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30年代的電影可以滲透出什麼拉子符碼,我絕對相信是因演員銀幕下的性傾向,加強了銀幕上穿長褲吻女人的密碼清晰度.很多人堅持嘉寶的性傾向永遠是個謎,但對我而言,她的雙性戀真是再清楚不過了.只剩下比重的問題....女男比應該是過半了.

關於嘉寶的生平,外文著作相當多,我從GarboForever影迷網站的Biography中簡錄出來,它還提供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僅得參考(如果一個演員,能被影迷上貢出這種規模的網站,他的地位可想而知).基本上,GarboForever是根據Karen Swenson於1997年出版的"Greta Garbo: A Life Apart"整理出來.(目前出版社無庫存)

Greta Garbo原名Greta Lovisa Gustafsson,於1905年9月18日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她是家中老么,上有兄姊.童年時家境非常清苦,父親只是肉販的助手.
受困於家計,她從小就得打工賺錢,如唱詩歌、賣報紙.她喜歡看電影、看表演.書中提到她有一次在後台看見偶像,丹麥演員Carl Brisson.他不只給了簽名照,還給了一張「無限免費入場券」,甚至有一次劇場聚光燈還照到她身上.據說這段經驗堅定她從事演藝的決定.
1919年,她完成義務教育後,無法繼續上學,只好早早就業.有人指出嘉寶的社交疏離,有一部份源於自卑,一直覺得自己程度不夠及出身不高,沒辦法泰然自若地和別人交際.
職場轉換
第一份工作是在男士理髮院.職務包含:為客戶在刮鬍前抹上泡沫.她不只在一家工作,至少在三家兼差.1920年是戲劇性的一年.她開始有些私房錢後,享受不少巧克力,體重突然增加.但年中父親病逝之後,她去百貨公司上班,從帽子包裝到女裝銷售.不知為何,她體重下降,舉止改變,轉換成小女人樣.也因此,當公司要拍攝廣告目錄時,有人推薦這位14歲,野心勃勃的少女.
此後,她又接了一兩個廣告目錄,甚至當上廣告影片的演員.在拍攝期間,煞到一位三十出頭的建商老闆.這應該是她被第一次求婚.或許,年輕時候婉拒婚姻,是因為她期待人生還有更精彩的生活.後來再婉拒婚姻,根本是看透婚姻制度對她的不適性.
- " I will probably remain a bachelor all my life. 'Wife' is such an uggly word. 我可能會當一輩子「單身漢」.「老婆」真是個討厭的稱呼." 這不是<Queen Christina>的精典台詞,而是嘉寶回覆求婚者,瑞典出版商Lars Saxon的信件內容.
第一部影片<Luffar-Petter>是低成本的喜劇.在拍攝期間,她才體驗到這一行的高風險,根本不知下一個工作不知在那裡.她曾試圖去找同片演出的Mauritz Stiller,他同時也是一位大導演,但他正忙於下部影片,沒有理會她.但命運就是如此神奇,他終將成為嘉寶的貴人團之一.
導演建議她參加Royal Dramatic Theatre Academy皇家劇校(右圖)的表演檢定.Petschler還透過關係請過去的校長私下指導.在貴人相助下,終於入取.
GarboForever在YouTube提供了<Luffar-Petter>片段
這個學校教授所有演、歌、舞的技巧,奠定專業基礎.她在學校有幾個要好的同學:Mimi Pollak, Vera Schmiterlöw, Mona Mårtenson.



在瑞典當地的評價中等,沒想到後來在國外卻大受歡迎.影片殺青後,嘉寶又開始接廣告拍攝及劇院的工作.沒多久,電影在柏林上映,嘉寶第一次出國為片宣傳,恐怕也是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跨國魅力.


後來< A Joyless Street>在柏林和巴黎上映大獲成功,未來何去何從一度困擾嘉寶.
曾有人研究< A Joyless Street>未收錄正片的廢膠捲,據說看到Marlene Dietrich瑪琳黛德麗在片中出現.嘉寶與黛德麗在美國堅稱兩人不相識,因此這段同片演出的歷史,讓人懷疑她們倆的閞係.
Stiller最後選擇美國.嘉寶以為只是出國工作一年.二人於1925年7月5日抵達紐約.除了一位記者,沒有人接待他們.Stiller還在協議合約,幫嘉寶爭取更高的薪水,較短的期約;為自己爭取較大的主控權.米高梅開始打起拖延戰術.嘉寶認為那是一生中最難過的時期.
剛好,他們遇見攝影師Arnold Genthe (他在1919年也為Mercedes de Acosta拍照過).他幫嘉寶拍了些照片,Stiller找了朋友送給路易梅耶.據說,大老闆忘記那位在柏林屬意的女星,聽聞< A Joyless Street>大賣,便加快簽約.由於嘉寶尚未成年,先簽短約,再把長約寄給她母親簽署.等到9月18日年滿20,再由嘉寶重簽一次.(唉,美國的大片廠制度)
1925年9月10日,他們終於到了好萊塢.好萊塢王牌製片人Irving Thalberg一看到嘉寶就一直挑剔,這種貨色怎麼上得了台面?於是片廠重新改造嘉寶,矯正她的髮線和牙齒,拔掉眉毛,並且強迫減重15公斤.
嘉寶做了二次試鏡,第一次慘不忍睹.第二次試鏡前,據說默片天后Lilian Gish建議她要指定那位攝影師,再加上Stiller親自導演,總算交出滿意成績.

嘉寶表示希望能與Stiller合作第二部影片,路易梅耶考慮了一陣子,決定派給Stiller導演<The Temptress>兩人決心要好萊塢另眼相看.
<The Torrent>的內部試映讓米高梅上層很滿意.1926年1月在紐約和洛杉磯上映.這是嘉寶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參加首映.影評反應甚佳,預言閃亮巨星誕生了! 續讀:Part 2
網路資源
Hommage an Greta Garbo(德文)
GarboForever(英文)
Seven Pillars of Wisom的嘉寶專題系列:嘉寶的電影中文評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