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eased date: 1936/1/3)
導演
30年代三位最具代表性的同志導演:Dorothy Arzner,George Cukor,James Whale.Cukor庫克的性傾向是好萊塢公開的秘密(據稱常舉辦純男性的游泳池派對),但他溫文的行事態度,不像James Whale死不退讓,也沒有Dorothy Arzner受限於當時女性地位弱勢,幸運地熬過好萊塢激烈打壓同志的年代,比其他二位享有更長的職業生命,後輩才有機會看到他許多精采的作品.
庫克被稱為「女性導演」,或許出於他的同志敏感度,他擅長與女演員溝通,讓她們充分發揮演技,所以這些影片常成為女星的重要指標作品,受到奥斯卡的青睞.
*在<Gods And Monsters 眾神與野獸>虛構一場James Whale(背對鏡頭)晚年參加George Cukor(戴眼鏡者)的派對.Whale故意帶年輕健美的園丁前往,把Cukor氣得牙癢癢.片中也有一段純男性的游泳池派對,看來也是Whale年輕時喜好的活動.
同志導演與獨特女星
<Sylvia Scarlett>由喬治庫克與凱薩琳赫本聯手催生.當時的製片Pandro S. Berman根本不喜歡這個故事,稱它是"freak picture怪片",但是他擋不住這兩個人的興致:"I hated it as a book but George and Kate were crazy about it, and they ganged up on me. I'd never seen them so enthusiastic about a project. 我討厭原著.但喬治和凱卻很喜歡,他們聯手對付我.我從沒看過他們對一個電影這麼熱衷."
但是在試映會,觀眾反應冷淡,許多人半途離席,他們心知不妙.試映會後,赫本對製片求情:"and we'll do another picture for you for nothing! 我們免費幫你拍另一部影片" ,Berman 冷冷地回應:"I never want to do a picture with either of you again.我再也不想和你們任何一位合作."
女扮男裝在當時影界並不是創新之舉,可是片中許多性別/性向模糊的趣味,庫克卻發揮到極致.你可以想像港片<金枝玉葉>在五六十年前就已拍出來了嗎?可惜劇本結構鬆散,敘事的調性前後不統一,當時票房及評論其慘無比.庫克一下子從天子嬌子出現事業危機,赫本則陷在1935~1938一連串的轉型低潮,變成票房毒藥.此後,二個人都非常謹慎,不再有驚人之舉.赫本終其一生保有意志堅決的銀幕形象,卻不再有如此中性的演出.
電影在1936年初推出後,銷聲匿跡多年,直到50年代,開始享有地下電影的盛譽,轉變成小眾Cult movie,持續地在藝術電影院,或懷舊影展中放映.
庫克後來自我解嘲,他的電影就是要花很多年才會受到欣賞.他一直認為這部片最能代表自己的原創性 (most personal original films),所以他最喜歡別人讚美: "Sylvia Scarlett" was ahead of its times. 超越時代之作.
旅程
Sylvia剪髮時的台詞,改變的不只是外表,還包含態度:"Then I won't be a girl. And I won't be weak and I won't be silly. I'll be a boy and rough and hard. I won't care what I do. Don't worry! I'm ready for anything. 我不再是女孩.我不會再柔弱及傻呼呼的.我會成為男孩,粗獷而堅強.我才不管要去做什麼.別擔心!我會放手一搏."
原始劇本並沒有交待Sylvia為何變裝.一開始就以男裝出現在船上.但是Production Code Administration表示關切,所以最後才補拍這一段:她的母親死了,父親挪用公款,為了陪同父親逃避追捕,剪去頭髮賣錢,並變裝便於避人耳目.
- 2007/9/16更新:在Queer cinema, the film reader一書,進一步說明幕後故事,當時片廠迫於壓力希望庫克補上一個開頭:
"We had to add a silly, frivolous prologue, to explain why this girl was dressed like a boy, and being so good at it. We weren't allowed to give the impression that she like it, or that she's done it before, or that it came naturally. 我們要增加一場愚蠢無聊的序幕,來解釋為什麼她要扮成男孩子,而且扮得這麼像.不可以給人感覺,她喜歡假扮,或是她假扮過,或她就是渾然天成."
這幕才是原始劇本的開場.一開始與父親對話的背影,與<Queen Christina>(右下)主角第一次出現的方式異曲同工.但不同於嘉寶是美麗的女人穿男裝,赫本的扮相更有幾份寫實性.
