2%:同樣受大陸網路封閉影響.
8. Blogger 2%:有多少人是受本站影響,跑去Blogger開站?
9. blur-f.com 1%:有位網友至香港的女同討論版放了我的一篇文章聯結,突然流量大增.但是我不習慣在那裡經營,所以來得快也去得快.
10. 共生 1%:之前有不少人是先到他到那裡看完,再過來這邊看看.他真的很能寫,我的動作比較慢,沒辦法這樣生產文字.
前10大絕對關鍵字:
絕對的意思,就是我不再做相近關鍵字的整合,搜尋引擎用什麼字眼找到,就用那個字眼統計.
1. love my life
2. elaine cassidy (* 我希望明年"jodie foster"可以入圍)
3. 刺青
4. orange's review
5. south of nowhere
6. orange review
7. 日本電影love my life
8. fingersmith
9. the l word
10.sugar rush
四個流量高峰日:這張圖是壓軸,是本站全年的流量圖,第二季有了訂閱功能後,流量才比較穩定,不會暴起暴落.四個流量高峰日,背後有些特別成因,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2007/3/16:主因是薇珞與泰拉的魔法空間突然熱烈探討眼鏡的話題,這篇Talking about : Eyeglasses就是始作俑者.
2007/7/1: 被放到香港女同討論版blur-f.com的文章,是這篇關於影片中的女女初吻Talking about : First Kiss
2007/10/6:當天Yahoo引來搜尋Love My Life 的流量.
2007/12/10:許多人看了幾個月茱蒂福斯特專題,當本站終於提到茱蒂的頒獎典禮,訂閱的或是bookmark的直接流量,都特別關注本篇Jodie Foster Given Leadership Award.
2007/12/31
2007/12/27
And very gay birthday gift
我和Orange看阿妹的演唱會
一個故事有很多面向,通常我會在我們的遊記同時呈現二個觀點.可是這一篇不是二人的遊記,是完全屬於Fruit的心情.除了前言之外,請容我暫時銷聲匿跡,把舞台都留給她.
就像一般的情侶般,一起慶祝生日,一起慶祝每一個節日和紀念日,從第一次網路上認識的日子,第一次見面滿月、滿週年,甚至是中西情人節,聖誕節還有生日、過年等等,我都要過,而且大肆慶祝!!!
Orange曾經告訴我---她是不過節的,心中有些納悶:這個小朋友怎麼這麼灰色?這麼Blue呢?原來是Orange的母親忙於工作,父親不常在家,所以都是她獨自一個人在家,真是自閉蚵仔!!我告訴Orange,沒辦法,我小時候和家人和同學和朋友、死黨一起慶祝每個節慶,所以我每個節日都要過。
今年阿妹的演唱會是在高雄提出。其實在她提出這個要求之前,我們正在冷戰,就因為賣德國香腸漢堡的小弟多給我些酸菜,倆人一口接一口時,酸菜掉在「我的褲子」上和地板上,Orange就發火,真是氣死人了,好好的氣氛給搞砸了,我本想回家不想理她。
後來到書店,我翻自己想看的書,Orange拿本冊子翻到阿妹的演唱會,便指著說:我要看阿妹的演唱會,這就是我的生日禮物了。我說:ok,要那一天?原本是選22日那場,因為隔天是星期天可以好好休息的,沒想到店員一查才知票全賣光了。Orange有些失望的表情。
回來後,一有空便上網搜尋看是否有人退票?沒想到網站出現在平安夜加演一場的消息,我立刻打電話給Orange問她是否還想看?Orange當然說沒問題!我立即請假開車去買票。想不到阿妹的演唱會超酷的,不能刷卡只能付現金,還不能退票,要退票須和台北的有關單位聯絡才行。
Orange正好連休四天,所以她可以很悠閒的等待看演唱會,甚至早上還當孝女帶媽媽搭高鐵去台中玩(可能是報答母親的偉大和母難日吧) 。我覺得這一定是受我的影響,知道要報恩,要飲水思源了,出去也知道要帶名產給家人吃,嗯,孺子可教也。
但我覺得她日子挑錯了,台中下大雨,天氣不好,我笑她挑的日子不好,因為不是我挑的!她很不服氣!
但我可慘了,白天要上班,得拜託同事換課調課才得以成行,四點下班就離開,再趕搭火車上台北,誰知火車慢分,足足誤點31分鐘。未上車前曾去站長室詢問那班車會較先抵達台北?誰知回答的是那一輛先來,妳就先上,一切隨緣吧!!這是那門子的答覆?這樣的答案,我還需要問你嗎?看樣子台鐵養了不少的冗員和米蟲,那有這樣子的服務業?公司行號敢有這種心態,不倒閉也一定被開除的!好不容易來了莒光號,大家上車,但車卻不肯開,廣播說要等下一班自強號開走再發車,開什麼玩笑?我又被騙了,只好下車再跑去搭自強號一路站到台北。
最後15分鐘,我們趕搭計程車終於準時到達小巨蛋。不過在會場門口竟然沒有買螢光棒給Orange,有點後悔。因為周遭的人都有螢光棒,Orange沒有拿,看起來很可憐(第一個錯誤);表演到後段,Orange跟著喊、跟著唱到嘴巴渴時又沒有水可以喝(第二個錯誤) 。很心疼Orange讓她受苦了,奇怪了,上面不是寫說禁止飲食嗎?為什麼周圍的人都有帶飲料或礦泉水呢?這對守規矩的我是一種懲罰,對Orange 深感抱歉。
一進場就看見後排的同志朋友在替他們的朋友安排位置,他們的穿著很有型,一眼就可認出。Orange坐在我的左手邊,而她的旁邊外加後面都是同志。當阿妹向同志致意時,他們好開心喔,我右邊三個小胖妹也又唱又跳的。尤其是阿妹唱有關分手的情歌時,他們都好像於我心有戚戚焉,我覺得很奇怪他們到底是失戀了幾次啊?還是被心愛的人傷害很多次啊?這時的我內心很得意,我是陪著心愛的人來看演唱會,看她玩的很開心,我就很開心了,萬一她玩累了,我回家再幫她按摩吧!!
Orange在演唱會上又叫又跳的,很少看她那麼開心,上次是Saving Face 的基隆首映會,再上一次是Dreams Come True美夢成真的演唱會。Orange還嫌我看演唱會太斯文,但是我才不要像我的同學看Bon Jovi的演唱會後,回家失聲一個禮拜。我不能在阿妹的演唱會上把聲音唱啞了,然後回學校上課時跟孩子說:各位同學不好意思,老師因為在演唱會上大吼大叫聲音啞掉了,無法上課,接下來的時間自修,待會兒考試!! 我丟不起這個臉,我連學校運動會加油都會啞掉了,更何況是這高分貝的場合。Orange可能是辦公室的壓力太大需要紓解一下,所以就讓她叫吧!
阿妹在一開場時就說要唱三個半小時,我心想慘了,我回程的火車可能會跑掉。所以阿妹謝幕後,立刻衝出到對街叫計程車,沿路司機狂飆還闖紅燈,原以為趕得上最後一班火車,誰知明天第一班是大清早的四點半,開什麼玩笑,Orange和fruit要流浪台北火車站了嗎?Orange突發奇想:我們來去開房間。真是神經病的,聖誕夜去開房間,有沒有搞錯,這麼晚了怎麼找的到呢?
後來,站前的計程車司機來拉人湊車位,本來說好一人四百元,誰知他還要等另一位客人,另一位客人突然不見了,我說不用等了我付一千元給你,誰知對方硬要一千二,我覺得有受騙的感覺,我跟司機說不用了,我不坐你的車了。打電話回老家有來往的車行,請他專程出車來台北火車站接我們回去。
我們午夜在車站大廳等專車來接,其實沒有班車的台鐵大廳往來的人還真不少,我們還在那拍照留念,沒多久便被車站的工作人員請出大廳,因為他們要鎖門了。很奇怪的經驗,我們好像流浪漢,竟然被驅離台鐵大廳!還好,專車很快抵達,在黑夜中駛回我們的家。嗯,有平安夜的感覺,車窗外忠孝橋兩旁的燈火閃爍,心愛的人就在你身邊,這就是幸福的感覺。
Orange洗完澡吹乾頭髮,立刻鑽入被窩,等我走進房間,她早就呼呼大睡的了!
一個故事有很多面向,通常我會在我們的遊記同時呈現二個觀點.可是這一篇不是二人的遊記,是完全屬於Fruit的心情.除了前言之外,請容我暫時銷聲匿跡,把舞台都留給她.
就像一般的情侶般,一起慶祝生日,一起慶祝每一個節日和紀念日,從第一次網路上認識的日子,第一次見面滿月、滿週年,甚至是中西情人節,聖誕節還有生日、過年等等,我都要過,而且大肆慶祝!!!
