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9

Nina's Heavenly Delights

Nina's Heavenly Delights 蓮娜的甜美生活
如果真要用片名取作餐廳名字,我會把它取作「蓮娜的天堂美味坊」.看這部電影的過程有點曲折:第一次在YouTube斷簡殘篇看完故事,覺得劇情和表演都很勉強,只覺得就印裔相關的影片來看,DVD仍具有收藏價值;等到看完第一遍DVD,我對它的色彩和光線搭配感到意外驚喜.電影大部份時間沈浸在溫暖的紅黃色系,像酥口的印式咖哩,加上攝影打光細緻,每一個鏡頭都彷彿師承印度繁複精美的裝飾風格.雖然劇本和演員是敗筆,但看得出導演的企圖心,也就不忍苛責.

市場行銷模式
這部電影讓我有點小小的思考:同樣是同志影片,「亞裔電影」和「亞洲電影」各自發展出二套不同的創作方向和行銷策略.「亞裔電影」用英文發行到英美等國際市場,如<Saving Face面子>,有時「民族特色」是國際市場行銷的最大賣點,將「同志的少數族群」與「文化的少數族群」共治一爐,組合成minority and diversity議題,漸漸耕耘出安全的主題模式.<Nina's Heavenly Delights 蓮娜的甜美生活>也是循此路.但有時太強調「民族特色」時,常會僵化這個族裔的形象,例如把亞裔家庭都描述得非常保守傳統,偶而有看活體化石之感.

我所謂的「亞洲電影」則以當地市場為主,如<蝴蝶>或<刺青>,劇情偏重在當今社會的現代片段,沒有,也不必特別安排民族特色的包袱,劇中人有著全球化的西式風格,用著當地的語言發聲,但因為當地同志觀眾群有限,所以打入影展爭取國際市場,比「亞裔電影」變得更迫切.排除語言隔閡的弱勢,「亞洲電影」更得在劇本/製作/行銷下功夫.

典範在先
我相信編導Pratibha Parmar是很傑出的紀錄片工作者,也很努力地經營這部劇情片,但是有太多前人的陰影籠罩.很多影評把它比喻為"My Beautiful Restaurant"或是"My Beautiful Balti House",因為英國影片<My Beautiful Launderette 豪華洗衣店 (1985)>早早就提出發生在洗衣店的印英跨族裔男同志戀情.更別說<Chutney Popcorn>已有一對棕白拉子、<Bend It Like Beckham 我愛貝克漢>在異性戀的框架下操作棕白女孩同性相吸的曖昧.

就算是其中的民族料理,李安的<飲食男女>和墨西哥的<Like Water for Chocolate 巧克力情人>已有典範在先,後進想超越不免壓少沈重.或許,超越本來就不是製片目標,借用相提並論的機會以搭宣傳的順風車才是片商的重點.這沒什麼不好,只要編導不要假惺惺高談拍片理念,倒是樂觀其成.


本片的劇本架構,與前一陣子的<Kinky Boots 長靴妖姬>似曾相識.不知這是否英國編劇流傳的成功秘方?還是英國的產業真的都是依靠少數族群來找到利基市場?或是,LGBT觀眾是娛樂界急於擁抱的新市場?


父業子女承
片子的一開場,都是父親對小孩傳授獨門絕學,<長靴妖姬>講的是製鞋,<蓮娜的甜美生活>說的是烹調,鏡頭少不了就是如歌舞片流暢的生產製程,或是滿佈蒸汽和滾滾咖哩汁的景象.父親與小孩的互動,塑造劇情中很好的親情動力,但我很納悶為什麼很少見到傳授人是母親?

<長靴妖姬>傳授的動機大部份是為了歷史,因為百年鞋廠一向世襲;<蓮娜>較像是自由薰陶,所以父親並沒有只對兒子私塾傳授.