庫克一直強調Sylvia性別上的進退兩難,有些情節,現代看來有點老套.例如在船上,她進入女廁被趕出來,後來暈船想吐,看著男廁卻不敢推門.
後來父女認識在去倫敦的路程中,認識Cary Grant卡萊葛倫(右)所飾演的騙徒Jimmy Monkley.三個人決定聯手行騙.Sylvia在公園假扮一個只會說法文,不會說英文的可憐男孩.靠著Jimmy及Henry(Sylvia的父親)的幫襯,騙取大家的捐助.(赫本應該會說法文,但她年輕時的聲音真不敢恭維.我懷疑當時的錄音設備不能好好收錄女星高頻的嗓音.)Sylvia最後誤說英文失風.事後Jimmy抱怨Sylvia欠缺女性般的敏感度,Sylvia背對他偷偷發笑.
Jimmy認為行騙的班子應該要加入女子.父親原本想坦白Sylvia的身份.可是Sylvia卻背地舉腳踢著父親的屁股,阻止說話.這詮釋很有趣.Sylvia背地裡的動作都非常中性化,她不只是不願回復女兒身,壓根兒就是一個小男生.
讓我比較不安的是,穿男裝的Sylvia出現許多次輕微暴力的動作.她踢父親的屁股、推開想吻她的女子、一巴拳打了畫家的前女友、甚至作勢要打畫家(畫家當場點出她的暴力傾向),以及最後與警察拉扯.
赫本在片中展現不凡的身手,強化中性的可信度.她身高171公分,在那個年代是相當高大的女星.她從小就是運動健將,滑冰、高爾夫球、游泳....無一不精.她在片中的動作戲,我看得大開眼界:在船上,她動作俐落跳過欄杆,帥極了!我來回看了好幾遍,確定不是替身演出.
後來她在畫家的屋子吊拉環,輕輕鬆鬆或倒掛或拉正.片中,她爬了二次窗,後來還躍入海中救人.那個時代,除非是歌舞劇,要不然女星只能演出光鮮亮麗的文戲,Sylvia真是少見的解放.或許赫本私底下的能量,大到我們無法想像.
稍後,Jimmy同Henry去豪宅行騙.Sylvia尾隨爬窗而入.Jimmy趁機對女僕Maudie下手,偷走女主人的項鍊.
Sylvia藉酒吐真言,逼得Jimmy交回項鍊.她意氣風發提議過遊唱生活不再行騙,Maudie竟拿出存款,跟著大家走天涯.
他們投資二個蓬車,很像現今的巡迴貨櫃舞台.車上畫著劇團名稱:"The Pink Pierrots 紅粉丑角".一看"Pink"就知道編劇玩起同志的inside joke .
(*可參考電影片段)
Sylvia第二次面臨性別的無所適從,但也可以說是左右逢源.Maudie發現Sylvia皮膚仍細緻如女子,說是還要一陣子才會長出鬍子.出於好玩,為Sylvia畫上類似男演員Ronald Colman(他是默片時代知名的英國男星)的假鬍子.Sylvia挑起眉毛,頗為自命風流.赫本這面顯為人知的表情,大概僅止於此片.
Maudie認為Sylvia是小毛頭,缺乏經驗,便強吻「他」藉口提供練習機會.拉子要失望了,這部片沒有女女情,而是隱含男男戀,所以Sylvia是強力推開Maudie.
Sylvia逃到另一車廂,卻見Jimmy正在脫衣準備入睡(庫克可能是有意把卡萊葛倫給脫了),一邊說著天氣很冷,提議兩人抱著取暖:"you'll make a proper little hot water bottle.你可以變成一個小熱水壺." Sylvia嚇壞只好抱著睡袋睡野外.
Jimmy在戲中並沒有明顯的同志傾向,可是對女性也沒什麼興趣.原本在豪宅對女僕Maudie又親又抱.後來便完全讓給Henry.
卡萊葛倫在本片很罕見地沒有得到女主角的芳心.當時,他已演了21部電影,第一次與赫本同台演出,接下來他們聯手演出幾部影片,配成銀幕情侶.據說,拍完本片後(1936年),卡萊葛倫為赫本引介了Howard Hughes霍華休斯.這位傳奇鉅富後來為赫本1940東山再起之作<The Philadelphia Story 費城故事>,助了一臂之力.