Orange曾經告訴我---她是不過節的,心中有些納悶:這個小朋友怎麼這麼灰色?這麼Blue呢?原來是Orange的母親忙於工作,父親不常在家,所以都是她獨自一個人在家,真是自閉蚵仔!!我告訴Orange,沒辦法,我小時候和家人和同學和朋友、死黨一起慶祝每個節慶,所以我每個節日都要過。
今年阿妹的演唱會是在高雄提出。其實在她提出這個要求之前,我們正在冷戰,就因為賣德國香腸漢堡的小弟多給我些酸菜,倆人一口接一口時,酸菜掉在「我的褲子」上和地板上,Orange就發火,真是氣死人了,好好的氣氛給搞砸了,我本想回家不想理她。
後來到書店,我翻自己想看的書,Orange拿本冊子翻到阿妹的演唱會,便指著說:我要看阿妹的演唱會,這就是我的生日禮物了。我說:ok,要那一天?原本是選22日那場,因為隔天是星期天可以好好休息的,沒想到店員一查才知票全賣光了。Orange有些失望的表情。
回來後,一有空便上網搜尋看是否有人退票?沒想到網站出現在平安夜加演一場的消息,我立刻打電話給Orange問她是否還想看?Orange當然說沒問題!我立即請假開車去買票。想不到阿妹的演唱會超酷的,不能刷卡只能付現金,還不能退票,要退票須和台北的有關單位聯絡才行。
Orange正好連休四天,所以她可以很悠閒的等待看演唱會,甚至早上還當孝女帶媽媽搭高鐵去台中玩(可能是報答母親的偉大和母難日吧) 。我覺得這一定是受我的影響,知道要報恩,要飲水思源了,出去也知道要帶名產給家人吃,嗯,孺子可教也。
但我覺得她日子挑錯了,台中下大雨,天氣不好,我笑她挑的日子不好,因為不是我挑的!她很不服氣!
但我可慘了,白天要上班,得拜託同事換課調課才得以成行,四點下班就離開,再趕搭火車上台北,誰知火車慢分,足足誤點31分鐘。未上車前曾去站長室詢問那班車會較先抵達台北?誰知回答的是那一輛先來,妳就先上,一切隨緣吧!!這是那門子的答覆?這樣的答案,我還需要問你嗎?看樣子台鐵養了不少的冗員和米蟲,那有這樣子的服務業?公司行號敢有這種心態,不倒閉也一定被開除的!好不容易來了莒光號,大家上車,但車卻不肯開,廣播說要等下一班自強號開走再發車,開什麼玩笑?我又被騙了,只好下車再跑去搭自強號一路站到台北。
最後15分鐘,我們趕搭計程車終於準時到達小巨蛋。不過在會場門口竟然沒有買螢光棒給Orange,有點後悔。因為周遭的人都有螢光棒,Orange沒有拿,看起來很可憐(第一個錯誤);表演到後段,Orange跟著喊、跟著唱到嘴巴渴時又沒有水可以喝(第二個錯誤) 。很心疼Orange讓她受苦了,奇怪了,上面不是寫說禁止飲食嗎?為什麼周圍的人都有帶飲料或礦泉水呢?這對守規矩的我是一種懲罰,對Orange 深感抱歉。
一進場就看見後排的同志朋友在替他們的朋友安排位置,他們的穿著很有型,一眼就可認出。Orange坐在我的左手邊,而她的旁邊外加後面都是同志。當阿妹向同志致意時,他們好開心喔,我右邊三個小胖妹也又唱又跳的。尤其是阿妹唱有關分手的情歌時,他們都好像於我心有戚戚焉,我覺得很奇怪他們到底是失戀了幾次啊?還是被心愛的人傷害很多次啊?這時的我內心很得意,我是陪著心愛的人來看演唱會,看她玩的很開心,我就很開心了,萬一她玩累了,我回家再幫她按摩吧!!
Orange在演唱會上又叫又跳的,很少看她那麼開心,上次是Saving Face 的基隆首映會,再上一次是Dreams Come True美夢成真的演唱會。Orange還嫌我看演唱會太斯文,但是我才不要像我的同學看Bon Jovi的演唱會後,回家失聲一個禮拜。我不能在阿妹的演唱會上把聲音唱啞了,然後回學校上課時跟孩子說:各位同學不好意思,老師因為在演唱會上大吼大叫聲音啞掉了,無法上課,接下來的時間自修,待會兒考試!! 我丟不起這個臉,我連學校運動會加油都會啞掉了,更何況是這高分貝的場合。Orange可能是辦公室的壓力太大需要紓解一下,所以就讓她叫吧!
阿妹在一開場時就說要唱三個半小時,我心想慘了,我回程的火車可能會跑掉。所以阿妹謝幕後,立刻衝出到對街叫計程車,沿路司機狂飆還闖紅燈,原以為趕得上最後一班火車,誰知明天第一班是大清早的四點半,開什麼玩笑,Orange和fruit要流浪台北火車站了嗎?Orange突發奇想:我們來去開房間。真是神經病的,聖誕夜去開房間,有沒有搞錯,這麼晚了怎麼找的到呢?
後來,站前的計程車司機來拉人湊車位,本來說好一人四百元,誰知他還要等另一位客人,另一位客人突然不見了,我說不用等了我付一千元給你,誰知對方硬要一千二,我覺得有受騙的感覺,我跟司機說不用了,我不坐你的車了。打電話回老家有來往的車行,請他專程出車來台北火車站接我們回去。
我們午夜在車站大廳等專車來接,其實沒有班車的台鐵大廳往來的人還真不少,我們還在那拍照留念,沒多久便被車站的工作人員請出大廳,因為他們要鎖門了。很奇怪的經驗,我們好像流浪漢,竟然被驅離台鐵大廳!還好,專車很快抵達,在黑夜中駛回我們的家。嗯,有平安夜的感覺,車窗外忠孝橋兩旁的燈火閃爍,心愛的人就在你身邊,這就是幸福的感覺。
Orange洗完澡吹乾頭髮,立刻鑽入被窩,等我走進房間,她早就呼呼大睡的了!
2007/12/25
My very gay Christmas
我的生日靠近聖誕節,很容易找到慶祝的理由和慶祝的氣氛.
我和Fruit在12月初南下渡假,拉開12月慶祝的序幕.這檔假期主要由我負擔,所以她一路上便頻頻問我要什麼生日禮物.本來我還拿不定主意,後來逛到書店的年代售票系統,便臨時起意要觀賞阿妹在台北小巨蛋的演唱會.一問之下,二場票全賣完了,心想就算了.
Fruit不虧是Lucky Star.沒多久便聽說演唱會在12月24日加場,她居然搶到二樓最中間面向舞台的位置(參見位置圖).關於演唱會的始末,Fruit將會親自寫出她的感想,闡述她的心路歷程,描述她是如何為Orange完成生日願望.敬請期待.
在報上曾看到阿妹在前二場的會場上向同志歌迷問好.這是真的,她真的講了這句話.而且我左邊一整排和後面一排幾乎都是男同志.我平日雖然嚴肅,但這種場合向來很能釋放感情.我和旁邊的同志兄弟常站起來又唱又跳,反而是Fruit都很冷靜地坐著.她笑說我工作壓力太大,需要疏解.
12月24日那天早上我還忙著另一件事:帶我媽搭高鐵去台中一日遊.她第一次搭高鐵,結果評價是穩定感不及她在法國搭乘的子彈列車.我雖然三條線,但同時也很欣慰,送她出國看看世界,眼界確實變得犀利.
台中有一段行程是到東海大學走走.我們有幸進到路思義教堂內部.我媽是天主教徒,還對著我這個疑神論者(skepticism),說明天主教教堂內部繁複的設計與基督教教堂簡約風格差異的原因.
她拿起一本聖經,很仔細地翻閱.我媽當然知道那和天主堂內的版本不同,只是看她這麼認真的向光展書,我忍不住幫她拍下照片(事後加了柔焦),正好告訴大家,我認真的性格,部份是源自我媽的基因遺傳.
PS: 順便提一下,在寫本文時,看到Feed's Current Circulation一下子變成120,讓我有點不好意思.我下次會儘量用正常訴求,避免採用近似撒嬌的語氣.真是不好意思.......
我和Fruit在12月初南下渡假,拉開12月慶祝的序幕.這檔假期主要由我負擔,所以她一路上便頻頻問我要什麼生日禮物.本來我還拿不定主意,後來逛到書店的年代售票系統,便臨時起意要觀賞阿妹在台北小巨蛋的演唱會.一問之下,二場票全賣完了,心想就算了.
Fruit不虧是Lucky Star.沒多久便聽說演唱會在12月24日加場,她居然搶到二樓最中間面向舞台的位置(參見位置圖).關於演唱會的始末,Fruit將會親自寫出她的感想,闡述她的心路歷程,描述她是如何為Orange完成生日願望.敬請期待.