從逃避到接承中落家業
女主角Nina Shah (Shelley Conn 飾)從小在父親的薰陶下熟稔印度料理,父親的教導,除了食譜,便是"follow your heart"的箴言.這一句口號在講究個人主義的西方影片已被用濫,在此處的詮釋便有點風馬牛不相甘.Nina長大後竟因不願接受家中安排的婚事而逃婚到倫敦.<長靴妖姬>的男主角則有點鄙夷小鎮生活,又有點逃避責任,一直不太熱衷家族事業.

二片的主角都因為父親去世,不得不回到故鄉奔喪,他們都發現父親家業的秘密:女兒發現父親賭馬輸掉餐廳The New Taj一半的經營權,甚至招到被賣出的壓力,但同時發現餐廳入圍The Best of the West Curry Competition;<長靴妖姬>的男主角才了解父親的鞋廠早就賣不掉商品.

為了家族使命及親情招喚,主角們決定少康中興.

事業/愛情的新局面
在咖哩大賽奪標是餐廳起死回升的方法,Nina有二項任務:一是說服另一位合夥人贊同;二是鍛鍊烹飪的能力.在合作的過程中,不可免俗地要讓二個角色相愛.印度料理的最高原則是chemistry,所以烹飪的過程,是不太管火侯或是原料,只在意二個角色相愛的程度(好啦,我知道這只是電影的喻意)

<蓮娜>在說服合夥人的過程中,慢慢加入一些訊息以引導出女女相戀.一開始二人在把酒言歡時,便用同樣的開瓶動作蘊釀默契.接著發現Nina小時候在壁紙後面留下愛慕另一個女孩的留言,Nina一邊辯解一邊蓋回壁紙,性傾向已昭然若揭.


轉折處是舞廳一景.Nina的綺雲幻想進一步明白告訴觀眾她的慾望所在.關於「幻想」,我們常常在女同電影中看見這種手法,為什麼大家都愛用?是不是女女相戀其實一直都是種壓抑,或是深怕被拒絕的惡懼,只好先由幻想來宣洩?這種情緒確實存在,但我們下次能不能找到其他的詮釋方式?(*請參考我在<Loving Annabelle>Review提到幾部片子的「幻想」)


觀眾一直不了解,Lisa的雙眼從頭到尾跟著Nina轉,為什麼還與Nina的哥哥牽扯一起?原來Lisa只是她哥哥的煙霧彈.其實這種安排過於為了戲劇性而戲劇化.經過這個轉折,當然是二個主角的坦誠相對.導演對於親熱場面一直採用較安全的尺度,第一場情慾戲使用逆光剪影.


我對藍色系有一點意見,覺得太泠了.在<My Summer of Love>也有一場逆光剪影情慾戲(左圖),背景是熾熱的火焰,雖然流於俗氣,至少溫度是對的.


說到取景,我的比較癮要發作了.<蓮娜>真有些賞心悅目的畫面.例如倆個主角外出交心談話,由下往上仰視她們的取景.




與<My Summer of Love>左圖一景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



還有一場她們到量販店買食材,把賣場拍得色彩斑斕,充滿炫麗風格.




同樣是賣場,<Imagine Me and You>(*Review)便用high key打光,抽離出色彩,視覺上只有深色與淺色的區別.



印式料理既然講求chemistry,在廚房培養默契的機率便加重.我們們看到她們不只是在烹調,還要互灑麵粉和玩起丟蔬果雜耍.唉,西式廚房講究寬大乾淨整齊,所以食慾色慾並列時,常可移至廚房續攤,在冰箱前扮演<愛妳九週半>.

說起廚房大戰,我很懷念同樣清純級的<Fried Green Tomatoes 油炸綠蕃茄 (1991)>,她們在廚房搞得越糟糕,便越覺得感情盡在不言中.