劇團到了某處小鎮表演,遇見畫家Michael Fane(Brian Aherne飾),兩人不吵不相識.Michael 對Sylvia有莫名的好感;Sylvia 對Michael頗為傾心,一直想找機會表白,但關鍵時刻,卻出現Michael的前女友Lily.宴席間,Sylvia不滿Lily對父親抓狹,一巴拳打了Lily,混亂離場.
當晚,Sylvia脫去戲服,身著正式男裝(右),從一樓拿石子敲響畫家的窗戶,窗下訴情,說了一大堆欲言又止的表白.
畫家把Sylvia從窗戶拉進屋內(把它當做性暗示,似乎不無合理),畫家看著Sylvia說了一句著名的台詞:"what it is that gives me a queer feeling when I look at you. 我看著你,心理感覺很怪."
queer當時的字義,就像當時的gay,不像現代用語有特定的意義.但是庫克很明顯是玩弄另一個inside joke,暗示畫家男男戀的可能性.
畫家請Sylvia明日來畫室,想要為「他」作畫.Sylvia決定以女裝現身,所以她到海灘,暗待女性遊客更衣戲水,伺機偷走衣服.Jimmy剛好站在洞口外,發現真相,但他沒有拆穿.
後段可以看到,Sylvia並不是沒有女裝,偷衣的動機似乎牽強.片中,她是在洞口等待,進入洞內更衣,再著女裝從洞內走出.「山洞」變成轉化女性的象徵意義.
Sylvia以女裝示人,畫家笑笑,卻對她沒有表示很大的興趣.Sylvia也不習慣女性化的舉止,抱怨沒有口袋可以放雙手,開始懷疑自己根本不適合當女孩.
關鍵時刻再度出現畫家的前女友Lily.她認為Sylvia之前打她是因為吃醋,所以在Sylvia臉上一吻表示原諒.我不了解Lily的動機,但赫本被女人親吻的一幕,當然要盛重呈現.
Sylvia覺得自討沒趣,萌生退意.結果禍不單行,Maudie跟著別人私奔,Henry在夜間暴雨失足落崖身亡.電影至此,從喜劇變悲劇.
Sylvia穿上女裝料理Henry後事.悲慟之餘,接受Jimmy的求婚,不在乎是否愛Jimmy(很神奇地,這種無愛婚姻觀,後來在<Without Love>更成為全片主軸,引人連想).
不巧,Lily自殺落海,Sylvia一馬當先下水救人,Jimmy只能在旁當個廢人.原來Lily是為愛自殺,Syliva更是堅定退意.但Jimmy決定成全Syliva與畫家,故意挾持Lily離開.
Syliva便去找畫家要一起把另一組人馬追回.注意看,Sylvia再度穿回偷來的女裝.
這一幕,兩人開車追到十字路口,決定要往那一個方向走.Sylvia選擇的方向,竟是回復男裝.
問路時,剛好遇上Sylvia偷女裝的家人,她被迫脫下女裝,換回原來的男裝.
Syliva回到車上,畫家不小心夾傷手指,無法開車,所以改由Sylvia駕車.這段象徵意義太明顯了,當男人出現陽具閹割情況,女人就會(才能)取而代之.
但是Sylvia駕車技術太差,被警察取締,拉扯中大打出手,兩人被關入警局.我希望這不是暗示女性就算穿了男裝,還是沒有辦法勝任男性的工作.哎.
Sylvia沒有表明女性身份,二人被關在一起.畫家閒來無事,便為Sylvia的男裝畫像--算是一償夙願.經過這一段,兩人感情才算穩定下.現代觀眾可以解釋,畫家其實有隱約的男男戀傾向,也可以擴大解釋,愛情是不分性別裝扮的樣貌.
畫家與Sylvia繼續追逐之旅.最後他們四個都出現在火車上,可是畫家與Sylvia表白了彼此心意,不願再追下去.於是中途下車而去.Jimmy看到了他們兩人離去的身影,心知肚明.回頭看到Lily還在咕嚷與畫家的愛情堅貞.Jimmy轉而大笑不已,影片就在他的笑聲中結束.
延伸閱讀:
Sylvia Scarlett: Androgyny and Cross-Dress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1. 敬請留名字(名稱)讓我可以有機會記得/認得你 :)2.用手機留言容易被系統判定為垃圾留言,沒關係我晚一點會把它撈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