在報上曾看到阿妹在前二場的會場上向同志歌迷問好.這是真的,她真的講了這句話.而且我左邊一整排和後面一排幾乎都是男同志.我平日雖然嚴肅,但這種場合向來很能釋放感情.我和旁邊的同志兄弟常站起來又唱又跳,反而是Fruit都很冷靜地坐著.她笑說我工作壓力太大,需要疏解.
12月24日那天早上我還忙著另一件事:帶我媽搭高鐵去台中一日遊.她第一次搭高鐵,結果評價是穩定感不及她在法國搭乘的子彈列車.我雖然三條線,但同時也很欣慰,送她出國看看世界,眼界確實變得犀利.
台中有一段行程是到東海大學走走.我們有幸進到路思義教堂內部.我媽是天主教徒,還對著我這個疑神論者(skepticism),說明天主教教堂內部繁複的設計與基督教教堂簡約風格差異的原因.
她拿起一本聖經,很仔細地翻閱.我媽當然知道那和天主堂內的版本不同,只是看她這麼認真的向光展書,我忍不住幫她拍下照片(事後加了柔焦),正好告訴大家,我認真的性格,部份是源自我媽的基因遺傳.
PS: 順便提一下,在寫本文時,看到Feed's Current Circulation一下子變成120,讓我有點不好意思.我下次會儘量用正常訴求,避免採用近似撒嬌的語氣.真是不好意思.......
2007/12/23
Jodie's Home for the Holidays
茱蒂福斯特在<Home for the Holidays 心情故事(1995)>專責製片與導演工作,完全沒在片中出現.但有人說過<Home for the Holidays 心情故事(1995)>卻是最貼近茱蒂福斯特本人的影片.
我第一次看到影片時,心裡有點小小震撼:她終於碰觸到同志主題了.雖然是男同志的故事,畢竟比<The Hotel New Hampshire 故事(1984)>要結實多了.尤其現在她半正式出櫃後,再回來聽DVD裡的隨片講評.似乎便隱約描繪出她在家中出櫃的輪廓.
電影故事發生在感恩節.電影的標題是:"On the fourth Thursday in November, 84 million American families will gather together... And wonder why. 在11月第四個星期四,美國八千四百萬個家庭團聚.....卻搞不清為什麼."
家庭成員平時四處分散,每年一次的團聚,反而突顯彼此日益擴大的差異,為了避免衝突,維持表面行禮如儀和保守秘密,成為過節求生的最佳守則.一旦戳破這層薄薄的表面張力,節日轉變為混亂的劫數.
以黑色角度來看待感恩節或聖誕節時荒謬的家庭團聚,這部電影並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好的一部.但是在這個特別時刻來面對家庭同志成員,茱蒂的腳步算是好萊塢體制中較前哨的一位.但我們比較熟悉的「感恩節+同志」電影,反而是<What's Cooking (2000)>.
這是茱蒂第二次導演劇情長片.她一直認為第一部導演手法太過中規中距小心翼翼.第二部便想反其道而行,要多一點混亂和無拘無束,就像她在80年代演出的電影.更具體一點,要類似<The Hotel New Hampshire 故事(1984)>的風格.
老實說,一般觀眾不會喜歡這部電影,老搞不清楚故事的重點在那裡.我聽過隨片講評之後,才比較能理解她想在風格和技巧上突破.但是一部電影不能太依賴隨片講評,必須建立被觀眾獨立賞析的實力.在這一點,她並不成功.
片頭是Claudia Larson(Holly Hunter荷莉杭特飾)正在修補美術館內的古畫.採用大量的局部特寫鏡頭.茱蒂解釋,象徵女主角在片中,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我不太贊成這種觀點.我認為這比較像是Larson家族在影片前大半部,見樹不見林的生活態.
片頭音樂是Rusted Root演唱的Evil Ways.影片開始沒多久,可見到劇中人取出一個蛋黃來調合繪彩.銀幕上剛好打上製片公司的名稱Egg Pictures.據茱蒂旁述,這段修畫是真實過程.
各段故事用標題字幕來區隔,全片最重要的段落便是全家享用感恩節大餐.標題為:"the birds".茱蒂特別強調這段剪接的韻律,由慢板到節奏越來越快.我雖然刪掉一些,但是你可以看到攝影機的移位和人物之間的場面調度非常的複雜.對新導演而言,拍攝這一段的挑戰性很高.
一開始,由阿姨荒腔走板的詠唱拉開序幕.阿姨由Geraldine Chaplin飾演,她是默片大師卓別林的親生女兒,從< Doctor Zhivago 齊瓦哥醫生(1965)>開始展露頭角,從影資歷豐富.最特別的是,她在<Chaplin 卓別林和他的情人們(1992)>演出卓別林的母親(即她的祖母).
而卓別林的角色剛好是由本片同片演出的Robert Downey Jr.飾演,當年他還被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那是他演藝生涯的最高峰.可惜,他始終戒不了毒癮,他坦承連拍攝本片時都用了毒品.<Chaplin 卓別林和他的情人們(1992)>有不少演員,當年青澀的Milla Jovovich在片中驚鴻一瞥,讓我印象深刻,沒想到她後來從<第五元素>創造了銀幕另一種女性英雄的形象.
阿姨在敬酒時突然沒頭沒腦地回憶第一次見到姊夫 Henry Larson (Charles Durning飾)的情況:英俊的軍官輕吻她一下,他的小鬍子像小刷撫過她的唇上.當時大家懷疑可能是阿姨發神經.這個回憶卻在片尾出現畫面,有了另一種意義:這是屬於阿姨的幸福片段.
Tommy (Robert Downey Jr.飾)奮力地分食可憐的火雞,一個不留神把姊姊Joanne (Cynthia Stevenson飾)弄得全身狼狽.
你可能還記得在The L Word第三季,Bette及Tina要共享監護權,遇到一位坐輪椅,卻很不友善的社工人員來查訪,就是由她飾演.她的作品多半在電視.倒是她曾演出影片<Live Nude Girls (1995)>.她與片中的拉子有幕相當真誠的女女之吻.所以她會出現在The L Word,是有相關的演出淵源.
姊姊Joanne受不了Tommy的態度,便公開他與男友在海濱私訂終身的消息,用「醜聞」當做反擊的利器.感恩節大餐的氣氛急轉直下.
父親並沒有直接質疑同性婚姻,而是擔心兒子是不是婚禮上穿婚紗的那一位.
片中母親的負面態度便顯得直截了當.她坐在儲藏室(反而是她躲在closet)裡哀怨,秀出自己穿破洞的鞋子.這時候,茱蒂在講評提到自己的母親是同樣個性,老是在忍耐.茱蒂提供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可是母親常常不理會,結果越忍耐,情況便變得越糟.
茱蒂認為這段母子的對手戲很重要.Tommy第一次拿下他嘻皮笑臉的保護膜,告訴母親:妳弄得我很煩,頭髮醜得要命,可是我還是很喜歡妳.他想向母親表達,請妳愛我,接受我就是我,不要改變我.
茱蒂解釋,有些父母沒有辦法接受同志子女,因為他們不了解這樣的人生歷程,他們擔心子女不會幸福,想用干涉的方式去保護子女.
母親由硬底子演員Anne Bancroft(安妮班克勞馥)飾演,在<The Graduate 畢業生(1967)>裡永遠的Mrs. Robinson.她並不是第一次演出同志的母親,早在1988年<Torch Song Trilogy火炬三部曲/同性三分親>便嚐試過.
<火炬三部曲>的男主角Harvey Fierstein本身是著名的Drag Queen.他同時是<Hairspray 髮膠明星夢>舞台劇版的胖媽媽.到了電影版,改由John Travolta(約翰屈伏塔)演出.讓人不得不再度想起他早年深受同志傳聞影射.說到這裡,我們要回到茱蒂在Sherry Lansing Leadership Award授獎時,當時與會的人包含約翰屈伏塔和Queen Latifah(皇后拉蒂法).有心人便覺得這份名單實在太有心機,顯示茱蒂的表態早已規劃,恐怕另兩位的出櫃都預留了尾巴.
老爸的態度相對比較持平.當Tommy的男友打來電話,老爸在電話中很平和地祝福對方.
把話筒轉交給Tommy時,意味深長地親撫兒子的臉頰.
這是茱蒂從來沒有親身經歷的父子(女)關係.如果Little Man Tate 我的天才寶貝(1991)>同時是她的過去式與未來式.這個片段就有點像是她對父親形象的想望.
茱蒂會演出題材黑暗的影片,可是自己製作的影片都偏向溫柔光明的結局.片尾曲是老爸愛啍的老歌: "The Very Thought of You"由Nat King Cole 演唱的版本.他的歌聲讓片尾既幸福又感傷.
英挺的老爸,滿心抱著女兒看著飛機起降
Tommy在海濱的婚禮,不時看著婚戒,緊偎著誓言相守的伴侶
Claudia與她有點關係緊張的女兒,母女倆毫無憂慮地攜手潛水
"The Very Thought of You" 想啊想,那小小一吻的回憶,重現阿姨的青春年華
參考:茱蒂福斯特作品列表
我第一次看到影片時,心裡有點小小震撼:她終於碰觸到同志主題了.雖然是男同志的故事,畢竟比<The Hotel New Hampshire 故事(1984)>要結實多了.尤其現在她半正式出櫃後,再回來聽DVD裡的隨片講評.似乎便隱約描繪出她在家中出櫃的輪廓.