二位主角之間的來電程度chemistry,大家見仁見智,但不少影評用tepid(不熱絡)來形容她們的演出.她們確有改進的空間,但是導演絕對要負擔一部份的責任.至於最好看的情慾戲,我認為是Nina的母親在看電視上播放寶萊塢歌舞片,片中女主角如泣如訴的頌揚愛情,剪輯到Nina棕色的手臂在Lisa背後與她的白色手臂交錯,下一個畫面轉到Nina的背後,Lisa拉開後襟拉鍊,接著淡出....這段加上配樂真是饒有韻味,而且最有特色.聲音影像的特出,補強了表演的弱勢.








事業與感情的關鍵轉折
故事的最大困境,不在技不如人,而在能不能坦然接受自己.Lisa是西方的邏輯,當然覺得該公開戀情;Nina受限於母親保守壓力,遲遲不敢坦白.

本片擁抱<Saving Face 面子>同樣的論述:每一個看似不能公開的感情,都有戀愛的自由和權利.Wil-Vivian之情,與老媽的姊弟戀和未婚生子相較,辛辣度頓減,最後互相取得諒解.這種類比,我們在<South of Nowhere>及<Sugar Rush>已看了不少劇中多個角色的老媽有外遇.

同樣的情境,到了本片便加料為小妹參加蘇格蘭舞蹈、哥哥自作主張在外偷偷娶妻、老媽坦承婚姻不幸福,愛的是別人...而且大家都在Nina比賽前大嗚大放,變成了come out競賽,大家互相取暖.







大家競相come out,反而增加Nina出櫃的壓力.以致於在會場,當Nina的前未婚夫故意挑釁她們戀情沒有未來,Lisa轉而要求Nina在全國電視上立刻/現在/馬上公開示愛.這個壓力比<Saving Face>Vivian在機場加諸於Wil的壓力要大多了

老實說,對方兇巴巴地要求,誰受得了,就算是再大膽的人,也不會熱臉去貼別人的冷屁股.要激公開示愛,千萬別用這招.



最後,如同<Saving Face>由母親鼓勵追求真愛,母女二人釋懷後,Nina仍然以快要燒焦的料理得到冠軍.成功想必是另一種強力春藥,Nina終於在電視上擁吻Lisa,公開她的愛意.



這是繼<Ellen>劇中人透過機場擴音器出櫃,近年來女同電影很特別的歷史傳承:不但要說.而且要大聲地說,公開地說.<Saving Face>的公開遨舞、<Imagine Me and You>車頂上的呼喊....我原來以為只是似曾相識,到了<Nina's Heavenly Delights>或許我們可以推論,她們是刻意的有志一同,對觀眾聲聲呼喚.


2006/9/29 電影正式發行
2007/1/22 UK版 DVD 推出

6 意見:

S.M. 提到...

我猜少數族群帶來的新鮮感,加上越來越多的印度裔,可能是英國同志電影近來多以這角度切入的原因之一。

匿名 提到...

英语世界的电影,拿移民国家的少数族裔民族特色来做筏,似乎越来越流行,Bend it Like Beckham如是,My Big Fat
Greek Wedding亦如是。但其中的民族特色大多不过是刻板印象——这也给了身在“民族地方”的观众一个观照:看这帮家伙现在是怎么看我们。

Orange 提到...

s.m.哥哥,
一覺醒來,看到你第一次留言,真是驚喜啊!請問這裡的姊妹們到你的部落格看新聞的多嗎?英國印裔的能見度越來越高,其實也跟印裔在全球與日俱增的影響力有關,他們真是一個進步飛快的國家,樂見他們的娛樂版圖擴大.

Orange 提到...

b.l.家族長,
我沒有看過一區DVD,不知導演"廚房大戰"的喻意.但就電影通用語言確實是這個意味. 對非科班出身的觀眾而言,也是需要學習的過程去了解電影語言.

Orange 提到...

Dear Lang,
我記得在Saving Face某次訪問,導演及演員都否認她們的真實家庭像片中華人家庭,我很好奇到底是那個幕後黑手讓呈現出來的影像變成那種樣子?

匿名 提到...

版主你的比較癮讓我同時知道
更多其他部片子,部部延伸出去,
這也是一個大樂趣。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