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elluloid Closet (電影中的同志/賽璐珞的衣櫥)
作者 : Vito Russo 的故事
歷史研究是一份奇妙的工作,他們透過各種方式去重建過去的片段,試圖重組遙遠時空的軌跡.大部份的學者從古文獻古蹟舊物著手,有些科學家則分析深埋千年的雪層,或是百年大樹的年輪.電影影音完整,研究工作看似簡單清楚,但因為創作體系分工複雜,不同的集體意志在其間角力.如果探討的主題被刻意隱匿,研究者就得變成偵探,還要有一點達文西密碼的解密能力.
美國公推Vito Russo是研究電影同志角色的第一人,我對此點暫時保留意見,至少在同一時期英國的Richard Dyer於1977年即出版Gays and Film.但Vito的確是在研究美國主流影片的範疇中,最知名的一位.
他於1946出生於紐約East Harlem.他從小就喜歡電影,但他在青少年立定的志向是要成為記者(Journalist),而不是要成為導演或是編劇.他曾在天主教教會學校就學,宗教的環境也沒有「馴化」他對主流價值的看法.終於,他進入New York University就讀電影研究cinema studies,學習aesthetics, history, criticism,而不是電影製作filmmaking.一開始,他就是走不一樣的路.
同時間,他有一份夢幻的打工機會,在Museum of Modern Art的電影部門工作.那裡自由開放的環境帶給他震撼,當時的社會局勢,剛好在同志平權運動的起跑點:
影響他最重要的人是Museum of Modern Art電影部門的主管Willard Van Dyke(右圖).這位好好先生在30年代搞獨立製片,太太在Donnel Library負責電影節目.Willard鼓勵他研究電影中的同志,基於四項Vito責無旁貸的理由:
■致力同志平權運動
■熱愛電影
■有強烈的政治企圖心
■具電影研究的素養
1974年,他開始向出版社提出寫作計畫,有18家出版社認為市場太小予以婉拒.他於1975年決定著手寫作.終於,在1976年取得出書合約,並取得2500美元的先期款.但是經費不足以支付全部的研究費用,於是他在餐館兼差一年,以籌措費用.
研究的重頭戲是各個電影圖書館的館藏,花費整整二年的時間.他前往美國許多電影圖書館,甚至遠赴英國和瑞典.Library of Congress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最稀有及最珍貴的影片.他在那裡待了一個月,每天要研究三部影片.當時還沒有公開流通希區考克的所有作品,像<Rope奪魂索>,只能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看得到.
除了看片,他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從膠捲中擷下關鍵畫面的靜照(stills).因為電影公司提供的劇照,並不能滿足他研究的重點.這項翻照工程,在那個時代非常不便,花掉大部份的費用.
(*不像現在DVD的時代,擷圖易如反掌.)
1980年, 終於完成首刷.討論的影片遍及三百多部.雖是所謂的同志書籍,其實讀者不限圈內人.銷售將近三萬本.接著在1987年修訂推出第二版.
就在出版的同年,剛好美國推出William Friedkin的<Cruising午夜巡航(1980)>,由Al Pacino艾爾帕西諾扮演臥底警察潛入男同志SM圈,追查對同志下手的連續殺人狂.由於片中表現對同志的歧視與恐同,Vito與同志團體一起上街頭抗議.
*Al Pacino早在1975於<Dog Day Afternoon 熱天午後>演過帥帥的男同志,為了男友的變性手術去搶銀行,最後變成小人物與體制的對抗,頗受觀眾認同.誰都不敢相信5年後便拍了這部爭議影片.經過多年,他再度於<Angels in America 美國天使 (2003)>扮演死不承認的老同志,也算是補償當年選片的失誤吧.
80年正是AIDS開始漫延的時代.由於New York Post將AIDS與同志做了負面的聯結,Vito與其他同志平權人士興起於1985成立Gay and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 (GLAAD),它成為美國監看大眾媒體LGBT形象的重要團體.除了糾正媒體錯誤,並進一步獎勵LGBT能見度visibility及合理的形象.
Vito之後除了參與許多同志平權運動,也在大學講授他的研究專長.在1990他去世的那一年冬天,還在Santa Cruz授課.11月7日,不幸因AIDS併發症而結束精彩的一生.
在他去世之後,許多好友希望能將The Celluloid Closet的內容改拍成紀錄片.經過好友Rob Epstein及Jeffery Friedman的努力,於1995年9月13日率先在加拿大多倫多影展放映,次年才在美國日舞影展公開.之後發行VHS,到2001年發行DVD.
一開始,他被人誤會要寫一本八卦書,要洩漏電影圈中誰是同志.其實他只是要探討電影中同志角色的呈現方式.他在一篇訪問中陳述自己的創作意圖:
作者 : Vito Russo 的故事
歷史研究是一份奇妙的工作,他們透過各種方式去重建過去的片段,試圖重組遙遠時空的軌跡.大部份的學者從古文獻古蹟舊物著手,有些科學家則分析深埋千年的雪層,或是百年大樹的年輪.電影影音完整,研究工作看似簡單清楚,但因為創作體系分工複雜,不同的集體意志在其間角力.如果探討的主題被刻意隱匿,研究者就得變成偵探,還要有一點達文西密碼的解密能力.
美國公推Vito Russo是研究電影同志角色的第一人,我對此點暫時保留意見,至少在同一時期英國的Richard Dyer於1977年即出版Gays and Film.但Vito的確是在研究美國主流影片的範疇中,最知名的一位.