電影故事發生在感恩節.電影的標題是:"On the fourth Thursday in November, 84 million American families will gather together... And wonder why. 在11月第四個星期四,美國八千四百萬個家庭團聚.....卻搞不清為什麼."
家庭成員平時四處分散,每年一次的團聚,反而突顯彼此日益擴大的差異,為了避免衝突,維持表面行禮如儀和保守秘密,成為過節求生的最佳守則.一旦戳破這層薄薄的表面張力,節日轉變為混亂的劫數.
以黑色角度來看待感恩節或聖誕節時荒謬的家庭團聚,這部電影並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好的一部.但是在這個特別時刻來面對家庭同志成員,茱蒂的腳步算是好萊塢體制中較前哨的一位.但我們比較熟悉的「感恩節+同志」電影,反而是<What's Cooking (2000)>.
- <What's Cooking>裡待產的女同志由Kyra Sedgwick(琪拉賽維克)飾演,這還不是她第一次演出拉子,早在1996便在電視單元劇<Losing Chase>與Helen Mirren (海倫米勒,她是AfterEllen Hot 100 List排名31) 在小螢幕有段波濤洶湧的女女情.有趣的是,<Losing Chase>是Sedgwick擔任執行製作,由她的老公Kevin Bacon初執導演筒.
說到Bacon,他在<JFK誰殺了甘迺迪(1991)>飾演男妓,在<Sleepers豪情四兄弟(1996)>演出性侵少年犯的獄吏,在<Wild Things 野東西(1998)>把雙面警探詮釋得像是雙性戀.這一對夫妻還真是勇於挑戰演出不同性慾的角色.
這是茱蒂第二次導演劇情長片.她一直認為第一部導演手法太過中規中距小心翼翼.第二部便想反其道而行,要多一點混亂和無拘無束,就像她在80年代演出的電影.更具體一點,要類似<The Hotel New Hampshire 故事(1984)>的風格.
老實說,一般觀眾不會喜歡這部電影,老搞不清楚故事的重點在那裡.我聽過隨片講評之後,才比較能理解她想在風格和技巧上突破.但是一部電影不能太依賴隨片講評,必須建立被觀眾獨立賞析的實力.在這一點,她並不成功.
片頭是Claudia Larson(Holly Hunter荷莉杭特飾)正在修補美術館內的古畫.採用大量的局部特寫鏡頭.茱蒂解釋,象徵女主角在片中,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我不太贊成這種觀點.我認為這比較像是Larson家族在影片前大半部,見樹不見林的生活態.
片頭音樂是Rusted Root演唱的Evil Ways.影片開始沒多久,可見到劇中人取出一個蛋黃來調合繪彩.銀幕上剛好打上製片公司的名稱Egg Pictures.據茱蒂旁述,這段修畫是真實過程.
各段故事用標題字幕來區隔,全片最重要的段落便是全家享用感恩節大餐.標題為:"the birds".茱蒂特別強調這段剪接的韻律,由慢板到節奏越來越快.我雖然刪掉一些,但是你可以看到攝影機的移位和人物之間的場面調度非常的複雜.對新導演而言,拍攝這一段的挑戰性很高.
一開始,由阿姨荒腔走板的詠唱拉開序幕.阿姨由Geraldine Chaplin飾演,她是默片大師卓別林的親生女兒,從< Doctor Zhivago 齊瓦哥醫生(1965)>開始展露頭角,從影資歷豐富.最特別的是,她在<Chaplin 卓別林和他的情人們(1992)>演出卓別林的母親(即她的祖母).
而卓別林的角色剛好是由本片同片演出的Robert Downey Jr.飾演,當年他還被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那是他演藝生涯的最高峰.可惜,他始終戒不了毒癮,他坦承連拍攝本片時都用了毒品.<Chaplin 卓別林和他的情人們(1992)>有不少演員,當年青澀的Milla Jovovich在片中驚鴻一瞥,讓我印象深刻,沒想到她後來從<第五元素>創造了銀幕另一種女性英雄的形象.
阿姨在敬酒時突然沒頭沒腦地回憶第一次見到姊夫 Henry Larson (Charles Durning飾)的情況:英俊的軍官輕吻她一下,他的小鬍子像小刷撫過她的唇上.當時大家懷疑可能是阿姨發神經.這個回憶卻在片尾出現畫面,有了另一種意義:這是屬於阿姨的幸福片段.
Tommy (Robert Downey Jr.飾)奮力地分食可憐的火雞,一個不留神把姊姊Joanne (Cynthia Stevenson飾)弄得全身狼狽.
你可能還記得在The L Word第三季,Bette及Tina要共享監護權,遇到一位坐輪椅,卻很不友善的社工人員來查訪,就是由她飾演.她的作品多半在電視.倒是她曾演出影片<Live Nude Girls (1995)>.她與片中的拉子有幕相當真誠的女女之吻.所以她會出現在The L Word,是有相關的演出淵源.
姊姊Joanne受不了Tommy的態度,便公開他與男友在海濱私訂終身的消息,用「醜聞」當做反擊的利器.感恩節大餐的氣氛急轉直下.
父親並沒有直接質疑同性婚姻,而是擔心兒子是不是婚禮上穿婚紗的那一位.
片中母親的負面態度便顯得直截了當.她坐在儲藏室(反而是她躲在closet)裡哀怨,秀出自己穿破洞的鞋子.這時候,茱蒂在講評提到自己的母親是同樣個性,老是在忍耐.茱蒂提供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可是母親常常不理會,結果越忍耐,情況便變得越糟.
茱蒂認為這段母子的對手戲很重要.Tommy第一次拿下他嘻皮笑臉的保護膜,告訴母親:妳弄得我很煩,頭髮醜得要命,可是我還是很喜歡妳.他想向母親表達,請妳愛我,接受我就是我,不要改變我.
茱蒂解釋,有些父母沒有辦法接受同志子女,因為他們不了解這樣的人生歷程,他們擔心子女不會幸福,想用干涉的方式去保護子女.
母親由硬底子演員Anne Bancroft(安妮班克勞馥)飾演,在<The Graduate 畢業生(1967)>裡永遠的Mrs. Robinson.她並不是第一次演出同志的母親,早在1988年<Torch Song Trilogy火炬三部曲/同性三分親>便嚐試過.
<火炬三部曲>的男主角Harvey Fierstein本身是著名的Drag Queen.他同時是<Hairspray 髮膠明星夢>舞台劇版的胖媽媽.到了電影版,改由John Travolta(約翰屈伏塔)演出.讓人不得不再度想起他早年深受同志傳聞影射.說到這裡,我們要回到茱蒂在Sherry Lansing Leadership Award授獎時,當時與會的人包含約翰屈伏塔和Queen Latifah(皇后拉蒂法).有心人便覺得這份名單實在太有心機,顯示茱蒂的表態早已規劃,恐怕另兩位的出櫃都預留了尾巴.
老爸的態度相對比較持平.當Tommy的男友打來電話,老爸在電話中很平和地祝福對方.
把話筒轉交給Tommy時,意味深長地親撫兒子的臉頰.
這是茱蒂從來沒有親身經歷的父子(女)關係.如果Little Man Tate 我的天才寶貝(1991)>同時是她的過去式與未來式.這個片段就有點像是她對父親形象的想望.
茱蒂會演出題材黑暗的影片,可是自己製作的影片都偏向溫柔光明的結局.片尾曲是老爸愛啍的老歌: "The Very Thought of You"由Nat King Cole 演唱的版本.他的歌聲讓片尾既幸福又感傷.
英挺的老爸,滿心抱著女兒看著飛機起降
Tommy在海濱的婚禮,不時看著婚戒,緊偎著誓言相守的伴侶
Claudia與她有點關係緊張的女兒,母女倆毫無憂慮地攜手潛水
"The Very Thought of You" 想啊想,那小小一吻的回憶,重現阿姨的青春年華
參考:茱蒂福斯特作品列表
2007/12/20
Trailer
預告一下茱蒂福斯特專題即將推出的文章.茱蒂90年代以來演出的影會用較快的速度簡介,因為大家比較容易取得觀賞.但是<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沈默的羔羊(1991)>我會至少用二篇來談電影分析及幕後的故事,所以會晚點推出.
另外會再談一下由茱蒂製作或導演的影片,以及她的製作公司Egg Pictures.她一直強調導演是她表現真我的最佳方式,我們可以從一些影片中看到蛛絲馬跡.
最後,如果我還有力氣,會將茱蒂就讀大學期間的故事,和刺殺雷根事件的關係寫一篇專文.至於她90年代以前尚有遺漏未介紹的作品,我再找時間慢慢補上,因為有些真的很難買到.
PS:新年願望
對於這個部落格,我很努力地提高品質,從流量分析中也看到讀者持續的支持,和穩定的訪客成長.但是我對subscriber訂閱量始終不滿意,每次看右下Feed's Current Circulation的數字,Feed Reader回來最高只到110,平常都在100左右.流量與訂閱數有種神秘落差.
可不可以請常客多多訂閱(我並不會知道是誰訂閱,是Feedburner系統作業).這個數字,我視為作者與眾讀者之間的commitment,也是另外一種激勵作者的方式.在這裡寫作,有時是個寂寞的行為,除了偶而有些留言打破沈默,請給我一些實際鼓勵吧!
另外會再談一下由茱蒂製作或導演的影片,以及她的製作公司Egg Pictures.她一直強調導演是她表現真我的最佳方式,我們可以從一些影片中看到蛛絲馬跡.
最後,如果我還有力氣,會將茱蒂就讀大學期間的故事,和刺殺雷根事件的關係寫一篇專文.至於她90年代以前尚有遺漏未介紹的作品,我再找時間慢慢補上,因為有些真的很難買到.
PS:新年願望
對於這個部落格,我很努力地提高品質,從流量分析中也看到讀者持續的支持,和穩定的訪客成長.但是我對subscriber訂閱量始終不滿意,每次看右下Feed's Current Circulation的數字,Feed Reader回來最高只到110,平常都在100左右.流量與訂閱數有種神秘落差.
可不可以請常客多多訂閱(我並不會知道是誰訂閱,是Feedburner系統作業).這個數字,我視為作者與眾讀者之間的commitment,也是另外一種激勵作者的方式.在這裡寫作,有時是個寂寞的行為,除了偶而有些留言打破沈默,請給我一些實際鼓勵吧!
2007/12/17
Jodie in Inside Man
請忘掉你曾看過有關本片的影評,在這裡,我們用另一種角度來重新閱讀電影.
<Inside Man 臥底(2006)>台灣譯成臥底真是令人誤解的譯名.它是指知道內幕的人.誰在片中知道最多內幕?就是茱蒂福斯特飾演的Madeleine White. 有些觀眾認為她的角色可有可無,就真的大錯特錯.他們只專心搶案設計的合理性,還東嫌人物發展沒頭沒尾,西嫌角色動機無緣無故.自從<瞞天過海>可以拍到第三集,觀眾早就該覺悟,別儘把腦袋放在搶案偷案的情節上.
不是Inside Man,應該是Inside Woman.不過,沒關係.茱蒂可以跨界演男性的角色.Spike Lee是位不錯的導演,但我對電影整體成績沒有興趣,我的專注焦點全放在茱蒂的角色.
茱蒂排名第三,近似特別客串,戲份其實不算輕,每次出場便光芒四射,氣勢驚人.Madeleine的職業通透所有內幕的、敏感的、背德的訊息,完全以利益至上,不設黑白空間.她收買別人,同時接受別人高價收買.她的角色絕對不是好人,但稱不上是壞人.當片中的市長先生在人後罵她是賤人,Madeleine照舊輕鬆以對,不以為杵.她和大人物平起平坐,必要時軟硬兼施,還能趾高氣昂.
在茱蒂所有演過的角色中,這是她最獨一無二的演出.我從來沒有看過她這一面的銀幕形象,真令人耳目一新,大讚茱蒂的演技跟著年紀更上一層樓.我不想再看她重覆90年代的角色:常常在老男人的權威下屈居劣勢.這種傑出的「婊子」角色,我只在Helena Bonham Carter(海倫娜波漢卡特)演出<The Wings of the Dove 慾望之翼(1997)>時,發出過同樣讚美.
以下這段訪問,茱蒂談到接演這個角色的全新經驗,和自己的性格差異很大.可是不知為何,我覺得導演Spike Lee超乎預期地捕抓到茱蒂現在這個年紀的神韻.
這一場漫步河岸的對手戲,慢慢地釋放Madeleine貪婪和自信的性格.她一向兵不血刃,此刻武器還沒出鞘呢.
大門一關上,市長先生便嫌惡地質問Madeleine的真正動機.她卻好整以暇等待市長回報恩情.這時候攝影機繞著他們兩人打轉.來回走動的運鏡常常是模擬動物狩獵或預警的行為.在我看來,圍繞的攝影機根本是Madeleine像禿鷹般的包圍戰略.市長再嘴硬,最後還是得順著她的意志.
這是茱蒂與丹佐華盛頓的第一場對手戲.她硬是要求在現場就近監看.兩大巨星你來我往,好不熱鬧.最後一幕停留在她的背影.我當然聯想起了<The Accused 控訴(1988)>女檢察官頻頻回首的背影.但Madeleine不是多情正義之師,她的高級外套聳起的肩線,卻是透露守株待兔的聚精會神.
這是我最愛的一段,Madeleine大步闖入男士俱樂部,如入無人之境.她的金色直髮微微飄動,表情堅定,彷彿是盛裝出擊,拔刀肅殺的前一刻.
我要引用New York Times Movie Review的一段來應證對茱蒂演出的激賞:
"Mr. Lee rarely treats his actresses or female characters as well as their male counterparts, but whether by design or neglect, he helps Ms. Foster deliver her wittiest, most relaxed performance in ages.
李導演處理女演員或是女性角色,鮮少比得上他處理男性角色,但不知出於故意還是無心,他竟幫助福斯特女士發揮她有史以來最有智慧,最揮灑自如的演出.
Part Mata Hari, part Ilsa the She Wolf, she stalks the sets in form-fitting suits and nose-bleed heels that show off her spectacular legs wonderfully. (She could kill with those things!)
混合著Mata Hari(法國女間諜)和Ilsa the She Wolf(情色納粹女軍官)的氣質,她在每個場景,穿著合身的套裝,踩著令人流鼻血的高跟鞋,炫耀她的美腿(*茱蒂的美腿是出了名的).
In a story dominated by men, in which most of the women are either desexualized or double-D babes, her character presents an amusing fantasy of female power.
在男人主控的故事中,大部份的女人不是失去性別差異,就是個雙D罩杯波霸,她的角色卻呈現很有趣的女性權力幻象.
One of those mysterious brokers who circumvent both the law and the criminal element for the deepest pockets in town, Madeline isn't the equal of any man: she's superior. And you thought dominatrixes wore only black leather.
一位神秘的中間人,遊走黑白兩道,掏盡多少人物的口袋,曼麗不僅和男人一樣出色:她比男人更傑出.別以為(SM)施虐女王只會穿黑色皮衣."
哈!用dominatrix來比喻茱蒂的演出,我覺得是很有創意的恭維,難得茱蒂能帶來這麼強烈的性幻想.
建議你把片子好好看一遍,絕對會增加你的禦姐控程度.
參考:茱蒂福斯特作品列表
<Inside Man 臥底(2006)>台灣譯成臥底真是令人誤解的譯名.它是指知道內幕的人.誰在片中知道最多內幕?就是茱蒂福斯特飾演的Madeleine White. 有些觀眾認為她的角色可有可無,就真的大錯特錯.他們只專心搶案設計的合理性,還東嫌人物發展沒頭沒尾,西嫌角色動機無緣無故.自從<瞞天過海>可以拍到第三集,觀眾早就該覺悟,別儘把腦袋放在搶案偷案的情節上.
不是Inside Man,應該是Inside Woman.不過,沒關係.茱蒂可以跨界演男性的角色.Spike Lee是位不錯的導演,但我對電影整體成績沒有興趣,我的專注焦點全放在茱蒂的角色.
茱蒂排名第三,近似特別客串,戲份其實不算輕,每次出場便光芒四射,氣勢驚人.Madeleine的職業通透所有內幕的、敏感的、背德的訊息,完全以利益至上,不設黑白空間.她收買別人,同時接受別人高價收買.她的角色絕對不是好人,但稱不上是壞人.當片中的市長先生在人後罵她是賤人,Madeleine照舊輕鬆以對,不以為杵.她和大人物平起平坐,必要時軟硬兼施,還能趾高氣昂.
在茱蒂所有演過的角色中,這是她最獨一無二的演出.我從來沒有看過她這一面的銀幕形象,真令人耳目一新,大讚茱蒂的演技跟著年紀更上一層樓.我不想再看她重覆90年代的角色:常常在老男人的權威下屈居劣勢.這種傑出的「婊子」角色,我只在Helena Bonham Carter(海倫娜波漢卡特)演出<The Wings of the Dove 慾望之翼(1997)>時,發出過同樣讚美.
以下這段訪問,茱蒂談到接演這個角色的全新經驗,和自己的性格差異很大.可是不知為何,我覺得導演Spike Lee超乎預期地捕抓到茱蒂現在這個年紀的神韻.
這一場漫步河岸的對手戲,慢慢地釋放Madeleine貪婪和自信的性格.她一向兵不血刃,此刻武器還沒出鞘呢.