他於1946出生於紐約East Harlem.他從小就喜歡電影,但他在青少年立定的志向是要成為記者(Journalist),而不是要成為導演或是編劇.他曾在天主教教會學校就學,宗教的環境也沒有「馴化」他對主流價值的看法.終於,他進入New York University就讀電影研究cinema studies,學習aesthetics, history, criticism,而不是電影製作filmmaking.一開始,他就是走不一樣的路.
同時間,他有一份夢幻的打工機會,在Museum of Modern Art的電影部門工作.那裡自由開放的環境帶給他震撼,當時的社會局勢,剛好在同志平權運動的起跑點:
- It also was the very first time that I was in a working environment with people who were both straight and gay for whom being gay was not an issue. It was the first time I met straight people who weren't freaked out by this issue, who had gay friends and it was no big deal.
這是此生第一次,我身處在異性戀和同志並存的工作環境.他們不認為同志是個問題.這也是第一次,我遇見的異性戀不會被這種問題嚇到.他們結交同志朋友.沒什大不了的.
And coincidentally, everything came together at once. The gay liberation movement was very young and I got involved with it in 1970 right after Stonewall. And I began to write for the local gay press.
巧合的是,所有事件接踵而來.同志平權運動方興未艾.我在1970年Stonewall石牆事件後投身其中.我開始為當地的同志刊物執筆.
*有一篇文章提到,他在1969年6月27日參加Judy Garland的喪禮後,剛好碰上石牆事件.
影響他最重要的人是Museum of Modern Art電影部門的主管Willard Van Dyke(右圖).這位好好先生在30年代搞獨立製片,太太在Donnel Library負責電影節目.Willard鼓勵他研究電影中的同志,基於四項Vito責無旁貸的理由:
■致力同志平權運動
■熱愛電影
■有強烈的政治企圖心
■具電影研究的素養
1974年,他開始向出版社提出寫作計畫,有18家出版社認為市場太小予以婉拒.他於1975年決定著手寫作.終於,在1976年取得出書合約,並取得2500美元的先期款.但是經費不足以支付全部的研究費用,於是他在餐館兼差一年,以籌措費用.
研究的重頭戲是各個電影圖書館的館藏,花費整整二年的時間.他前往美國許多電影圖書館,甚至遠赴英國和瑞典.Library of Congress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最稀有及最珍貴的影片.他在那裡待了一個月,每天要研究三部影片.當時還沒有公開流通希區考克的所有作品,像<Rope奪魂索>,只能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看得到.
除了看片,他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從膠捲中擷下關鍵畫面的靜照(stills).因為電影公司提供的劇照,並不能滿足他研究的重點.這項翻照工程,在那個時代非常不便,花掉大部份的費用.
(*不像現在DVD的時代,擷圖易如反掌.)
1980年, 終於完成首刷.討論的影片遍及三百多部.雖是所謂的同志書籍,其實讀者不限圈內人.銷售將近三萬本.接著在1987年修訂推出第二版.
就在出版的同年,剛好美國推出William Friedkin的<Cruising午夜巡航(1980)>,由Al Pacino艾爾帕西諾扮演臥底警察潛入男同志SM圈,追查對同志下手的連續殺人狂.由於片中表現對同志的歧視與恐同,Vito與同志團體一起上街頭抗議.
*Al Pacino早在1975於<Dog Day Afternoon 熱天午後>演過帥帥的男同志,為了男友的變性手術去搶銀行,最後變成小人物與體制的對抗,頗受觀眾認同.誰都不敢相信5年後便拍了這部爭議影片.經過多年,他再度於<Angels in America 美國天使 (2003)>扮演死不承認的老同志,也算是補償當年選片的失誤吧.
80年正是AIDS開始漫延的時代.由於New York Post將AIDS與同志做了負面的聯結,Vito與其他同志平權人士興起於1985成立Gay and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 (GLAAD),它成為美國監看大眾媒體LGBT形象的重要團體.除了糾正媒體錯誤,並進一步獎勵LGBT能見度visibility及合理的形象.
Vito之後除了參與許多同志平權運動,也在大學講授他的研究專長.在1990他去世的那一年冬天,還在Santa Cruz授課.11月7日,不幸因AIDS併發症而結束精彩的一生.
在他去世之後,許多好友希望能將The Celluloid Closet的內容改拍成紀錄片.經過好友Rob Epstein及Jeffery Friedman的努力,於1995年9月13日率先在加拿大多倫多影展放映,次年才在美國日舞影展公開.之後發行VHS,到2001年發行DVD.
一開始,他被人誤會要寫一本八卦書,要洩漏電影圈中誰是同志.其實他只是要探討電影中同志角色的呈現方式.他在一篇訪問中陳述自己的創作意圖:
- My goal is not necessarily an assimilationist goal. And this doesn't only refer to homosexuals, it refers to all of the sort of odd, different, unusual creatures who make movies and who do art.
I don't ever want that tension between the mainstream and the avant-garde to disappear. I would like people who are different to stop suffering for their difference, but I would not like them to stop being different. I really think that gay people and people who are different are seeking to remain unique creatures--but not be made miserable for it.
我的目標並不是社會融合同化.我針對的不只是同志情慾,而是包含所有怪異的,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電影及藝術工作者.我根本不希望主流與非主流之間失去對立.我只是希望與眾不同的人,不再因為他們的與眾不同而受折磨,不須去制止自身的與眾不同.我認為同志及與眾不同的人,能夠追求原有的獨特特質──而不必為此痛苦.