大門一關上,市長先生便嫌惡地質問Madeleine的真正動機.她卻好整以暇等待市長回報恩情.這時候攝影機繞著他們兩人打轉.來回走動的運鏡常常是模擬動物狩獵或預警的行為.在我看來,圍繞的攝影機根本是Madeleine像禿鷹般的包圍戰略.市長再嘴硬,最後還是得順著她的意志.
這是茱蒂與丹佐華盛頓的第一場對手戲.她硬是要求在現場就近監看.兩大巨星你來我往,好不熱鬧.最後一幕停留在她的背影.我當然聯想起了<The Accused 控訴(1988)>女檢察官頻頻回首的背影.但Madeleine不是多情正義之師,她的高級外套聳起的肩線,卻是透露守株待兔的聚精會神.
這是我最愛的一段,Madeleine大步闖入男士俱樂部,如入無人之境.她的金色直髮微微飄動,表情堅定,彷彿是盛裝出擊,拔刀肅殺的前一刻.
我要引用New York Times Movie Review的一段來應證對茱蒂演出的激賞:
"Mr. Lee rarely treats his actresses or female characters as well as their male counterparts, but whether by design or neglect, he helps Ms. Foster deliver her wittiest, most relaxed performance in ages.
李導演處理女演員或是女性角色,鮮少比得上他處理男性角色,但不知出於故意還是無心,他竟幫助福斯特女士發揮她有史以來最有智慧,最揮灑自如的演出.
Part Mata Hari, part Ilsa the She Wolf, she stalks the sets in form-fitting suits and nose-bleed heels that show off her spectacular legs wonderfully. (She could kill with those things!)
混合著Mata Hari(法國女間諜)和Ilsa the She Wolf(情色納粹女軍官)的氣質,她在每個場景,穿著合身的套裝,踩著令人流鼻血的高跟鞋,炫耀她的美腿(*茱蒂的美腿是出了名的).
In a story dominated by men, in which most of the women are either desexualized or double-D babes, her character presents an amusing fantasy of female power.
在男人主控的故事中,大部份的女人不是失去性別差異,就是個雙D罩杯波霸,她的角色卻呈現很有趣的女性權力幻象.
One of those mysterious brokers who circumvent both the law and the criminal element for the deepest pockets in town, Madeline isn't the equal of any man: she's superior. And you thought dominatrixes wore only black leather.
一位神秘的中間人,遊走黑白兩道,掏盡多少人物的口袋,曼麗不僅和男人一樣出色:她比男人更傑出.別以為(SM)施虐女王只會穿黑色皮衣."
哈!用dominatrix來比喻茱蒂的演出,我覺得是很有創意的恭維,難得茱蒂能帶來這麼強烈的性幻想.
建議你把片子好好看一遍,絕對會增加你的禦姐控程度.
參考:茱蒂福斯特作品列表
2007/12/15
Jodie nominated for Golden Globe Award
補個舊新聞.茱蒂獲得本屆金球獎提名,入圍獎項是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劇情片類最佳女主角.(全部入圍名單)
KEIRA KNIGHTLEY(琦拉柰特莉)是熱門人選.茱蒂以<The Brave One 勇敢復仇人>能再度入圍,我其實是有點意外.但是HOLLYWOOD 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 好萊塢外籍記者協會從成立之初便對茱蒂厚愛有加,可追溯到<Taxi Driver 計程車司機(1976)>他們一向喜歡有多國語言能力的演員.
茱蒂能否獲獎似乎不是那麼重要,但是在她公開感謝女友之後,我們能在這麼盛大的場合看見她出席,便具有指標性的意義:不論是對她本人,還是同志觀眾而言.
本片導演Neil Jordan有幾部作品我非常喜歡:
<Mona Lisa蒙娜麗莎 (1986)>、<The Crying Game亂世浮生 (1992)>、<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夜訪吸血鬼 (1994)>、<Breakfast on Pluto冥王星早餐 (2005)>等.
剛好這些影片都含有Queer酷兒意味,所以沒有列在非關同志的Orange's Pick 橘色選片之中.其中<The Crying Game亂世浮生 (1992)>名列我最喜愛的前三大影片之列.
KEIRA KNIGHTLEY(琦拉柰特莉)是熱門人選.茱蒂以<The Brave One 勇敢復仇人>能再度入圍,我其實是有點意外.但是HOLLYWOOD 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 好萊塢外籍記者協會從成立之初便對茱蒂厚愛有加,可追溯到<Taxi Driver 計程車司機(1976)>他們一向喜歡有多國語言能力的演員.
茱蒂能否獲獎似乎不是那麼重要,但是在她公開感謝女友之後,我們能在這麼盛大的場合看見她出席,便具有指標性的意義:不論是對她本人,還是同志觀眾而言.
本片導演Neil Jordan有幾部作品我非常喜歡:
<Mona Lisa蒙娜麗莎 (1986)>、<The Crying Game亂世浮生 (1992)>、<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夜訪吸血鬼 (1994)>、<Breakfast on Pluto冥王星早餐 (2005)>等.
剛好這些影片都含有Queer酷兒意味,所以沒有列在非關同志的Orange's Pick 橘色選片之中.其中<The Crying Game亂世浮生 (1992)>名列我最喜愛的前三大影片之列.
Meet the Author : Sarah Waters
這是由網站Meet the Author在2006/10/19所提供的短片,由Sarah Waters親自介紹The Night Watch. 我最近才發現到這支影片.
這個商業網站是專門為出版社拍攝網路短片,並上傳到視頻分享網站,以廣為流傳.短片最大特色是由作家現身說法來談他們的作品,俗氣一點,就是作家打書的宣傳片.對讀者而言,除了看書評、海報之外,這不失為一種另類選書方式.
可惜,Meet the Author的拍攝品質還需要改善,取景和燈光還無法好好襯托出作家的氣質.
這個商業網站是專門為出版社拍攝網路短片,並上傳到視頻分享網站,以廣為流傳.短片最大特色是由作家現身說法來談他們的作品,俗氣一點,就是作家打書的宣傳片.對讀者而言,除了看書評、海報之外,這不失為一種另類選書方式.
可惜,Meet the Author的拍攝品質還需要改善,取景和燈光還無法好好襯托出作家的氣質.
2007/12/13
CNN : Jodie Foster thanks gay lover
大約在台灣當地時間12月13日下午6:00,CNN在它的Video News網站放上一段2:48的娛樂新聞,以Jodie Foster thanks gay lover為標題,女主播與娛樂記者大談Jodie Foster在頒獎典禮上公開感謝女友的話題.
她們煞有其事地分析茱蒂會出櫃的原因:出櫃對她目前的事業已無再大的負面影響、她已漸漸脫離需要異性戀形象的表演工作,往幕後發展、她的小孩漸漸長大,該是時候對公眾做個說明....當然亦有可能是一時興起.
談到同志身份真的有那麼敏感嗎?在2000年前後,要成為一個票房女星,當時以同志身份幾乎是天方夜譚.她們同時提到,美國某些同志社群對茱蒂的出櫃,並不滿意,認為身為名人就應該更積極,更負起領導同志活動的責任.但是她們希望茱蒂並不是在被迫的情況下的出櫃.同時她們提到,相較於女星出櫃,知名男星出櫃的可能性較不樂觀,目前的社會的接受度仍然不高.
這裡有二個來源可以線上觀看:
1) CNN Video
2) Yahoo News
參考:茱蒂福斯特作品列表
她們煞有其事地分析茱蒂會出櫃的原因:出櫃對她目前的事業已無再大的負面影響、她已漸漸脫離需要異性戀形象的表演工作,往幕後發展、她的小孩漸漸長大,該是時候對公眾做個說明....當然亦有可能是一時興起.
談到同志身份真的有那麼敏感嗎?在2000年前後,要成為一個票房女星,當時以同志身份幾乎是天方夜譚.她們同時提到,美國某些同志社群對茱蒂的出櫃,並不滿意,認為身為名人就應該更積極,更負起領導同志活動的責任.但是她們希望茱蒂並不是在被迫的情況下的出櫃.同時她們提到,相較於女星出櫃,知名男星出櫃的可能性較不樂觀,目前的社會的接受度仍然不高.
這裡有二個來源可以線上觀看:
1) CNN Video
2) Yahoo News
參考:茱蒂福斯特作品列表
2007/12/11
Jodie in Little Man Tate
茱蒂14歲接受訪問時,就曾表示她想要自己當導演拍電影;15歲時,她便拍了一部紀錄短片<Hands of Time 時間的手>
她曾經非難拍片的最大目標不是為了獲獎,可是在<The Accused 控訴(1988)>鍍金之後,她的影響力確實增加了,她終於可以實現導演夢想.但是一開始,她碰到另一種阻力.
她最後選中了ORION,這家電影公司曾經製作許多叫好叫座的影片,並且提供茱蒂要求的創作空間.可惜他們後期的經營策略失誤,熬不過財務危機,<Little Man Tate 我的天才寶貝 (1991)>成為他們最後一部發行的影片.
當年電影推出時,很多人都認為故事有很濃厚的茱蒂自傳色彩,她在訪談節目Inside the Actors Studio 2005/9/25也不諱言電影的自傳成份:都是單親家庭,都是天才兒童.但是茱蒂指出這個天才兒童不僅是智力上的聰穎,更具有敏銳的情感.
現在回頭來看這部作品,它不僅是茱蒂的過去式,更像是未來式.
原來的劇本只是描述一個天才兒童進入大學發生的事情.劇本後來重改,側重在小孩與二個女人(母親)之間的平衡.電影並沒有主要的男性成人角色,不涉及異性戀情,親子關係完全由二位女性自給自足.從後設的眼光來看,我覺得當時的電影在某種程度上預言茱蒂與柏納女士共同撫養二子的景況.
茱蒂在電影發行十年後配上DVD隨片講評,她提到拍片是她表現自我的方式之一,而導演是最能完整表達的形式.
電影開頭是Dede(茱蒂福斯特飾)產下Fred,她欣喜地抱著新生兒,彷彿我們真的陪著茱蒂,目睹她經人工受孕的兒子來到人間.
我在網路找到了電影的英文對白,以彌補網路片段沒有字幕的缺憾.
Dede一心想往舞者發展,她這一幕彷彿瑪當娜的裝扮,暗示她的夢想.在影片結束前,她除了在餐廳端盤子,始終沒有功成名就.然而困境沒有磨損她獨立養育兒子的自傲.
沒多久是Fred Tate旁白:"Dede says I don't have a dad, She says I'm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That's a pretty big responsibility for a little kid. 蒂蒂說我沒有父親,她說我是聖恩受孕.對小孩子而言,這可是重責大任."
她在DVD講評中好幾次為了當年不成熟的導演技法向觀眾致歉,但對影迷而言,能從她親口中了解拍片時的決策過程,是最大的回饋.
例如她提到受到母親的影響,一直很喜歡法國影片.她想要創造法國影片地鐵內光影明暗效果和隨心所慾的態度,於是這一幕便搬到辛辛那堤的公車上來拍攝,一對母子在公車上旁若無人般的嬉鬧.
另一位是茱蒂的大學好友 Jon Hutman,他是本片的Production Designer.茱蒂特別提到這對母子的家,大大的空間塞滿著各式各樣的物品,採用橘色、綠色、藍色等充滿義大利情調的色彩.對比後來女教授以黑白為主的住所.
這段最後是母子笨手笨腳把東西打翻弄破,後來倆人索性跳起舞來.茱蒂在講評中提到對兩人共舞有特別的情感,常會掉淚.她在當年某篇訪問表示:
這裡有二組對照鏡頭很有趣.Fred像巨人一樣地起身朗誦他的詩作:
"Death".
There stands death,
A bluish distillate in a cup without a saucer.
Such a strange place to find a cup,
Standing on the back of a hand.
Oh, shooting star that fell into my eyes and through my body:
Not to forget you. To endure.
他唸完坐下,全班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應.
接下來Dede對著鏡頭抱怨酒保將Mai Tai拿錯Margarita",觀眾這才發現,她的中國旗袍原來是中餐廳的制服.
Dede一直不想理會Grierson School寄來的測驗通知.後來她不忍心看Fred失望,便帶他前去.教授Jane Grierson (Diaane Wiest飾)馬上看出他的天份,想邀Fred去"Odyssey of the Mind"(智力奧運),Dede出於敵意或是佔有慾,立刻回絕.
茱蒂在隨片講評不斷指出這個天才兒童不僅是智力上的聰穎,更具有敏銳的情感.她在受訪時對自己早年的個性如此描述:
Dede一心想為Fred辨個平凡小孩的生日派對.這正是小男孩痛苦的來源之一.他的邀請函灑落在空地上.一個高俯角注視它孤單的小身影.夜裡他從夢中驚醒,母子在光影中玩起聯想遊戲.在黑暗中,Dede一個側望,眼角閃著一滴淚光,她安慰他的睡眠,卻安撫不了他沒有半個朋友的恐懼.
一個大遠景凝視空蕩蕩的生日派對.小男孩隨手撥了幾鍵弦音,便抱著Jane Grierson送的梵谷月曆,從鏡頭中央走過.鏡頭完全不動,只見一個陰影劃過眼前.
Dede只好拉下身段,向另一位陌生女人求助,冒著失去兒子的風險,站在他的考量,給他一個不平凡的機會.
這幕送別的鏡頭是我見過茱蒂所有演出中最令人心碎的表情.
茱蒂在訪問的這段大意,同樣出現在隨片講評中:"My relationship with my mom definitely plays in how I perceive relationships in general. Single parents have to be everything: a policeman, sisters and brothers, and also--the interesting thing with Dede and Fred is he comes to fill a place in her life she might have reserved for a guy. 我媽和我的關係根本是我與所有人的關係.單親家長扮演一切:他是消防員,也同時是兄姊.對Dede-Fred之間有趣的是,他填補她生命中的空位,那個位置可能是她留給某個男人的.
茱蒂在隨片講評中提到,小男孩甚至覺得要為母親的幸福負起責任.
最能表現二個女人的對立,這段開頭是其中之一.Fred從Jane的車廂滿載而歸,跨過道路,輪到Dede迎接.這二位女人幾乎沒有出現在同一個畫面,完全涇渭分明.
Dede終於同意讓Fred試上大學課程.茱蒂在隨片講評回憶,當年她母親送她到校園時對她很兇,茱蒂當時並不了解母親為什麼會那樣.現在她懂了,可能母親認為那是她最後一次需要她,之後就要獨立自主成為大人,而不再是她的小孩.
茱蒂一直說她是拍一部黑色喜劇.黑色的成份,我覺得不夠,但是喜劇的味道可全由Dianne Wiest一手撐起.她獲得兩座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全身有一種特殊的喜劇節奏,令人舒服柔軟,就算她演正經八百的知識份子,我總是不由自主地微笑.
經過了種種考驗,電影用一種出奇樂觀光明的方式結尾:Dete接受Jane當另一位母親,不在乎對方能提供比自己更大的經濟支助;Jane干為平凡,知道小男孩生日要送玩具車而不是圖書.最重要是的,小男孩的派對賓客雲集,他終於有一堆與眾不同的朋友:"Only when all who surround you are different will you truly belong. 唯有處在奇人之中,才獲真正歸屬."
茱蒂坦承她永遠學不成馬丁史柯西斯,她選擇快樂的結局.她是苦難的倖存者,她的電影就是描述主角如何度過困難.
她在講評的最後結語:"You don't have to choose between your brain and heart. I don't have to choose between these two women. And someway I don't have to choose the two woman inside me. 你不必在理性與感性中抉擇.我不必在這兩位女人中分高下.還好,我不需選擇自己內心的兩個女人."
我喜歡看片尾兩個女人最後和平共處,誰說教養小孩一定要一對父母,二個母親一樣稱職啊!
參考:茱蒂福斯特作品列表
她曾經非難拍片的最大目標不是為了獲獎,可是在<The Accused 控訴(1988)>鍍金之後,她的影響力確實增加了,她終於可以實現導演夢想.但是一開始,她碰到另一種阻力.
"Nobody wanted me to direct a movie right after I had won an Academy Award--it was like, 'Come on, go out, get some performances, this is your big chance.' And it all made sense, but sometimes you have to do things that make sense for you. It wasn't so much a career thing, but I loved this piece--I had to save Fred, you know. Like, am I going to let some other director do this?
我得到奧斯卡獎之後,沒有人要我去當導演,有點像是:「得了吧,多拍點戲,這是妳的大好機會」.這似乎言之有理,但是你得去做一些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這跟工作生涯無甚關聯,而是我的愛好......我想留下Fred (本片主角),難不成要讓給別的導演嗎?"
她最後選中了ORION,這家電影公司曾經製作許多叫好叫座的影片,並且提供茱蒂要求的創作空間.可惜他們後期的經營策略失誤,熬不過財務危機,<Little Man Tate 我的天才寶貝 (1991)>成為他們最後一部發行的影片.
當年電影推出時,很多人都認為故事有很濃厚的茱蒂自傳色彩,她在訪談節目Inside the Actors Studio 2005/9/25也不諱言電影的自傳成份:都是單親家庭,都是天才兒童.但是茱蒂指出這個天才兒童不僅是智力上的聰穎,更具有敏銳的情感.
現在回頭來看這部作品,它不僅是茱蒂的過去式,更像是未來式.
原來的劇本只是描述一個天才兒童進入大學發生的事情.劇本後來重改,側重在小孩與二個女人(母親)之間的平衡.電影並沒有主要的男性成人角色,不涉及異性戀情,親子關係完全由二位女性自給自足.從後設的眼光來看,我覺得當時的電影在某種程度上預言茱蒂與柏納女士共同撫養二子的景況.
茱蒂在電影發行十年後配上DVD隨片講評,她提到拍片是她表現自我的方式之一,而導演是最能完整表達的形式.
電影開頭是Dede(茱蒂福斯特飾)產下Fred,她欣喜地抱著新生兒,彷彿我們真的陪著茱蒂,目睹她經人工受孕的兒子來到人間.
我在網路找到了電影的英文對白,以彌補網路片段沒有字幕的缺憾.
Dede一心想往舞者發展,她這一幕彷彿瑪當娜的裝扮,暗示她的夢想.在影片結束前,她除了在餐廳端盤子,始終沒有功成名就.然而困境沒有磨損她獨立養育兒子的自傲.
沒多久是Fred Tate旁白:"Dede says I don't have a dad, She says I'm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That's a pretty big responsibility for a little kid. 蒂蒂說我沒有父親,她說我是聖恩受孕.對小孩子而言,這可是重責大任."
她在DVD講評中好幾次為了當年不成熟的導演技法向觀眾致歉,但對影迷而言,能從她親口中了解拍片時的決策過程,是最大的回饋.
例如她提到受到母親的影響,一直很喜歡法國影片.她想要創造法國影片地鐵內光影明暗效果和隨心所慾的態度,於是這一幕便搬到辛辛那堤的公車上來拍攝,一對母子在公車上旁若無人般的嬉鬧.
有幾位幕後人員值得一提.例如本片的原創電影配樂是Mark Isham,他一連與茱蒂合作了<Nell 大地的女兒(1994) >及<Home For The Holidays 心情故事(1995)>. 本片的執行製作Randy Stone,他是茱蒂多年的好友,亦是她出席重大場合的固定護花使者(右圖攝於1999艾美獎會場),可惜他於今年2月12日因心臟病去世,享年48歲.Randy Stone是知名的Casting選角顧問,亦曾製作一部獲得奧斯卡獎的短片<Trevor(1994)>,描述一位青少年發現自己是同志,受到家庭與同儕的排擠,甚至走向自殺......後來根據這部電影,成立The Trevor Project:一個防制青少年同志自殺的公益機構,Ellen DeGeneres雖是常年的大眾媒體代言人,可是茱蒂才是公益機構背後主要的贊助者(參考AfterEllen:Jodie Foster phones it in). 今年奧斯卡典禮上,茱蒂在"In Memoriam"懷念單元中引言,Randy Stone並未在節目之列,但她提及這位好友之逝,感言情深動人,再度讓人憶起兩人多年交情.
另一位是茱蒂的大學好友 Jon Hutman,他是本片的Production Designer.茱蒂特別提到這對母子的家,大大的空間塞滿著各式各樣的物品,採用橘色、綠色、藍色等充滿義大利情調的色彩.對比後來女教授以黑白為主的住所.
這段最後是母子笨手笨腳把東西打翻弄破,後來倆人索性跳起舞來.茱蒂在講評中提到對兩人共舞有特別的情感,常會掉淚.她在當年某篇訪問表示:
"You know, if you had a husband around, you'd be dancing with him in the living room--you wouldn't be dancing with a seven-year-old kid. So there's a certain kind of romance that a single parent has with their child, and a certain kind of sisterliness. A kind of authoritarian thing, and a kind of vulnerability that you don't have when there are two parents. It is a very peculiar phenomenon, and I can't say that doesn't affect my dealing with Fred and Dede. 如果先生在妳身旁,妳會和他在起居室共舞--妳不會和一個7歲小孩跳舞.對單親的親子而言,這其中有某種浪漫關係,某種姊弟情愫,有點獨裁獨佔,混著一些脆弱依賴.這些都是你在雙親家庭中看不到的.這個奇特的關係,影響我如何處理Fred與Dede."
這裡有二組對照鏡頭很有趣.Fred像巨人一樣地起身朗誦他的詩作:
"Death".
There stands death,
A bluish distillate in a cup without a saucer.
Such a strange place to find a cup,
Standing on the back of a hand.
Oh, shooting star that fell into my eyes and through my body:
Not to forget you. To endure.
他唸完坐下,全班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應.
接下來Dede對著鏡頭抱怨酒保將Mai Tai拿錯Margarita",觀眾這才發現,她的中國旗袍原來是中餐廳的制服.
Dede一直不想理會Grierson School寄來的測驗通知.後來她不忍心看Fred失望,便帶他前去.教授Jane Grierson (Diaane Wiest飾)馬上看出他的天份,想邀Fred去"Odyssey of the Mind"(智力奧運),Dede出於敵意或是佔有慾,立刻回絕.
茱蒂在隨片講評不斷指出這個天才兒童不僅是智力上的聰穎,更具有敏銳的情感.她在受訪時對自己早年的個性如此描述:
"I've always been just like that. When I was a little kid, I was sensitive to what was happening, to who was left out and who wasn't. And distanced enough to analyze it and talk about it. 我就是如此.小時候,我對發生的事情,誰離開、誰沒有離開,都很敏感.我會保持安全距離去分析它,討論它."
在隨片講評中,她註解:.....emotional sensitive with the pain around me was so much. I learned to shut them out. Because it was way too painful. To be an actress is great thing. When I was young, you don't know how to handle it. It was lonely. The memory with my mum, trying to understand my emotional world. I was unable to talk about it. ....我能敏感地感受周遭的痛苦.我學會封閉自己.因為它太痛苦了.當個演員是件好事(因為可以藉此抒發).當我年輕時,我不知道如何處理.那真是孤獨.回憶我媽一直是想要了解我的情感世界.我根本不知如何啟齒."
Dede一心想為Fred辨個平凡小孩的生日派對.這正是小男孩痛苦的來源之一.他的邀請函灑落在空地上.一個高俯角注視它孤單的小身影.夜裡他從夢中驚醒,母子在光影中玩起聯想遊戲.在黑暗中,Dede一個側望,眼角閃著一滴淚光,她安慰他的睡眠,卻安撫不了他沒有半個朋友的恐懼.
一個大遠景凝視空蕩蕩的生日派對.小男孩隨手撥了幾鍵弦音,便抱著Jane Grierson送的梵谷月曆,從鏡頭中央走過.鏡頭完全不動,只見一個陰影劃過眼前.
Dede只好拉下身段,向另一位陌生女人求助,冒著失去兒子的風險,站在他的考量,給他一個不平凡的機會.
這幕送別的鏡頭是我見過茱蒂所有演出中最令人心碎的表情.
茱蒂在訪問的這段大意,同樣出現在隨片講評中:"My relationship with my mom definitely plays in how I perceive relationships in general. Single parents have to be everything: a policeman, sisters and brothers, and also--the interesting thing with Dede and Fred is he comes to fill a place in her life she might have reserved for a guy. 我媽和我的關係根本是我與所有人的關係.單親家長扮演一切:他是消防員,也同時是兄姊.對Dede-Fred之間有趣的是,他填補她生命中的空位,那個位置可能是她留給某個男人的.
茱蒂在隨片講評中提到,小男孩甚至覺得要為母親的幸福負起責任.
最能表現二個女人的對立,這段開頭是其中之一.Fred從Jane的車廂滿載而歸,跨過道路,輪到Dede迎接.這二位女人幾乎沒有出現在同一個畫面,完全涇渭分明.
Dede終於同意讓Fred試上大學課程.茱蒂在隨片講評回憶,當年她母親送她到校園時對她很兇,茱蒂當時並不了解母親為什麼會那樣.現在她懂了,可能母親認為那是她最後一次需要她,之後就要獨立自主成為大人,而不再是她的小孩.
茱蒂一直說她是拍一部黑色喜劇.黑色的成份,我覺得不夠,但是喜劇的味道可全由Dianne Wiest一手撐起.她獲得兩座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全身有一種特殊的喜劇節奏,令人舒服柔軟,就算她演正經八百的知識份子,我總是不由自主地微笑.
經過了種種考驗,電影用一種出奇樂觀光明的方式結尾:Dete接受Jane當另一位母親,不在乎對方能提供比自己更大的經濟支助;Jane干為平凡,知道小男孩生日要送玩具車而不是圖書.最重要是的,小男孩的派對賓客雲集,他終於有一堆與眾不同的朋友:"Only when all who surround you are different will you truly belong. 唯有處在奇人之中,才獲真正歸屬."
茱蒂坦承她永遠學不成馬丁史柯西斯,她選擇快樂的結局.她是苦難的倖存者,她的電影就是描述主角如何度過困難.
她在講評的最後結語:"You don't have to choose between your brain and heart. I don't have to choose between these two women. And someway I don't have to choose the two woman inside me. 你不必在理性與感性中抉擇.我不必在這兩位女人中分高下.還好,我不需選擇自己內心的兩個女人."
我喜歡看片尾兩個女人最後和平共處,誰說教養小孩一定要一對父母,二個母親一樣稱職啊!
參考:茱蒂福斯特作品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